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7年全球发生Ms 7.0级地震14次,比本世纪以来的平均水平(18次年)低.地震频次高于去年,但能量释放总和低于去年.14次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最大地震是12月1日在阿拉斯加湾发生的8.1级地震.1987年在我国发生Ms 5.0级地震29次,高于本世纪以来的平均水平(14次年).在29次地震中,大陆占19次,台湾占10次,最大地震是1月24日在新疆乌什发生的6.4级地震.在西北地区发生15次中强地震,占大陆中强地震的79%,这表明西北地区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2.
在讨论地震预报之前,我想先概略地谈谈地震是一种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否则,便不能很好地理解地震预报的原理.地震在同一地点的重复发生地震是由于应力慢慢积累引起地壳应变并达到无法承受的程度时,产生的一种破坏现象.其破裂的方式多种多样.而地震时是采取以某个断层面为界面向两侧错动的方式的,亦即由于断层错动而引起地震的发生.一般情况下,断层错动是以每秒3公里左右的速度进行的.如果是8级地震,所需要的断层面可长达100—150公里.地震从开始到结束,即到断层形成时为止,往往需要数十秒钟的时间.另一个重要现象是,地震往往发生在曾经发生过地震的老震区.如:  相似文献   

3.
2008年5月12日在中国汶川发生了Ms8.0强烈地震,这是继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8.1级地震后,中国大陆发生的又一次巨大地震.这次地震发生后1个月内,余震不断,最大的余震为2008年5月26日发生的6.4级地震.  相似文献   

4.
引言 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Mw9.0地震是日本观测史上最大的地震.包括我自己在内,大部分人大概都会认为,东北地方不会发生M9的地震,或者至少在自己活着的时候不会发生.但是,实际上,东北地方近海确实发生了特大地震,这已经说明了我们持有的俯冲带的地震发生模式化的观念有问题.这次地震不光是地面和海面的晃动,也许也大大动摇了地震研究人员的一些理念.  相似文献   

5.
模拟地震时间序列在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灾害预测等领域中具有重要作用,地震活动性模型是模拟地震序列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以时间相依地震活动性模型为理论模型,系统梳理了现有时间相依地震活动性模型理论与方法,研究了断层(震源)上最新地震发生时间已知、未知以及地震历史开放间隔已知三种情况下地震发生概率的计算方法,分析了地震复发间隔的变异系数对时间相依地震发生概率的影响.研究了基于布朗模型的特征地震准周期发生的物理原理,建立了时间相依地震时间序列的模拟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地震离逝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基于时间相依地震活动性模型计算的地震发生概率要显著大于泊松模型;在地震历史开放时间已知情况下,计算的地震发生概率要高于地震离逝时间未知的情况.地震复发间隔的变异系数越小,模拟的地震时间序列越呈现周期性.本文研究结果可提高长期地震概率预测水平,模拟的具有时间相依特征的地震时间序列可用于地震预测、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以及地震灾害预测等领域.  相似文献   

6.
何熙平 《华南地震》1998,18(2):84-87
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1976年以来,日本地震学界预测关东的静冈县骏河湾近期将发生8级地震.为此,日本国会于1978年通过《大规模地震特别措置法》,将静冈县及邻近地区列为“地震防灾对策强化地区”,采取了一系列防震减灾措施.但出人意料的是,地震“声东击西”,关东地区至今未发生8级大震,而地处关西对地震缺乏准备的兵库县南部却于1995年1月17日发生7.2级地震(即“阪神大地震”).此次地震发生在神户市郊,给神户及其邻近地区带来极为严重的损失.兵库县、神户市在抗震救灾的同时,亡羊补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防震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7.
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概述作者在龙门山断裂带中、小地震精确定位、地震活动性以及2008年汶川MW7.9(MS8.0)地震和2013年芦山MW6.7(MS7.0)地震破裂过程等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这些工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不但是一条规模宏大的断裂带,也是一条非常活跃的地震带.通过对地震构造、地震活动性、地震矩释放"亏空"区以及余震活动规律的分析,作者在汶川地震后提出了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宝兴-小金一带存在发生MW6.7~7.3地震的潜在危险性的地震趋势估计.芦山地震的发生初步验证了这一估计.芦山地震发生后作者进一步做的分析结果表明,芦山地震的发生并没有显著地缓解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的地震危险性,该地段整体上仍存在发生MW7.2~7.3地震的潜在危险性;特别是,其北段(即邛崃大邑西-宝兴北-汶川南一带)存在发生MW6.8地震的潜在危险性;其南段(即天全-荥经-泸定-康定一带)存在发生MW7.2地震的潜在危险性.作者认为,应当强化对上述具有潜在地震危险性区域的监测与多学科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邢台地震20年.20年前发生的这次大地震,在我国地震史册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人口密集地区发生的第一次灾难性的地震,从那时起,我国开展了有计划的以地震预报为前沿的科学研究,使我国的地震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邢台地震拉开了本世纪我国第四个地震活跃期的序幕.随着一系列大地震的发生,地震预报实践活动也由邢台震区迅速推向全国各主要地震活动区.地震科技队伍也在一次次大地震的袭击下,由分散到集中,不断成长壮大.在与大地震搏斗的日日夜夜里,广大地震工作者牢记周总理的教导和人民的期望,在对地震预报茫然  相似文献   

9.
1976年发生在中国华北平原北部的唐山Ms7.8地震是中国东部近300年来发生的最大地震.该次地震发生之后,诸多学者报道了展布在唐山市南侧长约8~11 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  相似文献   

10.
我们的研究得出,地震发生时所引起的地壳形变是地震孕育时地壳与岩层应变的逆向反映.也就是说,孕震体破裂时的应变方向与地震孕育时的应变方向是相反的.地震的破裂是应变逆转的破裂,否则地震孕育时所储存的弹性应变能与重力势能就不能释放出来,这是机械能储存与释放的物理定律所规定的.地震的孕育与发生是不能违背这一普遍的物理定律的.因此,从地震发生时所引起的地壳形变就可以推断地震孕育时地壳岩层所发生应变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否可以用临界现象来模拟的问题引起地震学家的广泛关注.研究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是检验小应力变化是否确实触发大地震发生.这种检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作用在地震孕震断层上的小应力变化,第二是选择地震发生需要不同环境应力水平的地震.相同量级的小应力变化对于不同环境应力水平下发生地震的影响如果没有区别,则触发效应不存在;如果有明显差别,则触发效应存在.  相似文献   

12.
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 2005年1-12月, 全球共发生MS7级以上地震16次, 低于1900年以来19次的年平均水平. 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西北太平洋地震带、东太平洋地震带和亚欧地震带(图1). 在时间上分布相对均匀, 除2月份和4月份没有发生7级以上地震外, 其它月份都有7级以上地震发生. 引人注目的是, 在苏门答腊地区发生了7次7级以上地震, 并且在印度板块的西触角处于10月8日发生了7.8级地震. 2005年1-12月, 全球7级以上地震释放的地震能量为5.29×1017 N·m, 处于自1900年以来的平均值3.853×1017 N·m之上.  相似文献   

13.
1996年11月19日新疆和田西南喀喇昆仑山口发生了7.1级地震.极震区烈度达Ⅶ度.区内造成大面积的崩塌、滑坡.此次地震为主-余震型,主震发生后最大余震为5.2级.余震序列衰减较快,至1997年12月发生3.5级以上地震共有67次.震源机制解的节面Ⅱ为此次地震的主破裂面,走向北西西,P轴方位N57°E,仰角10°,地震在北东向水平挤压作用下发生左旋走滑破裂.此次地震发生在规模巨大的喀喇昆仑断裂带上,是喀喇昆仑断裂带近代新活动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1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是指对一定时间域和空间域内可能发生地震和地震灾害所做的预测和警戒.主要内涵一是对地震和地震灾害的预测;二是对可能发生的地震和地震灾害的社会公众警戒.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 (CDSN DMC)从美国地震学合作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 (IRIS DMC)得到的资料 ,2 0 0 0年 6月份全球范围内共发生 M≥ 5 .0地震 1 31次 (见表 1 )。其中 M≥ 6 .0地震 2 8次 ,M≥ 7.0地震 2次 ,最大一次地震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南部 ,震级为 8.0。本月发生的 1 31次 M≥ 5 .0地震中有 1 0 6次发生在东半球 ,2 5次发生在西半球。根据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统计 ,对于发生在我国境内的 M≥ 5 .0的地震事件 ,CDSN大部分台站有地震波形记录 ;对于发生在全球的 M≥ 6 .0的地震…  相似文献   

16.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全球一年大约发生大小地震500万次,人们能感觉到的约5万次,其中1000次能造成轻微的破坏.大地震每年约10次,如发生在人烟稠密地区将造成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所幸这种地震并不多,比1975年海城和1976年唐山地震破坏力更大的地震,每年全球仅发生约1次.利用地震时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情况,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但一般人们更为关心的则是地震能否预报.预报地震首先要观测研究地震,弄清地震是怎样发生的.一般认为,绝大多数地震是由于地下的岩石受到挤压造成断裂错动所引起的,以内因为主,潮汐力等外因只能起触发作用.当地震发生时,所产生的地震波从震源向四面八方传播,地震台站用灵敏的地震仪把地震波记录下来.一般用3个地震台站所记录的地震波到时,或用一个地震台站所记录的纵波和横波到时,就可算出震中的位置;再根据震波的振幅以及震中到地震台站的距离,便能估算出地震的震级(即地震的大小).地震观测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建立固定地震台站、加宽测震仪器的频带和建立流动台站等3个方面.最初人们是把单个的地震台建设在远离城市的安静地区,有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 (CDSN DMC)从美国地震学合作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 (IRIS DMC)得到的资料 ,2 0 0 0年 9月全球范围内共发生 M≥ 5 .0地震 81次 (见表 1 ) ,发生在厄瓜多尔沿海的 M6 .6地震为 9月的最大地震。 9月发生的 81次 M≥5 .0地震中有 49次发生在东半球 ,32次发生在西半球。1 0月全球范围内共发生 M≥ 5 .0地震 1 1 9次 (见表 2 ) ,其中 7级以上地震 1次 ,即 1 0月 6日日本本州南部 7.0级地震。在 1 0月发生的 1 1 9次 M≥ 5 .0地震中有 76次发生在东半球 ,43次发生在西半球。东半…  相似文献   

18.
地震构造是地震孕育和发生的载体,也是地震危险性预测的基础.中国大陆地震构造具有鲜明的分区特征.不同地区的地震活动都有其自身的强弱变化,很难用统一的活动期或平静期来涵盖.地震活动强度与各个区域的断裂活动水平有较好的一致性.如东、西部断裂活动水平相差约一个数量级,大震发生的频度也相差一个数量级.地震不但与活断层有关,而且与地震构造块体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前兆异常和地震不是因果关系,是伴生或孪生的关系,它们都是构造活动的产物.本文从中国大陆地震构造环境出发,研究了典型地震构造块体和主要地震断裂带与地震危险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大陆未来十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大震活动的地区主要在西部.重点应该注意塔里木块体沿南北两侧边缘断裂带由西向东发展的趋势.在川滇地区应重点关注鲜水河-安宁河-小江断裂带及毗邻地区.东部可能会有多次中强地震发生,发震地点可能与渤海-张家口-河套地震断裂带和郯庐地震断裂带有关.  相似文献   

19.
1 研究背景 全球地震频发,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但科学家对地震发生机理仍未厘清.100多年以来,科学家们提出诸多地震理论,弹性回跳理论认为地震来源自断层运动,相变说认为在温度和压力作用下的深部岩体应力状态发生改变而激发地震波,板块构造学说认为世界地震活动多发生在地壳运动相对剧烈的板块边界区域(师皓宇,2020),但均有与之相悖的现象.在诱发地震的各种机制中,应力被认为是导致地震发生的直接原因,岩体应力状态改变是地震发生的必要条件,在断层和围岩介质系统的应力达到临界值时,断层突然失稳滑动,储存在断层—围岩介质系统中的弹性能突然释放,但难以解释断层间的慢滑移或深源地震现象.文中以龙门山断裂带为地质背景,采用FLAC3D软件,模拟断裂带在应力触发后的应力状态,探索应力触发和地震能量之间的关系(师皓宇等, 2019),揭开地震发生的力学机理.  相似文献   

20.
马婷  邓莉  王晓山  宋程  谭毅培 《中国地震》2021,37(2):415-429
地震序列发震构造研究是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的重要基础.2017年3月渤海海域发生地震序列活动,该序列发生在郯城-庐江断裂带与张家口-渤海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区域构造较为复杂.然而在渤海海域,连续运行的固定地震监测仪器难以布设,导致地震监测能力相对较弱.本文首先采用模板匹配方法对序列遗漏地震进行检测,再使用波形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