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从时空展布和应变积累释放角度,对中国大陆及大陆西部和东部地区地震活动进行分析,认为青藏高原地震区是中国大陆强震活动主体区域,在目前空间格局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巴颜喀拉地块区及边界、川滇地区是强震活动主要场所的可能性较大;其次为新疆地震区,其强震主体区域依次为南天山与西昆仑交汇区、阿尔泰地区、南北天山地区;中国大陆东部目前可能处于第2轮回后剩余释放阶段或可能已进入第3个轮回的应变积累阶段,总体应变积累水平较低,发生强地震的可能性较小,若进入活跃期,华北地震区应是M≥6.0地震活动的主体区域。  相似文献   

2.
3.
中国大陆邻区的地震活动和中国大陆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献智  张国民 《地震》1996,16(3):211-218
研究了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国大陆周边4个地震带地震活跃期与中国大陆地震活跃期的准同步性和它们目前的活动水平;二是欧亚地震带西部与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呈出现明显的超前或滞后性;三是中国大陆邻区6个地震区的强震与中国大陆活跃期的开始或与中国大陆强震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部地壳的结构和组成   总被引:52,自引:5,他引:52  
根据已发表的12条地学大断面和6条折射地震剖面资料,获得了中国除塔里木以外9个大的构造单元的地壳结构.在中国东部华北克拉通、秦岭造山带和扬子克拉通950000km2范围内采集了11451件岩石样品.由这些样品组合而成了905件组合样品.对这些组合样品分析了63种元素和组分的含量.根据分析结果,结合所建立的各构造单元地壳结构、对区域典型深部样品高温高压下岩石物理性质的实验研究以及对出露地壳剖面和下地壳包体的综合研究成果,获得了中国东部地壳各结构层元素丰度.结果表明,除塔里木和秦岭造山带外,中国各构造单元地壳结构可分为上地壳、中地壳、下地壳上部和下地壳下部4层.其中,下地壳和地壳整体Vp波速较全球大陆地壳相应平均值低0.2~0.5km/s.中国东部下地壳整体平均地震波速与中性麻粒岩一致,其SiO2含量约为58%.这种中性下地壳成分特征与目前普遍认为的基性下地壳模型明显不同.中国东部地壳整体成分亦比现有大陆地壳成分估值的演化程度高,其特征为SiO2=64%,具明显负Eu异常(Eu/Eu*=0.80),相对亏损Sr和过渡金属元素,La/Nd(3.0)比值近于岛孤岩浆岩,计算出的μ值(238U/204Pb)约为5,以下相容性相近的元素对比值与原始地幔的比值相同或接近:Zr/Hf=37, Nb/Ta=17.5,Ba/Th=87, K/Pb=0.12×104,Rb/Cs=25, Ba/Rb=8.94,Sn/Sm=0.31,Se/Cd=1.64, La/As=10.3,Ce/Sb=271,Pb/Bi=57,Rb/T1=177,Er/Ag=52,Cu/Au=3.2×104,Sm/Mo=7.5,Nd/W=40,C1/Li=10.8,F/Nd=21.9和La/B=1.8.  相似文献   

5.
全球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图6)显示了地壳厚度的双峰标度。海洋盆地的地壳厚度为6~7km(不包括4~5km的水层),而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9.7km。在海洋一大陆边缘的典型地壳厚度是30km,并向大陆内部逐渐增厚到40~45km。厚度超过50km的地壳局限在几个地区,包括中国西部的青  相似文献   

6.
7.
对地球壳幔结构的研究是地震学的一个经典课题。在所有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地球物理方法中,地震波方法是最有效、最精确的一种工具。文章介绍了中国大陆壳幔结构研究的进展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1.引言不同研究人员对岩石层的理解有不同的内涵。根据地震学的观点,通常取地震波低速层的上界面作为岩石层的底面,那里有部分熔融区,或物理性质至少有可察觉的变化,或可能还有地幔物质矿物成分的变化。根据电磁研究资料,特别是深部大地电磁测深(ГMT3)资料分辨出软流层为高导层,它的上缘位置相当于岩石层的底面,现代认为它与地质构造的年龄有关。根据地热观点Лaxeнσpyx和Cacc认为,岩石层底面是那样的界面,该处深部等温线与无水玄武岩固液相曲线相交,而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南大陆火山带的独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11.
12.
欧亚大陆东南缘大陆地壳基底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3.
李建一  李革平 《中国地震》1994,10(4):421-424
1993年中国大陆地区地震灾害评述李建一,李革平,陆鸣,朱宏任,张晓华1993年中国大陆地区共发生Ms≥5.0中强地震19次(包括3次余震),其中Ms≥6.0的强震6次,最大震级为Ms6.6,19次中强震全部发生在中国大陆西部地区。这使得1993年中...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集结“中国(东亚)大陆构造与动力学”为主题的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的11个论题,梳理了中国(东亚)大陆构造与动力学领域的四大关键问题:(1)古大陆、古环境、古构造及中国(东亚)古大陆的形成;(2)中国大陆增生与碰撞造山系的造山过程;(3)中国大陆的盆.山体系及近海新生代盆地的形成演化;(4)中国大陆的现代地壳活动及深部结构.综述了中国(东亚)大陆在长期地质历史中的聚合、裂解、碰撞和造山的过程,突显中国大陆构造体制的长期性、复杂性、叠置性、再造性和与洋.陆转换的成因联系.中国(东亚)三大构造域的关系、地体边界的超高压变质带和深地幔作用、印度/亚洲碰撞和青藏高原的隆升、近海新生代盆地的形成,大型断裂与地震、华南大地构造等问题已成为当前中国大陆构造及动力学领域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8.
吕晓健  邵志刚  郝平  陈丹  傅征祥 《地震》2011,31(3):77-91
本文初步综述了东亚大陆、 西亚大陆和东地中海地震区地震活动性异同。 地震活动性的含义不仅指地震的时空强图像, 也包括地震的构造和动力学背景分析。 结果表明, 总体上东亚大陆、 西亚大陆和东地中海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和变形, 都和欧亚板块与周边(北美、 太平洋、 菲律宾海、 印度、 阿拉伯和非洲等)板块等相互作用(汇聚、 碰撞、 俯冲和速度)密切相关。 宏观上, 东亚大陆、 西亚大陆和东地中海地区的地震活动性都表现为疏密相间的震中分布图像以及断裂走向的对称性等。 然而, 在这些大陆地震区相关的板块相互作用的边界上以及内部的地震活动、 构造和动力学背景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差异。  相似文献   

19.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3年内中国大陆地震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  刘山青 《高原地震》2002,14(2):8-14
从中国大陆动力学环境分析入手,分析了全球强震活动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影响、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特征,特别是对1900年以来中国大陆8级强震后第一、第二、第三年内大陆地区6级以上地震的频次和发震地点进行了统计分析后,对我国未来3年的地震形势作出了判定。  相似文献   

20.
中国华南大陆构造与问题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在前人成果基础上,通过以构造为主的多学科综合调研,重新审视认知华南大陆构造及其形成演化.厘定新元古代以来该大陆具有二大地块、三大类型构造单元与四大变形构造系统,由此构成华南大陆构造基本格局.研究揭示其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具有不同性质和机制及构造特征,经历了四个不同属性特点的演化阶段,包括:(1)新元古代古板块构造的拼合与裂解,尤其陆内伸展裂谷构造;(2)显生宙以来在板块构造围限下的早古生代与中生代初两期陆内造山作用,形成两期复合的陆内造山构造区;(3)统一华南大陆内扬子克拉通与陆内造山的长期并行演化和克拉通的多期逐次迁移活化;(4)中新生代现代全球板块构造体制下的板块构造与陆内构造的复合差异演化及动力学特征.本文旨在综合多学科研究,对比中国大陆与全球地质,总结华南大陆构造的基本特征、属性以及所反映的具有普适性的大陆特性和构造规律并梳理有待进一步探讨的主要科学问题,从而系统地探讨大陆构造与成因及动力学机制,探索回答板块构造尚不能解决的大陆问题,深化发展板块构造,为构建大陆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理论系统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