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多环芳烃对海洋浮游植物的生物毒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采用静态实验方法研究了4种(多环)芳烃对6种海洋浮游植物的生物急性毒性效应,并应用对数模型计算了其EC~(50)值。结果表明,根据对数模型计算的EC~(50)值与定义作图法所得结果较为一致,但在低浓度PAHs对浮游植物有促进作用时,其具有准确和合理的优点。其中甲苯、萘、2-甲基萘、菲的72h-EC~(50)分别为34.1~114mg/L,3.9~7.3mg/L,169~3.03mg/L,0.6~1.92mg/L。4种芳烃对6种浮游植物的生物急性毒性顺序为:小新月菱形藻>甲藻>三角褐指藻>中肋骨条藻>小球藻>亚心形扁藻。此外,4种芳烃的72h-EC~(50)与其相应的Kow值有较好的log-log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有机磷农药对鱼类的毒性效应及内分泌扰乱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有机磷农药是一类高效、低残留的农药 ,20世纪80年代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农林业。据华小梅和单正军1996统计 ,在过去20年里,有机磷农药的生产量和使用量急剧增长 ,目前已经成为当今使用最广谱的农药。有机磷农药的使用为农林业的增产丰收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所使用的农药会随雨水冲刷等途径而进入河流、湖泊和海洋 ,造成水体农药污染 ,对水生生物造成威胁。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有机磷农药对海淡水鱼类的毒性及内分泌扰乱作用研究的最新进展。1鱼类对有机磷农药的敏感性农药的分子结构及脂溶性不同 ,导致不同农药对同一种鱼类的毒性…  相似文献   

3.
大亚湾海域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的高分辨率沉积记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GC/ECD和GC/MS内标法分析测定了大亚湾沉积物柱样(DYW03—8)中多环芳烃(PAHs)和有机氯农药(0CPs)的含量,结合^210Pb定年,重建了该海域近50年来PAHs和OCPs的污染历史,并对其可能的来源和输入途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近50年来该海域沉积物中PAHs和OCPs的含量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且一般都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这种上升变得更加明显;PAHs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即热成因,并可能主要通过大气颗粒物沉降以及工业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等途径进入水体沉积物中;HCHs和DDTs的组成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揭示,该区可能曾大量使用过林丹(γ-HCHs)作为杀虫剂,近15年来随着该地区各种经济开发活动的加强,残留在土壤中的这些农药组分更多地随地表径流进入到水体沉积物中。同时,DDTs类农药也可能仍存在新的输入源,但这种输入的强度在近几年似乎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4.
8种有机磷农药对卤虫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5.
近几十年来,农业和海水养殖业所使用的有机磷农药(OPs)造成沿岸海水的严重污染,威胁到海洋动物的生存。有机磷农药的海洋生态毒理学研究已经成为海洋环境科学中的热门领域之一。作为动物神经传导过程中的关键酶,乙酰胆碱酯酶(AChE)能够被有机磷农药专一性抑制,因此,有机磷农药对海洋动物AChE的影响受到更多的关注。本文以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综述了有机磷农药对海洋动物乙酰胆碱酯酶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6.
5种有机磷农药对鮸状黄姑鱼胚胎和仔鱼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敌百虫、敌敌畏、甲胺磷、呋喃丹和乐果等5种有机磷农药对Miao状黄姑鱼(Nibea miichthiodides)胚胎和前期仔鱼的毒性。结果表明,在实验设置的浓度条件下,甲胺磷对胚胎的毒性最大;乐果对胚胎的毒性最小;敌百虫和敌敌畏对仔鱼的毒性大于其他3种有机磷农药;敌百虫、敌敌畏、甲胺磷和呋喃丹对仔鱼的毒性大于对胚胎的毒性,而乐果对两者的毒性是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7.
有机磷农药遗传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磷农药是国内生产和使用最多的一类农药,生产量占全国农药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南于其杀虫范围广、毒性较小等特点,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上被广泛使用,但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一般在喷施液体农药时,仅有20%左右附着在植物上,1%~4%接触到害虫,其余40%~60%落到土壤,5%~30%的药剂漂浮于空气中,产生大气污染,大气中的农药又可通过降水返回陆地。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生毒理联合效应相加指数法,比较了久效磷、辛硫磷、敌敌畏以及对硫磷的单剂和混合剂对扁藻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结果表明:久效磷和辛硫磷的联合毒性为协同作用;久效磷和敌敌畏的联合毒性为拮抗作用;久效磷和敌敌畏和对硫磷的48h联合毒性为协同作用,72h、96h则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9.
香港巨牡蛎♀×太平洋牡蛎♂异源三倍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和太平洋牡蛎(C.gigas)为研究对象,进行牡蛎异源三倍体研究试验。在水温25℃条件下,香港巨牡蛎剥离卵子于海水中浸泡促熟1.5h后,与太平洋牡蛎精子受精,获得最高卵裂率为(24.40±3.79)%。受精后20min,采用盐度为10的低渗海水处理杂交受精卵25min,可获得68.65%的异源三倍体幼虫,孵化率为12.71%。异源三倍体幼虫的存活率和生长率均未表现出优势。受精后第9天,异源三倍体幼虫的存活率仅为(0.116±0.023)%,平均壳长为(103.50±0.85)(m;对照组的存活率和壳长分别为(42.17±2.74)%和(123.25±8.60)μm。幼虫在附着变态前死亡。  相似文献   

10.
有机磷农药对海洋微藻致毒性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有机磷农药-久效磷的胁迫下,叉鞭金藻细胞内产生了过氧化物酶抑制因子。研究表明,此类过氧化物酶抑制因子是一类对高温敏感,具较强的热稳定性物质。它可能是通过减弱由POD催化合成的反应初始产物的稳定性来体现其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3种多环芳烃-菲、芘和蒽对3种赤潮微藻-赤潮异弯藻、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浓度的菲、芘和蒽处理使3种赤潮微藻的光合速率有所提高,而较高浓度处理则降低了藻细胞的光合速率。3种多环芳烃-菲、芘和蒽胁迫对赤潮异弯藻光合速率的96h·EC50分别为0.089、0.110和0.124mg·L-1,对中肋骨条藻的96h半抑制剂量分别为0.103、0.127和0.138mg·L-1,对亚历山大藻的96h半抑制剂量分别为0.116、0.131和0.141mg·L-1,说明3种多环芳烃对赤潮微藻均表现出一定的毒性效应,其中菲的毒性作用最强。UV-B辐射(0.3J·m-2的辐射剂量)和多环芳烃的联合作用一方面增强了菲、芘和蒽对3种赤潮微藻光合效率的抑制作用,导致光合速率明显降低,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3种多环芳烃毒性作用的强弱,使芘的毒性作用变得最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青岛大扁藻 (Platymonassubcordiformis) ,球等鞭金藻 870 1 (Isochrysis galbana870 1 )为试验材料 ,采用水生毒理联合效应指数法 ,比较了 3种多环芳烃 ,蒽 (anthracene) ,并 [a]芘 (benzo[a] pyrene)及 1 ,2 -苯并蒽 (1 ,2 - benzonthracene)单剂和混剂对青岛大扁藻和球等鞭金藻 870 1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实验结果表明 :对青岛大扁藻 ,胁迫 72 h,蒽与苯并 [a]芘的联合及苯并 [a]芘与 1 ,2 -苯并蒽的联合为协同作用 ,蒽与 1 ,2 -苯并蒽的联合及蒽 ,苯并 [a]芘与 1 ,2 -苯并蒽的联合为拮抗作用。对球等鞭金藻 870 1胁迫 72 h,苯并 [a]芘与 1 ,2 -苯并蒽的联合为协同作用 ,其它联合均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国内外近年来关于大气气溶胶中多环芳烃的样品的采集、提取、分离及分析方法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和比较 ,对各种方法的适用性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4.
多环芳烃的海洋环境行为及其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环芳烃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三致"作用.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某些不完全代谢产物同样可能具有持久性,有些甚至比母体多环芳烃的毒性更强,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更大的危害.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多环芳烃的海洋环境行为及其代谢产物毒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重点对代谢产物的分析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进行了总结,最后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从样品采集与保存、样品前处理、多环芳烃的检测3个方面介绍了测定海水和海洋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步骤和最新进展.对目前较为常用的几种样品前处理方法,如液-液萃取、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索氏提取、超声提取、微波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加速溶剂萃取;以及检测方法,如气相色谱-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作了详细介绍,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对目前较为常用的2种多环芳烃的来源解析方法(分子指纹法和同位素指纹法)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6.
对海湾扇贝和太平洋牡蛎的呼吸和排泄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和贝的体重对两种贝类的耗氧率和氨排泄率都有明显的影响,且两因子间存在着交互作用。海湾扇贝的耗氧率(QO,mg/g·h)和氨排泄率(QN,μg/g·h)与温度(T,℃)和湿重(W,g)存在下列关系:QO=0.046W-0.2721.08T,QN=6.79W-0.3271.03T;太平洋牡蛎的耗氧和氨排泄率与温度、湿重存在下列关系:QO=0.085W-0.1301.06T,QN=2.66W-0.2361.01T。  相似文献   

17.
为保障渤海海域的污染物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文章基于已有监测数据,分析渤海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LPAHs、HPAHs和CPAHs)的分布、来源及其与沿岸陆地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PAHs、LPAHs、HPAHs和CPAHs含量最高的海湾分别为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和渤海湾,3个海湾均以LPAHs为主;PAHs及其各类组成的来源主要包括入海河流携带的陆源污染物,海流输送并沉积的泄漏原油以及港口、城市和工业基地的排放污水;PAHs的分布受沿岸土地开发利用以及工业和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影响较大,且沿岸土壤中的PAHs对海洋环境造成破坏。  相似文献   

18.
Suspended matter (SM) and surface sediments were analysed for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 throughout the Ob and Yenisei River estuaries and in the Kara Sea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contamination of Arctic shelves by these two major Siberian rivers. PAH concentrations were extremely low, among the lowest measured up to now in the Arctic region. Particle-associated PAH were in many cases non-detectable. A total PAH maximum value of 3·2ngl − 1was found in surface waters. In surficial sediments, they spanned a range from 24 to 115ngg − 2in the Ob River, from 40 to 131ngg − 2in the Yenisei and from 16 to 94ngg − 2in the Kara Sea. Compositional features revealed a contribution of detrital material eroded from soils of the drainage basins and inputs from airborne pyrolytic PAH emitted at lower latitudes and from industrial complexes in Siberia. Particulate and sedimentary PAH distributions were highly variable both in type and concentration. The Ob and Yenisei estuaries are geographically large features where hydro-dynamical and sedimentary processes are complex. As a consequence, inhomogeneities—in the form of patch-structures—develop and make it difficult to resolve the fate of riverborne constituents based on ship measurements only. Remote sensing in conjunction with oceanographic observations may provide further guidance to study large river systems.  相似文献   

19.
静水中人工感染太平洋牡蛎,使其体内埃希氏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浓度达到105 MPN/100g,然后放入紫外线循环系统中对其进行净化,研究贝水质量比(1∶3,1∶6,1∶10,1∶50)、水交换频率(1,3,5次/h)、温度(10,15,20,25℃)及净化层数(上层,中层,下层)等不同环境因子对牡蛎体内大肠杆菌净化的影响。在前6h大肠杆菌净化迅速,之后速度减慢,至36h时能净化2~3个对数值。不同环境因子的净化实验结果表明,当贝水比为1∶6,水交换律为3次/h,温度为15或25℃,净化层数为上层时净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采用室内实验的方法研究了饥饿对二倍体 (2n)和三倍体(3n)长牡蛎(Crassostreagigas)呼吸和排泄的影响。实验饥饿的时间为2,5,8,11,14,23,32d,实验牡蛎的软体部干质量为M2n=0.347g±0.071g;M3n =0.301g±0.099g。实验结果表明 :(1)二倍体长牡蛎在饥饿2~14d内 ,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 ,个体的耗氧率增大 ,当饥饿14d以后 ,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 ,个体的耗氧率下降 ;三倍体长牡蛎则表现出饥饿5d以后 ,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 ,个体的耗氧率下降。耗氧率与饥饿时间的关系为:Ro ,2n(mg/(个·h))= -0.08 +0.21T-0.01T2-0.01T3,Ro ,3n(mg/(个·h))= -1.97+0.45T-0.12T2+0.01T3;在饥饿2~5d内 ,二倍体和三倍体长牡蛎的耗氧率差异不显著(P>0.05) ,而饥饿5d以后 ,耗氧率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 ;(2)二倍体长牡蛎在饥饿2~8d内 ,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 ,其排氨率增加 ,当饥饿8d以后 ,排氨率则逐渐下降 ;三倍体长牡蛎则表现出饥饿5d以后 ,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 ,个体的排氨率下降。排氨率与饥饿时间的关系为 :RA ,2n(μg/(个·h))= -16.09 +32.65T-8.11T2 +0.57T3 ,RA ,3n(μg/(个·h))=4.57 +16.07T-5.42T2 +0.44T3 ;在实验的时间范围内 ,二倍体和三倍体长牡蛎排氨率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