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冻土是不少台站在冬季的观测项目。它是利用灌注在橡皮内管中水的冻结深度 (长度 )作为记录的 ,《规范》规定每天0 8时观测 1次。在检查台站的记录时发现 ,有时地面温度较低 ,甚至 5cm地温降到了 0℃以下 ,也没有冻土记录。从表面看没有冻土记录有疑误 ,但仔细分析应属正常情况。①地面温度表及浅层地温表安装在没有自然覆盖的裸地处 ,而冻土器是安装在有自然覆盖的地段。根据气象学理论 ,两地段的地面温度及浅层地温有较大的差异 ,在夜间有自然覆盖的地方地温偏高。②冻土器安装的允许误差是± 3cm ,因此台站冻土器的起点 (即零点 )位…  相似文献   

2.
扰动可加速冻土冻结在实践中发现:初冬时节,当5cm地温降至0℃以下时。如果08时定时观测前半小时巡视仪器未动冻土器,08时观测时就没有冻土冻结现象;如果巡视仪器时将冻土器抽出并用手触摸内管,则08时观测时就有冻土冻结现象。这说明,扰动加速了冻土器的冻...  相似文献   

3.
冻土观测是指量取含有水分的土壤因温度下降到0℃或以下呈冻结状态时的冻结厚度。而在冻土观测记录中,有时5、10厘米深地温已为0℃或以下,但冻土器内管仍无冻结冰柱。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查看附近地表面,会发现土壤的确冻结了。显而易见,这种记录有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记录呢? 一、仪器安装使用方面 1、冻土器内管水量不足,顶部为空气所充塞。 2、内管里的链子断开,下部的重锤将软橡皮管拉长。 3、内、外管的0线与地面不齐平。 4、外管内有落进的降水(或外管破裂处渗进水)或其它物,其热容量缓解了降温速度和幅度。  相似文献   

4.
直管地温表及冻土器的检查张荣俊在每年入冬前安装冻土器时,我什们按照规范“应注意检查内管、外管的0线与地面是否齐平”的要求进行检查,发现外套管位移数达5—6厘米。基于此,我们又对40、80、160、320厘米直管地温表分别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都有不同程...  相似文献   

5.
文明 《气象》1994,20(1):52-52
解决冻土器内管链子易断的简单方法冬季来临,承担冻土观测任务的台站,常常会遇到冻土器内管链子断开的情况。主要原因是,链子的环口不是封死的,稍一受力,即发生断开。链子的作用是固定管内的冰柱,而链子断开后,常常造成内管冰柱下滑;或由于链子断开后,堆在内管里...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冻土观测中发现 :个别日 0 8时观测时冻土器中的水没有冻结 ,而交班 (0 8时 )后复读时 ,却有冻结现象发生。笔者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为 :观测时由于把内管抽出 ,使外界的冷空气进入外套管 ,同时内管也遭受了冷空气侵袭 ,破坏了热平衡 ,以至于出现了冻结。冻土观测点滴@刘全华$许昌市气象局!河南许昌461000 @徐景华$许昌市气象局!河南许昌461000  相似文献   

7.
冻土器观测是地面气象观测项目之一.虽经多年使用,但至今仍没有改进.各站在冬季的观测使用中,最普遍出现的故障是内管中的铁链中断,中断后的链子堆积在冰柱上端而无法确定冻土刻度.冰柱稍短时,由于铁链堆积重量大造成冰柱整体下滑,出现记录失真.因此,发现铁链中断时,要及时修复.下面介绍快速修复冻土器的方法及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冻土观测中发现:个别日08时观测时冻土器中的水没有冻结,而交班(08时)后复读时,却有冻结现象发生.笔者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为:观测时由于把内管抽出,使外界的冷空气进入外套管,同时内管也遭受了冷空气侵袭,破坏了热平衡,以至于出现了冻结.  相似文献   

9.
延长冻土器内管使用寿命的方法冻土期结束后,应将内管的水放掉,晾干,收回室内妥善保管。收回的冻土器通常盘放在硬纸盒内。等次年再使用时,常发现内管从0~6cm甚至更长的地方发生色变、破裂的现象。这是因为:经过一个冻土期的使用,管子的质量已受到影响;冻土期...  相似文献   

10.
冻土器无记录的原因赵翠珍(清水河县气象局)冻土是指含有水分的土壤因温度下降至0℃或以下时而呈冻结的状态。由于测定冻土的冻土器是一装在特制硬橡胶管内的带有刻度的胶皮内管,因此,测得的冻土记录与自然地面的冻结深度往往不同,在地面温度降至0℃或以下时,内管...  相似文献   

11.
日常地面观测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交接班时(1)检查室内外所有仪器的安置是否正确,有无破损(包括线缆)。冬季尤其要注意检查冻土器的安置是否正常,有无漏水,内管有无破损,管内固定观测结冰用的链子或铜丝、线绳有无断裂,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以免影响08时观测。  相似文献   

12.
常见的冻土测量错误原因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引言 冻土是指含有水分的土壤因温度下降到0℃或以下时而呈冻结的状态,这种现象在气象学上称为冻土.该项目是中国北方地区许多气象台站的冬季观测项目之一.它是以灌注在橡胶皮管中水的冻结深度为记录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每天08时观测一次.在观测地温表以后,把冻土器的铁盖连同橡皮内管取出来,用一手拿住橡皮管而以另一手摸测管内冰柱的下端与哪一刻度线相近(从零厘米线进行计算,即冻土深度),以厘米为单位,只取整数,小数四舍五入.冻土深度不足0.5 cm,记"0",冻土全部融化或没有冻土时,冻土栏不填.  相似文献   

13.
冻土观测是我国北方气象台站冬季气象观测的常规项目,对北方寒冷地区的生产与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冻土器是冻土观测的主要仪器,但目前被北方地区所广泛使用的冻土器在设计上存在一定弊端,常因固定链的断裂而发生观测记录丢失和冻土器使用周期缩短的情况。为了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冻土器的原有设计进行了改进,选取了更具优势的替代性材料,从而大大提高了观测效果。  相似文献   

14.
我站于1991年增加E601大型蒸发观测以来,历经两年的观测比较,在观测资料中发现,在同一天气条件下蒸发量的变化同小型蒸发比较基本无规律,而且常有余量大于原量的现象出现,即蒸发量为一负值,并时有造成记录缺测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出现尤其是蒸发量较小的日数更为突出,笔者根据记录误差和缺测等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得出引起蒸发误差而变化不规律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仅因安装王求不@*楷.按照规范要求只注意蒸发桶放火坑内必须使“器口水平”的安装规定,而忽视了器内直管支撑与测针座的连接是否水平.由于安装原因。器内外座不…  相似文献   

15.
康健 《气象》1977,3(2):19-19
北方台站冬季观测冻土深度,一般使用达尼林冻土器。在使用中常因锁链中断而影响记录。我们采用的快速修理法,方法简单,效果较好。 具体做法是:将含有冰的内管取回室内,泡在盛有温水的盆中,冰化后取出,把断链接好,管内灌满水后拿到室外(温度在-3℃以下),垂直挂起来。过一段时间管内水冻实后,取下(勿折)把8时观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8年12月至2020年3月喀左、沈阳、辽阳、满洲里4个国家级地面气象站人工冻土器与测温式冻土自动观测仪观测的资料,对人工冻土观测获得的冻点与测温式冻土自动观测仪获得的相应深度的温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人工冻土器获取的冻点对应的土壤温度与0℃总体一致,又不完全重合;0—35 cm深度范围,冻点对应的温度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前台站使用的达尼林冻土器,锁链容易中断。我们在安装冻土器时,用一根细尼龙丝线代替锁链(或尼龙丝线和锁链并用),自1973年使用以来,没有因尼龙丝线  相似文献   

18.
在辽宁省喀左站、辽阳站和内蒙古满洲里站统一安装5种型号冻土自动观测仪进行外场试验,采集2019年3—6月逐分钟冻土数据,采用纵横极值集合法,对采样数据进行时间一致性质量控制,与3站的人工定时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同期人工观测数据,判断冻土自动观测异常可疑数据和异常数据阈值,分别为5 cm和11 cm,据此开展验证。结果表明: 冻土自动观测仪分钟数据完整率为99.59%;冻土自动观测仪平均冻土层数与人工观测基本一致,符合冻土业务数据分布特性; 5种类型冻土自动观测仪均能较好地反映不同气候区域的冻土的分钟数据变化,冻土自动观测分钟数据质量控制阈值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81—2021年北京地区6个气象站的逐日最大冻土深度、平均气温、平均地表温度及5、10、15、20、40、80 cm地温等资料,分析了近40年北京地区最大冻土深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温和地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最大冻土深度总体呈变浅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3 cm/10 a,各站点最大冻土深度变浅趋势从西到东呈逐渐减弱趋势。北京地区最大冻土深度与40、80 cm地温相关性最好,与地表温度相关性较差。选取2021至2022年北京地区冻土对比试验数据,评估测温式冻土自动观测仪观测精度,发现仪器安装至少一个冻融周期后与冻土人工观测吻合度更好,测温式冻土自动观测仪的观测精度与仪器安装位置的地下岩层、土质分布密切相关,需要在仪器稳定运行后根据当地实际优化算法和冻融阈值。  相似文献   

20.
阎海庆 《气象》1982,8(1):31-31
在冬季的冻土观测中,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值班员来回挤压内管,发现管内水并未冻结。可是当接班员巡视仪器时,冻土却有几个厘米。于是引起一场争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比较纯净的水,如不受震动,那么到温度低于0℃时也常不会结冰;这叫做过冷却水。过冷却水是很不稳定的,只要稍微摇动一下,就会冻结起来。冬季湿球纱布溶冰后,到观测时有时纱布尚未冻结;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