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14,(2):288-288
<正>1996年,在蒙古南戈壁省元上都附近上白垩统牙道黑达组发掘出一保存良好的恐龙头骨和相连的10节颈椎及破损的左肩带化石,起初鉴定为伶盗龙(Velociraptor)。1998年5月,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著名古生物学家马克·诺瑞尔(Mark A Norell)等采用计算机化X射线轴向断层造影扫描研究后,确定是驰龙科的一个新属种。2006年正式发表研究结果,描述并命名为白魔龙(Tsaagan mangas),属  相似文献   

2.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08,32(1):11-11
2001年,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地质古生物研究中心张晓红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等古生物学家,对发现于内蒙古苏尼特左旗赛罕高毕上白垩统二连组的镰刀龙类化石研究后,认为是已知镰刀龙类恐龙中第一件在同一个体中保存了大多数脊椎和几乎所有肢骨的标本,是一个新的属种。为纪念中国恐龙研究的开拓者杨钟健先生,故命名杨氏内蒙古龙(Neimongosaurus yangi)。  相似文献   

3.
1963年新疆石油地质工作者在克拉玛依以北90km的准噶尔盆地乌尔禾地区,白垩系吐谷鲁群上白垩统灰绿色厚层泥质砂岩中,采到一批不太完整的脊椎动物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杨钟健研究鉴定为一种新的翼龙。1964年该所组队前往调查和发掘,除采到大量翼龙化石外,还采到丰富的龟、鳄、蛇颈龙、虚骨龙、驰龙、巨齿龙、圆顶龙、鹦鹉嘴龙和剑龙类等化石。其中翼龙化石近40个个体,有的保存相当完整。分类:爬行动物纲,翼龙目,准噶尔翼龙科,准噶尔翼龙属,魏氏准葛尔翼龙。特征:翼展可达5m。头骨长,顶骨有一向后突起的小嵴突,中棱…  相似文献   

4.
(Epidexipteryx hui Zhang et al,2008)2006年在中国内蒙古宁城县侏罗系道虎沟组地层挖掘出一保存良好的小型手盗龙类恐龙部分骨骼化石,尾巴附有4根长羽毛。经中国科学院周中和、张福成等研究,认为是一种新发现的恐龙属种,命名胡氏耀龙,其属名耀龙意为"炫耀羽毛的恐龙",种名胡氏则为纪念2008年4月逝世的中国古哺乳动物学家胡耀明。  相似文献   

5.
Lagerstatte是指保存丰富或精美化石、因而具有特殊研究价值的化石层.这类地层所含的化石常具有经矿化的生物软体甚至未变实体,从而为古生物的分类学、组织学、形态学、解剖学、生态学、埋藏学等研究提供了极其难得的材料.近年来发现于美国艾奥瓦州的文尼希克化石层,以其特异保存的多门类不常见化石分子为特征,成为目前仅知的中奥陶世Lagerstatte.这一生物群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化石记录中的一些空白,也为中奥陶世的生物辐射事件研究领域打开了一个在赤道附近非正常海洋环境中生存的生物群面貌窗口.而且,其中所含的不同类别矿化生物残留,在有机物的分解、置换以及生物成岩作用等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初步研究表明,文尼希克生物群的生活环境与化石保存,可能与陨石撞击事件有关,从而为奥陶纪生物辐射事件的起因町能与太空星体爆裂有关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验证材料.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于一九八四年在我国云南发现的澄江化石动物群,近经初步研究认为,其化石之精美,门类之多,意义之重大,为世界近代古生物研究史上所罕见。 古代生物是以化石的形式保存在岩层里,岩层则是记载生物演化的一部历史巨著。由于软躯体动物或动物的软体部分,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大兴安岭中段龙江盆地中侏罗统地层新研究”“内蒙古1∶5万老房身等五幅区域地质调查”“海伦、巴彦、乌河幅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在黑龙江省海伦地区开展联合野外地质调查,在海伦大峡谷发现大量保存精美、属种多样的古生物化石.  相似文献   

8.
锦州地区地质环境资源丰富,尤以古生物化石最具特色,其保存之精美、门类之齐全,堪称一绝,被誉为“世界化石资源宝库”。  相似文献   

9.
刘政 《地球学报》2017,38(2):159-168
奥斯坦(Orsten)型保存化石是一类个体微小却三维保存软躯体的、表皮次生磷酸盐化的以节肢动物为主的化石。和澄江生物群化石不同的是,奥斯坦型保存化石无明显受垂向挤压变形,是一种特殊的保存方式。奥斯坦型保存化石呈现出精美的生物活体时的形态特征,对研究节肢动物的生长模式、系统分类及个体发育提供了重要的形态证据。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古生物学家锲而不舍地在寒武纪地层里找寻这类化石。中国的南方是世界奥斯坦型化石重要的产出地之一,其潜在的化石资源有待深入研究,研究前景具有挑战性。  相似文献   

10.
<正>200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学者尤海鲁、徐星和汪筱林,发表了对产自内蒙古赤峰市附近下白垩统义县组地层的一种新恐龙属种化石的描述。因发现地点位于著名的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分布区,故以此命名属名,种名则以同一研究所学者及化石保管者侯连海命名:侯氏红山龙(Hongshanosaurus houi)。特征:小型素食恐龙。两足行走,上、下颌前端有骨质喙,脸颊两侧有咀嚼用齿列。头骨与鹦鹉嘴龙很像,主要区别是:红山龙的头颅骨比鹦鹉嘴龙低平,眼框椭圆形而非鹦鹉嘴龙的圆形。  相似文献   

11.
Lagersttte是指保存丰富或精美化石、因而具有特殊研究价值的化石层。这类地层所含的化石常具有经矿化的生物软体甚至未变实体,从而为古生物的分类学、组织学、形态学、解剖学、生态学、埋藏学等研究提供了极其难得的材料。近年来发现于美国艾奥瓦州的文尼希克化石层,以其特异保存的多门类不常见化石分子为特征,成为目前仅知的中奥陶世Lagersttte。这一生物群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化石记录中的一些空白,也为中奥陶世的生物辐射事件研究领域打开了一个在赤道附近非正常海洋环境中生存的生物群面貌窗口。而且,其中所含的不同类别矿化生物残留,在有机物的分解、置换以及生物成岩作用等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初步研究表明,文尼希克生物群的生活环境与化石保存,可能与陨石撞击事件有关,从而为奥陶纪生物辐射事件的起因可能与太空星体爆裂有关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验证材料。  相似文献   

12.
胡绍斌  刘军平  曾文涛  王伟  夏彩香  莫雄  关奇 《地质论评》2023,69(5):2023050013-2023050013
1938年,云南许氏禄丰龙的发现拉开了云南侏罗纪恐龙研究、发掘的序幕,恐龙化石的发现地从云南禄丰一带向外延展,陆续在云南晋宁、元谋姜驿、云南易门夕阳、武定万德、双柏安龙堡等地报道,但目前恐龙化石的报道均集中在楚雄盆地的中部及东部,而楚雄盆地的西部地区未有报道。笔者等通过全面系统的古生物化石调查,在滇西祥云地区下侏罗统冯家河组首次发现恐龙骨胳化石产地,对该新化石产地开展初步化石剖面调查和修理,共发现有5层恐龙化石富集层,部分化石保存较为完整,未经过长距离搬运,以原地埋藏保存为主,骨胳化石主要有肠骨、椎体、坐骨及肱骨等。这一发现拓宽了云南恐龙化石的分布范围,填补了楚雄盆地西部无恐龙化石的空白,丰富了云南早侏罗世恐龙化石库,为楚雄盆地西部古环境演化及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化石研究素材  相似文献   

13.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09,(2):149-149
化石最初发现于蒙古戈壁沙漠的乌哈托喀上白垩统德加多克塔组及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巴彦满达呼组地层。经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科学系的JamesM.Clark,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MarkA.Norell和蒙古科学院的巴斯保德共同研究,认为是一种新的盗蛋龙类恐龙。因发现的化石骨骼埋藏在火红色的岩石中,其姿态仿佛呈舞蹈状,所以属名就取自当地佛教传说中的火葬柴堆上舞蹈的骷髅——葬火主的梵文名称,种名则取自1965年和1970年波兰一蒙古联合考察戈壁沙漠期间作出杰出贡献的波兰古生物学家Halszka Osmolska的名字。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鄂宜页1井”高产气井的突破,寒武系水井沱组(第2统第3阶)已成为中扬子区页岩气勘查开发新的主力层系。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水井沱组中主要生物类型、古生物组合面貌及其时空分布的简要总结,为鄂西地区的页岩气勘探提供对比借鉴。宜昌地区寒武纪地层发育完整,广泛出露于宜昌、秭归、长阳、兴山等地,古生物化石较为丰富,是开展寒武纪地层及古生物研究的经典地区之一。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时期的地质记录中保存了寒武纪大爆发和后生动物多样化事件的化石证据,从寒武系纽芬兰统到第二统,自下而上发现了岩家河生物群、水井沱生物群(包括清江生物群)、石牌生物群和京山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等,它们化石类群多样,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丰富,而在长阳发现的清江生物群更是具有典型布尔吉斯页岩型动物群特异埋藏化石库的特点,出现了大量高保真度的软躯体类群,代表了远离海岸的较深水环境,为寒武纪大爆发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从岩性、生物类型以及构造运动来看,宜昌地区水井沱组发育一套以黑色页岩或钙质页岩夹碳质灰岩为主的黑色岩系,其中海绵化石在黑色岩系中呈现出较高的丰度和多样性,显示当时深水低氧的沉积环境。同时繁盛的微体...  相似文献   

15.
杨晓光 《地下水》2013,(3):230-232
晚震旦至早寒武早期,我国扬子地区形成了众多磷酸盐化保存的化石库,其保存精美的化石为这一重要时期生命演化研究提供了极好的材料。而这一时期的微生物也极为繁盛,国内外多有报导。研究发现,微生物作用与化石埋藏保存,尤其是软躯体保存有密切的关系。在陕南早寒武世宽川铺生物群部分古球蛋类化石表面,发现有较普遍的微生物化石赋存。微生物化石与球状化石均为磷酸盐交代保存。根据微生物活动对古球蛋类化石侵蚀程度的不同,提出一个"改造序列",在该序列其中微生物对古球蛋类原生结构的破坏和替代逐渐加剧。微生物在古球蛋类瘤点的聚集分布,也可能显示了生物侵蚀差异分布的特征,说明了古球蛋类表面瘤点与壳体其他部分在结构和成分上的不同,可能存在软躯体构造,也暗示了微生物的异养的新陈代谢方式。  相似文献   

16.
贵州安顺龙宫戴帽山是新发现的一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产地,通过在该地区开展化石发掘与修理工作,共获取3块保存精美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上述3块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均归属于鳍龙超目(Sauropterygia),基于古生物地层学与沉积学的研究,判断其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化石产地的古地理位置位于扬子台地西南缘,是滇黔桂台地边缘相区内首个产出完整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的产地。笔者等的研究成果对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系统演化、重塑当时古环境、中三叠世安尼期辐射强度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为海生爬行动物的古地理分布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7.
冉维宇  史振华  胡歆睿  秦燕娇  蒋良兵  邓小杰  贺箫  喻美艺  罗永明 《地质论评》2023,69(3):2023030021-2023030021
贵州安顺龙宫戴帽山是新发现的一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产地,通过在该地区开展化石发掘与修理工作,共获取3块保存精美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上述3块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均归属于鳍龙超目(Sauropterygia),基于古生物地层学与沉积学的研究,判断其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化石产地的古地理位置位于扬子台地西南缘,是滇黔桂台地边缘相区内首个产出完整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的产地。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系统演化、重塑当时古环境、中三叠世安尼期辐射强度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为海生爬行动物的古地理分布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8.
<正>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龙化石博物馆是依托古生物研究项目——关岭生物群、远安生物群、南漳生物群以及黄花场、金钉子培面等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它是一个以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化石为主要特色,并伴生有多门类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化石标本的专业展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批准的"关岭生物群研究"项目,在武汉地调中心古生物专家多年的努力下,研究中首次查明关岭生物群各门类生物化石产出的确切层位;首次发现十分完整而精美的大型鱼类  相似文献   

19.
吕君昌 《地球学报》2016,37(2):129-140
在江西赣州地区晚白垩世地层中发现的窃蛋龙类化石——赣州华南龙,属于进步窃蛋龙类,其独特的头部特征为研究窃蛋龙类恐龙的颅面演化、古地理分布及古生态环境提供重要信息;在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地层中发现的大型、前肢短的驰龙类恐龙——孙氏振元龙,为大型、短前肢类型的驰龙类提供羽毛形态学方面的重要信息,为研究驰龙类的多样性、鸟类羽毛以及飞行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在辽西发现的喙嘴龙类翼龙——朝阳东方颌翼龙,是该地区晚侏罗世地层中发现的第一件翼龙标本,不仅填补了时代上的空白,同时对于印证晚侏罗世喙嘴龙类的辐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这些重要发现对于研究窃蛋龙类的演化、驰龙类羽毛演化及鸟类羽毛起源等热点与难点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尤其在发现华南龙的基础上,命名了赣州恐龙动物群。  相似文献   

20.
1987年8月,云南省昆明市博物馆恐龙发掘队在晋宁县夕阳彝族乡下禄丰组地层中,发掘出了一具属于古脚类的云南龙化石,当地村民纷纷前来围观。有村民告诉发掘队,这种骨头化石在木杵榔村青龙山也有,在村民指引下,果然在一小冲沟里发现了恐龙骨架化石,经几天挖掘,揭露出两具纠缠在一起的恐龙化石:一条兽足类恐龙正咬住一条古脚类恐龙的尾巴。其兽足类恐龙属双嵴龙。虽然双嵴龙化石早在1942年就在美国的亚利桑纳州下侏罗统地层中已有出土,但在亚洲则是首次发现。分类:蜥臀目(Saurischia),兽脚亚目(Theropoda),腔骨龙超科(Ceolophysoidae)。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