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洋中脊是大洋的胚胎,从洋中脊为地堑式中央裂谷的形态特征来看,大洋是拉张应力的产物,因此必须依据大陆漂移造成海底被动扩张这一结论来分析研究板块运动的动力源问题.大陆漂移的方向是有规律的,根据世界大洋年龄图等资料进行逆推,还原不同阶段的洋陆展布状态,可以看出,白垩纪以来南半球大陆分解向北运动、北半球大陆分解向南运动,大陆在...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用改变探头加力体原长的加力方案来改变对井壁施加的面应力,以测定改变加力后的面应变固体潮,用测出的面应力和面应变固体潮的数值来求定测点水平地层的绝对面应力。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对应的地形起伏变化特征各不相同,地形起伏在不同方向上的变化特征具有很大差异性,即地形各向异性。本文引入多重分形谱参数描述不同地貌类型地形各向异性的变化规律,以反映不同黄土地貌地形各向异性的局部和整体变化格局。本研究以5 m分辨率的DEM数据为基础,选取淳化、甘泉、绥德3个典型黄土塬梁峁地貌类型研究样区,对其地形各向异性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3种黄土地貌类型地形各向异性变化具有显著的多重分形特征,地形各向异性变化的奇异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淳化、绥德、甘泉;②淳化样区地形各向异性奇异强度在1.4的概率最大,在奇异强度为2.2附近又有一个小的峰值,总体以奇异强度1.4为主;③甘泉样区的奇异强度在1.8有一个小的峰值,总体以奇异强度0.7为主;④绥德样区奇异强度为0.8的概率最大,且较为均匀地分布在0.8附近,地形各向异性的概率分布呈现为对称分布。研究结果为黄土塬梁峁地形各向异性变化奇异强度为黄土塬最大,黄土峁次之,黄土梁最小。该研究可为黄土地貌的精确分类提供定量信息支持,为区域水土侵蚀评价提供地形指标。  相似文献   

4.
离柳矿区5号煤层以其镜质体、矿物和灰分含量高为特点明显区别于4号煤层,8号煤层以其惰质体和半镜质体含量较高为特征有别于9号煤层。  相似文献   

5.
在确定局部大地水准面变形时,一般归结为求解Stokes和Vening Meinesz积分。而Stokes和Vening Meinsz积分是一种褶积积分形式。由于褶积的谱可由两个褶积函数的谱确定,因而本文采用FFT方法来计算局部大地水准面变形的褶积积分,并研究了在已知网格结节或网格平均值情况下的具体计算方法。作为实际应用,本文计算了同震位错和伴有质量迁移的地震过程引起的大地水准面变形。  相似文献   

6.
对波纹龙虾不同发育时期的胚胎进行离体培养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初始培育的离体胚胎愈接近孵化期,其孵化率愈高(最高达80.0%);波纹龙虾胚胎发育经历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中眼色素形成期、复眼色素形成期、心跳期、破膜前期和出膜期;胚胎在发育过程中颜色变化:橙红→深橙红→砖红→灰白→接近透明。  相似文献   

7.
运用三维非线性动态有限元方法,研究华北地壳块体对渤海、黄海潮汐水位变化的动态响应,得出该块体中各力学量随时间演变的数值结果以及动态、直观的三维仿真映象,并以此探索计算力学与地学综合研究的途径.从仿真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华北地区近期发生的几次较大地震均在应力较大或应力变化剧烈的地点.由于海洋动态载荷的量级小,计算结果的应力绝对值也很小,因此,这种吻合表明较小的动态载荷下的动态响应揭示了孕震构造的特征,显示了应力集中的地点.  相似文献   

8.
基于地下水非稳定流Theis理论,导出了地下水非稳定径向辐射渗流单井排放诱发的地表位移的解析表达式,阐述了计算方案,并以20个节点的Hermite求积公式编制了相应的数值积分计算程序,给出了模拟计算实例。在地下水非稳定流场地区进行高精度动态大地测量时,可按照这一计算方法,精密顾及地下水排放所诱发的地壳形变对测站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分析直接剪切和三轴剪切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指出了土体的应力历史条件和应力路径是影响深基坑土体c、φ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99~2021年的GPS观测资料研究2022年门源6.9级地震震中附近区域的地壳形变特征。速度场在祁连山-海原地震带两侧呈现出明显的“南大北小”特性。发震断层速度剖面结果显示,断层两侧挤压速率为3.1 mm/a,走滑速率为3.9 mm/a,这与走滑为主的震源机制解一致。门源地震位于主应变率场和面膨胀率场高值区向低值区过渡的梯度带上,发生在最大剪应变率场和应变率第二张量不变量高值区边缘地区。同震库仑应力触发了大部分的余震,对冷龙岭断裂到海原断裂的地区有一定的应力加载作用。综合地壳形变特征和库仑应力等分析结果认为,冷龙岭断裂到海原断裂地区的地震危险性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1.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合成孔径雷达(SAR)是一种微波相干成像方法,应用不同波段的雷达信号可以对地球表面不同的散射特性成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是将两个不同轨道位置或不同时间获得的复数SAR数据进行相位差分处理,从这些差分干涉数据中可以提取特别有用的信息,用于绘制地形图,测量诸如地震、火山、冰川运动等造成的地形变,研究植被覆盖特性、洋流等。介绍了InSAR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并对影响干涉结果的一些重要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и?????????μ??????????????????????????????????л????????????С??Χ?????????????????????????????????????????????÷?????????????????  相似文献   

13.
????ERS-1/2??1996???1998??????C????SAR??????????????洦???????????????????????????????????α????????????????????????????????????????ò????????????Ч?????е????α???????????Ч?????????????????????????????????н???????????????????????????????????????????  相似文献   

14.
应用CUSP(尖角)突变模型研究了板内边界带地壳形变与强震的危险性判定及其预测的方法,并以鲜水河断裂带1973~1982年的动态大地测量和地震活动数据作了验证。结果表明:(1)强震前该断裂带地壳形变与蕴震系统经历了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近于临界状态的过程。(2)系统的不稳定平衡状态在不同的观测点位具有同步性和持续性,且持续的时间与未来的地震强度有关。(3)预测未来事件发生的时间、震级、位移与实际发生的事件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5.
???????ScanSAR??????2008??3??21?????????????α????????????ScanSAR?????????????????400 km??400 km??????????α??????????????100 km??100 km??IM????????α??????????????????????????????ScanSAR?????????????????е???????????ScanSAR??????????IM???????????????????????о??о??и???????????????????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内建立大坝变形监控模型多以单测点为基础,由于外界荷载对大坝变形的作用是整体性的,单测点模型只反映了单个测点的变化,没考虑监测量的空间分布因素,不能反映监测量的内在机理,因而有一定局限性。多测点变形模型引入了空间坐标变量,将原单测点模型发展到线和面的分布模式,弥补了单测点变形模型的不足。以空间多测点变形模型进行实例计算、分析,并用单测点模型检验多测点模型的效果,所建的模型符合工程实际要求。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三峡地区多年的地形变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的地形变特征。结果表明,各断层活动性甚微或基本不活动,区域地壳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8.
小波分析方法在形变数字化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7,自引:14,他引:23  
基于小波变换理论,提出了应用小波分析方法识别、消除数字化资料的干扰,提取不同频率信息的方法。结合实例,讨论了小波分析方法在识别与分离不同频率信息、提取趋势异常与短期异常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表明,小波变换是形变数字化资料分析处理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根据华北北部地区(大首都圈)地壳垂直形变场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地震发生的关系,提出了地壳垂直形变基本场和增量场的概念。理论分析与实际结果表明,这对于深入探索地震形变前兆,弄清孕震机制并进入量化,细化都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InSAR技术在火山监测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介绍了InSAR技术的发展、数据处理流程及其应用于火山形变监测中的几个实例.并对InSAR技术应用于火山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