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按照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的规定,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高中地理课程必修模块“地理1”中的重要内容。这一部分学习内容,是形成学生地理环境差异性观点的主要载体。但在以往的地理教科书和中学地理教师知识结构里,对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认识多有不尽科学甚至错误之处。  相似文献   

2.
葛文城 《地理教学》2005,(7):18-19,26
一、“自然灾害与防治”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选修模块“自然灾害与防治”,在高中地理中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模块,目的是要使学生在掌握自然灾害与防治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确立防灾减灾意识,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3.
高中地理第一堂课,不要马上讲“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而要来一段“绪言”,这对整个高中地理的教学,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一、高中地理“必修3”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的位置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教材体系中,地理“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通过对这两个模块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能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课程体系安排了地理“必修3”,  相似文献   

5.
一、“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选修模块“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目的是要使学生对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地理信息技术有一基本的了解,初步掌握有关的工作原理、主要功能及应用技术等。  相似文献   

6.
梁梅青  乐淮辉 《地理教学》2010,(22):11-13,43
“地理1”是高中地理课程知识和理论的基础,其侧重自然原理的讲解,阐明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1”的内容设计突出了学习地理的实用价值,重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为学生进行其它模块的学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史新强  江晔 《地理教学》2009,(12):37-39,19
《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是由浙江教育出版社编译发行的美国高中(9-12年级学生)主流理科教材中的地理教材。全书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由“地球科学”、“地球的构成”、“地表的演化”、“大气圈与海洋图”、“动态的地球”、“地质年代”、“资源与环境”、“地球之外”八个单元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有不少地方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华红新 《地理教学》2011,(19):26-27
高中地理学科是理科性比较强的学科,特别是高中地理“必修1”部分,各个版本,一开始就是“宇宙中的地球”,理科性很强,需要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初中地理学习相比,大多数学生很不适应。如何让严谨的理科性学习,变得形象一些、活泼一些、更吸引人一些呢?“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上有这样的要求:“为使教科书具有可读性、直观陛、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徐文 《地理教学》2007,(7):17-18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二)”这节内容主要是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更替和四季、五带的划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进一步的认识,并形成正确的宇宙观和人地观。其中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而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弄清产生上述变化规律的根本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其引起的地球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则是教学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0.
赵鹏飞 《地理教学》2020,(10):53-55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进行,该过程对于理解学科重要概念显得尤为重要。“地表形态”是中学地理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从地形、地貌等角度来认识与提升。为了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对“地表形态”进行认识与提升,教师应合理运用学习进阶理念,在各学段的学习中持续加深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提出初高中“地表形态”教学衔接策略,进而有效推进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相似文献   

11.
崔松 《地理教学》2001,(7):24-25
高中地理《地球在宇宙中》一章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读懂《九月星空图》,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笔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邵发仙 《地理教学》2010,(20):58-59
在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部分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光年障碍”。在描述星系、天体到地球的距离为××光年时,教师总会提醒学生光年是距离单位而不是时间单位,1光年是指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1光年=308568千米)。例如:太阳到银河系中心的距离为2.6万光年,最近河外星系的距离约16万光年,可观测的宇宙范围约150亿光年。  相似文献   

13.
夏丽华 《地理教学》2004,(12):20-21
一、新课程标准对“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 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共同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I”、“地理Ⅱ”、“地理Ⅲ”(各2学分,36课时)三个模块组成。  相似文献   

14.
选修模块“环境保护”,在高中地理中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模块,目的是要使学生在掌握有关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环境污染和环境管理等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环境观、资源观,增强环保意识以及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相似文献   

15.
王成龙 《地理教学》2023,(10):45-48
“双新”视域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如何更加科学高效地利用新教材、创新学习方式,从而将新课程理念下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于新教材的教学之中,是一线教师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本文以“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为例,依托巢湖北山地区地质过程与地表形态塑造的真实情境,浅谈基于真实情境培育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初学高中地理的学生来说,难就难在开头,即“行星地球”和“地球上的大气”两章。笔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从高中地理的学习开始,往往形成“两极分化”的格局,一极是部分“开头”开得好的学生,领悟到了学习高中地理的方法和技能,以后的学习可以说“一路顺风”,成绩保持得很好;而另一极则是部分学生在开头就被迎头一棒,进而丧失了学习地理的信心和兴趣。如何帮助学生开好这个头,让学生迈过“门槛”,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笔认为必须注重培养学生五个方面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7.
敏锐抓住时事热点问题,把它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关地理知识,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学校教学条件等,形成多元化的有侧重点的教学方法,这是地理新课程课改目标实现有效途径之一。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模块“地理1”第一章“行星地球”,教学时可以抓住部分媒体宣传的“世界跳跃日”这一时事热点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18.
陆地地貌是自然景观的基础要素,是地球各大圈层交互作用最为强烈、物质交换最为频繁的界面。来自宇宙和地球内部的各种能量在地球表面的相互交融形成了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陆地地表形态,而陆地地貌形态的复杂性和成因的多元性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气候条件的空间分异、生物群落类型的分化和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因此,地貌类型的识别和地貌过程的分析作为一种基本技能,是研究和理解自然地理规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一、深切领悟课标要求 高中地理必修3注重通过案例分析认识区域地理的联系与区别,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这节内容,源于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必修3(人教版)第三章河流的综合开发第一节的案例材料。面对学生普遍感到陌生的区域地理,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教者的教改意图与特色呢?  相似文献   

20.
葛文城 《地理教学》2004,(12):17-20
一、“地理3”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地理3”是在学生学习了“地理1”、“地理2”的基础上而开设的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地理3”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中心论题,结合实例讲述了如何将人地关系和人地协调发展的一些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因此,可以这样说,“地理3”是通过将“地理1”、“地理2”所阐述的有关的地理基本原理实际应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这些原理的理解,并掌握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