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双碳”目标下,油气行业面临着保障能源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双重使命.分析全球能源转型大势下油气行业面对的新趋势和面临的新要求,提出“双碳”目标下我国油气产业发展路径.一是坚定不移持续加大勘探开发,确保国家核心油气需求供给安全;二是加大油气生产过程节能减碳改造,努力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三是推动油气传统能源与风光等新能源协同发展,实现油气能源与新能源融合互促;四是积极拓展共生伴生资源,打造新的业务增长极;五是大力发展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负碳产业,发挥其在落实“双碳”目标中的兜底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凸显。为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指导下,我国先后在天津、上海、深圳、青岛、无锡等地开展了生态城区规划建设,并启动了一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建设绿色生态城区、加快发展绿色建筑,不仅是转变我国建筑业发展方式和城乡建设模式的重大问题,也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利益。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建筑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实现美丽中国、永续  相似文献   

3.
正本刊讯记者吕俐报道为促进两岸建筑界合作,共同推动吸碳节能、垂直森林、绿色抗暖化建筑的发展与普及,近日,由中国建筑学会与台湾绿领协会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协办的2016吸碳建筑研讨会在京举行。环保部原副部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潘岳,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巡视员倪江波,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台湾  相似文献   

4.
<正>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水系统领域面临新挑战与新需求。如何推进"双碳"目标驱动下我国水系统绿色升级的创新与实践,提升行业"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科技创新是关键。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有效推动水行业早日实现"双碳"的目标与愿景,本文总结江苏龙腾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腾设计")多年设计经验和自主研发的先进技术,重点阐述当今"双碳"目标背景下建筑、市政、水环境三方面的水系统工程设计,强调科技创新在水系统工程设计中的引领作用,为构建绿色水系统、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正>未来10年,将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时期。2016年签订的《巴黎协定》提出把温度升幅升温控制在2℃以内,按此目标估算,大约需要减排二氧化碳320亿Mt。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庄严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绿色低碳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中国投资协会联合多家行业组织和机构共同发起以“零碳中国,绿色投资,推动中国能源革命,实现中国能源转型”为宗旨的《零碳中国倡议》,围绕能源及主要耗能产业领域,普及零碳、低碳、负碳理念,以绿色建筑为宗旨,把握低碳发展新机遇,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 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碳中和与绿色低碳转型作为应对这一挑战的必由之路,已在全球形成共识。地球系统科学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地学解决方案,中国西北地质调查如何在碳中和战略中找到主攻方向和工作方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 本文综述了地质工作在碳中和进程中的主要工作方法,统计分析了中国西北在碳中和减排和增汇两大基本途径上的资源优势,提出了碳中和背景下中国西北地质调查服务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建议。【研究结果】 中国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天然气、地热能等清洁能源,以及与新能源相关的关键矿产等资源优势:天然气地质资源量约为313991×108 m3,占全国的34.78%;地热能分布广泛、类型丰富,其中青海共和盆地静态干热岩资源总量达8974.74×1018 J;锂、钴、镍和铀矿等清洁能源相关的关键矿产资源均居全国前列,锂矿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60%,钴矿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40%,新疆是中国最大的铀矿生产基地。而且,西北地区生态类型和地表基质层类型丰富,碳库现存量和增汇潜力巨大,同时拥有大量适宜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选址和地质储能的优质空间,是中国通过增汇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节点。【结论】 中国西北地区可为碳减排、碳增汇路径提供有效资源支撑,西北地质调查工作应立足实际,发挥专业优势,在推进天然气资源调查、攻关地热资源开发技术、加强关键矿产全生命周期研究、试点地表基质层与生态地质综合调查、开展CCUS相关的地下空间调查,以及建设碳中和相关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库六个方面持续发力,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的地质解决方案,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轻工产业是制造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致力达成“双碳”目标背景下,积极推进轻工业绿色发展、低碳转型,改变以往由要素驱动的投入导向型的粗放发展方式,体系化研究工程技术的创新路径选择,走一条由创新驱动的效率导向型的低碳发展道路,对轻工行业以及相关工程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工程”)是中国电力勘察设计事业的开创者,是能源工程领域的国家队、排头兵,正致力于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能源电力及基础设施一体化工程公司。2022年,中电工程经营业绩创历史最好水平,在2022年《工程新闻纪录》(ENR)排名中位列全球工程设计企业第二、中国工程设计企业第一,被国务院国资委评为“国有重点企业管理标杆创建行动标杆企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中电工程是如何调整战略、在绿色发展新赛道上取得领先优势的?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推进企业转型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价值创造力?围绕上述问题,中电工程党委书记、董事长罗必雄在接受《中国勘察设计》杂志记者采访时,给出了清晰答案。  相似文献   

9.
<正>“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特别指出要发展绿色建筑。建筑领域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推广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集约化、产业化建造方式,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等方面的目标要求,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正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人类对清洁、高效、绿色铀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砂岩型铀矿作为全球广泛利用和最有前景的清洁能源矿产,由于开采成本低廉,在国内外得到广泛重视。中国北方地处世界巨型欧亚铀成矿带的东段,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非常优越。松辽、鄂尔多斯、准噶尔等北方系列中新生代盆地为大型赋矿砂体的储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且多数盆地都经历了由还原向氧化转换的古环境演化过程,这些条件为中国北方砂岩型铀矿大规模成  相似文献   

11.
    
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10月10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必须推动建设自然灾害防治的九大重点工程,这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大事.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是实施自然灾害防治九大重点工程的关键期.岩土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对岩土地质灾害的防治必须加强.此外,2021年3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报告中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理念,对包括岩土工程在内的建设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绿色岩土,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如何发挥科技先导作用,最大程度地降低岩土地质灾害风险和节约建设成本,实现绿色岩土工程关键技术的突破,是广大岩土科研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相似文献   

12.
李强 《地球学报》2022,43(4):421-424
2020年9月22日, 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承诺, 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CO2排放峰值, 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的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 不仅是全球气候治理、保护地球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需求, 也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内在需求。碳中和战略涉及深度社会经济发展转型, 以期实现低碳甚至零碳排放和基于技术变革的增汇目标, 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碳酸盐岩是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 不但记录着地球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 而且还是地球最大的碳库, 对地球大气和生命演变起到重要的作用。据统计, 现代全球岩溶分布面积2200万km2, 占陆地面积的15%, 其中中国岩溶面积达344万km2, 约占全球岩溶总面积的15.6%。在水-二氧化碳-碳酸盐岩-生物的相互作用下, 岩溶碳循环活跃, 在全球形成0.824 Pg C/a的岩溶碳汇, 约占全球“遗漏汇”的29.4%。鉴于岩溶作用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2021年中国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均明确提出要巩固提升岩溶碳汇能力。然而, 岩溶碳汇的流域尺度效应及其稳定性机理还不十分清晰, 以至于岩溶碳汇研究存在不确定性问题。为揭示流域尺度岩溶碳汇效应以及岩溶碳汇的稳定性问题, 明确岩溶作用与碳中和的耦合关系,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地球学报》组织了“岩溶作用与碳中和”专栏。  相似文献   

13.
构造作用是控制煤系和煤层形成、赋存的首要地质因素,中国煤田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决定了构造控煤作用研究在煤炭清洁高效综合利用基础地质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构造控煤作用概念经历了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学科进展和行业需求的推动下,构造控煤作用研究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大大拓展,这些进展主要表现为促进对煤化作用进程的深入认识、煤系矿产资源的盆地动力学控制、煤系非常规气成藏与评价、绿色矿山建设地质保障、清洁用煤资源赋存的构造控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随着双碳背景下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本文从保障国家主体能源安全和优化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布局的角度考虑,阐述了中国煤炭资源分布特点及勘查开发现状;从坚持集约与协调发展、改革与创新发展、绿色与清洁发展的基本原则出发,分析了新时期煤炭资源勘查目标:加强大型煤炭基地资源勘查、推进新增煤层气资源储量、加快煤系矿产资源勘查;从资源禀赋、开发强度、市场区位、环境容量、输送通道等方面出发,阐述了14个大型煤炭基地开发布局方向及建设规模,同时要加快煤层气的开发利用。研究成果对未来一段时期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及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霍超  刘天绩  樊斌  赵岳  王丹凤  张吉路  郑翠 《地质论评》2021,67(6):67120005-67120005
随着双碳背景下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本文从保障国家主体能源安全和优化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布局的角度考虑,阐述了中国煤炭资源分布特点及勘查开发现状;从坚持集约与协调发展、改革与创新发展、绿色与清洁发展的基本原则出发,分析了新时期煤炭资源勘查目标:加强大型煤炭基地资源勘查、推进新增煤层气资源储量、加快煤系矿产资源勘查;从资源禀赋、开发强度、市场区位、环境容量、输送通道等方面出发,阐述了14个大型煤炭基地开发布局方向及建设规模,同时要加快煤层气的开发利用。研究成果对未来一段时期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及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和平 《河南地质》2009,(9):49-49
现在,在全世界范围内,地热能越来越热了。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很多发达国家推出了“绿色新政”,积极发展绿色经济,走低碳道路,来应对全球变暖,克服金融危机。以变革为口号的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推出了自己的“能源新政”。美国众议院6月底通过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法案要求到2020年美国电力生产中至少12%为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  相似文献   

17.
李廷栋  刘勇 《地球科学》2022,47(10):3477-3490
中国疆域辽阔,地质结构构造复杂,中国特殊的地质、自然地理格局和生物界的演化造就了中国特殊的生态环境.地质工作通过非化石能源矿产勘查,发展绿色矿业,开展农业地质、医学地质、灾害地质和古环境古气候的调查研究,在提供清洁能源、提高农产品质量、地方病防治、地质灾害评估预报、应对全球变化挑战、优化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等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相似文献   

18.
<正>2022年5月,住建部发布了《“十四五”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四五”行业规划》),在分析发展环境的基础上,明确了“十四五”行业发展目标和七大主要任务。《“十四五”行业规划》指出,“新基建”、城市更新、完整居住社区建设、乡村建设行动等为行业带来了新机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数字技术与建筑业的融合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全过程工程咨询、工程总承包、建筑师负责制等新模式拓展了行业业务新空间。  相似文献   

19.
绿色煤炭基础地质工作框架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煤炭是煤炭行业绿色矿山建设的具体体现,绿色煤炭对煤炭地质工作提出新要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煤炭地质工作贯穿于绿色煤炭产业体系的全过程,可以分解为三大目标任务:矿产资源地质,寻找绿色资源实现绿色勘查;安全开采地质,为绿色开采提供可靠的地质保障;加工利用地质,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供充分的地质依据。分析了绿色煤炭各阶段对地质工作的需求特点,初步建立了绿色煤炭基础地质工作框架,提出了各阶段基础地质工作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传统煤炭地质勘查产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煤炭地质勘查产业链的重构势在必行。通过对煤炭地质勘查产业发展历程研究和分析,提出了新时期煤炭地质勘查产业链的重构方向,不仅要纵向延伸,形成绿色矿山全生命周期内煤炭地质技术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而且还要横向拓展,充分发挥煤炭地质勘查行业的专业优势、技术优势,开拓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灾害地质等新领域新产业,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确保煤炭地质勘查行业绿色、协调、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