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有龙  李麒麟  赵桐  仲新 《地质通报》2001,20(2):141-145
通过1∶5万通远乡幅等2幅区调工作对兰州北部永登县地沟村山城湾岭剖面的磁性地层研究,发现剖面底部黄土为兰州地区迄今为止最老的黄土沉积,形成于1.84Ma.BP以前。磁性地层中出现布容正极性期(B)、松山反极性期(M)。松山反极性期内自上而下出现后贾拉米洛、贾拉米洛、奥杜威等亚极性期。对CaCO3含量、黄土剖面所反映出的古气候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秦岭的一些山间盆地、河谷阶地等弱剥蚀的地段发育着黄土—古土壤系列。凤州杨家山剖面(34°00′N,106°39′E)可以作为秦岭的代表黄土剖面。该剖面黄土厚约82m,由33层黄土和33层古土壤构成。黄土层中夹有两层粉砂质黄土(L_9和L_(15)),古土壤层中S_5是由3层古土壤组成的。黄土下伏晚第三纪红粘土。该剖面磁性地层测量结果表明,剖面包括了布容正极性带和松山负极性带,二者的界线(B/M)位于第8层黄土(L_8)中部。松山反极性时黄土中记录了贾拉米洛正极性亚时  相似文献   

3.
布容-松山(B/M)极性倒转事件是第四纪发生的最近一次地磁极性倒转,研究地磁极性倒转的特征不仅对理解地磁场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极性倒转通常具有全球等时性,因此常被视为地层划分和全球气候对比的关键时间标记物。然而古地磁研究表明,布容-松山事件在海洋与中国黄土沉积物中的记录存在着“错位”现象,使得基于磁性地层年代框架...  相似文献   

4.
长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纪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18个新老钻孔的古地磁、磁化率、天然剩余磁化强度等磁性特征的综合研究,证明布容正向极性带、松山反向极性带与高斯正向极性带,以及哥德堡、布莱克、贾拉米洛、奥尔杜维极性亚带在本区都存在;结合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测年数据等资料,与微古、孢粉等分析结果都有一定的吻合性;这对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认为,第四纪时长江三角洲地区继接受碎屑沉积物以来,基本表现为一连续沉积区,并无长时间的大规模沉积间断。  相似文献   

5.
兰州地区最古老黄土剖面露头良好,地层出露较齐全,通过剖面磁性地层研究,确定兰州地区最古老黄土形成于1.84MaBP以前,对山城湾岭黄土剖面进行了粒度及孢粉的研究,探讨了第四纪沉积环境的演化。  相似文献   

6.
川西甘孜地区黄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气候主要受印度洋季风、高原季风的影响。广泛分布于川西高原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是高原周缘地区连续的古气候记录类型之一, 记录了上述环流系统的演化过程及其与青藏高原阶段性演化的关系, 对探讨高原隆升的环境响应具有重要意义。对川西甘孜地区甘孜-A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 B/M界线出现在L7的底部, 并且在剖面下部出现了松山负向期的贾拉米洛正向极性亚带。以古地磁界限点作为时间控制点外推该剖面典型风尘沉积的底界年龄约为1.16 Ma BP。   相似文献   

7.
九江地区网纹红土的时代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0  
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发育网纹红土。本文对九江长虹大道剖面进行了初步研究。该剖面地层自下而上可分为河流相冲积砂砾石、以发育水平状网纹为特征的铁质网纹红土、以垂向网纹为特征的网纹红土、红色粘土和风成下蜀黄土,分别厚3.3、4.5、5.9、3.6和4.1m。磁性地层研究结果,布容正向极性带/松山反向极性带的界限出现于网纹红土层中部,距顶深部12.9m处;贾拉米洛正向极性亚带出现在铁质网纹红土层中,距顶深度15.1-16.1m处。根据CandeandKent古地磁极性年表的模式年龄和热释光年龄,计算出沉积速率,进而计算出各层的界限年龄。结果表明,铁质网纹红土沉积于1232-869kaBP;网纹红土大约沉积于869-392kaBP;红色粘土沉积于392-101kaBP。九江长虹大道剖面代表了该地区从河流沉积、铁质网纹红土、网纹红土、红色粘土到风成黄土沉积的演变过程,并显示出准0.4 Ma的周期变化。这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构造层和地球公转轨道偏心率变化所反映的准0.4 Ma构造气候旋回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靖远黄土剖面磁性地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岘黄土剖面位于甘肃省靖远县,系黄河中游六级阶地黄土堆积,厚约505m,含33层古土壤,系黄土-古土壤系列,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厚的黄土剖面。作者对该剖面进行了古地磁学研究,结果表明:曹岘黄土剖面含布容正极性时和松山反极性时,B/M 界线位于L8中部,加拉米洛正极性亚时位于L10—L13,位置。曹岘黄土堆积始于1.40MaB.P.,该黄土剖面可以与兰州、洛川和蓝田等黄土剖面对比。  相似文献   

9.
南方红土中的磁极倒转以及磁化率变动记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西省修水县杨梅山剖面244个定向样品的岩石磁学研究表明,杨梅山剖面的磁极倒转自上而下分别为布莱克(Blake)K向极性偏移、安比拉(Emperor)反向极性偏移、布客—松山(Brunhes—Matuyama)极性带界线以及上部贾拉米洛(Upper Jaramillo)正向亚带;杨梅山剖面样品的磁性矿物为磁赤铁矿;杨梅山剖面浓度(数量)归一化的磁化率变动和深海氧同位素变化具备较好的一致性,该剖面的磁化率变动对应着深海氧同位素自第5阶至第23阶的变化;杨梅山剖面跨越了布容—松山极性带界线以及深海氧同位素的第19阶,中国南方红土的底界年龄可能大于78Ma,即早于中国北方黄土的L8黄土层。  相似文献   

10.
由于湖北建始龙骨洞洞穴沉积地层年代存在疑问,对建始龙骨洞沉积剖面的154块样品进行了磁性地层学再研究,并建立了磁极性序列,结果显示龙骨洞沉积地层记录了单一的反极性序列,仅在距顶部0.93m处存在一个短期的正极性事件。将龙骨洞剖面极性柱与国际标准极性柱对比,反极性序列应对应于松山反极性时,正极性事件可对应于Cobb Mountain或者留尼旺正极性事件。如果龙骨洞沉积中的哺乳动物年代偏向早更新世,后一种对比方案可能更合理。由此龙骨洞哺乳动物群年龄为1.945—2.581Ma,古人类化石年龄为2.148—2.581Ma。  相似文献   

11.
对长江三角洲北翼南通地区ZKA4钻孔岩心进行了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302.7 m的岩心记录了布容正向极性时(Brunhes)、松山负向极性时(Matruyama)和部分高斯正极性时(Gauss)。在系统古地磁样品采集、处理和测试的基础上,应用磁性地层、AMS 14C加速器测年等方法,结合岩性特征,对ZKA4钻孔剖面进行了详细地层划分,分别确定了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的埋深及沉积厚度,其中Q/N界线位于291.72 m处,Qp1/Qp2、Qp2/Qp3、Qp3/Qh界线分别定位于189.39 m、132.44 m和26.14 m处。本项研究结果为该区域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古地理环境演化及岸线变迁等相关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地层年代框架。  相似文献   

12.
施林峰 《地层学杂志》2006,30(2):183-186
程捷等人(2004)报道了鄂西建始地区高坪龙骨洞的发掘和研究情况,并试图建立一个新的岩石地层单位——高坪组,建组的主要依据是将龙骨洞A剖面获得的地磁极性柱与标准磁性年表的松山反极性世的早期进行对比,即龙骨洞极性柱上部和中部的正极性事件分别与奥都威和留尼旺极性亚时对比。根据这种对比方案,可以计算出龙骨洞A剖面的平均沉积速率,结果发现该剖面的沉积速率变化很大,特别是留尼旺亚时的沉积速率远远大于相邻时间段的沉积速率,这与龙骨洞的沉积环境稳定以及相对应的地层岩性一致等相矛盾,因此,这一极性对比方案值得商榷,高坪组的年代存在不确定性。如果将龙骨洞A剖面的两个正极性事件与布容期和贾拉米诺极性亚时相对比,可以获得较均匀的沉积速率,由此可推算出的龙骨洞古人类年龄大约在1.1—1.4Ma之间,其时代与中国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古人类年龄也比较相近。  相似文献   

13.
川西甘孜黄土磁性地层学研究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对川西甘孜地区甘孜寺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及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分析。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显示,B/M界线出现在S8的顶部,并且在剖面下部12.7~14.0m处出现了松山负向期的贾拉米洛正向极性亚带。本次测试以及结合以前的研究结果表明,甘孜地区典型的风尘堆积形成于约1.15MaB.P.以前。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的分析结果说明风尘物质可能经历了风、流水、冰川等多种外动力作用,进一步证明该区的风尘物质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地区的冰水沉积。另外,研究结果指示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地区的环境状况大约在1.15MaB.P.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干旱化程度以及高原冬季风的明显增强,而这些变化又与青藏高原在该时期的快速隆升密切相关。磁性地层的研究结果将为在该区进一步开展古环境演化过程的对比分析及阶地地貌发育历史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北方陆相沉积5.30Ma磁性地层序列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岳乐平  张云翔 《地质论评》1999,45(4):444-448
本文通过中国北方新第三纪晚期典型剖面的磁性地层研究,建立5.30Ma以来中国北方陆相沉积积磁性地层序列。中国黄土记录了Brunhes正极性带与Matuyama负极性带,年龄约2.50Ma。静乐红土(包括静乐剖面,榆林剖面,蓝田剖面)对应于Gauss正极性带与Gilbert负极性带,年龄约2.50 ̄5.30Ma。三门组记录了Matuyama负极性带下段,年龄约1.20 ̄2.50Ma。游河组记录了Ga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昆明滇池湖盆三个钻孔较密集的古地磁采样和系统的测量,获得了该区沉积500余米厚新生代地层的较为完整的磁极性剖面。自上至下测定出了三个极性带(布容、松山、高斯)。在松山反极性带内判别出了4个极性亚带(贾拉米洛、滇池、奥杜威、留泥汪);高斯正极性带内判别出了2个极性亚带(凯纳、猛犸);布容正极性带内分辨出了6~9个短暂的地磁极性变化。根据本文研究结果,参考孢粉、介形虫,腹足类化石及碳14测年资料,对照国际地磁极性年表,确定出滇池湖盆晚新生代地层包括了整个第四系和上新统晚期部分,并对该套地层进行了具体的划分和粗略的对比。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西部黄土高原糜子湾黄土-古土壤剖面进行了磁性地层学研究。该剖面厚度为164.4m,记录了15个正磁极性段和15个负磁极性段,可与标准极性表中从C5r.3r到C5En之间的极性带对比。根据极性界限用平均沉积速率外推,得到该剖面顶界年龄为约11.6MaB.P.,底界年龄为约18.5MaB.P.。糜子湾剖面位于已发表的QAⅠ中新世黄土剖面以东约30km,两剖面相同时代的地层在岩性地层结构和磁化率曲线波动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表明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与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一样,地层在空间上有很好的可对比性。文章的结果为从空间角度研究中新世环境变化行为提供了新剖面的年代地层框架。  相似文献   

17.
K1孔位于罗布泊“耳轮”构造的北缘。磁性地层初步研究得知,在孔深61~62m处为界,以上为布容正向极性时(Br),以下为松山反向极性时(Ma)。在孔底97~100m处的正向极性偏移应属Cobb Mountains事件,对照S.C.Cande和D.V.Kenk修定的古地磁极性年表,氏地层的年代为1.2Ma,归属早更新世中期。中更新世地层厚50余米,晚更新世地层厚10m左右,全新世地层厚度小于5m。根  相似文献   

18.
九洲台剖面沉积着完整黄土地层,是陇西典型黄土剖面之一。其中Q1老黄土厚达100m以上,王永焱等专家对该剖面已进行过磁性、生物化石等方面研究.本文根据实际工程资料及试验结果,对九洲台剖面老黄土(Q1)的物理、力学性质等工程特性进行讨论,并探讨其在天然状态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应力体变关系以及应变与侧应变关系特征,提出了应力应变关系及应变与侧应交关系数学模型。并且提出根据其数学模型,确定非线性参数切线模量(Et)、切线泊桑比(μt)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元谋盆地晚新生代古地磁地层年代学及其古生物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尹济云  梁其中 《云南地质》1994,13(3):306-311
本文总结了元谋盆地晚新生代磁性地层的成果,判别出三个有区域意义的短暂极性亚带;获得了龙川组-元谋组的沉积时限为距今340±10-135±10万年。通过古地磁生物学的研究,提出元谋一些象类的绝迹和云南马(EquusyunnanensisColbert)的出现与古地磁松山/高斯的极性转变有关。  相似文献   

20.
欧亚黄土中古地磁极性界线的地层学解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欧亚黄土中记录的布容一松山极性倒转界线为例,简要回顾近年来对黄土中 古地磁极性界线地层学解释的讨论。研究表明,由于在记录古地磁极性转换时存在不同程度 的“错位”,黄土中所测的极性界线的年代地层意义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就中国黄土而言,第 8层黄土(L)中下部或第8层古土壤(S)顶部测得的布容-松山界线系“错位”的产物,该层位 的年龄应老于 0.79MaB.P。对黄土中测得的Cobb Mountain极性事件界线进行地层学解释, 推论蓝田猿人化石层位的年龄1.2MaB.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