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南季风降水对应的环流指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及台站和格点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华南季风降水与周边大气环流的关系,并由此建立了反映6月华南降水强度的季风指数,这一季风指数利用菲律宾及其以东与华南850 hPa涡度差定义。华南季风指数具有很好的区域代表性,华南季风指数与亚洲格点日降水量的主要正相关区集中在华南。华南季风指数可以很好地描述华南降水的年际变化和极端年份,季风指数强 (弱) 的年份也是华南降水偏多 (少) 的年份,极端的华南季风指数年份对应极端的华南降水年份。华南季风指数高与低年份对应的华南降水量差值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在年代际尺度上,季风指数强 (弱) 的年代与华南降水偏多 (少) 的年代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华南季风指数包含了西南季风、副热带高压以及中高纬度西风槽等各影响系统的信息,可在业务上使用。  相似文献   

2.
靳莉君  赵平 《气象学报》2012,70(4):670-680
利用ERA-40、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的CMAP降水资料以及MM5v3中尺度模式,通过定义一个东亚热带季风强度指数,从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角度研究夏季(6-7月)南海季风异常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季风和降水的影响.从资料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年际尺度变率上,6-7月南海热带季风和降水与长江中下游的西南风和降水存在着反位相变化关系,当热带季风和降水偏强(弱)时,长江中下游西南季风偏弱(强)、降水偏少(多);数值模拟结果进一步表明,当改变南海季风强度时,长江中下游季风和降水都有显著的变化,其异常特征与观测结果基本一致,这证明了热带季风对长江中下游季风降水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可以得到物理过程的支持;此外,在年际变率上,当夏季热带季风偏强时,热带异常西风和降水正异常主要维持在热带地区,未向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因而未加强对中国南方地区的水汽输送,亦未引起中国南方西南气流和降水加强;相反,偏强的热带季风通过调整大气内部过程引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减弱且位置偏南,使长江中下游的西南季风和降水强度减弱.  相似文献   

3.
东亚热带季风与副热带季风降水特征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东亚季风既包含热带季风又包含副热带季风,他们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我国大范围旱涝灾害。东亚热带季风和东亚副热带季风作为两种性质不同的季风,其形成原因及其主要天气系统截然不同,对应的热带季风降水和副热带季风降水在结构、性质上自然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简要回顾我国气象学家在东亚热带季风降水及东亚副热带季风降水方面的研究成果,概述最近关于东亚副热带季风研究的热点问题,引证了利用星载测雨雷达对南海地区降水性质的部分研究结果,并对进一步利用星载测雨雷达资料开展季风及其降水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东亚季风指数的定义及其与中国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44,自引:6,他引:38  
利用NCEP/NCAR 850 hPa月平均风场再分析资料,在客观地选定定义地区范围的基础上;定义了一组新的东亚季风指数:西南季风面积和强度指数,东南季风面积和强度指数,偏北季风面积和强度指数.研究了各季风指数的相互关系、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异.这6个东亚季风指数突出反映了东亚西南季风、东南季风及偏北季风3支季风气流强度和范围变化的特征.分析表明,它们相互之间既有一定联系,又有独立性.各季风指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另外,分析了各季风指数与中国夏季降水和冬季气温的联系,以考察其解释我国气候异常分布的能力.结果表明,这些指数与我国夏季降水和冬季气温有很好的关系,并各自对应有一定的降水和气温分布.特别是西南季风与东南季风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地区有很大差异.因此,我们指出,研究东亚夏季风时,区别西南季风与东南季风是很有必要的,用单一指数不足以表征它们不同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以2004年5月初及5月中旬我国华南等地两次较大暴雨过程为例, 分析了西南季风潮与我国前汛期降水的关系。初步结论指出:西南季风潮的爆发与我国华南降水, 特别是大暴雨的形成关系极为密切, 而这次西南季风潮的爆发又与来自南半球的越赤道气流直接有关。同时指出, 这次西南季风潮的爆发主要与来自85°~95°E孟加拉湾地区所在经度的越赤道气流有关, 它们是印度洋“半球间宏观系统”的一个部分。而南海季风潮仅仅是西南季风潮的一种特例, 在这两次重大降水过程中没有南海季风潮的爆发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1961~2009年中国季风区范围和季风降水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姜江  姜大膀  林一骅 《大气科学》2015,39(4):722-730
东亚季风对中国气候和环境有重要影响, 以往研究多关注于季风环流和人为给定区域内夏季降水的变化, 对于季风区域变化本身及其相伴的季风降水鲜有涉及。本文使用四套降水观测资料, 其中包括基于2416个台站最新资料所得到的中国区域高分辨率降水格点数据, 集中分析了1961~2009年中国季风区范围、季风区西北边界、季风降水及其强度变化。结果表明, 季风区约占中国陆地面积的60%, 研究时段内总体上在缩少;季风降水无趋势性变化而是表现为一定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中国季风降水强度平均为4.46 mm d-1。季风区西北部的东、西边界间区域属于典型的干湿交错带, 季风区西北边界在40°N以南整体上表现为-0.026°/a的西进趋势, 而在其北部则表现为0.041°/a的东退, 这主要是源于区域尺度热力对比、大气环流和水汽通量的变化所致。  相似文献   

7.
东亚夏季风与中国夏季降水年际异常的分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海陆气压差定义的夏季风强度指数为依据,讨论了东亚夏季风年际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发现东亚夏季风强时,中国夏季降水可能多也可能少,但以少雨为主,季风弱时,中国降水也是或多或少,但以多雨为主,依此可以将季风与降水的异常关系分成强季风强降水(A),强季风弱降水(B),弱季风强降水(C),弱季风弱降水(D)四种关系,其中(A)型和(D)型,(B)型和(C)型的降水呈反相似性分布,主要特殊性反映在东北  相似文献   

8.
东亚季风强度变化对河北省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统计分析了1951~2004年东亚季风强度历史变化规律以及东亚冬、夏季季风强度变化与河北省冬季气温和夏季降水的关系。分析表明:在冬季季风强盛阶段,河北省冬季气温以偏低为主;在冬季季风衰弱阶段,河北省冬季气温以偏高为主。夏季季风强度和河北省夏季降水呈正相关,夏季季风强的年份,河北省夏季降水偏多的几率较大,而夏季季风弱的年份,河北省夏季降水一般偏少。夏季季风的强弱与夏季季风来临迟早还存在着联系,夏季季风来临早的年份,则夏季季风强度以偏强为主;夏季季风来临迟的年份,夏季季风强度以偏弱为主。  相似文献   

9.
利用NECP/NCAR再分析资料和茂名地区观测站1974—2013年降水资料,运用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近40年来西南季风强弱与茂名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西南季风强度对茂名汛期、年降水量的影响有非对称性,南海西南季风强,茂名汛期、年降水较常年偏多;西南季风弱,茂名降水不确定,各月规律不同。西南季风强度与茂名某些月份尺度的相关性比季、年尺度的相关性较好,特别是冬季月份。近40年茂名暴雨日分布表现为单峰型,暴雨集中在5—9月,7月为峰值;各季风年极端降水多发的月份不同,强季风年为4—9月、正常年为5—8月、弱季风年为5—9月。强季风年极端降水发生的概率大于其它年份,正常年极端降水发生的概率较小。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南海地区850 hPa风场,降水以及海温定义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指数,将南海季风爆发过程分为季节转换和季风爆发两个过程来进行研究。对18年的观测分析发现,南海季风爆发可归纳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季风正常爆发,随着季节转换结束后,西南季风和降水在南海地区有明显增强;第二种是间接性爆发,在季节转换结束后,西南季风和降水的建立不是特别明显;第三种是推迟爆发,在季节转换结束后,南海地区没有建立西南季风也没有降水产生。进一步研究发现,西太副高异常西伸是导致南海季风延迟爆发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大尺度环流背景ENSO的影响也对南海季风爆发时间的早晚有重要影响,但并不是唯一决定性因素,印度洋和亚洲大地形的局地热力差异变化是影响季风爆发的另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1.引言夏季风似乎是一连串极其复杂的事件,天气和环流系统的分布都发生重大的变化。印度和东南亚降水资料的研究指出,这些变化有较长的周期(>10天)。在季风活跃期出现成群的季风扰动,季风区广泛下雨并在季风扰动的南部,雨量超过平均值。在季风中断时,没有季风扰动形成。季风区大部分地区(除喜马拉雅山麓和印度半岛南端外)降水低于平均值。有关季风扰动、发展及其与季风环流相互作用的机制,现在还没有能清楚说明它的理论。我们可以推测季风扰动的活跃性和与之联系的降水,是由比季风扰动尺度还大、周期还长的季风变动所控制  相似文献   

12.
亚洲夏季风各子系统主要变率相互关系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CMAP月平均降水资料分析了亚洲夏季风各个子系统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亚洲夏季风子系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从同期强度变化可知,当东亚季风偏强时,大尺度亚洲季风、东南亚季风、南亚季风均偏弱,相关区域降水偏少;而同时大尺度亚洲季风偏强时,东南亚和南亚季风偏强,相关区域降水偏多;东南亚季风偏强时,南亚季风偏弱,南亚地区降水偏少;反之亦然。从不同周期强度变化可知各个子系统相关仍然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东亚季风区夏季风强度和降水的配置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1979~2000年东亚地区夏季风强度和夏季总降水之间的关系被分为四种类型:A:强季风、强降水;B:强季风、弱降水;C:弱季风、强降水;D:弱季风、弱降水.通过研究不同关系对应的大气环流特征和SST异常,并分析不同要素在季风和降水关系变化中的作用,发现在季尺度上东亚季风区夏季风强度和地区同期降雨总量的关系具有多面性特征,此关系取决于环流场的整体配置,其中西太平洋副高﹑南亚高压和中高纬阻塞形式为三个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另外,海温变化对东亚季风和总降水的关系有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北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海区域海温.合成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东亚异常波列和东亚夏季风强度密切相关,但波形与东亚季风区夏季总降水强弱没有明显联系.  相似文献   

14.
祁连山山区空中水汽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张强  张杰  孙国武  狄潇泓 《气象学报》2007,65(4):633-643
将卫星遥感资料与探空资料和地面观测降水资料相结合,分析了祁连山山区空中水汽含量和云迹风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且,以此为基础,研究了祁连山大气水汽和地面降水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大气环流和地形的关系。结果表明:祁连山大气水汽和地面降水受西风带、偏南季风(南亚季风和高原季风)和东亚季风的共同影响,在祁连山西北部大气水汽主要受西风带气流控制,在祁连山中南部偏南季风占主导地位;在祁连山的东北部则是东亚季风的影响比较明显。同时,祁连山大气水汽、降水和降水转化率与海拔高度和坡向以及环流影响区的关系均十分密切。一般,迎风坡上大气水汽含量在3500—4500 m海拔高度会出现一个峰值;而在背风坡上除东亚季风影响区外大气水汽含量只出现随海拔高度单调递减趋势,基本上不出现任何峰值。背风坡大气水汽含量总体上要比迎风坡少得多,最多大约能少4.49 kg/m2。无论是大气水汽含量、地面降水还是降水转化率均在东亚季风影响区最大;东亚季风影响区大气水汽含量在迎风坡上的峰值要更强,出现的海拔高度更低。  相似文献   

15.
夏季广东降水异常变化与夏季风   总被引:19,自引:14,他引:19  
利用广东省36个地面站降水量资料和NCEP850hPa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对比分析方法,探讨了广东降水变化与夏季季风活动的关系。发现广东夏季降水量变化与南海北部西南风大小成显著正相关,但并不能由此得出南海北部西南季风强广东降水多的结论。前汛期(4-6月),西南季风可以给广东带来降水,但降水的变化与西南季风强度变化关系不显著,5-6月份甚至出现热带西南季风弱广东降水反而强的情况,其主要的影响来自于副热带季风的加强。后汛期(7-9月),当西南季风在南海中北部地区加强,副热带季风对广东影响减弱时,广东降水增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1999-2007年美国NCEP FNL逐日全球大气分层分析资料和同期美国NASA热带测雨卫星(TRMM)降水产品资料进行气象要素分解,取其海陆差异影响的要素场,对亚洲-澳大利亚季风区的季风槽进行了逐候辨识,分析了亚澳季风区850 hPa各槽线的季节演变与降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亚洲夏季风最强盛的时候青藏高原周边地区一共有五个季风槽,澳大利亚夏季风最强盛的时候在其周边地区存在三个季风槽,这些季风槽都有对应的降水出现并受当地半岛尺度地形的影响.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槽以及对应的降水持续时间约为半年(24-60候),东亚和澳大利亚季风期要短一些(28-48候和1-17候).东亚和澳大利亚北部地区都存在季风爆发之前的前汛期降水或过渡时期降水.  相似文献   

17.
1998年中国区域降水低频变化的传播机制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使用美国NCEP/NCAR再分析和中国实际降水的逐日资料,研究了1998年夏季中国区域低频降水传播变化的机制.结果显示,(1)中国中东部地区低频降水经向传播都与南海季风和印度季风的变化相对应,低频降水在经向传播中存在不连续现象,是由于低频下沉气流造成的;(2)中国中部区域低频降水纬向传播特征是在不同时间低频降水的纬向传播方向有明显差别,初步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机制是纬向风气流的变化;(3)高原地区与平原地区之间的低频雨带活动具有不连续性,这是由于在高原东坡存在低频下沉补偿气流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气象科技》1975,(7):31-31
地形对降水分布有显著影响,根据降水随高度变化的特性,台湾省的降水通常有下列几种类型: 1.季风降水:冬季台湾地区受高压影响,有二支来自于西伯利亚的东北季风气流。经由日本南部暖海面的这支气流要比直接穿过台湾海峡的一支气流更湿些。当季风吹向北部的大屯山和雪山时,山地迎风面的湿空气被抬升并达到饱和。最大降水出现在该岛北部地区。因受潮湿空气层的厚度的限制,山地的背风面成为少雨区、愈向南,降水愈少。夏季,台湾省处于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控制之下,这些季风均在赤道附近越过太平洋,并在台湾  相似文献   

19.
经皓童  孙建奇  于水  华维 《大气科学》2021,45(5):1087-1098
本文利用1960~2017年中国西南地区115个台站观测降水资料和日本气象厅发布的55年再分析资料集,研究了中国西南地区5月降水变异的主导模态及其与阿拉伯海季风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国西南地区5月降水的第一主导模态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的变异特征;该模态与同期5月阿拉伯海季风强度异常关系密切,但两者的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在1960~1976年,阿拉伯海季风异常所引起的低层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异常主要集中在阿拉伯海到孟加拉湾一带;阿拉伯海季风异常所引起的大气环流不能到达中国西南地区,因此它对中国西南地区5月降水的影响偏弱。但在1981~2017年,阿拉伯海季风异常可以导致整个北印度洋到南海地区的大气环流异常,进而引起中国西南地区水汽和垂直运动的变化,最终对该地区5月降水产生显著的影响。进一步的研究显示,阿拉伯海季风与中国西南地区5月降水关系的变化可能与季风自身的年代际变率有关。阿拉伯海季风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变率偏弱,其引起的环流异常也偏弱;相反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其变率增强,它引起的大气环流异常也偏强,可以延伸到中国西南地区,进而影响到西南地区的5月降水。因此,季风变率的强弱可能在季风对西南地区5月降水的影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利用NCEP/FNL再分析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拟方法探讨2018年8月27日—9月1日季风低压环境下广东特大暴雨过程的形成成因。利用扰动天气图方法分析发现,季风低压和西南急流为此次广东暴雨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和能量条件。熵变零线位置与降水落区位置有较好的对应,零线处能量有最大累积,有利于暴雨的发生发展,对预报暴雨降水落区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为进一步验证季风低压的影响机制,构建不同季风低压尺度的敏感性试验,即通过滤去季风低压环流中的扰动分量来改变季风低压的强度。结果表明:暴雨强度与季风低压尺度和强度存在密切的关系。当季风低压强度较强时,暴雨过程总雨量强;当季风低压强度较弱时,降水大为减少甚至无降水。诊断分析指出,能量螺旋度指数能够较好反映出不同情形下降水发生发展,在季风低压背景下,暴雨区能量螺旋度指数较大,降水强度较强。反之,随着季风低压强度减弱,能量螺旋度指数减小,降水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