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燕萍 《地理教学》2011,(1):22-24,21
【学情分析】 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及成因,已在高二《区域地理》的相关章节中讲解过。考虑到学生文理分科不久,且高一必修1对这部分教学仅仅停留在会考要求层面,当时的教学目标是“掌握河流水文特征主要包括哪些要素;掌握河流水系特征主要包括哪些要素;了解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的影响因素;学会分析长江和黄河的水文、水系特征”。之后的阶段性测试反馈显示:学生要求容易混淆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这在主观题答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目标:变学科本位为学生本位,培养科学精神。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陆地和海洋”一节,保留并丰富了地表海陆分布大势的相关知识;删去了陆地地形、海底地形诸多概念的罗列和诠释,相关内容有的已出现于已学的“地图”知识中,有的将以读图活动形式出现于以后的分区地理或国家地理中;更新了“海陆变迁”内容,删去了内、外力概念,避开了地形变迁为内外力作用结果的思维模式,增加了“海陆变迁”中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方法和科学精神和内容。这些调整很好地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教师在观念上必须首先要摈弃学科本位的观念,任何学科都不是目的。  相似文献   

3.
王西华 《地理教学》2006,(10):29-3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澳大利亚”一节,延续了前几章国家地理的编写体例:第一,打破了对自然和人地理的面画俱到,突出国家特有的自然环境及经济发展特点;第二,把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主线,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创造条件;第三,教材安排了相当数量的活动,通过探究完成教材的三个组成部分: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根据地理新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发展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4.
李万龙 《地理教学》2007,(10):10-12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更是获取地理知识以及进行地理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应把地图的运用列为培养学生技能的主体要求。”我国现行教材也明确指出:“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掌握阅读、使用地图的技能。”  相似文献   

5.
本节课主要内容有“黑色人种的故乡”、“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和“人口、粮食与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特征基本上可以体现大部分非洲的地理特征,但更突出本区的人地理特征,让自然地理特征为分析人地理特征服务,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特点。通过学习,教会学生学习地区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像获取知识和记忆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学生种族之间要平等、国家之间要平等互利、相互合作,还要独立自主、因地制宜发展。  相似文献   

6.
姜桂林 《地理教学》2004,(10):41-42
新课程的新理念之一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会看地图的能力就成为新教材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在首轮新教材实验教学中,立足地图教学,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向:  相似文献   

7.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目标的规定下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以及所安排的教学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地理教学策略与传统的教学策略相比,有相一致之处,如两都注重运用地图进行教学,都注重学生学习地理能力的培养,都注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等。但是,新课程理  相似文献   

8.
张秋伟 《地理教学》2011,(14):38-39
地图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学会阅读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本能力。近年来高考试题中“无图不成题”已成为一种趋势,地理教学中,只有实现图文转换的有效链接,学生的学习才会更轻松、更高效,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智力,培养观察能力、形成描述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意识。下面就几种图文转换的方式举例解析。  相似文献   

9.
地理考试是地理学习的延伸,也是目前地理学习评价的一种主要方式。高中新课改一年来,老师在探索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主动学习、渴望学习地理方面花了不少气力,但却很少有人关注如何让学生喜欢考试、渴望考试。《普通高中新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习应“关注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使学生增强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地理考试“要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学习地理知识离不开地图,特别是我们学习地理事物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时,更离不开地图。要对照地图进行记忆,养成“左图右书”的学习习惯。如各种地形、河流、湖泊、城市、交通线等地理事物的分布,都要运用地图进行记忆。在回忆这些知识时,头脑中要浮现出一幅地图,  相似文献   

11.
周峰 《地理教学》2007,(6):41-41
多次听同行的地理教学观摩课,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我们的地理教师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改右“形”无“神”;“形”有余而“神”不足等等。好多地理教师也常会发出这样的无奈:新课改到底怎么改?何渭“形”、“神”呢?我的理解是:“形”就是课堂教学的呈现形式,是一种外在的、表象的状态。“神”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的透彻理解和深度把握,也指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2.
周建芳 《地理教学》2010,(17):36-37
“地理能力”是指地理“学习活动”中的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学习活动”是指学生经历认识地理事物和学会运用地理知识的方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学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地理能力必须在学习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所以在教学中,有哪些学习活动,就应有哪些相应的能力。根据地理教学中各种地理学习活动的内容,地理能力大致由地理认知能力、地理推理能力、地理应用和创新能力以及特殊地理能力等组成。  相似文献   

13.
程菊 《地理教学》2001,(5):12-13
由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试验)》,新增了“研究性学习”板块,并将其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和亲身实践,获取多种直接经验;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推行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该大纲还规定“高中学生每学年一般要求承担两个以上专题的研究”,为研究性学习提出了具体目标和要求。  相似文献   

14.
卢军 《地理教学》2005,(5):30-32
一、近年地理高考试题趋向。1.强化地图载体,考查读图用图技能。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地理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地理高考理应检测这一最重要的学习能力,重点考查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从试题设计上来凸现过程性评价,正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一般说来,学生平时对较简单的区域图、统计图、景观图掌握较好,但有几种难图需加强读练: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民族”一节教学的导入方式有多种:如复习旧课导入、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导入等。但是,我认为利用地图,根据民族的形成导入较好。这是因为民族本来就是以地域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人们的共同体,具有地理性;同时,学生对民族的形成也感到玄妙,因而比较好奇,而利用地图就能便利地让学生初步感知民族的形成。这样做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和需求,也能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体现地理学科的价值。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6.
王晓秦  马莉莉 《地理教学》2022,(6):43-46+38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高考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不同情境下学生学科能力考查的选拔性考试。”针对高三复习课普遍存在的低效、重复、模式化、题海战等问题,本文以“河流地貌”专题复习为例,通过问题进阶设计与真实情境的融合,合理配置课前复习任务和课堂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以期发展学生高阶思维、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引导与合作。地理学习必须改变重机械记忆而轻理解记忆、重学习结果而轻学习过程、重知识“再现”而轻知识“迁移”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也应很好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人精神、科学态度、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基于上述认识,本课借鉴电视栏目的某些做法,采取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构建开放式、基于现代教学技术的课堂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18.
新地理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闪光点”。把“过程”也列为学习目标是前所未有,它的价值在于力求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足,倡导让学生在“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在“过程”中学会学习方法,在“过程”中内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型目标承担着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重任。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对怎样围绕“过程”细化出易操作落实的课堂教学目标存在着很多困惑,本文以沪版高中教材“台风、寒潮、梅雨”一节(第一课时)为例,就围绕“过程”细化地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张玉强 《地理教学》2005,(10):43-44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就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激情,使学生走向社会后发现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感到“学无以致用”,因此地理教学应坚持生活性原则。强化教学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地理教学的必然,其必然性就在于:生活的地理“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的地理“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生活的地理“实”,有利于体现知识的价值;生活的地理“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20.
地理教学中,历来十分重视地图技能,包括地图阅读、地图绘制、地图解释等技能的培养,却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地图的培养,使得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不足。学生的心理地图是学生学习的丰富资源,了解他们的心理地图,并运用所得的信息增加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是每一个地理教师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