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江盆地是我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区域之一。由于影响丹霞地貌演化的成景系统诸要素具有不同特征,信江盆地内不同部位丹霞地貌经历了不同的演化进程,不同发育阶段的丹霞地貌在盆地内成带状分布。盆地边缘由于受红层岩性、断裂构造及信江支流等因素影响,地表剥蚀速率快,丹霞地貌演化已步入壮年晚期至老年早期阶段,以丹霞石林、峰林、峰丛、崖壁以及各种类型的造型石为特征;盆地中部虽然断裂构造发育程度较弱,但受信江流水侵蚀,丹霞地貌演化也步入青年期至壮年早期阶段,以低矮的圆丘状丹霞石峰及岩洞为特征;而中部过渡地带,由于构造、水系发育均较弱,地貌演化速率慢,丹霞地貌演化处于幼年期至青年早期阶段,以石寨、巷谷、岩崖等景观为特征。  相似文献   

2.
走滑、推覆和旋转是滇中新生代陆内变形构造的基本方式,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所致。从滇中构造运动特征分析湖、盆形成的构造机制,将构造作用分为四种:走滑、旋转、走滑旋转复合和走滑推覆复合,并将盆地划分为六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内分布有较好的地热储层,盆地内地热储层主要分布于白垩系洛河组砂岩含水岩系和奥陶系灰岩含水岩系,其热储、涌水量等地热条件较好,区内地热资源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东昆仓山库木库勒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雄伟的昆仑山耸立于青藏高原的北缘。以其巨大的高程,独特的自然景观著称。本文着重讨论东昆仑山库木库勒高位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过程。通过地层剖面,构造地貌特征的分析,并辅以生物化石资料,笔者对库木库勒盆地的形成时代,地貌发育各阶段的构造环境和气候条件进行了探讨。对构造迁移、岩溶地貌、盆地成盐演化以及盆地周围山地上升幅度等若干问题提出了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野外实地考察和14C年龄数据以及部分化学分析数据,探讨了海拉尔盆地盐湖的形成时期及环境。  相似文献   

6.
7.
滇西思茅盆地位于澜沧江断裂带和金沙江—红河断裂带之间,呈北西—南东向带状展布,在构造上处于冈瓦纳与欧亚两大构造域的过渡地带,其形成发展与古特提斯的演化、印度板块的向北漂移和俯冲消亡关系十分密切。通过对思茅盆地西缘早白垩世的沉积物分析表明,滇西思茅盆地西缘早白垩世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河湖相,沉积物源为盆地西侧的澜沧江造山带。结合构造背景,认为盆地的形成经历了碰撞后裂谷阶段、陆内坳陷阶段、复合型前陆盆地阶段和走滑拉分盆地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论乡镇企业分散格局的形成机制与集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正新 《福建地理》2001,16(4):18-21
我国城乡分隔的制度,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各种体制性障碍和政策环境制约,以及各种行为主体的利益要求,构成了乡镇企业分散布局形成的机制。本文研究了这一分散格局形成的机制后,提出了促使乡镇企业集中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10.
金字塔沙丘形成机制的初步观测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金字塔沙丘(又称星状沙丘),对其地貌形成机理的研究,前人曾作了不少工作,但由于缺乏对金字塔沙丘地貌过程的长期定位观测研究和沙丘附近风况的长期连续观测记录,从而对地貌形成机理研究进展甚微。笔者根据金字塔沙丘的分布规律与微气候条件的观测(包括金字塔沙丘流场,沙波纹、温度层结的定位观测),初步建立了金字塔沙丘形成过程的机理。  相似文献   

11.
林彰平  许林书 《热带地理》2000,20(4):265-268
通过对洞庭湖自然灾害系统进行分析,指出长江流域洪水是湖区主要的致灾因子,尖湖关系失调的孕灾环境是形成洪灾的根本原因,承文体的变化总体上不利于防洪减灾,提出了根治洞庭湖区洪灾的“蓄”、“泄”目标时序化的治水策略及相应的对策体系。  相似文献   

12.
旅游淡旺季形成及协调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淡旺季是旅游业长期以来存在的普遍现象,而目前国内对此类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协调对策进行综合探讨的文章并不多,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其形成机制图,最后提出了协调旅游淡旺季差异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首先回顾了近200 a来,对珊瑚礁形成机制研究而发展的各种学说和理论。这些理论根据珊瑚礁的形成是否与海平面的变化有关而分成2类,其中,“沉降”理论、“冰期控制”理论、“冰期控制沉降”理论、“扩张沉降”理论以及“热点沉降”理论等认为珊瑚礁的形成与海平面的变化有关;而“海底上升”理论、“先成台地”理论、“喀斯特盆地”理论等则认为珊瑚礁的形成与海平面的变化无关。其次梳理了近年对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地珊瑚礁演变的研究,揭示了控制珊瑚礁结构和形态的影响因素及其在极端事件下的发育和演变;中国对珊瑚礁形成机制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近50 a,通过对南海珊瑚礁钻探所获岩心分析或挖坑采样分析,认为珊瑚礁的形成或遵循“沉降”理论和“冰期控制”理论,即南海珊瑚礁的形成演化是在地壳长期缓慢沉降中同时受到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支配。最后,指出由于珊瑚礁的成因非常复杂,因此试图用一种学说来解释所有珊瑚礁发展的历史是不科学的;目前,随着新的野外调查方法和实验技术的应用,能够提供更多种的、更大量的珊瑚礁数据,因此研究具体某个珊瑚礁,找到适合其形成模式的解释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学并未圆满解决经济区域形成的理论机理问题.而经济功能区作为经济区域形成的关键步骤,其形成机理的理论分析对经济区域的形成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从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到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几乎所有学者将研究前提锁定为均质空间.这一假定使经济活动的聚集地点呈现随机性和巨大的偶然性.对C-P模型进行扩展后可以发现,多产业情况下,产业间相对分散,产业内高度集中,且产业间空间距离由它们的联系紧密度决定,经济功能区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15.
浙江原发性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持续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原发性产业集群是浙江省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是在开放的环境中自发形成的。独特的区域“文化基因”,产业特定性知识,产业氛围与地方政府的促进作用是原发性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因素;小企业大群落,区内企业的分工协作与竞争,产品的多样化与差别化及集体学习是其主要特点;生产要素的培育和创造,区域品牌树立,学习型企业群落创建及特色制造业基地的培育是产业集群区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宁夏强沙尘暴形成机制的探索和研究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张玉林  赵光平 《中国沙漠》1996,16(4):351-355
宁夏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于每年的3~5月,其中4月份出现频数最高,是此类天气发生及预报的关键期。影响宁夏的强沙尘暴天气的强冷空气主要取道于乌鲁木齐—哈密—野马街—酒泉_贺兰山西侧这一沙漠通道上;而当强冷空气急行东南下时,地面冷高压不断发展、加强和整体东移是产生强沙尘暴天气的必要条件。春季西北地区变化剧烈的热力条件是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发展和上下层冷暖空气交换的主要物理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强沙尘暴、沙尘暴天气日变化明显的关键所在。诊断分析认为,正是在极有利的大尺度环境、高空干冷急流和强垂直风速、风向切变及强热力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引起锋区前后的巨大压、温梯度。在动量下传和梯度偏差风及高空强大下击暴流的共同作用下,使近地层风速陡升,掀起地表沙尘,形成强沙尘暴天气  相似文献   

17.
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形成机制与调控措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阎小培  刘筱 《热带地理》1998,18(1):7-11
根据数据分析和实地调查,总结了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的特征。即乡村劳动力非农化速度快,非农化具空间分散性,乡村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以自来而上为主体的城市化;着重分析了乡村城市化的形成机制,认为地理环境是乡村城市化发生的最基本的前提,由农业生产的推动力和乡镇企业产生的吸引力构成的动力结构是乡村城市化发生的关键,而对外开放则是乡村城市化发生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讨论了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认为  相似文献   

18.
若尔盖盆地沙漠化驱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若尔盖盆地是黄河水源的重要补给区,素有黄河"蓄水池"之称.作为生态敏感区,在自然环境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的影响下,若尔盖盆地出现了湿地萎缩、草场退化、沙地增加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若尔盖盆地沙漠化现状及其驱动因素,进而阐述和分析沙漠化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若尔盖盆地广泛分布的古风沙沉积物是现代沙漠化的沙物质来源,地表致密草皮层的机械破坏,使下伏松散的古风沙沉积物暴露,是形成沙漠化的关键一步;随后在风蚀、雨水冲刷及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松散的古风沙沉积物被侵蚀,引起草皮层坍塌,导致古沙丘活化,风沙活动加剧,形成风沙沉积;若尔盖沙漠化是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为因素是其主导驱动因素,鼠类活动和热融沉陷、滑塌是沙漠化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9.
吐鲁番盆地的新构造运动及其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了具有叠加性质的吐鲁番中,新生代断隐盆 地中,新构造运动的形迹与地貌显示。指出晚第三纪以来周边山地与盆地底部巨大的断块差异升降运动,乃是深隐盆地形成的关键;盆地中新构造运动形迹十分明显,地貌表现普遍而突出。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城市洪涝灾害形成机制与减灾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分析了城市洪涝灾害的严重性与形成机制,阐述建国以来河南省各主要城市洪涝灾害的实际灾情,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今后减轻城市洪涝灾害的几个点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