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采用正则化平滑因子方法,对重力台站连续观测资料进行处理和讨论,尝试分离同震信号。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分离并获取同震重力效应和地震波信号,且估算的同震重力效应与理论模拟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为快速反演地震参数及地震预警提供更多的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导孔零偏VSP资料解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用六级三分量检波器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导孔中实施了零偏VSP测量.数据处理结果表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孔区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地震波速度主要介于4500~7000m/s之间,显著高于一般的沉积岩地区,而且随深度变化不明显.声波测井速度系统地稍低于VSP层速度,可能是由于井壁处岩石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而造成的.地震波速度与岩石密度和岩性存在明确的对应关系,榴辉岩的密度和地震波速度均显著高于片麻岩类岩石;由榴辉岩退变生成的斜长角闪岩类岩石,其密度和地震波速度均呈现出较大的变化,主要与其退变质程度有关;超基性岩中的裂隙系统导致其密度和地震波速度大幅度下降.由于榴辉岩与其他岩石类型之间存在较大的波阻抗差异,因此用零偏VSP资料标定该区地震波的地质层位是有效的.关于地震波反射的原因,通过综合研究地震波(包括反射纵波、上行转换横波、井筒波)的特征、岩石速度和密度分布以及井径变化,认为主要是岩性分界面、韧性剪切带和断裂(带),但还有一些因素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钻孔体应变高采样率观测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TJ-2型钻孔应变仪记录与测震仪记录的结果表明:该应变仪对于100 Hz的采样率有良好的频率响应,能够记录完整的地震波;从近震到极远震,其频响范围与测震仪基本一致,且频响的变化一致性很好,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应变地震波与地震波在时域与频率域能够高度吻合;但该应变仪记录的S波较弱。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1日本东北Mw9.0地震和2008汶川Mw7.9地震若干台站的高频(1 Hz)GNSS观测资料,通过精密单点定位方法解算出地震发生时的位移形变波形。对位移波形一阶差分得到震时高频GNSS速度时间序列,采用S变换谱的方法对该速度时序进行地震波到时的拾取,即震相识别。将地震波拾取结果用于震中位置和发震时刻反演,并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公布的资料对比。结果发现,两者日本地震震中位置相差约16 km,发震时刻相差约0.7 s;汶川地震震中相差约4 km,发震时刻相差约0.4 s。  相似文献   

5.
以2017-09-08墨西哥8.1 级地震为例,分析14个PBO综合钻孔应变仪和地震仪同址记录的地震波信号,结果表明,应变仪记录的地震波符合射线传播规律。对不同震中距的站点进行基于S变换的应变仪与地震仪的同震响应特征分析,二者同震响应一致性较好,应变仪频段主要在0.25 Hz以下。取震后1 h应变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同震阶段应变主方向指向震中。  相似文献   

6.
利用球体位错理论计算了2011年日本强震产生的远场同震位移与应变,并利用GPS远场数据修正了该强震的总地震矩。结果表明:1)利用球体位错理论计算得到的理论水平位移场显示,垂直于发震断层的广大区域同震位移较大,位移矢量总体都指向震中地区,震中距约5 000千米的地方亦产生了3 mm以上的同震水平位移。理论位移与远场GPS观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2)比较两个独立断层模型对应的理论同震位移场发现,震源西部地区远场位移总体上只有1%~4%的微小差异,而东部广大海域的差异则达到同震信号的6%~15%,震中周围差异更大。该差异表明,相对于震源仅局域覆盖的日本本土GPS观测数据对2011年日本强震的断层滑动分布模型的约束能力有限;3)依据中国及邻区的远场GPS同震观测数据修正2011年日本强震的总地震矩,把该地震释放的总能量约束在(3.24~4.96)×10 22 Nm,相应的矩震级为Mw8.97~9.10;4)2011年日本强震在华北地区产生的同震应变与该区的长期应力变化背景场大体相反,表明该强震使华北地区的地壳产生了松弛效应。  相似文献   

7.
利用湟源台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的分钟值、1 sps、10 sps和100 sps四种不同采样率的观测数据,通过自检分析、同震应变阶分析和频谱分析等方法研究青海玛多M7.4地震同震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分钟采样记录的地震波信息缺失严重,用分钟采样数据进行地震波初动、同震变化幅度等研究将会得到信度较低的结论;采样率越高,记录应变地震波信息的能力越强,但100 sps采样和10 sps采样结果相差不大,10 sps采样已能记录到比较全面的应变地震波信息;同震应变阶的变化性质和变化幅度与采样率无关;未来布设四分量钻孔应变仪时,建议应将采样率至少提高至1 sps。  相似文献   

8.
在地球物理勘探中,岩性勘探已成为很受重视的研究课题。Q值测井是确定地下岩性的一种方法,而制做包括吸收和波散效应的VSP合成记录是利用VSP资料做Q值测井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包括吸收和波散效应的VSP合成记录的具体制作过程,附有程序框图。本文还对震源不在地表时如何修正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把震源在地表和震源在任意深度两种情况统一起来,用同一公式表达。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地震波资料求得了1979年5月22日湖北巴东5.1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利用震前孕震区内最大垂直地形变异常量,按照平面应力状态下的点源模型推算了该震的震源动力学参数。探讨了地震发生前数年的微震及前震、余震的活动,表明前震、余震的分布与主震的P波节线的方位有关,证明了该区受黄陵背斜边界构造控制的北东向隐伏断裂的新活动。研究了该震震源机制与地形变的关系,并对该震发生的力学成因问题作了分析,提出了应加强监视的地区。  相似文献   

10.
分析襄阳万山井数字化水位对苏门答腊M9.0、汶川M8.0和日本M9.0地震的同震效应,结合井台所在地的地质构造背景,总结出井水位同震响应和震后效应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井水位同震响应均表现为水位同震下降型阶变,井与井之间的同震效应差别的原因与井所处构造位置、含水层系统的自身特性、地震震级和震中构造位置等有关.  相似文献   

11.
洞室工程地震CT与VSP联合检测方法及应用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层析成像(CT)和垂直地震剖面(VSP)法一直作为两种完全分离的探测技术在勘探活动中运用,而洞室工程地震CT与VSP联合检测方法则是充分利用VSP和CT数据采集方式的兼容性,通过一体化观测系统参数设计和优化数据处理流程,将两种地震勘探手段融为一体而成为优化组合技术下的高分辨工程物探方法。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地震CT与VSP联合检测方法在近地表岩土工程勘查应用中几乎可以不增加野外工作费用,就能够同时获取地下洞室工程体施测区间内的地震CT数据和关于洞室轴向剖面方向的逆向VSP数据体。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详细地分析了SVD用于地震资料处理的原理;叙述了SVD重建地震剖面的方法;给出了用VSD作VSP波场分离的理论模型试验及实际资料处理实例。本文还在SVD和其它滤波方法联合使用方面作了初步探讨。最后简述了SVD在其它方面应用的情况及一点设想。  相似文献   

13.
The vertical cable method for acquiring and processing pre-stack 3-D marine seismic data is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developed by the US Navy for antisubmarine warfar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maximum utilization of vertical cable field data, a new separation method of the up-going and down-going wave fields of the vertical cable data processing wa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separation of the down-going and up-going wave fields of normal VSP data processing. In tests with synthetic modeling data andactual field data, this newly developed method performs well and is also computationally simpler without pre-assumption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反射波和折射波的 V S P C D P 同时成象方法,通过模型资料试算证实,对于大偏移距与深度比 V S P 资料或速度梯度大的 V S P 资料,反射波和折射波 V S P C D P 同时成像方法行之有效,而反射波 V S P C D P 迭加方法会得到错误的成像结果。  相似文献   

15.
变偏移距VSP方法以其独特观测方式及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而倍受人们关注。变偏移距VSP正演模型是理论研究、波场识别的得力工具。本文以射线理论为基础,研制了变偏移距VSP射线追踪模型程序,它既可以单独模拟P波、S波,也可以模拟P、P-SV波的复合波场,可以适应复杂介质情况。给出的几个例子,说明本方法具有快速、灵活、实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陆相储层分布广泛,类型复杂,横向变化大,勘探开发成本高,进行储层分析要求采用高新技术和综合利用多种方法。本文总结了在我国几个油区进行陆相储层分析的几项地震技术即:垂直地震剖面(VSP)技术,多偏移距和井间层析成象技术以及多参数分析和综合解释技术,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现状的条件下,用以解决我国复杂的陆相油气储层分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尼泊尔M_W8.1地震引起的中国大陆井水位同震响应变化特征,并利用同震水位阶变量反演中国大陆震时应力调整状态。结果显示,尼泊尔M_W8.1地震引起中国大陆井水位的同震响应主要表现为振荡型与阶变型变化。从震时应力调整状态来看,中国大陆受此次地震影响较为明显的区域主要是南北地震带,特别是甘青交界、云南地区及川渝黔交界等应力增强明显。从震例分析来看,在尼泊尔M_W8.1地震发生后的2a内,中国大陆有4次地震发生在甘青交界与云南地区,这表明水位同震效应阶变反演的震时应力增强区域,可能对未来地震危险区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Li  Mengna  Chen  Hao  Wang  Minxiao  Zhong  Zhaoshan  Zhou  Li  Li  Chaolun 《中国海洋湖沼学报》2020,38(4):1292-1303
Deep-sea mussels of the subfamily Bathymodiolinae are common and numerically dominant species widely distributed in cold seeps and hydrothermal vents.During long-time evolution,deep-sea mussels have evolved to be well adapted to the local environment of cold seeps and hydrothermal vents by various ways,especially by establishing endosymbiosis with chemotrophic bacteria.However,biological processes underlying the establishment and maintenance of symbiosis between host mussels and symbionts are largely unclear.In the present study,Gigantidasplatifrons genes possibly involved in the symbio sis with methane oxidation symbionts were identified and characterized by Lipopoly saccharide(LPS) pull-down and in situ hybridization.Five immune related proteins including Toll-like receptor 2(TLR2),integrin,vacuolar sorting protein(VSP),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MMP1),and leucine-rich repeat(LRR-1) were identified by LPS pull-down assay.These five proteins were all conserved in either molecular sequences or functional domains and known to be key molecules in host immune recognition,phagocyto sis,and ly so some-mediated digestion.Furthermore,in situ hybridization of LRR-1,TLR2 and VSP genes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ir expression patterns in gill tissues of G.platifrons.Consequently,LRR-1,TLR2,and VSP genes were found expressed exclusively in the bacteriocytes of G.platifrons.Therefore,it was suggested that TLR2,integrin,VSP,MMP1,and LRR-1 might be crucial molecules in the symbiosis between G.platifrons and methane oxidation bacteria by participating in symbio sis-related immune proces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