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疆东天山土屋铜矿床形成和保存的古地理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比分析东天山土屋铜矿成矿时的大地构造条件及与之伴生的火山岩岩石组合和沉积建造,认为该矿床在泥盆纪至石炭纪中期形成于古亚洲洋北部边缘岛弧带的古地理环境。用偏度(Sk)和峰度(Ku)对成矿物质Cu、Au、Ag、Mo等在矿体和不含矿岩体中的含量分布状态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矿床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由来自洋壳重熔岩浆 复杂成因气液流体的矿质多次叠加而成。综合分析成矿后矿区及周边地区发育的沉积岩岩性、岩相和所含化石组合及其它相关资料,推断出石炭纪晚期至侏罗纪早期矿区地貌为遭受剥蚀的山地,矿体在这个时段末期出露于地表。此后东天山的差异性升降和晚侏罗世以来干旱的古气候背景,以及自晚白垩世起该区隆升十分缓慢,远低于2.9×10-2mm/a的速率,终使土屋大型铜矿床保存至今。  相似文献   

2.
汶川县古溪沟“7·10”泥石流形成特征及防治工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13-07-10汶川古溪沟泥石流灾害的现场调查,从物源、地形和水源条件入手,分析了灾害成因与形成演化过程。堰塞体失稳补给、坡面泥石流入汇和沟道侵蚀是这场泥石流的三种物源形式,充沛的前期降雨和短历时强降雨是本次泥石流的诱发因素,陡峻的支沟地形促进了泥石流的加速,沿途松散物质补给,导致泥石流流量不断放大,峰值流量最大可达1 063 m3/s。主支沟泥石流呈明显的阵流特征,原因在于各支沟泥石流起动条件不同,沟道中地形条件的差异和防治工程的分布,以及各支沟汇流长度存在区别。泥石流总规模约为100×104m3,防治工程拦挡了60%的泥石流体,并拦截了泥石流中的大石块,降低了出口峰值流量和流速,同时避免了各条支沟泥石流同时到达而流量激增。沟口泥石流峰值流量约为722 m3/s,约40×104m3泥石流冲出沟口,下游泥石流破坏形式以淤埋破坏为主。本研究可为此类面积较大、修建有防治工程的流域泥石流形成和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疏勒河流域双塔灌区种植结构变化及其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曼  杨建平  谭春萍  杨圆 《中国沙漠》2014,34(5):1417-1423
基于1996-2010年双塔灌区各乡(镇)农作物类型、种植面积、供水定额、用水定额、作物单产及价格等资料,探讨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原因及其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2010年作物种植面积较1996年增长2.3倍,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农作物总产值和单位产值均明显提高,说明当地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在产生经济效益方面效果明显。当地种植结构调整主要受自然条件、政策指导、历史根源、农民意愿、市场调节、灌溉供水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条件中的水资源供应状况主要影响作物种植面积,其他因素影响作物种植类型。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当地农业产值在增长同时,用水紧张现象较以前有所缓解,地表水基本可以满足农田灌溉需求,减少了对地下水的使用,从而对保护当地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化已是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气候变化对陆地植被以及土壤的影响研究已经广泛开展。通过系统收集和整理气候变化对植被和土壤影响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有利于进一步认识气候变化给生存环境带来的影响。大量野外定量分析以及经验模型预测等方法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陆地植被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植被分布范围、生产力以及多样性的改变。气候变化也会使土壤基本性质发生变化,同时土壤作为全球碳循环过程中重要的中间碳库,土壤有机碳库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气候变暖与土壤有机碳库的分解互为反馈。  相似文献   

5.
在对中国北京、郑州和上海3个城市585位消费者问卷调查基础上,从微观层面探讨3个不同地理区域消费者对新疆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认知状况、需求动机和购买行为及地区差异性.研究表明:三城市消费者对新疆特色农产品的认知度较高,在种类区分上存在差异;三城市消费者对新疆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着较高的评价,同时也认为价格较高,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三城市消费者对新疆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动机存在多样性,区域差异性不明显;运用Logistic模型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影响三城市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不同,显著性变量和显著水平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6.
利用中国境内红河流域23个气象站点1960-2007年的逐日降水数据,分析流域强降水事件频次和强度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影响。结果表明:①强降水频次和强度在空间上表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流域下游的河口-金平-绿春-江城一带为高值区,上游的巍山-南涧-弥渡一带则为低值区。②强降水频次和强度的变化趋势存在空间差异,趋势增加的站点大多分布在李仙江上游、元江中上游和藤条江流域,趋势减少的站点大多分布在李仙江下游、元江下游和盘龙河流域。③从流域整体来看,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近48年来强降水频次和强度没有明显的上升趋势,频次和强度的趋势变化幅度分别为0.26 days/10a和0.18 mm·day-1/10a;研究时段内频次和强度在时间变化上没有显著突变点。④基于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强降水变化的影响,表明近20年间强降水频次和强度的增加,增大了局部地区滑坡泥石流、洪涝灾害的风险,河流泥沙含量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7.
灌丛对沙质草地土壤结皮形成发育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哈林  郭轶瑞  周瑞莲 《中国沙漠》2011,31(5):1105-1111
为了了解灌丛对沙地土壤结皮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2006—2007年在科尔沁沙地调查了灌丛群落土壤结皮的发育特征, 并进行了田间模拟降尘、添加凋落物和结皮生物接种的试验。结果如下:①大气降尘、凋落物和微生物接种均可明显促进沙地土壤结皮的形成;②湿润、遮荫环境要比干旱、光照环境更有利于沙地土壤结皮的形成,但土壤结皮形成和发育对水分的敏感程度要大于对光照的敏感程度;③灌丛的存在对于流动沙地土壤结皮的形成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沙地栽植灌木后通常会产生肥岛效应,在冠层下逐步形成结皮,并由灌丛内向外扩散;④灌丛促进沙地土壤结皮发育的主要机制是灌丛具有降风滞尘、拦截凋落物、遮荫保湿的功能,能使土壤黏粉粒、有机质、土壤养分和水分含量明显增加,为结皮的形成发育创造了良好物质条件和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8.
城市热岛效应已对建筑能源需求产生了重要影响,评估城市热岛效应影响下建筑的真实能耗需求及城乡差异对既有建筑的节能调控和未来建筑的方案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天津自动气象站2009—2017年逐时观测数据为基础,应用卫星遥感选站方法,选取天津市区周围4个有代表性的乡村参考气象站,对典型居住建筑全年逐时负荷进行了动态模拟,定量评估了城市热岛强度对不同时间尺度(年、日和小时)建筑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随着城市热岛强度(IUHI)的增强,城市居住建筑供暖负荷减少、制冷负荷增加,且年平均供暖负荷的减小幅度大于年平均制冷负荷的增加幅度。IUHI每上升1 ℃,城市年平均供暖负荷较乡村减少4.01 kWh/m2、年平均制冷负荷增加1.05 kWh/m2。② 冬季供暖期和夏季制冷期逐日负荷变化表现为:供暖期的高负荷时段主要集中在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下旬、制冷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高负荷时段城市日平均供暖和制冷负荷分别较乡村约减少10%、增加6%。③ 日内供暖负荷和制冷负荷小时变化均表现为夜间强于白天。在供暖期和制冷期,北京时间18:00至次日07:00时段无论在城市或是乡村都是高负荷时段;11:00至15:00时段在供暖期是低负荷时段,而在制冷期是高负荷时段,这可能与气温和供暖制冷需求有关。研究表明,应充分考虑小时、日尺度热岛强度对用能的影响,提高供暖和空调运行调控的精细化水平,以期达到降低供暖和制冷能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李东和  张捷  章尚正  方超 《地理研究》2008,27(4):963-973
以黄山风景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采用SPSS统计软件和ArcView GIS技术,揭示了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周边地区居民对黄山风景区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异。一定地域范围内,居民对旅游积极影响感知强度距离衰减,对旅游消极影响感知强度距离递增;在更广泛的地域范围内,受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和"飞地旅游"特征的影响,居民对旅游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感知强度分别呈现"W"型和"M"型的空间分异特征。进一步分析了居民对风景区的了解程度、旅游流作用机制、交通线路、居民的响应程度等因素对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空间分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旅游影响近年来成为旅游研究热点,但鲜有研究涉及旅游影响的区域空间不均衡问题。以安徽省三河镇为例,探讨古镇型旅游地旅游影响的空间分异问题。将全镇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旅游影响区域,即核心区、过渡区和外围区,分别发放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调查问卷,以此进行旅游影响的空间分异分析。结果表明,古镇型旅游地旅游影响的空间分异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不论是旅游收益的分配,还是成本的承担,都呈现区域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11.
黄土泥流是戴土地区一类重要的灾害地貌过程,是泥石流的一个特殊类型,是水土流失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山地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极严重的标志。本文在对黄土泥流这一黄土高原特有的严重水土流失现象的分布、成因、物质组成、动静力学性质、堆积形态等全面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和一般泥石流与高含沙水流做了初步对比和分析,揭示了黄土泥流灾害的形成规律、运动机制和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12.
湘南勾蓝瑶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幼君 《热带地理》2007,27(3):279-283
湘南江永县兰溪勾蓝瑶古村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具有唯一性、可创新性、内涵丰富性的宝贵资源,同时又是一种十分脆弱的旅游资源。该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保护古文物,传承民族文化,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建议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加强对古村落旅游资源的规划,科学开发与保护,突出特色,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藏东"三江"流域土地沙漠化成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9,他引:6  
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是藏东地区著名的国际性大河,"三江"流域作为"江河源"、"生态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生态环境变化对当地乃至周边地区都有着重大影响。近年来受全球变暖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自然资源的影响,土地沙漠化问题日趋严重,直接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作者在分析了当地土地沙漠化现状、成因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三条防治土地沙漠化的对策,并指出保护好"三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对当地乃至周边地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利用人口与经济变化组合关系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新时期吉林省城市发展的空间分异现象及成因。结果表明:(1)吉林省形成了绝对增长型、绝对收缩型、精明增长型和人口集聚中心4种城市发展类型。(2)绝对增长型城市产业结构不断多样化,科技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提高;精明增长型城市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但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相对不足;绝对收缩型城市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城市竞争力不断丧失,存在持续收缩的发展趋势;人口集聚中心凭借发达的公共服务业抑制了主导产业衰退背景下的人口流失现象。(3)产业结构、企业组织、政府调控以及集聚-扩散效应是新时期吉林省城市增长与收缩分化的成因。顺应区域城市发展趋势,编制存量和减量规划,分类引导城市的精明增长与收缩,是未来吉林省空间重构的主要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曹帅强  邓运员 《热带地理》2018,38(1):131-142
根据景观基因及其图谱理论,探讨景观基因及其图谱和画卷式旅游规划概念,建立了基于三者之间内在关系的古城镇“画卷式”旅游规划技术;遵循“一目标、二意义、三功能、四特性、五要素”的理论结构,探讨以基因信息的遗传路线和文化故事表达为图谱形态的“画卷式”旅游规划模式。在此基础上,以靖港古镇为例,结合实地走访与历史文化特色分析等方法,探寻了该古镇景观主体基因图谱,构建并运用了“画卷式”旅游规划模式。结果表明:靖港古镇宜居宜业的生态文明是主体基因图谱表达的画卷模式;军事科教的活动体验是内在唯一基因图谱表达的画卷模式,地方性很强的民俗活动是外在唯一基因图谱表达的画卷模式;宗教文化活动是局部唯一基因图谱表达的画卷模式。  相似文献   

16.
新疆荒漠化现状、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新疆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地形封闭、干旱缺水,沙漠戈壁包围绿洲,绿洲呈分散分割状。森林覆盖率1.68%,盆地中心分布着两大沙漠,生态环境脆弱。40多年来,新疆在改造沙质荒漠化、土壤盐渍化、水域治理、中低产田等荒漠化治理中,取得了重大成就,同时,人口也增长了2.9倍,人类活动使生态平衡失调。荒漠化土地总面积79.59×104km2,其中沙质荒漠化面积52.05×104km2;盐碱土总面积847.6×104hm2,现有耕地中31.1%的面积受到盐碱危害;山区云杉林已减少2.3×104hm2,落叶松减少2.4×104hm2,平原林退化更为严重;80%的草场均有不同程度的退化,产草量下降35.4%~75.8%;湖泊较70年代减少一半,耕地土壤肥力下降。根据新疆荒漠化发生发展的特点与原因,总结防治经验,形成有效的防治方法、措施与体系,新疆的荒漠化是可以防治的。  相似文献   

17.
湘西洪江古商城,凭借其特有的交通区位优势,历史上曾一度成为久负盛名的西南地区商品转口贸易城市,集经济、政治、军事、宗教、文化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和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立体式山水型城市,是明清以来祖国大西南特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作为以完整风貌保存下来的中世纪专业性商城,在国内具有唯一性,应该妥善加以保护和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8.
遗产区域思想是世界遗产领域内专门针对跨区域、综合性遗产保护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其关注遗产要素到环境的整体保护。该理论为滇藏茶马古道这条在我国西南地区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带状遗产区的保护提供了借鉴,是根本改变当前滇藏茶马古道遗产备受破坏现实的迫切需求。茶马古道遗产区域保护关键在于确定遗产区域保护边界、贯彻整体保护理念和构建协作保护机制,基于此,提出古道遗产区域保护策略,具体包括编制整体保护规划、细分保护层次、落实三大必备系统、组建"省部际会商小组"协作保护机构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以期创新茶马古道遗产保护理念,改善古道保护现状,完善我国线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9.
郭栩东 《热带地理》2012,32(1):87-93
以肇庆城区宋城墙遗址公园为例,运用中观层面的维度划分方法对遗址公园进行规划设计研究.研究表明:中观层面的维度划分的运用不仅可以展示遗址的实体和历史信息,而且更能凸现遗址的文化价值和文化重大成就,强调文化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使遗址公园的存在与发展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促进旅游的发展.该研究为城市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将遗址的保护、展示与开发有机结合,以实现遗址及其文化价值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拉美现象"的特点、成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纵观当代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历程,拉丁美洲是较早摆脱殖民统治并着力发展民族经济的区域。近20多年来,拉美各国经济虽有一定增长,人均GDP也并不低,但贫富差距过于悬殊,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危机迭起,社会动荡不安,形成独特的“拉美现象”。本文分析了“拉美现象”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探讨了“拉美现象”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