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图     
<正>加拿大实时海-冰观测系统的新改进加拿大渔业和海洋部(DFO)联合多家机构于2009年在北极巴罗海峡东部建立了实时观测系统,8 km长的海底线缆连接着数据集成器,后者与系留的观测仪器间用声波传递数据。数据到达陆地后,再通过卫星传递到数据中心。2017年冬季,第二套类似的观测系统,更是展示了对海冰漂浮的观测能力。来源:DFO  相似文献   

2.
读图     
<正>日本空间天气研究活动日本位于地磁低纬,激烈空间天气的社会影响较大。日本信息和通信技术国家研究所(NICT)牵头开展空间天气研究和业务,众多研究机构中名古屋大学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日本确定了开展空间天气研究的几个核心要素,包括利用数值预报建立的空间天气预报系统、大尺度地面观测网(如图)和通过2015年建立的日地环境预测项目(PSTEP)开展合作研究等。  相似文献   

3.
读图     
<正>GOES-U:增加日冕探测器计划2024年升空的美国地球静止业务环境卫星GOES-U,并非是目前在轨的GOES-R的简单复制,而是计划增加由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研制的空间天气探测设备——袖珍日冕仪(Compact Coronagraph,CCOR,见图)。目前CCOR已经完成了关键设计评估,将进入仪器制造阶段。来源:NOAA  相似文献   

4.
读图     
正同样是气象探空站,差异却会很大随着通信和探测技术的改进,最早的气象探空报数据格式(TEMP)已经落伍,为此,世界气象组织(WMO)于1988年开始推广可以实现每2秒采集一次数据,在探空仪2小时升空过程中,能给出3600个大气层结点数据的"气象数据的二进制通用表示格式"(简写为BUFR),希望到2014年11月替代落后的TEMP。然而,到2014年,  相似文献   

5.
读图     
<正>2013年:中国位居气象和大气科学领域论文产出世界第二中国气象局图书馆和本刊基于汤森路透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CAJD文献数据库开展的一项统计显示,2013年全球在气象和大气科学领域发表论文12435篇,其中中国作者参与的论文2199篇,占17.7%,位居美国之后列第2位。此外,中国气象局系统分别在气象和大气科学、环境科学和地学多学  相似文献   

6.
读图     
<正>德国雷达网:期待更好的降水扫描覆盖德国气象局(DWD)业务雷达网中的16部雷达,在1987—2000年间陆续建设完成,其中1994年以后建设的雷达为探测范围更大的多普勒雷达。2009年开始,DWD实施雷达网的现代化建设,雷达更新为新的极化C-波段多普勒雷达。2012年雷达成功增加了5分钟体扫描功能,为提高临近预报质量打下基础。图中给出最近召开的欧洲雷达气象会上,DWD展示引入极化多普勒雷达系统前后,雷达降水扫描探测范围从125km增加到150km(图中给出两种分辨率覆盖区对比),强降水系统因此  相似文献   

7.
读图     
正全球大气风场层结探测卫星研发取得新进展欧空局(ESA)研制的计划在2017年末发射的,将是世界上第一颗专注于全球大气风场层结探测的卫星。在距离该卫星预计升空时间还有一年的时候,卫星探测的关键探测器——Aladin风探测器研制成功。该探测器由两支强大的激光发射器、一个大型望远镜和多个非常敏感的接  相似文献   

8.
读图     
<正>卫星地球观测数据:验证意味着未来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学者在最新发表的一篇评述文章中指出,评估卫星数据产品内在不确定性是目前卫星遥感数据应用具有挑战意义的问题之一。文章评述了最新卫星数据验证的方法并指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图中示意了一般验证问题的框图,即真实但未知的地球物理变量场被不同的观测系统,基于不同的时  相似文献   

9.
读图     
正中美大气科学研究:5年对比2011—2015年的5年时间里,美国和中国科学家分别在SCI气象和大气科学领域发表了21808和9738篇论文,占该时段论文总数的36.36%和16.24%。图中给出在不同领域,美国和中国科学家论文产出的对比情况。来源:本刊  相似文献   

10.
读图     
用气候和土地利用模式解析生态系统功能德国等多国学者在研究气候和土地利用与热带山区生物多样性联系时,用5个气候和土地利用强度(LUI)模式组合,与非洲最大的Kilimanjaro山脉的30个生态功能指示因子建立联系。图中给出所有生态功能的  相似文献   

11.
读图     
<正>SAILS带来更多期待最近,美国气象局(NWS)启动了一项主要针对龙卷风和多普勒雷达网的名为SAILS(Supplemental Adaptive Intra-Volume Low-Level Scans,适宜的体积内低层补充扫描)的雷达技术改进项目,以期改进预报。这项技术如图中所示,就是将原来雷达体积内均匀扫描,改进为在低层重复扫描一次,这样做的主要好处是能够更好地捕捉难以探测到的微弱和短生命期的龙卷风。这样的升级预计将在今年秋季完成。这项技术在美国西部的实施表  相似文献   

12.
读图     
正全球预报中心数值预报模式:重新洗牌2015年末,在纪念英国业务数值天气预报50年的学术会上,英国气象局(UKMO)负责人给出了这张2009年以来全球8个预报中心数值预报与UKMO比较的水平变化。图中进行比较的指标,综合考虑了全球模式的地面气压、500hPa位势高度和250/850hPa两个高度上的风,预报时段为24~120h。其中除了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一枝独秀外,其他中心的预报能力出现交错变化,  相似文献   

13.
读图     
认识HAPS最近,欧洲空间局(ESA)开展的科技周活动中,再一次强调未来一些"伪"理念在地球观测中的作用,其中在卫星和飞机之间位于高空的平台,例如HAPS(High Altitude Pseudo-Satellites,高空伪卫星)。HAPS能像一般飞机一样在高空中漂浮或飞行,但平台能像卫星一样开展观测。该系统最重要的特征,除了传感器并不在太空,而是位于大气中某个位置,并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开展各种精确观测和监测,同时也可以用于高宽带通信或成为在轨导航卫星的备份。  相似文献   

14.
读图     
正海洋利用:规划当先回避风险人类生存所需的很多资源来自海洋,然而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这种利用需要在时空坐标上进行规划和调整。欧美学者给出气象驱动对不同海洋利用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警示相关部门和人群(图中简写词:WARM(变暖);ACID(酸化);HYPO(低氧);DSHIFT(分配改变);SLR(海平面上升);CIRCW(环流和风);EXT(极端事件);DISHAB(疾病和有害赤潮))。  相似文献   

15.
读图     
正可预报性新图像:2D化1969年,著名气象学者洛伦兹提出天气气候可预报性的时限为16.8天,随后大约2周的天气预报可预性被补充进现代气象学的经典内容中。2016年初美国气象学会年会上,来自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学者,从天气气候预报信号等视角,重新审视了可预报性问题,图解了新的可预报性:可预报性随预报系统的空间尺度和预报量的2D分布——预报技巧新蓝图。  相似文献   

16.
读图     
<正>冰雪运动的美好能否持续?2014年俄罗斯索契冬季奥运会,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冰雪运动的美好。然而,美国罗格斯大学全球雪实验室的研究统计结果,让人不由担心人类冰雪运动的可持续性。实验室给出1967年以来北半球春季雪范围的变化,其大幅度减少的趋势造成雪季的缩短。气候预测表明,到2080年代,19个以前冬奥会主办地中,只有10个能有足够的雪和2月份较低的气温,适合再次主办冬奥会。  相似文献   

17.
读图     
<正>IPCC AR5评估:影响和减缓报告IPCC第五次全球变化评估(AR5)继2013年发表第一工作组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报告后,第二工作组(WG2)关于气候变化影响、第三工作组(WG3)关于气候变化减缓报告陆续发表。对2份报告的文献计量分析表明,WG2和WG3报告的总引文量分别达到18265和9276篇次,其中中国(含港澳  相似文献   

18.
读图     
正用AI构造新的气候模式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学者,将在谷歌前首席执行官和微软创始人等的支持下,启动一个5年计划,利用AI和卫星成像、高分辨率模拟等技术,设计一个全新的气候模式。新模式将借助AI带来一些改变,例如关键的初始场输入不是数据而是低云图像,而这些云图代表的区域内云的演变,更多基于高分辨率LES(大尺度涡旋模拟)的结果。来源:Science  相似文献   

19.
读图     
ECMWF业务模式新预报场助力更好的天气分析和服务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业务预报模式最近新增加了3个重要变量的模式预报场输出产品:闪电、总水汽输送和最大对流有效位能。这些新的预报产品提升了服务(如闪电)和天气诊断(如总水汽输送和对流有效位能)利用的可能,对世界各地预报员通过进一步分析,让预报"落地"提供了关  相似文献   

20.
读图     
<正>IPCC AR5:各类基金助力中国作者的研究IPCC AR5:各类基金助力中国作者的研究2013年9月,IPCC发表了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AR5)周期中最重要的报告之一,即第一工作组气候变化科学基础的报告草稿。分析报告引用的中国作者参与的415篇引文的第一资助信息,得到不同类别基金支持的分布情况。其中,科技部"973"项目和基金委的面上项目位列国内前两位,而得到"美国基金"支持的引文达到96篇,是最多的资助来源,表明在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方面中美科学家的合作最为活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