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江口表层沉积物粒度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刘红  何青  王元叶  孟翊 《沉积学报》2007,25(3):445-455
结合近期长江口558个表层沉积物采样资料,分析了长江口表层沉积物时空分布特性,得到了近期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和沉积物类型分布特征。横沙以上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径洪枯季变化较小;浑浊带海域洪季粗,枯季细;口外海域则枯季粗,洪季细。横沙以上和口外海域沉积物类型洪枯季变化较小,浑浊带海域沉积物类型变化较复杂。无论洪枯季北港表层沉积物最粗,北槽次之,南槽最小。表层沉积物大小潮变化较小,两次采样平均差别为9.7%;沉积物年际变化随大通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而变化。近十五年来,长江口表层沉积物类型变化较大的区域主要是北支上段、南北港分流口、北槽和南槽浑浊带海域,主要与河槽的自然演变和人类活动有关。结合Pejrup新三角图对长江口各沉积动力环境进行分区,对比各沉积环境亚区的粒度特征,并对黄河口、长江口、珠江口表层沉积物粒度参数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2.
朱晓东  施丙文 《沉积学报》1997,15(3):145-149
微体古生物的沉积动力分析可提取出比单纯的微体古生物分析更多更准的古沉积环境信息。本文提出一种称为“沉积物粒径指数(gsi)”的半定量参数,适用于微体古生物的沉积动力学分析研究。长江口及苏北辐射沙洲区的有孔虫分析实例表明这种沉积物粒径指数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附近的沿岸流和水团变化对研究长江三角洲沉积物的“源-汇”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对HZK2孔沉积物的粒度、年龄和有孔虫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HZK2孔52.5 m以上有孔虫均有分布,底栖有孔虫丰度在12 m以上和26.0~52.5 m含量超过40枚/g,代表不同沿岸流和水团的有孔虫属种含量在垂向上呈现明显的分带性.HZK2孔全新世以来经历了河口湾和水下三角洲两大沉积体系,并在全新世早期发育潮流沙脊.末次冰消期,钻孔所在位置受长江冲淡水和苏北沿岸流共同影响.全新世早期,则受苏北沿岸流影响为主;在此之后,长江口冲淡水的作用减弱,苏北、黄海沿岸流影响较强.全新世中晚期,苏北沿岸流、长江冲淡水、江浙沿岸流和东海外海水团多种水体共同作用钻孔所在海域,全新世晚期长江冲淡水作用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南支河段盐水入侵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依据实测资料分析和数学模型计算分析了上游径流、外海潮流以及河势变化对长江口南支河段盐水入侵的,同时着重研究了长江口北支以及南支下游的南、北港三个盐水入侵源对南支河段盐水入侵的影响。研究表明:徐六泾水域基本不受盐水入侵的影响;浏河口以上主要为北支倒灌盐水所控制;钱泾、七丫口河段受北支倒灌的影响;宝钢水域受到三个人入侵源的共同影响,其含氯度峰值一般发生在中、小潮期,主要取决于北支倒灌南支的过境盐水。综  相似文献   

5.
2004年12月使用浅地层剖面仪GeoChirpⅡ在长江口南港进行了浅地层剖面观测,采集的原始数据反映了声波记录在海底表面存在着振幅的极大值及该记录的信噪比较低.根据声波记录在海底表面的反射特征,首先在剖面图像中确定海底表面所在的采样点范围,然后采用最大振幅法实现海底反射信号的识别及海底地形的自动提取,并对提取出的海底地形进行平滑处理.采用该方法从长江口南港的浅地层剖面原始数据文件中识别了海底反射信号,实现了海底地形的自动提取并把提取出的海底地形和原海底地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提取出的海底地形能够较精确地反映原海底表面韵律性的起伏形态,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环境用水量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顾圣华 《水文》2004,24(6):35-37
环境用水在水资源配置中不能忽视,但环境用水问题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具体计算方法上,目前国内外尚未有系统的成果。以长江口为例,以维持长江口水盐平衡并兼顾水沙平衡为目标,分析了长江口所必需的环境用水量。  相似文献   

7.
宋祥文 《福建地质》2002,21(2):61-73
总结2001年福建省地勘局工作基本情况,提出2002年地勘经济发展的应对思路。失准着力点,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抓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抓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抓人才培养,制定人才发展战略;抓队伍稳定,维护良好工作秩序;抓作风建设,切实提高工作效果;抓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地勘经济工作。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位于长江三角洲前缘, 其范围自徐六径经昆山至嘉善一线以东, 北接苏北平原, 东濒东海。区内全新世沉积广泛发育。但由于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平衡发育, 因此, 研究全新世沉积物的特征及其在区域上的分布规律, 对本区深人掌握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 市政建设、交通航运和阐述长江河口的演变过程等, 都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上海及长江口第四纪沉积层中埋盖的古河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第四纪时期,上海及长江口由于地质构造、古气候、海面升降等综合作用,第四纪沉积层中与之相适应的埋盖了七期古河道。文中指出埋盖古河道的形成与发育是因袭了基底深切沟谷的走向。古河道的摆动、延缩、埋盖,是受古气候冷热交替制约。文中还指出研究埋盖古河道的演变规律,不仅对上海及长江口变化、海陆变迁有着指导意义,而且对城市供水及长江口外大陆架供水有着重大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长江口崇明岛北支潮滩的3个潮滩为对象,在粒度测量和磁性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现代潮滩表层沉积物的磁性变化,探讨了磁性矿物、尤其是自生亚铁磁性矿物—硫复铁矿(Fe3S4)在潮滩沉积微相的分布规律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潮滩表层沉积物的磁性特征由亚铁磁性矿物及超顺磁颗粒(SP)主导。淤积型中高潮滩磁铁矿以单畴(SD)和SP为主,侵蚀型潮滩的中低潮滩则更多假单畴/多畴(PSD/MD)晶粒,反映了水动力的分选及以细颗粒矿物溶解为主的早期成岩作用。此外,最东侧的北四滧港剖面潮上带—高潮滩芦苇带普遍存在自生亚铁磁性硫复铁矿,北堡港和新卫剖面的高潮滩也局部存在硫复铁矿,反映了本区高潮滩—潮上带丰富的有机质及细颗粒沉积物、加上有限的海水淹没时间,是早期成岩作用过程中生成硫复铁矿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开发,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中方县各项工程、经济活动更加活跃频繁,一些不规范的工程经济活动是引发各种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中方县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主要表现是:矿产资源开发、扩(改)建乡(村)公路、移民建镇、小城镇建设、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等方面,造成了民房开裂、地面下沉、水田干枯、河溪断流;开挖边坡引发了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水库蓄水造成的库岸坍塌、水渠渗漏;山区毁林开荒、滥砍乱伐,造成水土流失,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物源。  相似文献   

12.
为辨识黄河和长江入海沉积物中角闪石的物源差异,对采自黄河口段、长江口段以及废黄河口和苏北沿岸,共26个样点、38组粒度粗细不同的碎屑角闪石进行了矿物元素地球化学测试,获得了这些角闪石群体的50种常量和微量元素含量值.结果表明:不同粒级测量的同源角闪石元素含量除少数大离子活泼元素相对偏差较大之外,大部分元素含量差异性较小...  相似文献   

13.
高纪南 《物探与化探》1987,11(6):401-407
长江口的开发整治是上海经济区开发建设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要求在工程前期首先进行地质论证.浅地层剖面测量作为一种新的探测方法,在本次地质论证中首次作了尝试.工作中所获得大量资料和成果表明,方法是有效的,效果是显著的.本文着重介绍浅地层剖面测量在长江口开发整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龚士良  杨世伦 《水文》2007,27(5):78-82
长江口入海泥沙的淤积是上海后备土地资源的重要来源,分析岸带冲淤的演变.有助于对岸带经济圈特别是围垦促淤地区因经济工程活动引发的地面沉降问题的剖析。本文以上海崇明东滩为例,分析30年来的冲淤变化及未来趋势,并据此对新近沉积土的地面沉降效应作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5.
河海交互作用与苏北平原成因*   总被引:17,自引:1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北平原向海侧分布着大冈、上冈两列古贝壳堤以及依此而建的范公堤;西侧有低山丘陵环绕,江淮水系河流汇入平原内侧的湖泊群,发育了伸出型三角洲;兴化、里下河地区是平原的最低洼处。这一系列地貌组合与分布特点,启迪着探究平原的成因。146m深的宝应望直港钻孔,穿透了2.58Ma以来的第四纪地层。沉积相、微体古生物、古地磁测定与沉积层常量元素分析等综合研究,阐明了4次主要的海洋作用沉积环境,尤其是晚更新世3.9~2.6万年前的浅海环境沉积更为显著。河湖相泛滥平原沉积与潮滩浅海沉积交互成层,证实了苏北平原是第四纪时期由河-海交互作用,从古海湾发育堆积成宽大平原。进一步工作需探索相关时期的江-海分布变化及黄河和黄渤海通道与苏北平原发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李芳 《探矿工程》2000,(1):67-68
以筑港工程中水下爆破与防波堤同时施工为例 ,介绍了目前水下爆破地震强度的监测、预测方法 ,并通过对构筑物抗震防护标准的探讨 ,提出了爆破与防波堤同时施工时的工程安全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琼州海峡海底地层划分及工程地质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琼州海峡工程地质钻探表明,上新世以来的地层包括:全新世北尖组、更新世玄武岩、早更新世湛江组和上新世望楼港组。其中北尖组厚度不均;更新世的玄武岩及湛江组仅分布于琼州海峡两岸,海峡中部缺失;望楼港组分布广泛,以浅海沉积为主,主要为低液限粘土和粉土质砂。在海峡的滨岸-岸坡地段,地层较复杂,且随着离岸距离和水深的增大,上部地层缺失增多;谷坡-谷底地段,地层相对较单一。从上至下,地层的总体土工指标增大,承载力也增大。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海域地质灾害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地矿部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1973年以来,在东海及长江口海域进行的大量地球物理调查、海洋地质及石油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收集了解其他单位所做成果,对长江口海域的地质灾害开展专项研究,结合海域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以了解和查明海域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分布、特征等,为海域地质灾害的防御和减灾提出对策,为长江口海域、上海浦东及东海油气田的开发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中东部白垩纪沙漠的时空分布及其气候意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中国中东部白垩纪沙漠沉积的时空分布,探讨了时空分布规律,认为:(1)中东部白垩纪沙漠分布严格受气候带控制,其实际分布限于北纬20—40°的干旱带(横跨当时的副热高压带),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江汉盆地和苏北盆地之中;(2)各盆地沙漠发生的时间不同,鄂尔多斯盆地为早白垩世,四川盆地为中白垩世晚期,江汉盆地为晚白垩世早期,苏北盆地为晚白垩世中期,(3)沙漠发生的穿时性反映了各盆地进入干旱带的顺序,由北到南,由西及东;(4)造成这种顺序的原因是由于亚洲在白垩纪时其总体为顺时针旋转,因而使西北部鄂尔多斯盆地率先进入干旱带,其次是西南部的四川盆地,然后是中部的江汉盆地。晚白垩世的降温事件迫使干旱带南移而使其滞后的最东部的苏北盆地进入干旱带,(5)中国白垩纪沙漠的存在说明处于“温室效应”的大气环流不仅不会“呆滞”而且还有所增强,季风的存在也说明当时的气候并不均一。本文提出了气候带漂变(climaticzonedrift)的概念,认为气候变化的表现形式为气候带漂变。漂变既有长周期和短周期漂变之分,又有相对和绝对漂变之别。中国中东部白垩纪沙漠的时空变迁就是干旱气候带漂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长江口海区按沉积环境、沉积物成分可分为五个沉积区,即现代长江三角洲前缘沉积区、现代长江前三角洲沉积区、过渡沉积区、晚更新世古滨海沉积区和苏北浅滩沉积区。在陆架上,陆源碎屑矿物主要为石英及硅铝酸盐矿物,陆源沉积物特征元素为Si和Al。探讨沉积物Si、Al平面上(沉积区)的分布、各类沉积物及粒度组分中Si、Al的含量变化,将有助于认识长江水下三角洲沉积地球化学的特点。统计表明,古滨海沉积区SiO_2(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