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陕西省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IPCC指南推荐的碳排放计算方法,将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源分为能源活动、工业生产、农业、林业、废弃物等5个单元,全面测算了2005—2013年陕西省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结果表明:2005—2013年,陕西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逐年增长且有加速趋势,而温室气体吸收总量却增长缓慢,净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趋势显著,单位GDP碳排放量呈波动下降趋势;能源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总排放比例最大,为78.42%~83.36%;工业过程、农业、废弃物处理排放所占比例分别为9.57%~14.78%、3.11%~9.02%、1.25%~1.98%;林业部门表现为碳汇,约9%的CO2排放被森林吸收。  相似文献   

2.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中国和欧盟内部可以增加排放的中等发达国家在人均能源消费、人均CO2排放和人均GDP以及人文发展指标的对比,可以看出中国远低于欧盟5个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中国提出在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之后承担减排义务是有根据的,中国要求获得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以满足国民基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合理的。中国在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之前,可以考虑承诺在一定时期内保持CO2排放强度不增加。  相似文献   

3.
附件一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趋势及其履约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最新公布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基准年(1990年),附件一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经济转型期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非经济转型期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美国和加拿大能源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最为显著,相对于1990年,2005年其增幅分别为19.2%和28.6%;英国和德国能源部门温室气体减排量最为显著,其减幅分别为7.8%和17.4%。在2005年,有超过一半的附件一国家的实际排放量低于其目标排放量,履约进展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4.
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最新公布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基准年(1990年),附件一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经济转型期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非经济转型期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美国和加拿大能源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最为显著,相对于1990年,2005年其增幅分别为19.2%和28.6%;英国和德国能源部门温室气体减排量最为显著,其减幅分别为7.8%和17.4%。在2005年,有超过一半的附件一国家的实际排放量低于其目标排放量,履约进展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5.
新书架     
《气象》2014,(3):388
正《金融危机前主要经济体温室气体减排路径研究》殷培红等著该书从排放总量、人均排放和排放强度三个方面概述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别差异和世界温室气体排放格局的变化,分析了人均排放国别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从欧盟国家、伞形集团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等三个利益集团中选择了17个典型国家,用大量的数据介绍了这些国家20年来  相似文献   

6.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共识。根据核能的特点,分析了核电燃料链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其与其他能源链的比较,指出核能是各种能源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小的发电方式。介绍了世界主要核电国家发展核能减排温室气体状况,分析了我国发展核电的温室气体减排效益,提出积极发展核能是我国构建低碳型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的合理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7.
英国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制度的实践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室气体排放贸易作为一种经济激励型的环境管理手段,对企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成本效率作用。详细介绍了英国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制度框架,并对其政策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8.
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最新公布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基准年(1990年),附件-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经济转型期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非经济转型期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美国和加拿大能源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最为显著,相对于1990年,2005年其增幅分别为19.2%和28.6%;英国和德国能源部门温室气体减排量最为显著,其减幅分别为7.8%和17.4%.在2005年,有超过一半的附件-国家的实际排放量低于其目标排放量,履约进展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9.
在总结国内外企业层面温室气体核算指南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指出了确定正确的核算边界、选取合适的排放核算范围以及选择准确的排放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数据,是中国编制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指南面临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完善中国企业层面温室气体核算体系的对策建议:一是完善中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管理的相关制度安排;二是现阶段选择企业作为核算边界,建立并完善重点企业和设施的温室气体直报系统;三是将外购电力和热力消费引起的间接排放也纳入核算体系中,并根据行业具体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确定所包括的温室气体种类;四是完善数据计量及收集工作,加强统计工作能力建设;五是统一排放因子的选择规则,逐步建立中国的排放因子数据库;六是建议设定企业温室气体报告门槛。  相似文献   

10.
电力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研了主要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和国内相关经验,结合我国电力行业特点和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目标、尺度、方法等,提出以IPCC推荐的详细技术为基础的第二类(T2)方法为主,更精确的第三类(T3)方法为辅的我国电力行业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的基本原则;借鉴国外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优良做法,结合我国电力行业实际情况,对我国电力行业温室气体清单编制进行实体分类和分析,根据清单编制的范围、定义和数据可得性等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电力行业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11.
企业是国内外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标准化工作关注的重点领域。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新需求的出现,国内外标准化领域也发生着与需求相呼应的变化。国际上,企业层面的核算标准已经提高了对企业供应链排放的核算与报告要求,同时,针对具体行业的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标准也进入制定程序;国内企业核算标准更加贴合中国实施重点企业直报、碳排放权交易等任务的需要,注重与国内现有标准体系、企业计量基础的衔接,更具可操作性。通过对ISO 14064-1修订版、ISO 19694系列标准及GB/T 32150、GB/T 32151系列标准的比较发现,这些标准采用了基本一致的核心方法,为未来可能的交流衔接提供了基础;标准间的差异主要源自适用范围与施用对象的不同,体现在排放源划分方式、数据获取方法、体现特定导向的要求等方面;虽然这些新变化有利于不同市场、地域或行业的企业更好地体现其排放特点,但也对企业未来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中国企业梳理温室气体核算的核心工作,建立基础的数据收集体系;同时也理清各标准差异,建立相适应的报告能力;建议中国标准制定机构关注标准的适用性与可操作性,根据国内温室气体管理的政策与措施分阶段制定相关标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澳大利亚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的分析,介绍了澳大利亚清单编制的研究框架、组织管理形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健全我国清单编制管理机构、建立稳定畅通的数据来源渠道、逐步开展企业联网直报等建议。这些工作将有助于促使我国清单编制工作逐步常规化和标准化,及时为政策研究和决策制定提供基础数据并积极应对可能面临着递交频率增加和接受国际磋商和分析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部分国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21世纪中叶的长期低排放发展战略是继国家自主贡献之后,衡量各国长期减排努力的重要文件。文中针对已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正式提交长期低排放发展战略的12个国家,从各国战略的总体结构、主要内容和实施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各国长期减排力度存在较大差别,分行业和分气体类型的减排目标分解仍较为初步,战略涉及的中长期减排目标与全球长期温升控制目标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长期减排政策措施的经济性尚不明确,并且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援助与需求间仍存在巨大缺口,这些问题均会严重制约长期低排放战略的后续有效实施。为推动中国长期战略的制订,文中从持续对各国战略跟踪分析、强化“两步走”战略安排下分阶段减排目标和任务分析研判、强化对战略路径特别是薄弱环节的梳理和拓展研究,以及加强对中国跨领域前瞻性相关重大战略问题的深入研究等4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甲烷作为油气生产中的主要气态污染物和增温潜势较强的一类温室气体,其逃逸排放检测与核算是中国油气行业温室气体控制与减排过程中的首要问题。通过比较国内外油气行业逃逸甲烷排放核算方法,以及总结当前国内外油气田现场开展的甲烷排放检测研究,对油气行业企业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提出了建议。在甲烷逃逸排放核算方面,由于生产过程、工艺等出现的变化,建议加快建立符合我国油气生产实际情况的排放因子,纳入放空气燃烧的周期变化、绿色完井措施使用、陆上/海上油气生产等内容,鼓励油气生产企业通过设备组件统计、现场实测等方式进行排放因子更新。针对逃逸甲烷现场检测数据不足,影响核算结果对比的现状,在开展油气生产过程现场检测时,建议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检测方法相结合,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验证性、可重复性,并谨慎看待针对部分油气生产区块的检测结果进行大尺度区域甲烷逃逸排放量的推算结果。  相似文献   

15.
国际气候谈判背景下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附件I和非附件I缔约方提交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要求不尽相同。2007年以来,发展中国家自主减缓行动透明度、以国家温室气候排放清单为核心的国家信息通报提交频率及其磋商分析问题成为气候谈判争论的焦点之一,发展中国家承担的相关义务有不断增加的趋势。通过阐述该公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排放清单编制的不同要求,特别是通过对目前发达国家所接受的清单审评制度和我国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情况的分析论述,明确我国国家清单编制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二氧化碳地区间排放差异分析及减排政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统计数据,参照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方法,对2008年我国各省区CO2的排放情况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对东西部地区进行对比得出:东部发达地区在人均排放量和排放密度等方面均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但东部地区的排放强度却明显低于西部地区。国家经济战略,东、西部地区技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是造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我国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分解减排任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aims to advance two objectives: (1) identify and explor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urban areas in Asia at the regional level; and (2) explore covariates of urba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We use the Emissions Database for Global Atmospheric Research estimates for carbon dioxide, methane, nitrous oxide, and sulfur hexafluoride from 14 source activities for the year 2000, which are allocated on a 1/10° global grid. We extract emissions for 3535 urban extents all with populations over 50,000, accounting for approximately 91% of the region's urban population. We use regression analysis to associate emissions with urban area and growth, economic, and bi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urban areas account for between 30 and 38% of total anthropogenic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or the region and that emission per capita averages from urban areas are lower than those at the national level. Important covariates for total urba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clude population size, density and growth rate, income per capita,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levation. This is a first and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regional baseline trends using these data and this top-down analysis.  相似文献   

18.
交通运输行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双碳”目标对交通领域碳减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耗统计和温室气体排放测算的统计数据基础较为薄弱,目前国家层面尚未公布统一的交通运输温室气体核算方法,温室气体排放存在底数不清的问题,其核算边界、范围、方法都有待进一步明确。文中通过梳理国内外交通运输领域温室气体核算边界及测算方法,提出了适用于我国交通运输不同子领域温室气体的测算研究思路。并针对我国交通运输温室气体核算工作现存问题,从健全行业能耗与排放核算方法体系、建立交通运输能耗与碳排放数据共享机制、加强交通能耗与碳排放核算方法培训、强化数据质量管理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的持续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1-2015年黑龙江省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数据,对地区GDP与温室气体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检验呈现倒U型,预期2019年达到理论拐点;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得到4个减排路径的年平均减排效果顺序依次为单位GDP化石能源消费量减少、经济结构调整、人均GDP增长、贸易结构变化;减排路径对应脉冲响应函数的动态冲击效果分别为波动性增排、收敛性减排、发散性减排、转变的排放作用;推动黑龙江省温室气体减排的路径顺序为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量、优化经济结构、发展低碳经济、调整贸易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