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4 毫秒
1.
产业结构是伊朗经济核心问题之一,研究伊朗产业结构不但有利于解决解决经济结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探索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发展规律、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伊斯兰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寻找出路。本文分析了伊朗20世纪90年代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调整结构、加速转型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概括了中国与伊朗建交以后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以及两国间商品贸易、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政治、文化宗教等领域的关系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中伊关系对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大国话语权、能源安全战略、经贸和投资战略、对伊斯兰世界影响力和中美关系博弈的重要影响,最后从特殊重要性国家、石油贸易伙伴关系国等方面对中伊关系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战略定位分析.  相似文献   

3.
伊朗位于亚洲东西交通要冲,交通区位和地缘优势显著。伊朗在铁路、公路、港口,以及跨国输气管道建设等方面制定了明确的发展战略,融资问题是伊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伊朗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和改造计划与"一带一路"倡议存在较高的契合度,中伊双方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工程合作具有广阔的前景。伊朗交通基础设施提升计划体现了其为地区性大国的利益选择、战略布局和"第三方外交"的传统,中国应充分审视伊朗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战略和利益布局,了解工程市场机遇和风险,同时还应关注合作中的潜在竞争者,知己知彼,寻求多边战略价值和利益契合点,促进地区发展,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倡议。  相似文献   

4.
伊朗位于亚洲东西交通要冲,交通区位和地缘优势显著。伊朗在铁路、公路、港口,以及跨国输气管道建设等方面制定了明确的发展战略,融资问题是伊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伊朗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和改造计划与"一带一路"倡议存在较高的契合度,中伊双方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工程合作具有广阔的前景。伊朗交通基础设施提升计划体现了其为地区性大国的利益选择、战略布局和"第三方外交"的传统,中国应充分审视伊朗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战略和利益布局,了解工程市场机遇和风险,同时还应关注合作中的潜在竞争者,知己知彼,寻求多边战略价值和利益契合点,促进地区发展,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倡议。  相似文献   

5.
《地理教学》2005,(1):44-44
德国有许多外来移民,仅穆斯林人口就有320万人,伊斯兰教成为德国的第二大宗教。德国的穆斯林移民大多数来自土耳其,还有一些来自阿拉伯国家、伊朗、阿富汗、波黑及科索沃等地。他们到德国主要是打工挣钱,但同时也把他们的宗教、化及语言一起带进德国。德民族与穆斯林共同生活几十年基本相安无事。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伊朗政治关系更加密切,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但在农业领域的合作极少。本文阐述了伊朗农业生产现状特征;分析了中伊双方农业合作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及其存在的问题;论证了中伊农业合作的可行性;指出了中伊农业合作的广阔前景。最后,根据伊朗农业的具体情况和有关政策,就中国和伊朗农业合作的方式和重点领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伊朗经济是靠石油工业来进行支撑的。石油工业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伊朗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宏观层面上来讲,它决定了全国西部发达、东部落后的总体区域空间格局;微观层面上。它决定了行省区域内部增长极的出现和壮大,进而发展成为一个行政省的中心城市。而这一切,都与石油工业自身布局密切相关。因此.考察伊朗石油工业布局以及了解其工业结构都有助于找到伊朗目前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的背后原因。本文从两个角度介绍了伊朗石油工业:首先介绍了石油工业的结构,重点介绍了伊朗国家石油公司(MOC),以便能从行政等级的角度了解其内部构成状况;接着,系统描述了石油工业的布局状况,从空间的角度进行横向了解。同时,我们还运用ArcGIS软件将1978年、1993年和2004年的地图进行叠加以方便观察石油工业布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空间变化.使得能从时间的角度纵向了解该工业的布局变化.从而为未来的空间预测建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简论21世纪初美国中东战略中的美国-伊朗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对伊朗战略是美国中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朗的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的变化将引起中东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9.11事件以后,美国中东战略的焦点转变为“反恐”:军事上以打击恐怖主义组织和活动、占领中东的战略要地为目标,在中东大力传播美国的“民主、人权”意识,在重建伊拉克、阿富汗、推进中东和平路线图的口号下“改造中东”,经济上控制中东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扩张美国在中东的市场,实施“美国-中东自由贸易区”构想,弱化中东和平进程的意义,千方百计使美国的国家利益最大化。美国-伊朗关系,始终围绕着两国国家利益这一核心展开。本文简略地分析了21世纪初期以来美国-伊朗关系的特征及其变化、影响当今美国-伊朗关系的重大障碍,预测了美国的伊朗政策走势,结论是:21世纪初期美国-伊朗关系根本改善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东大国之一,亦是中国战略合作伙伴的伊朗是"一带一路"中"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交通枢纽,科学合理测度其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特征可提升对伊朗国内发展态势的认知,对加强中伊政治经济合作具有现实意义,也可丰富世界地理研究领域中东区域的典型案例.运用人口分布不均衡指数、重心分布、密度等指标,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偏移-分享分析法等研判1986年~2016年伊朗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伊朗人口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央高原西北部、里海沿岸平原;人口密度整体上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人口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伊朗的人口流动以邻域地区和城市之间的流动为主,主要流向经济发达的北部和西北地区,这也与人口重心在西北地区的空间路径依赖惯性趋势吻合;伊朗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演化分异呈显著空间自相关性,人口密度较高和较低的区域均出现空间集聚特征,密度高高集聚区位于北部、西北部山地和德黑兰周边与中央高原交界处,且逐渐向东南方向延伸;密度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于东部山地和西南地区,且变化甚微.  相似文献   

10.
大国因素对当今中国-伊朗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伊朗都是世界上文明的古国.两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进口国,伊朗则是世界上石油储量占第三位、天然气储量占第二位、欧佩克内部能源出口量占第二位的能源生产和输出大国,两国间经贸发展的前景广阔.但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却会对中国-伊朗之间关系的发展设置障碍,带来正面或负面、现实或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都市的郊区化是在新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的,传统的经典郊区化因素和新经济因素都在起作用,新经济对郊区化的作用愈来愈显著。文章结合与美国郊区化的比较,对新经济下中国的大都市郊区化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在新经济等多重因素推动下,中国大都市郊区化的推力增强,推动了郊区化加速发展,需要政府部门高度关注这一问题,并对出现的问题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伊朗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节点国家,研究中伊贸易结构与潜力不仅可以深化两国经贸合作,更有助于推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基于此,该文利用2010—2016年中伊双边贸易数据,结合比较优势指数、互补性指数以及劳伦斯指数,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两国贸易的结构;其次通过建立引力模型,评估中伊双边贸易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16年中国对伊朗出口贸易额增加48.01%,促使双边贸易逐渐趋于平衡;2)伊朗较好地发挥了对中贸易的互补优势,而中国未能发挥对伊贸易中石料等产品的互补优势;3)中伊双边贸易产品出口结构年际变化呈明显不规律性;4)中伊贸易潜力缩小16.89%,双边商品贸易发展空间有限,需要开拓新的贸易类型。研究认为未来中伊两国需要建立贸易应急备案,增强贸易互信,加大文化交流,借助“一带一路”平台实现创新驱动,寻求双边贸易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长江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形成原因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详细分析,深入探讨了长江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所带来的问题,并在些基础上,应用G.迈尔的回程效果理论,提出了改善和最终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的非均衡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闫东升  杨槿  高金龙 《地理科学》2018,38(3):376-384
人口与经济分布格局是反映区域差异的重要指标。结合不一致指数、重心方法及不均衡指数等对长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的非均衡格局演变进行研究,并基于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回归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长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非均衡格局呈现相对稳定状况,但随着区域发展格局转变带来的人口与经济分布格局的差异化演变,区域人口与经济的整体非均衡性有所弱化。对人口与经济非均衡格局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不同时期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指数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在始终受城市发展差异影响的同时也伴随着市场力量的趋强和政府影响的弱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战后高速经济增长时期日本政府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的对策及其制定对策的背境、对策实施的效果及其演变等,按时间线索进行了介绍与分析评价,借鉴日本的经验才识有助于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去审视和探索我国现代化过程中解决农业与农村问题的若干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济给经济地理学带来的新课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贾绍凤 《地理研究》2000,19(1):101-106
知识经济是经济的高级形态,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方向。经济地理学以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为己任,应当密切关注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的新动向。知识经济既给经济地理学带来了诸如知识经济组织结构、信息产业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经济全球化、区域创新环境等新的研究课题,也给经济地理学提出了信息化和开放化等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周侃  申玉铭  任旺兵 《地理学报》2011,66(10):1355-1367
通过对中国31 个省(市、自治区)近4000 个服务业企业的问卷调查,从服务业企业认知与体验的视角出发,对“十一五”时期中国服务业政策效应进行综合测度和影响因素分析,进而探讨服务业政策与服务业企业的作用机制,并提出中国服务业政策调整和优化的建议。结果表明: “十一五”时期服务业企业对服务业政策的认知水平不高,认知度受到营业额、劳动力素质、行业类型、行业地位和政策环境等因素的显著影响。企业对服务业政策的体验水平接近比较满意, 影响政策体验水平的因素主要有政策认知度、员工人数、效益、所有制类型、行业地位和政策环境等。针对中国服务业政策与服务业企业的作用机制,应从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平衡内外资鼓励政策、拓宽政策支持覆盖面、构建服务业企业对服务业政策实施情况的反馈机制等方面着手,推动转型期中国服务业向高比重、高效率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Globalisation and the Livestock Industry in Botswa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expansion of Botswana's livestock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is partly a result of moves towards integration into the global economy. In the colonial period, livestock raising was the backbone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in the post-colonial period remains the mainstay of the rural economy. Botswana's export-driven cattle industry has l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well-equipped infrastructure such as marketing and veterinary services, which rank among the most developed in Africa. The industry has much support from the government; hence, the cattle population continues to grow. Even though globalisation has generally had positive impa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Botswana's economy through beef exports, it has also generated some socio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Most serious are the continuing skewness of livestock holdings, increasing income disparities between the rich and poor, and accelerated overgrazing of rangelands due to overstocking of cattle by both communal and commercial farmers. The erection of veterinary cordon fences associated with the prevention of diseases and expansion of the cattle industry to meet export demands have decimated large numbers of migratory wildlife species in the country, with deleterious effects on the burgeoning tourist industry. As a result, globalisation is having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acts on the economy of Botswa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