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4年5月,中国煤田地质局分析了本部门的经济实力、队伍素质与今后发展潜力,参照国内外计算机发展的经验,用系统工程学的观点编制了《“七五”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计划》。4年来,在规划的指导下,微型计算机的应用已取得了初步成果。现将应用情况作一总结,希望获得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共同为推广计算机在煤田地质勘探中的应用而努力。  相似文献   

2.
3.
4.
5.
6.
浅谈煤田地质勘探中煤质研究和评价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瑛 《中国煤田地质》2007,19(4):87-87,90
通过我国煤田地质勘探中煤层煤质的分析,研究认为煤炭不仅是重要的能源,同时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材料,长期以来在煤田地质勘探中侧重于煤炭资源的勘探,忽视了对煤质的分析研究,建议在今后的煤田地质勘探中加强对煤质的分析研究,为煤炭的综合利用提供必要的参数。  相似文献   

7.
8.
吴富贤 《川煤地勘》1996,(12):69-70
煤质研究和评价对于煤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应该经化其在煤田地质勘探中的地位。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了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9.
迈向21世纪的中国煤田地质勘探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谭永杰 《中国煤田地质》1998,10(A09):1-5,34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背景,以煤炭工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结合煤田地质工作实际,采用辩证分析和逻辑预测的方法,从煤田地质勘查的目标群、采用的技术方法及其最终成果的表现方式等三方面论述了进入21世纪的中国煤田地质勘探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11.
鲁西煤田滑动构造与矿井灾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阐述了鲁西煤田滑动构造发育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各种矿井灾害之间的关系,对如何改善生产条件、搞好安全生产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13.
14.
华北型煤田矿井突水灾害的防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明玉  张宝柱 《地质论评》1995,41(6):553-558
我国华北型煤田矿井中具有多层含水层,常发生底板突水事件,为了对突水灾害的防治,本文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步骤,并利用水力学概念模型,研究了该类型矿井的突水量规律及其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5.
1形成冒顶灾害的主要原因矿井冒顶地质灾害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即地质条件,外因是人为因素,即采矿时扰动因子和采掘方式,尤其是不合理的采掘方式或防范不利是造成冒顶的主要原因。1.1地质条件总观鹤岗煤田处于平原与山区的...  相似文献   

16.
煤田地质勘探阶段煤层顶板稳定性评价方法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在煤田地质勘探阶段利用现有勘探成果资料评价煤层顶板稳定性的原理,提出了单因素分析,二级模糊综合评判的研究方法。该方法简单、灵活,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煤炭资源枯竭趋势迫使煤炭企业积极寻求老矿区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同煤矿集团(简称同煤集团)结合国内外煤炭市场形势与企业发展实际,针对老矿区双纪(石炭-二叠纪、侏罗纪)煤田煤炭资源可持续开发面临的地质开采难点与技术挑战,以创新开发规划理念、突破技术难题为切入点,实现了战略规划创新和关键技术难题的重大突破,构建了塔山双纪煤田千万吨级现代化矿井建设模式。塔山矿区创新开发取得的成效,彰显了同煤集团致力于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以及实现供需动态平衡的实际措施,展示了传统煤炭产业的变革发展方式,同时也对同类型矿区现代化矿井建设具有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倪斌 《中国地质》2000,(2):10-15
煤炭是我国主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格局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不会改变.21世纪是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更加突出的时代,煤田地质作为煤炭工业的基础和先行,在过去的50年中  相似文献   

19.
20.
合山煤田矿井涌水量的数值模拟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井涌水问题一直是困扰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问题之一.如何准确的预测煤矿井下涌水量一直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都在努力探求的问题,尤其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煤矿井下涌水量的预测评价更为突出.本文在充分认识和掌握了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含水介质的空间结构,建立了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数学模型,重点研究了模型的边界条件、模型的时间和空间离散、含水介质的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制定了预测模型的检验标准,并运用目前较为流行的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Visual Modflow对研究区进行了长达30年的井下涌水量数值模拟,得出了比较合理的各矿各阶段的井下涌水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