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USCRN气候基准站网布局理论在我国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美国气候基准站网 (USCRN,US Climate Reference Network) 的均匀正三角网格布局模式,以站网对我国平均降水量和气温的方差解释量分别能够达到95%和98%为标准,利用我国2416个观测站的降水量和气温数据研究了我国气候观测站网的布局设计,得到能反映我国整体气候特征的站网最少台站数。结果表明:为显著减少全国尺度上的气候不确定性,需要新建边长为3°纬距的正三角均匀网格 (103个站点) 站网,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站址考察、总结评估和运行检验工作,才能得到新的气候基准站网;在已有气候观测系统基础上改进完善而不新建系统,则改进的气候基准站网为最接近边长为2°纬距的正三角网格分布 (229个站点),其中199个预期位置或其附近已建有观测站点,没有对应实际站点的30个预期位置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南大部,这些地区将是未来建站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1950年底在编制苏联气候手册的时候,就提出了组建基准气候站(PKC)网的要求,因为编制气候手册需将短序列的观测资料整理订正成长序列观测资料。于是,1958年各地方水文气象局从测站资料较长且序列较均一的基本气象站中挑出一批站,组建成世纪气候站组。  相似文献   

3.
“三江源”地区未来气候变化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ECMWF1979~1993年的再分析数据(ERA15)作为边界条件,驱动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Providing Regional Climates for Impacts Studies)模拟"三江源"地区的月均降水与台站实际观测资料进行的对比表明,PRECIS模拟的降水值偏大,但总体上能够模拟出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气候基准时段(1961~1990年)的模拟结果与同期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PRECIS能够模拟出"三江源"地区降水的季节分布特征和空间差异,但模拟值总体偏大。相对于气候基准时段,SRESA2、B2情景下2071~2100年(2080s时段)"三江源"地区增温明显,两种情景下年均升温分别可达4℃和2.8℃,降水略有增加;冬季升温幅度最大,分别可达4.4℃和3.2℃,降水增加的比例也最大;夏季"三江源"地区的升温达到4.2℃和3℃以上,但有些地区的降水呈减少趋势。夏季降水量的减少和气温的升高会加剧"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干的趋势,导致源区水源补给不足。应当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护江河源区的自然生态系统,避免源区气候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4.
长时间序列的气溶胶光学特性观测资料是定量研究气溶胶辐射和气候效应的重要基础,也是空气质量和环境健康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本文系统评述了全球AERONET(Aerosol Robotic Network)观测网,并介绍了我国最长观测时间的AEROENT北京站发展状况和一些研究成果;使用北京站长达20余年的观测数据,针对AERONET观测网的光学辐射产品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讨论了长期观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5.
自动气象站(简称自动站)和人工气象站(简称人工站)气温资料的差异分析对自动站使用后与原来人工站气温资料的衔接有重要的意义。在诸多分析自动站和人工站观测资料差异的文章中,认为观测时间的不一致是造成二者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汉中国家基准气候站自2003年运行地面自动观测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6-2010年长春国家基准气候站人工与自动两种观测系统并行观测期间的温度(气温、地温)资料,计算温度(气温、地温)对比差值,统计它们的时间变化频率分布,对其对比差值的标准差、粗差率、一致率变化情况进行计算分析,分析两种观测数据存在差异的原因,从而阐述自动观测温度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  相似文献   

7.
E601型与小型蒸发器对比观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秋红 《气象》2000,26(10)
通过对长春国家基准气候站 1 986~ 1 997年夏季 ( 5~ 9月 ) E60 1 型与小型蒸发器1 2年蒸发量及 1 997年冬季 ( 1 0~ 4月 )的冰面蒸发对比观测资料 ,进行相关分析和对比分析 ,得到两种蒸发量的折算系数 ,求出了累年 E60 1 型蒸发量的气候估计值。  相似文献   

8.
华南地区未来地面温度和降水变化的情景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英国Hadley气候预测和研究中心的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模拟分析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0年发布的<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中设计的B2情景下华南区域2071~2100年的温度和降水量的可能变化,结果显示:2071~2100年均地面温度相对于气候基准时段(1961~1990年)上升约2~4 ℃;华南区域未来夏季降水量在22°N以北区域较气候基准时段增加,而以南区域减少;冬季降水则表现为华南区域较气候基准时段减少.2071~2100年华南区域的温度气候趋势系数为正值,年均降水气候趋势系数为负值.2071~2100年的高温事件和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均比气候基准时段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自动与人工雨量计观测降水量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东胜国家基准气候站自动与人工两年观测数据资料的实时对比,分析判断出自动观测雨量计相对人工观测雨量计来说,误差率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0.
正"城市观测"主题来源数据库:SCI-E和CAJD,检索时段:2014-2015年抵消城市气候变化:适应措施及其对热舒适性的影响——Counteracting urban climate change:adaptation measures and their effect on thermal comfort.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2014,Vol.115,No.1.同周边区域相比,城市的热负荷明显偏大。再加上气候变化的大背景,城市热事件明显增加。因而,减缓和适应城市气候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3月2—4日,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lobal Climate Observing System,GCOS)"全球气候观测:通往未来之路"会议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艺术与科学学院召开。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特里·塔拉斯出席会议并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气象局秦大河院士发表大会主旨演讲,来自气候系统观测相关领域与组织机构的近20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全面评估了GCOS计划的发展现状、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作为一个国际协调性的观测系统网络,GCOS通过制定和发展基本气候变量(ECV)的概念和标  相似文献   

12.
利用巴彦诺尔公基准气候站1999—2008年非冻结期(4—10月)E-601B大型蒸发器观测的蒸发量,以及同步观测的常规气象要素,采用灰色关联方法初步探讨温度、风速、日照时数、气压等气象要素对水面蒸发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气象要素对巴彦诺尔公地区蒸发量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排序依次为温度、日照时数、气压和风速。  相似文献   

13.
基于8个气候模式和多模式集合数据(21个气候模式简单集合)和观测数据,评估了其在气候基准期内对云南气温、降水的模拟能力,在评估基础上应用多模式集合数据,预估了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云南气温、降水的空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多模式集合和部分模式能较好的模拟出基准期内气温、降水的年际变化趋势;在空间分布特征上,气候模式(包括多模式集合)对降水的模拟偏差较差,对气温的模拟相对较好;但在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的年内分布模拟上,多模式集合数据的模拟效果明显优于8个气候模式数据;②预估结果表明,在未来3种排放情景下云南地区降水呈西增东减的空间部分特征,纵向岭谷地区降水增加幅度为1%~3%,而气温在3种排放情景下则表现为一致的增加,降水和气温均在RCP8.5情景下增幅最大。  相似文献   

14.
不同时间分辨率对气象要素月平均值统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化南 《应用气象学报》2004,15(Z1):134-141
通过我国12个国家基准气候站建站至2000年的气压、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每日4次与24次定时观测资料月平均值的差值、差值平均值、标准差的对比分析,研究不同时间分辨率统计的资料序列的均一性;在此基础上,对全国所有基准站建站至2000年气温历年月平均值进行统计,绘制了全国基准站建站至2000年气温4次与24次定时累年月平均值差值的平均值分布图,并做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两种不同时间分辨率统计气象要素月平均值会出现统计误差,气压、相对湿度、风速4次与24次定时观测资料月平均值偏差在观测精度之内,气温的差值超过了观测精度.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气温4次定时观测资料要比24次观测资料统计的月平均值偏小0.1~0.3 ℃.在气候分析和气候变化研究中,必须考虑因不同时间分辨率统计气温月平均值引起的统计误差,排除非气候原因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Four precipitation observational networks with varied station densities are maintained in China. They are: the Global Climate Observation System (GCOS) Surface Network (GSN), the national Reference Climate Network (RCN), the national Basic Meteorological Network (BMN), and the national Ordinary Meteorological Network (OMN). The GSN, RCN, BMN, and the merged network of RCN and BMN (R&B)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climatology and climate change studies. In this paper, the impact of the usage of different networks on the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of China is evaluated by using the merged dataset of All Station Network (ASN) as a benchmark.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l networks can capture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country average precipitation and its changing trends. The differences of average annual precipitation of the various networks from that of the ASN are less than 50 mm ( 10%). All networks can successfully detect the rising trend of the average annual precipitation during 1961-2009, with the R&B exhibiting the best representativeness (only 2.90% relative difference) and the GSN the poorest (39.77%). As to the change trends of country average monthly precipitation, the networks can be ranked in descending order as R&B (1.27%), RCN (2.35%), BMN (4.17%), and GSN (7.46%), and larger relative differences appear from August to November. The networks produce quite consistent spatial patterns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change trends, and all show an increasing trend of precipitation in Northwest and Southeast China, and a decreasing trend in North China, Northeast China, and parts of central China. However, the representativeness of the BMN and R&B are better in annual and seasonal precipitation trends,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they are still far from satisfactory. The relative differences of trends in some months and regions even reach more than 50%.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representativeness of the RCN for country average precipitation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BMN because the RCN has a more homogeneous distribution of stations.  相似文献   

16.
自动与人工观测风速和风向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苑跃  赵晓莉  王英  刘霄 《气象》2011,37(4):490-496
利用四川7个基准气候站2005年自动与人工观测风速和风向资料,就自动与人工观测的风速和风向的差异、引起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风速项目均是自动观测值比人工观测值平均偏高,偏高值在0.06~0.46 m·s-1之间,在风速测量准确度的偏差范围内;2分钟风速、10分钟风速、日最大风速的自动与人工对比观测样本差值在...  相似文献   

17.
简讯     
敦煌基准气候站已被国家气象局选为全球基准气候站网中我国首批报送的站。(罗开照)在最近召开的武山县科协系统科技兴农表彰大会上,武山县气象学会获武山县委、县政府授予的先进集体奖。(武山站)  相似文献   

18.
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分为人工观测方式、自动观测方式、基准气候站三种格式,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是在地面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配有自动气象站或业务用计算机的地面气象观测站是在全月观测数据件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加工处理完成的,准确及时的地面观测资料是了解过去、认识现在、预测未来的基础信息之一,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地面观测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着气  相似文献   

19.
气候观测系统(CCOS)设计方案已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有关设计监测网系统思路与技术方案已被多部门的发展规划与业务计划采纳,并逐步形成多部门共识的观测网建设思路.2006年在世界气象组织(WMO)、国际科教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委员会(IOC)、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国际科协(ICSU)第14届联合执行委员会工作报告中"中国气候观测系统"被评价为全球出色的范例.  相似文献   

20.
根据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中国委员会的总体部署,GCOS中国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郭亚曦司长、巢清尘副司长负责组织了"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实施方案"的设计实施,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人禾院长、徐祥德研究员主持的多部门联合设计专家组于2005年成功地完成了"实施方案"初步编写,设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