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馨菱 《地震学报》1990,12(2):218-220
鹫峰地震台是我国自建的第一个地震台.今年是鹫峰台建台60周年,也是鹫峰台创建人李善邦教授逝世十周年,现发表秦馨菱教授的记述文章,以缅怀老一辈地震学家当年艰苦创业的精神. 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除有数百名地震学家之外,已有地震台站645个.其中有人值守的专业台站292个,有人值守的地方台站113个,无线传输台站119个,有线传输台站121个.在有人值守的专业台站中,用于国际交换的Ⅰ类基准台24个,Ⅱ类基准台64个,以及部分资料用于国际交换的数字化台9个.以上数字从一个侧面显示出我国地震事业六十年来,特别是建国四十年来的巨大变化,也是对老一辈地震学家的告慰.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甘肃昌马7.6级大震发生50周年。我国自办的第二个地震台—南京地震台,正是在那一年兴建的(第一个台是1930年李善邦先生在北京鹫峰建立的)。今年7月我国地震界曾举行了南京台建台五十周年纪念。回顾此台建立后头一年记到的我国的第一个大地震就是1932年昌马大震。值得指出的是南京台是我国地震界老前辈之一金咏深先生创办的。他从日  相似文献   

3.
中国著名地震学家、中国地震学会常务理事、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近代地震科学事业的开创者李善邦生于1902年,卒于1980年4月29日,终年78岁。李善邦是广东省兴宁县人,1925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物理系,做过中学教员,后来到地质调查所工作,负责筹办地震台站开展研究工作。1930年在北京鹫峰建立起我国自己的第一个地震台,并按照国际觇定印发月报及专报与世界各地震台交换。他还负责鹫峰地震研究室的工作。后来曾去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今东  相似文献   

4.
鹫峰地震台是我国自建的第一个地震台。于1929年始建,1939年建成。明年(1990年)是鹫峰台建台60周年,也是李善邦先生逝世10周年。从本期开始,我们连载秦馨菱先生撰写的回忆片断,以此作为纪念。秦馨菱先生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研究员。秦先生1937年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即到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是木世纪30年代中国最早的少数几个地震工作者之一。几十年来,无论在地震学、物探学、仪器制造学及培养青年人等方面,秦先生都贡献了自己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篇回忆是一份难得的珍贵史料,记录了老一辈地球物理学家创业的甘苦。本刊连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30年前鹫峰地震台工作片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这里记叙的是鹫峰地震台建台30年后,1959年到1960年的事情——距今已经30年了。 50年代我国所用的地震观测仪器,除51型地震仪外,其它基本上是仿制苏联的。1958年许绍燮首先研制成功了581型微震仪,采用电子放大燻烟记录,这是我国测震仪器由仿制重新转向自行研制为主的一个开端。1959年我所邀请苏联塔吉克地震考察队队长涅尔谢索夫教授来华访问,希望他对我国区域地震研究工作的发展给予帮助。他们带来了一套用于区域地震观测的仪器,但采用的仍是电流计放大、照相记录,这类仪器维持费用高、操作繁琐、记  相似文献   

6.
中国数字化地震观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 我国模拟地震观测台网的发展公元132年,东汉太史令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并测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一次地震。这说明该仪器能测定地震的方位,张衡本人懂得地震振动从震源向外传播的道理。震源传播的概念直到1500多年后英国人才提出来,又经过了200多年才发明出近代地震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地震观测同样带有强烈的殖民色彩,帝国主义在中国先后建立了20多个地震台。日本在台湾建立了16个地震台;法国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地震台;俄国和…  相似文献   

7.
地震图和磁照图是地震事件部分地球物理场的真实反映。它是地震、地磁学研究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先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记载和仪器记录,为开展地震予报,地震研究和国际资料交换创造了条件。 1874年,我国已经安装了地震、地磁记录仪,1957年已有相当规模(具备参加国际地球物理年的地震台12个、地磁台4个到1980年投入工作的地震台415个,地磁台201个),  相似文献   

8.
漫步展厅,一座全国地震监测台分布模型展现面前,星罗棋布的彩灯闪闪发光,向观众展示了我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取得的成就.解放前,我国只有4名地震工作者,在北京西山鹫峰观测地震活动.今天,全国已拥有一万多名地震工作,约等于世界各国从事地震工作人数的总和.20年来,我国已建立起460个地震监测台站,包括测震、水化学、水动态、地电等多种观测项目;同时,每年还开展2万多公里的地形变、地磁、重力等流动观测,观测点达4000个.全国还建成163个地方地震台和131个企业地震台,人数逾千;此外,我国开展的群众性观测活动受到了瞩目.我国在446个地、市、县设有地  相似文献   

9.
鹫峰,坐落于北京海淀区北安河乡,其山顶的两座山峰好似一只展翅欲飞的鹫鸟而得名。它不仅以蜿蜒曲折、直达鹫峰山顶的盘山古道和雄奇秀丽的景色吸引众多游客,而且更以那丰富的植物资源所构成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京城。鹫峰古迹众多,有建于辽代的鹫峰山庄,明正德6年所建的秀峰寺,咸丰9年的响塘,在鹫峰山脚下绿荫掩映着一座花岗岩石垒砌而成的、古朴的2层楼阁式建筑,这就是我国近代自己创建的第一座地震台——鹫峰地震台。 1 鹫峰地震台的创建 1920年12月16日,宁夏(当时属甘肃)海原发生8.5级特大地震,伤亡损失极其惨重,约有20余万…  相似文献   

10.
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秦馨菱是我国地球物理勘探的先驱者之一。抗战初期便随李善邦在湖南、川西、贵州等地从事野外地球物理探矿。新中国成立后为开拓我国地球物理探矿事业作出重要贡献。他还是我国最早的地震学家之一,抗战前夕便开始在鹫峰地震台担任李善邦的助手。抗战期间协助李先生在四川北碚重建了地震台。那是当时我国唯一的自建地震台。他一贯积极倡导高新技术的开发研究。50年代便将无线电等技术引进地球物理实验、仪器中。60年代初期,为了开拓火箭、人造卫星  相似文献   

11.
解放以前,我国只有南京北极阁一个地震台,今天已有460个大大小小的地震台分布全国.作为记者,我有幸采访了其中之一,国家地震局兰州地球物理观象台.兰州地球物理观象台始建于1953年,1954年正式用地震仪器观测,这是西北地区首次使用仪器记录地震.经过30年的变迁,这个台已从一  相似文献   

12.
乌鲁木齐地震基准台建立30周年乌鲁木齐地震基准台(水磨沟地震台)由原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选建,是国家地震局地震基本台网的1类台。于1964年9月20日正式投入工作。目前的观测项目主要有地震、地磁、地电和地应力。投入观测的仪器共13台套,拥有中美合...  相似文献   

13.
<正>1四十年来辽宁防震减灾工作历程自海城地震以来,辽宁地震防灾事业不断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下面将从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防御、地震应急救援和地震科技等几方面阐述四十年的防震减灾历程。1.1地震监测、预报1.1.1地震监测1970年辽宁省地震办公室建立时,新建和扩建了6个地震台,后来增加到11个。目前辽宁省地震监测台网由12个国家级地震台,11个省级台、36个市(县)级台、4个  相似文献   

14.
按照国家地震局和法国科研中心天文与地球研究院的“GEOSCOPE”合作计划,1988年9月由法方提供仪器设备在新疆乌什县地震台架设了长周期、宽频带数字地震仪。3年来,仪器运行正常,我方遵照协议规定为法国巴黎地球物理所提供了准确无误的数据。 今年4月5日至4月13日,法方派出一名地震仪器方面的专家和一名计算机方面的专家来我局对乌鲁木齐资料回放中心的回放系统及乌什地震台的仪器设备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维  相似文献   

15.
引言 台站是构成台网的基本元素,台站单台监控能力直接影响着整个台网的监控能力,同时,单台监控能力又是考虑台网建设、布局的基本依据。高台地震台是国家I类基准地震台,“九五”期间又建成国家数字地震台,与原模拟地震仪进行工作,高台地震台在国家地震台网中属监测能力和质量最好的台站之一。那么,高台地震台模拟地震仪器的监测能力达到什么水平?数字地震仪的监测水平又如何?数字地震仪能否代替模拟仪器?为此,本文利用高台地震台模拟仪器和数字化仪器观测的资料,进行对比研究,试图给出一个定量结果。 1 台站基本情况 高台地…  相似文献   

16.
1989年2月24日至27日,山西省地震局在太原基准地震台召开了全省地震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各地市地震局长,各地震专业台台长及局机关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共计70余人.会议转达了吴达才副省长对大会的祝贺和问候及对地震工作的具体要求;传达了国务委员宋健同志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为中国地震局直属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30年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第一个地震台——北京西郊鹫峰地震台。研究所现已纳入科技部非营利性公益科研院所系列,是我国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其研究方向涵盖了地震学、地球内部物理学、地磁学和工程地震学4个主要学科。在完成基础科学研究的同时,研究所还充分利用科研成果和雄厚的技术力量,面向社会开展核电站等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大中城市地震灾害评估、建筑物抗震鉴定、城市活动断层探测等技术服务和咨询。2003年,为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南极长城地震台与地磁台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云芳  贾国强 《地震学报》1989,11(2):213-219
我国于1985年2月20日在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西南端,胜利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常年越冬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国南极长城站的正式建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南极科学考察工作的新阶段.在国家地震局大力支持下,经南极考察委员会批准,地震和地磁列入了中国第二次南极科学考察项目,确定在南极长城站建立中国南极长城地震台和地磁台,积累极区及全球性的地震地磁资料,为科学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中朝两国科技合作协议,以朝鲜地震研究所所长李昌一为组长的朝鲜地震实习组五人从1977年6月16日至8月18日在我国进行了实习和参观访问。在与我代培教师一起研究讨论地震技术时,他们曾介绍了一些朝鲜地震工作开展的情况:朝鲜的地震工作开展的较晚和较少,地震工作者也较年青。现在全国有三个地震台,其中最大的是  相似文献   

20.
在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的支持下,由中国地震局组织、启动了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首先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南北地震带南段开展以大型地震台阵观测为主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并将分区逐步在整个中国大陆开展流动地震台阵探测,以全面认识中国大陆地震孕育的深部构造背景环境和大陆岩石圈的动力学结构,为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和地球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