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假定空气绝热上升的基础上,本文根据云的凝结率和地面的降水率,推导出层状云系降水效率的计算公式,其优点是可以用常规探空资料和地面雨量求得降水效率。本文还利用1980和1983年梅雨期的南京、阜阳和安庆探空资料估算云中垂直气流速度,得到云的凝结率;对上述两年的地面降水率分别用安徽白湖地区和南京以西滁县地区的加密雨量站网求得平均雨量,进而得到梅雨锋层状云系的降水效率。  相似文献   

2.
1991年梅雨锋云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一小时一次的卫星资料和降水资料,分析了1991年江淮梅雨期第三段(6月29日-7月13日)梅雨锋云系的特征,包括梅雨锋云系的建立和重建过程、它的走向、分布特征、日变化特征,以及它和其他云系之间的关系等,梅雨锋云系的建立是来自高原东北部的华西盾状云系和西南季风云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围不同性质的云系对梅雨锋云系的影响是造成江淮梅雨锋云系强烈发展,继而产生暴雨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梅雨锋云系亮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锋降水主要是积层混合云降水。作者通过三年的雷达观测发现,积层混合云中的积云在消散阶段常出现亮带,使得积层混合云的亮带结构不均匀。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产生这种不均匀结构的几种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4.
应用双光谱云图判识梅雨锋云系降水等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1991年梅雨期间的部分GMS红外,可见光数字云图及同时的地面实测降水资料,从分析各等级降水云的二维频数分布着后,探求降水强度与红外,可见光亮度值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用红外,可见光双光谱阈值法判识大暴雨,暴雨,大雨,中小雨4个等级的降水云。  相似文献   

5.
1991 年梅雨锋云系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数字展宽云图和常规资料分析得到,1991年梅雨期江淮地区大—暴雨大多是由中尺度云团产生的。它主要是:低涡暖切云团和冷切(冷锋)云团。它们的大多数是中—β尺度云团,平均维持时间为5—6小时,平均最低云顶温度为–69℃左右。低涡暖切云团产生于低涡中心东侧,低空急流轴的左前方。而冷切云团产生于梅雨锋云系的尾部与西南季风交汇处。另外,分析了云团云顶温度与降水的关系,发现产生≥5 mm/h降水的云团,其中75%的云团云顶温度小于或等于–64℃。  相似文献   

6.
梅雨锋云系的结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9,他引:7  
姚秀萍  于玉斌  赵兵科 《高原气象》2005,24(6):1002-1011
利用逐时卫星遥感观测资料和地面测站的降水资料,分析了江淮流域2003年6月22~26日暴雨过程中梅雨锋云系的演变、结构特征和形成原因。结果表明,梅雨锋云系为一条TBB的低值带,稳定少动,其上分布着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而中尺度对流系统是由不同尺度、不同强度.的对流单体(包括中β和中γ尺度对流单体)组成的,从而使得梅雨锋云系产生不均匀的降水分布(包括时间上和空间上)。在该暴雨过程中,梅雨锋云系充分体现了中尺度对流系统中所包括的3类组织结构形式。梅雨锋云系与中高纬度云系或热带辐合带云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暴雨过程关系密切,梅雨锋云系的维持和发展与强大的黄淮气旋云系直接相关,它是江淮流域上空冷暖气流交汇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覃丹宇  黄勇  李博  方宗义 《大气科学》2014,38(4):700-718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方法,对1998~2008年梅雨活跃期共16次过程每3 h间隔的静止卫星云顶亮温(也称相当黑体亮度温度,即Black Body Temperature,以下简称TBB)的距平场进行计算,获得了梅雨锋云系的主要模态。经检验,前7个模态为独立模态,方差贡献分别为7.78%、5.83%、5.20%、4.27%、4.19%、3.62%和3.36%。这7个独立模态反映梅雨期间云系主要的异常特征。各模态相似云图中的云系与气候态相比出现位置偏移与形状变化,表明梅雨锋云系随主导环流系统的演变而发生断裂、减弱、消散、重建的过程。从各模态相应的大气环流配置来看,气候态梅雨锋云系对应的大气环流为三阻型梅雨形势。另外7个主导模态的大气环流基本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为阻塞高压型,中高纬地区存在阻塞高压活动,在第2模态正位相,第4模态负位相,第5模态正位相和第6模态正、负位相以及第7模态正位相对应的500 hPa环流形势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另一类为槽脊型,中高纬地区阻塞高压活动不明显,等高线为一槽两脊或两槽一脊型分布,与这种环流形势相关的模态有第1模态正、负位相,第2模态负位相,第3模态负位相,第4模态正位相,第5模态负位相和第7模态负位相。  相似文献   

8.
梅雨锋云系内对流回波与层状回波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本文利用1998年“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HUBEX)”所获得的大量雷达资料及遥测雨量计计资料,细致分析了淮河流域梅雨锋云系的结构,根据层状云和对流云在雷达回波图中的不同特征,本文提出用松散系数D(反映云系结构疏松程度)来区分大范围云带中的降水云类型,同529张PPI资料统计表明,若D>0.17则说明该区结构松散,降水属于层状云降水,D≤0.17时,云区是对流性降水,由于梅雨锋水具有明显的不均匀结构特征,其中锋面对流云带和强下挂回波带是造成强降水的主要原因,在用地面雨量资料和雷达资料对地面降水进行短时(3小时以内)校正时,针对不同的降水类型采用不同的Z-R关系比用同一种Z-R关系的校正精度大约提高4%。  相似文献   

9.
杨金锡  徐耀华 《气象》1983,9(2):5-8
梅雨锋锋面两侧温度对比很不显著,而湿度差别则较明显。因此在个例研究中分析梅雨锋垂直结构的剖面图上常用θ_(se)取代θ的分析而取得较好的结果。本文分析了1981年梅雨锋降水与低空梅雨锋——700毫巴θ_(se)密集区的关系,用梅雨锋生函数公式计算了1981年6月22—26日淮河流域一次静止锋的生消演变过程,并且讨论了强锋生中心和暴雨产生的关系,希望能对台站作梅雨锋分析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在梅雨锋云系内层状云回波结构及其降水的不均匀性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介绍了梅雨云系中层状云的不均匀结构,分析了层状云中不均匀亮带和下挂强回波的特征以及结构不均匀的层状云的降水特征。  相似文献   

11.
The structure of radar echo in stratiform cloud which was found in mei-yu frontal cloud system is generally inhomogeneous, especially in the structure of bright band echoes. The inhomogeneous structure of warm region in stratiform cloud and the shower feature of precipit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homogeneous structure of bright band and convective cells embedded in stratiform cloud.During Summer time the mei-yu cloud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recipitating system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 To study its struc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weather forecast and understanding the physical processes of cloud and precipitation. Therefore, we have observed mei-yu frontal cloud system by use of 711 type radar (3 cm) and airplane at Tunxi, Anhui Province since 1979. It was found that the structure of stratiform cloud, especially the structure of its warm region appears to be inhomogeneous1),2). This is a significant feature of cloud structure in mei-yu frontal cloud system. In this paper, we shall further analyse this inhomogeneous structure of stratiform cloud and study its effect on the precipitation.  相似文献   

12.
云粒子成像仪(Cloud Imaging Probe,CIP)和降水粒子成像仪(Precipitation Ima-ging Probe,PIP)在云微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的观测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受限于仪器的成像测量原理,CIP和PIP所测云微物理数据质量因伪粒子的影响而降低,因此,急需一款能够对仪器所测数据进行订正...  相似文献   

13.
梅雨云系中亮带不均匀性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初步理论计算表明,梅雨云系中亮带上方不均匀的回波结构可以直接造成亮带的不均匀性.另外,亮带上方冰晶的形状和尺度,融化区中的液态含水量和融化冰晶的粘并等对亮带的不均匀性也有影响,它们的适当配合可以产生很不均匀的亮带.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0年4月—2013年9月搭载于Aqua和Terra卫星上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遥感资料,首先分析上海及周边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长期统计特性,而后配合地面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分析气溶胶与不同类型云的特征参数和地面降水之间的关系,研究该地区气溶胶与云和降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上海及周边地区AOD年均值从2000—2009年和2011—2013年分别呈现增强、减弱趋势,而2010年出现明显低值。随着气溶胶增多,该地区浅薄水云的发生频率减少15.5%~32.4%,而深厚混合云的发生频率增加2.1%~10.0%。气溶胶增多对水云云滴粒子有效半径变化的影响受环境水汽条件影响很大,当水汽条件充分(不足)时,气溶胶增多会导致水云云滴粒子有效半径增加(减弱)。深厚混合云的云顶温度随AOD增加而显著减少。气溶胶较多时,降雨量小于1.0 mm·h-1的较弱降水发生频率减少,而降雨量大于等于1.0 mm·h-1的较强降水发生频率增加,说明气溶胶增多会抑制弱降水发生而加强强降水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一次梅雨锋暴雨云物理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鞠永茂  王汉杰  钟中  宋帅 《气象学报》2008,66(3):381-395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6),选用模式中不同的显式云物理方案,对2003年7月4—5日发生在江淮流域的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根据模拟结果对造成此次暴雨过程的对流云团的微物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具有详细云物理过程的中尺度模式MM5对短时强降水过程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提高MM5模式的分辨率,可以更好地模拟短时梅雨锋暴雨过程,模式中的Goddard云物理方案的模拟结果要优于Reisner方案和Schultz方案。(2)梅雨锋对流云团是一种复杂的固、液、气三相混合体结构,在云体区域内的平均质量密度分布中,水汽的质量密度最大,其次是霰,而冰晶、雪、云水和雨水的质量密度较小且数值大小彼此接近,各种相态粒子质量密度峰值出现的高度随时间无明显变化。雨水、云冰和霰的质量密度随时间演变规律与地面降水强度的变化特征相一致,近地面层水汽密度随时间的演变规律比地面降水强度提前1—2个小时,水汽通量的辐合对暴雨时段内水汽的补充和维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除了最基本的云水向雨水转化的云微物理过程之外,此次降水过程还显示,在中层500—700 hPa范围内雪、冰晶等冰相粒子首先转化为霰粒子,而霰和云水的结合进一步加速(剧)云水向雨水的转换,成为短时特大暴雨形成不可或缺的动力机制,云物理过程中的相变潜热与对流运动的正反馈机制是促进暴雨维持和发展的最重要热力因子。  相似文献   

16.
Some analyse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meiyu in east asia in 198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this pape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eiyu and Baiu front in 1983 have firstly been analysed, the trajectories of air on and to the north side of Meiyu and Baiu fronts during the Meiyu period have then been traced, and the fore-casting and simulating of 4 sets of Meiyu onset of the year have finally been run utilizing the global model at UK Me-teorological Office. The results show: 1) Meiyu fronts are different from Baiu ones in temperature, humidity and stratification fields in lower atmosphere; and the possibly reasons for it are explained. 2) The Bay of Bengal is the main moisture source for Meiyu front,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Pacific, for Baiu ones; and some existed argu-ments on it are also discussed. 3) The onset of Meiyu and its rainfall and rain belts are sensitive to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water vapour conditions over the Bay of Bengal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but not sensitive to the SST over the equatorial area or to the East of Japan.  相似文献   

17.
云特征参数与降水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FY2C卫星和探空反演得到的云结构特征参数,结合地面降水,研究了云顶高度、光学厚度、云粒子有效半径和云厚度等云结构参数与降水的关系,并分类研究了层状云和对流云在不同降水强度情况下,云参数的频数分布规律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通常云厚大于5km、云底较低、云粒子有效半径较大时,地面易出现降水,若云顶高于10km、云光学厚度大于20且云中无夹层或夹层稀薄时,地面雨强多大于1mm/h;对于层状云降水,当云光学厚度大于17时,地面出现降水的概率较大,随光学厚度值增加,地面雨强呈增大趋势;对于对流云降水,云顶高度和光学厚度相关性较好,云光学厚度大于17且云顶高于7km时,地面出现降水的概率较大,当光学厚度大于20时,地面雨强明显增大;层状云和对流云的降水概率均随云顶高度和光学厚度的增加而增大,降水概率与云光学厚度的相关性更为密切,光学厚度小于10的云很难产生降水,而云光学厚度大于20时,层状云和对流云的降水概率都会显著增加;综合云体的高度、厚度和云光学厚度等云参量的组合特征,对分析判断地面降水落区和降水强度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8.
GRAPES_YY模式发展及其对梅雨锋降水模拟的性能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RAPES_YY是在球面准均匀阴阳网格动力框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球非静力模式,目前已耦合全套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具备了中期天气预报能力。为了解模式对环流和降水的实际预报效果,检验模式对多尺度天气系统的预报能力和误差分布特征,以ERA-interim资料和逐时地面融合降水产品为参考,对1个月(2018年6月中旬—7月中旬)批量试验结果和一次长江流域梅雨个例(7月4—7日)模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改进上边界条件基础上,模式有较好的稳定性,短期预报时效内对全球环流和降水刻画准确,模式24 h累计降水纬向平均成功再现了低纬度和中纬度地区的两个降水峰值,但对低纬度对流性降水和中纬度格点尺度降水预报偏强。其次,模式成功模拟出7月4—6日中国东部梅雨雨带位置、走向及南北摆动,整体上能正确反映主要天气系统的移动演变,但受分辨率限制以及湿物理过程影响,暴雨以上量级降水还存在强度预报偏弱、位置偏北的问题。GRAPES_YY模式模拟结果基本合理可信,对中低纬度梅雨锋降水的预报能力较GRAPES_GFS略有改善。   相似文献   

19.
河套低压降水性层状云的云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63—1978年,使用飞机,对河套低压的降水性层状云作了21架次的云雾物理探测,结合天气分析与统计计算发现: 1.系统各部位层状云云状不一,对应云层的宏观特征及降水强度也有差别。 2.系统的平均冰质点浓度在 10~(-2)个/升—10~2个/升之间,其各部位浓度、浓度的垂直分布及晶形出现频数都不一样。液态含水量在 0—0.77克/米~3之间,平均为 0.122克/米~3,各部位液态含水量虽有差别,但都是正温层较大,负温层较小,到-10℃层以上已很少见液态水存在。 3.系统层状云的降水强度和系统部位、云厚、正温层厚度、云底温度以及平均液态水含量相关较好,而和云顶温度、冰云厚度及冰质点平均浓度相关不好,可用—多元迴归方程来拟合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6—2016年夏季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气溶胶和云资料以及热带降水测量计划(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降水数据,分析了中国8个典型地区气溶胶、云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气溶胶与云和降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中国8个典型地区夏季平均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云光学厚度(Cloud Optical Depth,COD)、云水路径(Cloud Water Path,CWP)、水云云滴有效粒子半径(Cloud Effective Radius Water,CERW)、冰云云滴有效粒子半径(Cloud Effective Radius Ice,CERI)和降水强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21—1.05、15.01—24.02、151.98—219.20 g·m-2、12.93—15.37 μm、28.85—39.14 μm和0.44—8.54 mm·d-1;黄土高原和四川盆地AOD有显著降低趋势,年倾向分别为-2.30%和-3.20%,长江三角洲COD年增幅为29.11%,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CERI及塔克拉玛干沙漠CERW变化趋势分别为-21.60%、-15.77%、-18.94%和-10.31%;AOD与COD和CWP呈正相关,与云滴有效粒子半径(Cloud Effective Radius,CER)关系较为复杂,受水汽影响较大,在云层含水量较低的情况下,CERI(CERW)与AOD呈负(正)相关,而在云层含水量较高的情况下,二者呈正(负)相关;气溶胶和降水关系复杂,整体来看,气溶胶促进了中国地区的夏季降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