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红鱼血细胞观察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测定了美国红鱼(学名眼斑拟石首鱼Sciaenops ocellatus)的血液指标,红细胞密度为(1.95±0.37)×106个.mm-3,白细胞密度为(2.08±0.43)×104个.mm-3;血红蛋白含量为(6.65±1.06)g.L-1,红细胞渗透脆性为(0.40±0.06)g%,沉降速率为(1.15±0.10)mm.h-1。对美国红鱼外周血液进行涂片观察,在涂片上可区分出红细胞以及6种白细胞: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它们在总的白细胞中所占比例分别为(68.42±11.62)%、(14.50±9.25)%、(1.46±1.80)%、(13.01±7.73)%和(2.6±3.76)%,嗜碱性粒细胞的含量极少,不到1%;在涂片上还发现了较多未成熟的红细胞。对肝脏、脾脏、头肾和肾脏等4种造血组织中血细胞的发生过程进行了观察和测定。观察发现,眼斑拟石首鱼的头肾和肾脏可以产生各种类型的血细胞,是主要的造血器官;脾脏是产生淋巴细胞的重要场所;而肝脏则在眼斑拟石首鱼粒细胞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
通过Wright染色对长鳍裸颊鲷(Lethrinus erythropterus)的头肾、体肾、脾脏、肝脏等组织涂片、印片的观察,发现其头肾、体肾、脾脏是其主要的造血器官。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主要在头肾和体肾中发生,其次是脾脏。肝脏中无原始型血细胞,可能不是其造血器官。血细胞的发生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即原始阶段、幼稚阶段、成熟阶段。本文着重描述了长鳍裸颊鲷的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发生过程中各阶段细胞的形态特征。嗜碱性粒细胞的发育也可以在头肾中被发现。  相似文献   

3.
通过Wright-Giemsa染色对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 (Richardson)]的头肾、体肾、脾脏、肝脏四组织涂片、印片的观察,发现其头肾、体肾、脾脏是其主要的造血器官。头肾能发育生成各类型血细胞,体肾能生成红细胞和粒细胞,脾脏能生成淋巴细胞和红细胞。肝脏中未发现幼稚型血细胞。血细胞发生大致经过原始、幼稚和成熟三个阶段。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外周血细胞中,除淋巴细胞外,均有糖原;嗜中性粒细胞含有ACP、ALP、NACE、αNAE和POX;嗜酸性粒细胞含有ACP、NACE和POX;单核细胞含有ACP、αNAE和POX;小淋巴细胞有ACP。研究发现斜带髭鲷是一种抗病能力较强的鱼类。血细胞组织化学染色可作为斜带髭鲷疾病诊断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4.
红鳍笛鲷外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opterus)外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血涂片经过Wright染色液染色,可区分出:红血细胞、血栓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5种血细胞,无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细胞中:血栓细胞体积最小,单核细胞体积最大;血栓细胞数目最多,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数目最少;淋巴细胞有大中小3种类型:大淋巴细胞、中淋巴细胞和小淋巴细胞。此外,在外周血液中还观察到少量幼稚的红细胞,偶而可见正在分裂的红细胞,提示红细胞也可在外周血直接分裂。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青石斑外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血涂片经过wright染色液染色,可区分出:红血细胞、血栓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5种血细胞,未发现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细胞中,血栓细胞体积最小,单核细胞体积最大;在数量上,血栓细胞最多,淋巴细胞次之,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则较少。青石斑的淋巴细胞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大淋巴细胞、中淋巴细胞和小淋巴细胞。此外,在外周血液中还观察到少量未成熟的红血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幼稚型、成熟型和功能衰退型以及三者之间过渡类型的嗜中性白细胞皆可见到。偶尔可见正在分裂的红血细胞及单核细胞,提示红血细胞及白血细胞的部分种类也可在外周血直接分裂。  相似文献   

6.
花尾胡椒鲷血细胞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的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花尾胡椒鲷血细胞进行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在血涂片中可分辨出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与血栓细胞,没有发现嗜碱性粒细胞。白细胞中,以淋巴细胞的比例最高,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最少。在扫描电镜下,红细胞椭圆形,表面光滑,无突起:而各种白细胞为圆形,细胞表面不平,具有各种突起,提示白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还见到红细胞、血栓细胞可在外周血液中通过直接分裂产生。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青弹涂鱼 ( Scartelaos virids ) 外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血涂片经过Wright液染色,可鉴定出红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未发现嗜酸性粒细胞.红细胞数量多,圆形,具圆核;血栓细胞体积最小,呈三五个聚集分布;嗜碱性粒细胞体积最大.淋巴细胞大小有三种:大淋巴细胞、中淋巴细胞和小淋巴细胞.在数量上,血栓细胞最多,淋巴细胞次之,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则较少.此外,还见到红细胞、单核细胞可在外周血液中通过直接分裂产生,这说明红血细胞及白血细胞的部分种类也可在外周血直接分裂.  相似文献   

8.
以Wright's和Giemsa双重染色法对波纹唇鱼(Cheilinus undulatus)外周血细胞的形态进行显微观察研究并计数,同时测定各类血细胞的大小及血液的生化指标.血涂片观察发现:波纹唇鱼的外周血细胞可区分出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等五种血细胞,未观察到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9.
绿海龟(Chelonia mydas)血细胞发育过程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Wright's液染色方法,对绿海龟的外周血、骨髓、脾脏和肝脏等几种组织的印片和涂片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骨髓和脾脏是绿海龟的主要造血器官,红血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等血细胞主要在骨髓中发生,淋巴细胞主要在脾脏中发生;脾脏中可以发现晚幼红血细胞,脾脏可能是红血细胞的成熟场所;肝脏中无原始型的血细胞,可能不是其造血器官.红血细胞的发育经历了5个阶段:原红血细胞、早幼红血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血细胞和红血细胞等阶段,其胞体体积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大到小、再到大的发育过程;粒细胞的发育经历了5个阶段: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白细胞、晚幼白血细胞和白细胞等阶段,胞体体积均由大到小变化,核分叶可能是粒细胞的衰老的标志;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发育各经历了3个阶段.各细胞发育均经历了由有细胞核仁到无细胞核仁的变化过程.原血细胞和幼血细胞在造血器官中可以进行有丝分裂,部分成熟的红血细胞可以在外周血中进行直接分裂.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三倍体金虎杂交斑(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蓝身大斑石斑鱼E. tukula♂)的细胞遗传特性。以静水压休克诱导的三倍体金虎杂交斑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胞DNA含量测定鉴定出三倍体金虎杂交斑、对三倍体金虎杂交斑进行红细胞大小、形态的比较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三倍体金虎杂交斑的DNA含量与二倍体金虎杂交斑的DNA含量的比值为1.45︰1。三倍体金虎杂交斑血细胞长轴、短轴分别为二倍体的1.34、1.14倍(P<0.01)。三倍体金虎杂交斑血细胞体积、表面积分别为二倍体的2.07和1.54倍(P<0.01),三倍体金虎杂交斑血细胞核长轴、短轴、核表面积、核体积分别为二倍体的1.22、1.05、1.29、1.57倍(P<0.01)。通过头肾-秋水仙素注射法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二倍体金虎杂交斑的染色体数目为48,核型为2n=48=2sm+46t, NF=50,三倍体金虎杂交斑的染色体数目为72,核型为3n=72=1m+2sm+69t,NF=75,未发现有性染色体。实验结果为石斑鱼杂交种多倍体育种提供了丰富生物学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红笛鲷头肾和脾脏显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红笛鲷头肾和脾脏显微结构的观察发现,头肾表面覆盖有一薄层纤维结缔组织性被膜,未见明显的小梁.实质主要由淋巴组织和血窦构成,可分为两个区,A区淋巴组织排列成索状,环血管呈放射状分布;B区的淋巴细胞则以形成弥散性分布淋巴组织为特征.主要细胞有各种血细胞、巨噬细胞和一些其他的颗粒细胞等,未见明显的巨噬细胞聚集中心及粒细胞聚集中心.脾脏被膜较薄,未见明显的小梁,实质由白髓和红髓相间排列组成.白髓中未见明显的脾小结、淋巴鞘结构,红髓由脾索和脾窦构成.研究结果表明:红笛鲷的头肾和脾脏是硬骨鱼类机体造血的主要器官,又是鱼类重要的免疫器官.  相似文献   

12.
饵料维生素C对青石斑鱼的非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了饵料维生素C对青石斑鱼Epinephelusawoara非特异性的体液和细胞免疫调节作用。在冰冻饵料小杂鱼中添加不同剂量的维生素C(每公斤饵料鱼含量分别为 0 ,50 0 ,1 0 0 0 ,1 50 0和 2 0 0 0mg) ,连续投喂青石斑鱼 2 0周后 ,青石斑鱼血液白细胞总数及不同种类白细胞 (包括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组成比例不受饵料维生素C的影响。青石斑鱼血清补体经典型溶解羊红细胞的能力随饵料维生素C添加量的提高而显著增强 (p<0 .0 1 )。然而 ,维生素C对血清的杀菌活性没有作用。鱼体非特异性的细胞免疫活动 (包括血液白细胞和头肾细胞的吞噬活动 )也不受维生素C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牙鲆外周血细胞显微及亚显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研究牙鲆外周血细胞显微及亚显微结构 。光镜观察显示,牙鲆外周血中包括六种类型的血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单 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未见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体积最小,单核细 胞的体积最大;在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数量最多,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最少;此外,还可见到 正在分裂的血栓细胞,说明血栓细胞可在外周血液中经直接分裂产生。电镜研究结果表明, 牙鲆红细胞的细胞质均匀,有少量线粒体和囊泡以及大量的极细颗粒;淋巴细胞核大且中位 、胞质中含较多的游离核糖体,胞体具有短伪足;单核细胞的核偏位且形态不规则,胞质中 有内吞泡和较多的细胞器;颗粒白细胞可根据颗粒的不同形态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种类型。同时,对牙鲆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大黄鱼早期发育过程中免疫器官的发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显微与超微技术研究了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初孵仔鱼至60日龄幼鱼免疫器官——头肾、胸腺与脾脏的发育.结果表明,免疫器官原基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头肾、脾脏和胸腺.3日龄仔鱼出现头肾原基,原始造血干细胞最早被发现于头肾,很快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细胞.4日龄仔鱼出现脾脏原基和胸腺原基.脾脏靠近内脏,含大量窦状隙,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血细胞与血小板.胸腺是最迟出现的淋巴器官,但发育较快.胸腺位于鳃腔背上角,主要由胸腺细胞(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组成,分为外区和内区,二者虽没有明显界限,但容易区分.免疫器官出现小淋巴细胞顺序是胸腺、头肾和脾脏;淋巴组织的发育相对滞后.在大黄鱼仔鱼早期发育阶段,非特异性免疫系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青石斑鱼抗细胞凋亡因子DAD1的克隆及表达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利  吴信忠 《海洋学报》2007,29(3):125-130
抗细胞凋亡因子(Defender against cell death 1,DAD1)是一种重要的内源性细胞凋亡抑制因子.采用RACE-PCR方法,结合SMART cDNA合成方法、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从青石斑鱼脾脏中克隆DAD1并研究其在正常的青石斑鱼和注射了脂多糖的青石斑鱼各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DAD1基因cDNA全长721 bp,包含一个342 bp的完整阅读框,编码一个由113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RT-PCR半定量分析显示DAD1在正常的青石斑鱼和注射了脂多糖的青石斑鱼的脾、心、头肾、肾、肝中都有转录,在脾、肝中表达水平较高,而在肌肉中未见明显表达.DAD1在注射了脂多糖的青石斑鱼各组织中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的青石斑鱼.  相似文献   

16.
《海洋科学》2012,36(1)
以日本七鳃鳗(Lampetrajaponica)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外周血细胞显微结构和探讨类淋巴细胞原代培养条件。采用Wright氏和Giemsa氏染色法对日本七鳃鳗外周血液有形成分进行显微观察,可鉴别出红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未发现嗜碱性粒细胞。通过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和流式细胞仪分选获得高纯度的七鳃鳗类淋巴细胞。经条件优化后确定最适培养液L15+20%FBS(5%七鳃鳗血清)+0.46%NaCl,在18℃,pH6.8~7.0的条件下对日本七鳃鳗类淋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大多数类淋巴细胞半贴壁生长,细胞状态较好,最长可以存活近一个月。类淋巴细胞的原代培养为日本七鳃鳗细胞体外培养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黑鲷造血组织中黑色素巨噬细胞发育过程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电镜技术研究了黑鲷造血组织中黑色素巨噬细胞发育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黑鲷头肾、体肾、脾脏及肝脏造血组织中存在着两类黑色素巨噬细胞,即非典型黑色素巨噬细胞和典型黑色素巨噬细胞.非典型黑色素巨噬细胞的胞质中不含有典型的黑色素体,但含有一些大型或巨型的圆形或椭圆形浓染颗粒.非典型黑色素巨噬细胞根据其超微结构特点不同,又可分四型,即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非典型黑色素巨噬细胞.典型黑色素巨噬细胞的特征就是其胞质中含有典型的极度嗜染的黑色素体,并且这类细胞可进一步发育形成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在研究中还非常明确地观察到了不同类型黑色素巨噬细胞的前体细胞,这些前体细胞的超微结构存在较大差异.由观察结果可知,黑鲷造血组织中存在着不同种类的黑色素巨噬细胞,这些细胞是由不同类型的前体细胞发育而来.  相似文献   

18.
为了深入研究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 (♀)×蓝身大斑石斑鱼(E. tukula) (♂)杂交F1代的变态发育及生长特征,本研究对杂交组和纯种鞍带石斑鱼胚胎发育时间、受精率、畸形率、孵化率和仔稚幼鱼生长性状(全长、体长、体高、肛前距),以及杂交组卵黄囊和油球吸收过程,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生长和收缩,口径和眼裂的变化等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水温28℃条件下,杂交组和鞍带石斑鱼受精卵分别经21 h 24 min和21 h 32 min完成胚胎发育;杂交F1代受精率、畸形率和孵化率分别是89.09%±0.08%、35.16%±5.05%和62.59%±10.70%,与纯种鞍带石斑鱼无显著性差异。根据卵黄囊、第二背鳍棘、腹鳍棘、鳞片、体色等形态变化,将其胚后变态发育分为前期仔鱼(孵化后0~6 d)、后期仔鱼(孵化后7~34 d)、稚鱼期(孵化后35~46 d)和幼鱼期(孵化后47~86 d),前期仔鱼生长较缓慢,后期仔鱼到幼鱼期生长逐渐加快,86 d时杂交组和对照组体长分别达(60.80±0.50) mm和(51.80±0.47) mm,杂交组生长速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胚胎发育时期卵黄囊消耗量为29.45%,油球消耗量为20.75%,卵黄囊在孵化后1 d消耗最快,达58.70%。油球在孵化后3 d消耗最快,达32.08%,孵化后第5 d仔鱼卵黄囊和油球基本吸收完毕。第二背鳍棘、腹鳍棘在孵化后29 d达到最长,分别是(8.15±0.02) mm和(5.80±0.10) mm,至47 d完全退化,变态发育完成。第一天仔鱼眼径为(0.16±0.01) mm,至86 d眼径增大22倍,第四天口裂长为(0.09±0.02) mm,至86 d增大99倍。结果表明,鞍带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杂交F1代胚胎和仔稚幼鱼发育正常,而且杂交F1代与母本相比具有较显著的生长优势,本研究为两种石斑鱼杂交苗种培育、发育研究和品种改良提供了丰富的数据。  相似文献   

19.
花尾胡椒鲷肾脏和脾脏血细胞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李长玲  曹伏君  刘楚吾  黎祖福 《热带海洋学报》2002,21(3):7-13,T001,T002
对花尾胡椒鲷Plectorhinchus cinctrs造血器官的细胞学和组织学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花尾胡椒鲷血液、肾脏和脾脏组织涂片的观察,发现肾脏、脾脏内血细胞的发育大致经过3个阶段:原始阶段、幼稚阶段、成熟阶段。由于幼粒细胞在成熟过程中形态变化较大,又可将其幼稚阶段再分为:早幼、中幼、晚幼3个阶段,因此其发育可分为5个阶段;造血母细胞从造血器官释放入外周血有一成熟过程。着重描述了各个阶段细胞的形态特征,并对花尾胡椒鲷血细胞发育的过程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日本七鳃鳗外周血细胞显微结构及类淋巴细胞体外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逄越  李庆伟 《海洋科学》2012,36(1):23-29
以日本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外周血细胞显微结构和探讨类淋巴细胞原代培养条件。采用Wright氏和Giemsa氏染色法对日本七鳃鳗外周血液有形成分进行显微观察,可鉴别出红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未发现嗜碱性粒细胞。通过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和流式细胞仪分选获得高纯度的七鳃鳗类淋巴细胞。经条件优化后确定最适培养液L15+20%FBS(5%七鳃鳗血清)+0.46%NaCl,在18℃,pH 6.8-7.0的条件下对日本七鳃鳗类淋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大多数类淋巴细胞半贴壁生长,细胞状态较好,最长可以存活近一个月。类淋巴细胞的原代培养为日本七鳃鳗细胞体外培养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