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金矿床密集区受含金丰度高的岩石圈地幔区控制和制约。本文以华北地台若干金矿床密集区为例,从地壳演化的角度,初步探索了初始地壳的含金丰度变化与金矿床密集区的关系。文章认为,初始地壳只有经活化改造和活化再造,才能形成金元素的富集域或金矿床密集区。金矿床密集区的形成是矿源、热源、搬运介质和构造条件的统一体。其中,前寒武纪古老变质基底是金矿形成的物质基础,变质基底双层结构的下层结构是金矿床的主要赋存部位,岩浆一热构造作用是初始地壳内成矿物质活化的动力,岩浆活动、流体运移是矿质的搬运工具,构造断裂是含矿热液运移的通道和聚集的空间,特别是深断裂能使深源成矿物质迁移至地壳,使矿质来源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2.
前寒武纪古老变质基底是金矿床形成的物质基础,在初始地壳活化再造过程中受到过多次改造和再造,其中,金元素多次受到再分配。高级区花岗岩-绿岩带在活化改造和重熔再造的过程中表现出由麻粒岩相-角闪岩相-绿片岩相转化的退变质过程。这一过程使变质基底岩石中的金有一个预富集。在晚期(主要是燕山期),岩浆-构造活动促使基底岩石中的金再次活化。在成矿围岩退化蚀变过程中,随岩石组分的转化,金得以再次聚集,并形成工业矿床。通过对几个金矿床密集区内的不同岩石类型含金丰度对比,表明地壳活化改造越强,金的矿化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3.
大型—超大型金矿密集区的形成条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矿床成矿偏在性(超群性和不均一性)是金矿床空间分布的重要特点。大型-超大型金矿密集区的形成是矿质来源、热液来源、搬运介质和赋矿空间等的有机统一;是富含成矿物质的初始地壳在长期的活化改造作用过程中,矿质发生活化、迁移,在合适的赋矿空间沉淀并被长期保存而形成的。初始地壳,尤其是前寒武纪的变质基底是金矿密集区形成的物质基础。长期的热液活动是成矿物质活化、迁移的动力,而长期的地壳活化作用,包括岩浆活动和活山活动,是热液活动的基础。韧性剪切带、拆离滑脱带、岩体的内外接触带等是大型-超大型金矿床赋存的有利空间。  相似文献   

4.
华北陆块北缘中段是我国金矿资源集中分布地区之一。区内不同时代不同类型金矿床集中产出 ,形成不同规模的金矿床密集区。它受控于区域构造格架的交叉区 ,在伸展 -挤压构造背景下产生的岩浆侵入 -基底隆升 -变质核杂岩 (或基底断隆 )三位一体的构造 ,成为整体上控制金矿床密集区的构造系统。变质核杂岩构造控制了绿岩型金矿成矿系列的时空结构  相似文献   

5.
张宣金矿密集区基底及成矿作用年代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宣地区是华北地台北缘著名的金矿密集区之一,分布着规模不等的金矿床(点)百余处。区内前寒武纪基底呈双层结构模式:其下层结构是由厘定后的桑干杂岩组成,主体是太古宙晚期-元古宙初期的深成花岗质片麻岩,含规模不等和时代更老的各类表壳岩包体;上层结构是时代上可能和邻区集宁岩群相当的艾家沟岩组孔兹岩系。和基底有关的金矿主要与下层结构关系密切。Au丰度10倍于地壳克拉克值的初始地壳,是该区形成金矿密集区的物质基础。精确的单颗粒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区内重要金矿床小营盘金矿在吕梁运动期1800Ma左右的退变质作用过程中有一期重要矿化作用;而著名的东坪金矿则形成于其赋矿围岩石英二长岩就位之后约60Ma的350Ma的海西早期。  相似文献   

6.
华北陆块北缘中段金矿床密集区控矿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陆块北缘中段是我国金矿资源集中分布地区之一。区内不同时代不同类型金矿床集中产出,形成不同规模的金矿床密集区。它受控于区域构造格架的交叉区,在伸展-挤压构造背景下产生的岩浆侵入-基底隆升-变质核杂岩(或基底断隆)三位一体的构造,成为整体上控制金矿床密集区的构造系统。变质核杂岩构造控制了绿岩型金矿成矿系列的时空结构。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讨论变质热液金矿床、交代一重熔岩浆热液金矿床、火山热液金矿床和渗滤热液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其找矿前景.一、变质热液型一般认为,在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原地质体中的建造水和结晶水可以形成热液,并促使原地质体中的金活化,在适宜的物化条件下迁移富集成矿.因此,确认本地区是否存在变质前的含金建造具有重要意义.含金建造有原生和转生之分.原生含金建造主要见于中朝准地台的太古界分布区.这里太古界包含了三个火山一沉积巨旋迦迴.每个巨旋  相似文献   

8.
含金剪切带型金矿床的成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辽宁省阜新市排山楼金矿床及含金剪切带型金矿床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重新理顺了有关含金剪切带、含金剪切带型金矿床的概念和判别标准.提出了含金韧性或韧脆性剪切带是表壳岩、含金基底岩系形成期或同构造旋回变质变形期的特定产物,故可称之为含金同韧性剪切带.含金同韧性剪切带是一种含金流体的储集构造样式,其成矿作用需要进入浅层次的抬升、成矿流体的汇聚与成矿沉淀的过程.成矿作用过程的差异性(抬升速率不同)导致各种矿化类型的金矿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乌拉山前大断裂控制着哈达门沟金矿带的延伸方向及含金石英脉、含金石英-钾长石脉体的分布格局。乌拉山金矿床的形成首先是金从地幔深处通过古海底火山喷发-沉积于太古宙老变质岩中,经过区域变质热液和大气降水循环热液、混合岩化热液,主要在角闪岩相阶段促进了金的活化迁移,沉积形成了变质热液型金矿。  相似文献   

10.
山东牟乳金矿带成矿演化机理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山东牟乳金矿带位于华北地台东缘活化区。区内荆山群和胶东群变质绿岩建造是金矿化的矿源层。区内主要控矿构造为北北东、北东向构造。金矿床主要为含金硫化物石英脉型。成矿流体来源于地壳深部和后期大气降水的加入。对矿带成矿演化机理的研究表明,金矿形成经历了 3个阶段:①新太古至古、中元古代金初始矿源层形成阶段;②中元古代末期区域变质─混合岩化金再富集阶段和③燕山期构造─流体─金成矿作用阶段。  相似文献   

11.
甘肃阳山超大型热液金矿床的成矿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从阳山超大型金矿床的区域构造演化发展背景、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等特征进行的研究与分析表明,它是形成、产出在中新生代活化造山带、地壳高位浅成的中低温热液型超大型金矿床。从大地构造成矿学的研究途径,对其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的源区类型、形成与演化的构造环境、成矿作用的地质成因类型、成矿流体传输与聚集的构造系统等方面的初步研究表明成矿流体是变质与非变质的复杂混合体系,主要由基底、盖层中的构造热动力区域变质流体+重熔花岗岩浆热变质流体+岩浆热液等,组成多成因类型混合成矿流体,并受到同生水、大气降水的混染。因此,阳山金矿主要是由混合型变质成矿流体与岩浆热液成矿流体叠加形成,具有多因复成成矿特征的超大型中低温热液金矿床。  相似文献   

12.
浅谈冀东北地区的大地构造演化规律与金矿成矿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新近资料分析冀东北地区的大地构造演化规律对金矿成矿规律的控制作用.由于该区的地壳经过前地槽、地槽、地台和地洼四大不同发展阶段,因而在不同大地构造发展阶段中形成不同的金矿类型:前地槽阶段形成含金矿源层;地槽发展阶段,由于多期混合岩化、多期变质分异和侧分泌作用使矿源层中的金矿质富集溶移而在扩容构造中充填和交代形成变质热液型金矿床,地洼发展阶段,由于古地台的构造岩浆活化解体,在巨厚的的地槽构造层的基底上形成大量的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和叠加(再造)富化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3.
变质岩区金矿成矿系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变质岩区金矿成矿系统的概念,系指产于中、深变质岩中或与变质岩有成因联系的金矿床组合。形成变质岩区金矿成矿系统的核心是原始含金建造。中国主要变质岩分布区,如胶东、秦岭、乌拉山、大青山、燕山、辽东,都有含金建造存在,含金丰度5×10-9~600×10-9,高于地壳或上地幔的平均克拉克值(4×10-9~5×10-9)。目前这些地区已发现了一系列金矿,其金矿成矿物质来源于含金建造。变质富集作用包括区域高温高压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构造剪切作用,甚至于部分熔融作用、重熔岩浆的形成作用,所有这些地质活动可以导致含金建造中金矿物质的富集或贫化再分配。这一过程中碱性组分的溶出与再交代对金的活化带出与再沉淀成矿起到重要作用。金矿化总是与钾化、硅化交代或碱性花岗岩共生。成矿变质流体中K+,SiO2含量较高,x(Na+)/x(K+)值接近1,进一步表明碱性组分,尤其是钾碱组分在金矿形成中是非常重要的。由于金元素的化学稳定性,在表生条件下,原生金矿的风化、破坏与再生富集是同时进行的,追踪整个的演化过程,可建立变质岩区金矿成矿系统的模式图  相似文献   

14.
太古宙绿岩建造中与韧性剪切带有关的动力变质热液金矿床(排山楼式),早-中元古代变质碎屑岩建造中的浊积岩金矿床(猎岭式或白云式)和与显生宙交代-深熔花岗岩类有关的钾质蚀变岩型金矿床(东坪-后沟式)是华北地台北缘近几年发现和探明的具有巨大资源潜力的新类型金矿床。区域潜在含金性和适宜的活化营力是这些矿床形成的基本条件。通过矿源层(岩)中成矿物质的二次活化再成矿是它们的主要成矿机制。稳定同位素研究成果可为此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5.
变质热液型金矿,系指含金火山一沉积岩层(矿源层)受区域变质热液作用,成矿组分发生活化迁移,在有利部位富集而形成的金矿床.我国产于古老变质岩中的“含金石英脉型”矿床,绝大多数属于此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这类金矿床(点)近300处,其储量、产量均居各类金矿之首,主要分布于吉、辽、冀、豫、陕、湘、桂等省(区).这是我国最重要、工业意义最大的金矿类型.  相似文献   

16.
吉林海沟金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成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刘裕庆 《矿床地质》1991,10(2):131-142
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中元古界色洛河群绿片岩相变质岩系是海沟金矿床的重要矿源层,它经历了多次构造、变质和混合岩化作用,特别是在燕山早期强烈构造活动中发生了局部深熔作用,形成了海沟二长花岗岩。受热大气降水的淋滤作用,使岩体内金元素活化、迁移和富集,以含金硫化物石英脉群形式沿NE向裂隙带充填于海沟二长花岗岩中,形成了大型沉积变质、深熔岩浆岩源大气降水热液金矿床。  相似文献   

17.
五台--恒山地区是Au的低背景区,但五台群变火山岩在成岩、变质和风化一再沉积过程中曾发生过3次活化再分配,其中由区域变质导致地Au矿化形成了工业矿床。该区与中生代过渡同熔型花岗岩类有关的金矿床与区域变质热液金矿具有明显的地质--地球化学差异,显示出金矿化的规模和强度与花岗岩体的Au丰度呈正消长关系,该类矿庆中的Au来源于被重熔或被同熔的下地壳--上地幔分布不均匀的Au及重金属硫化物聚集体。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列举的国内外大量较精确的前寒武纪变质岩中的金丰度和大别变质地体1270个变质岩样金的分析数据表明,前寒武纪变质岩和大别变质地体中金丰度值大多数在1.0—2.36ppb之间,明显低于金克拉克值,指出前寒武纪变质岩、大别变质地体中的金丰度与金矿床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不能单纯依据岩石中金丰度值的高低来判别金矿床的矿源层,应着重研究岩石中易溶金的含量和使金活化、迁移、富集的各种机理。  相似文献   

19.
乌拉山前大断裂控制着哈达门沟金矿带的延伸方向及含金石英脉、含金石类-钾长石脉体的分布格局。乌拉山金矿床的形成首先是金从地幔深处通过古海底火山喷发-沉积于太古宙老变质岩中,经过区域变质热液和大气降水循环热液,混合岩化热液,主要在角闪岩相阶段促进了金的活化迁移,沉积形成了变质热液型金矿。  相似文献   

20.
罗明纪 《地质与资源》1994,3(2):107-113
砂金成矿地质条件:砂金物质来源于含金丰度较高的建平群以及具金矿化的构造破碎带和火山岩型金矿床(点);有利的新构造运动,地壳缓慢差异上升,剥蚀作用大于堆积作用,使含金地质体长期处于地表氧化带遭受充分地风化破碎作用,使金容易从含金地质体中解离出来;本区为干燥、多风、少雨气候条件,不易形成冲积型大型砂金矿。建平群出露区、凌源-北票-阜新断裂带两侧、含金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点)的氧化带、原生金矿床(点)分布区以及山前、山间、洪积扇、支谷的中上游或源头是寻找残积、坡积、洪积和细各砂金矿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