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右江盆地微细浸染型金矿与古油藏均产于二叠纪生物礁的核部或侧翼.流体包裹体拉曼光谱分析和矿石抽提物色质谱分析均发现了大量的有机质官能团, 暗示金矿成矿过程与古油藏的形成、演化密切相关.金矿与古油藏的物质均来源于盆地裂陷期和凹陷早期的沉积地层, 流体来源于沉积地层中封存的建造水, 形成年龄 > 172 Ma.在随后约40 Ma(172~130 Ma)的时间里, 流体向盆地中生物礁及其他构造部位运移聚集.由于盆地中烃源岩逐渐成熟, 这一过程是油气运移成藏的过程, 也是有机流体萃取成矿物质, 最终演变为有机成矿流体并聚集的过程.燕山运动是金矿成矿作用的主要构造营力(130~46 Ma), 同时也是古油藏破坏的主要原因.正是古油藏的破坏打破了流体的动态平衡, 导致流体中成矿物质沉淀形成矿床.右江盆地的金矿和古油气藏是同一种流体体系在其发展演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右江盆地微细浸染型金矿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右江盆地微细浸染型金矿主要赋矿层位为中三叠统浊积岩,容矿岩石主要为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矿体明显受断裂控制。硅化和黄铁矿化围岩蚀变明显、强烈。矿床形成温度180℃-250℃。成矿时代为燕山晚期。成矿流体来源于主要为大气降水。矿源层为中三叠统浊积岩。矿床的形成经历了同沉积期的预富集和燕山期的大气降水渗流、萃取、富集成矿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右江盆地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流体特征与来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右江盆地金矿床原生包裹体中液体包裹体占包裹体总数的90%以上,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均较低,化学组成富Na 低K 、富Cl-低F-,2<Na /K <10,1.5<Na /(Ca2 Mg2 )<4,不具有岩浆水和热卤水的特点.氢氧同位素组成表现为氢同位素变化不大,氧同位素变化范围大,但在δD-δ18O图解上具有大致沿华南中生代大气降水δD=-70%的直线上下分布的规律.流体包裹体中36Ar属大气成因,Sr同位素具有壳源的特点.上述证据表明,右江盆地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流体中的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并指出大气降水在金矿成矿过程中不是矿区范围内的直线下渗,而是作盆地规模的由南向北的渗流.  相似文献   

4.
右江沉积盆地演化与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成矿作用关系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右江沉积盆地在大地构造位置上被称为右江印支褶皱带,其沉积-构造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大陆边缘裂谷、弧后裂谷和坳陷盆地.桂西北地区是右江盆地的主体部分,该区典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床(金牙、高龙)的含矿硅质岩特征、矿床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矿石组构学特征一致表明矿床在沉积成岩期已形成,矿床属同生沉积成因.矿床的形成与右江沉积盆地演化密切相关.裂谷环境、盆地的岩相古地理、同沉积断裂等因素对矿床的形成起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右江盆地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物质来源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庞保成  林畅松 《地球学报》2002,23(6):547-552
通过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矿石与围岩Pb同位素、S同位素、C同位素、Co和Ni等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对比研究,认为金矿质主要来源于沉积岩地层,其中中三叠统浊积岩为最重要的矿源岩.  相似文献   

6.
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及其成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细浸染型金矿是找矿潜力很大的一种矿床类型。近几年来逐渐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矿床类型加以研究和勘查。本文综合有关研究成果。总结了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床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该类矿床的成矿作用。提出层控地下热卤水成矿作用。层控有机成矿流体作用和层控深源成矿流体成矿作用是该类矿床的三种主要成矿作用。该类矿床的成因类型总体上可以归属于层控热液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7.
对华南右江盆地中某些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开展了系统的地质学、组构学以及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地质学和组构学研究表明,这类矿床具有大量的沉积阶段-成岩阶段的成因特征,在沉积物沉积-成岩期间就已经成矿。矿化与碳酸盐岩孤台的密切联系和丰富的成岩期软变形组构,表明成矿与控制海底地形的同沉积期断裂活动密切相关。而大量泄水构造和液化层理的出现则表明,在沉积物成岩阶段,沉积柱中曾有大量流体的活动。而且这种盆地流体的活动与成矿有密切关系。丰富的生物-有机成因组构则显示,成矿与沉积有机质的演化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另外,矿床没有显示出与岩浆活动的任何关系。因此,右江盆地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与美国的卡林型金矿床不同,可能是离散大陆边缘张性盆地演化过程中盆地流体活动的产物之一。这一认识也得到地球化学研究不同程度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结合石江地区微细浸梁型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从成矿流体运移的角度出发,认为该区在4种类型的成矿流体输导体系,断裂系统、古构宵整合面或岩溶不整合面、岩性通道。同时,该区的古炭酸盐岩台地或古生物礁是多种流体输导体系汇集的部位,明显的控制了该区金矿床展布和具体矿体的产出部位,是一种特殊的输导体系。  相似文献   

9.
10.
滇黔桂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成因的地球化学制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滇黔桂地区 (右江盆地 )微细浸染型金矿是以沉积岩为容矿岩石的低温热液矿床 ,其成因一直存在着争论。目前已提出的成矿模式较多 ,大体上概括为 3种成因模式 :( 1)大气降水渗滤成因 ;( 2 )岩浆成因 ;( 3)同沉积成因。本文从地球化学的角度 ,重新审视了本区金矿床的矿质来源和流体来源 ,提出金矿的成因主要与盆地规模的大气降水渗滤有关的观点。滇黔桂地区 (以下简称本区 )大多数金矿外围地层出现金的负异常 ,尤以金牙金矿出现强烈亏损(李忠等 ,1996) ,这说明金矿质来源于围岩地层。本区金矿地层黄铁矿和矿石黄铁矿的铅同位素数据 (李文亢等 …  相似文献   

11.
文中研究了金矿带中盖层、沉积岩、火山岩、侵入岩金的丰度,阐明了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断裂等对金的活化、迁移、富集的控制作用,并深入讨论了热液成矿阶段中物理化学条件(成矿温度、pH、Eh、压力、矿化度、含盐度、硫氧逸度及稳定同位素)。最后得出其成矿作用为“双混”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2.
黔桂盆地演化与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黔桂盆地又称右江盆地或南盘江盆地,是指海西-印支期由师宗-弥勒断裂、红河断裂、紫云-南丹-河池断裂和灵山断裂所围限的滇黔桂地区。它经历了活动特点不同的海西期、印支期两大构造阶段,为特提斯和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复合作用下所形成。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产于盆地的上二叠统和中-下三叠统地层,具有明显的层控和时控特点。矿床的产出位置受沉积相带的控制:通常产在台地边缘斜坡相带等相变地段。  相似文献   

13.
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与找矿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微细浸染型金矿赋矿岩石以钙质粉砂岩为主。许多矿区既有产于沉积岩中的浸染型矿化又有产于裂中的脉型矿化,按照岩浆热液成矿体系,在微细浸染型金矿产出地区要注意近岩浆源的斑岩型,夕卡岩型等金矿化。成矿深度可达2-4km,Au主要呈纳米级微细粒或单原子状态自由金(Au^0),也有的呈晶格金或结构(Au^Ⅰ)存在于含As黄铁矿或毒砂中,但在一个沉积岩地区的金矿不一定全是浸染型金矿,金的粒度也可更大。深部岩浆,变质(含Au)流体在构造-岩浆活动中向上运移与不同岩性和(或)流体反应,在浅部有利构造部位沉淀成矿的成矿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勘查工作要围绕以(高角度)断裂与深部连通的有利岩性寻找浸染型矿化,同时要十分注意脆性地层中直接受断裂控制的脉型金矿化。  相似文献   

14.
秦岭地区与滇黔桂接壤区微细浸染型金矿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韦龙明  谭运金 《地质论评》1997,43(4):420-427
秦岭地区和滇黔桂接壤区区均是中国微细浸染型金矿最重要的分布区之一,两地金矿的某些特性相似,均属沉积改造型金矿床,但由于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和地质构造演化历程不同,在地质地球化学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5.
朱赖民  金景福 《地质科学》1998,33(4):463-474
滇-黔-桂微细浸染型金成矿带处于滇-黔-桂裂谷中。金矿床分布与深大断裂存在依附性。金矿带基本展布于深大断裂限定的三角区内,金矿床则分布于深大断裂旁侧或其交叉部位。由幔源岩浆岩(超基性岩及玄武岩)和幔源矿物沿深大断裂分布可推断,深大断裂延伸较深,可达上地幔,属超壳深大断裂。金矿床分布不受地层层位的限制,金矿化具有多层位成矿性。铅、硫、碳、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综合对比研究表明,成矿热液中的矿质、矿化剂和水具深源与浅源的混合特征。热液成矿期矿石中石英及萤石的电子自旋共振(ESR)定年结果为68.40±32.41Ma,表明本区金矿床的成矿可能发生在燕山晚期-喜山早期。  相似文献   

16.
17.
右江盆地油气成藏与金成矿的时代耦合:Sm-Nd同位素制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右江盆地二叠系生物礁古油藏的三期油气注入时间分别为237.5~235 Ma、232.5~230 Ma和227.5~185 Ma,其中第三期裂缝充填方解石的Sm-Nd等时线年龄为(182±21) Ma,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矿床成矿流体的活动时限为267~172 Ma。金矿床与古油藏在空间上密切共生、在成矿成藏时间上大致吻合、在成因上一脉相承,它们同是盆地有机成矿流体演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矿成矿过程中碳和有机质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李九玲  亓锋  徐庆生 《矿床地质》1996,15(3):193-206
在众多关于黔滇桂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本类型金矿含碳及有机质的特征;金能形成金属有机化合物及原子簇化合物的特征的研究。提出金以金属有机化合物形式在本区上二叠统富含生物成因有机质的煤系地层中形成预富集;在区域热变质作用中,金以气相金属有机化合物方式向上运移,蓄积在上二叠统至中三叠统各层位的背斜和穹隆部位;动力变质带的断裂活动引起物理化学突变,使金的气相金属有机化合物在构造断裂带解体、裂化从而形成了含细分散碳质的微细浸染型含金硫化物原生矿化;并探讨了主成矿期后与有机质解体有关的叠加热液活动和表生氧化作用对原生矿化的改造。从而从有机质演化角度初步建立了此类型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9.
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矿体与围岩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西北凤山金牙中三叠统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产于浊积岩中,矿床中的有机质含有丰富的流体运移和载Au信息,这种信息可以通过矿体与围岩的对比分析进行揭示,采购与无机地球化学分析所揭示的矿体与围岩有机质丰度,氢指数,C有效,降解率,生物标志物和Au含量等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由含烃成矿流体活动引起,运移烃类的叠加不仅使矿体C有机含量明显增加,而且对Au在矿体部位的富集也有直接的贡献,有机质在桂西北凤山金牙中三叠统浊积岩型金矿床的成矿过程中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黔西南和挂西北微细浸染型金矿硅化与金矿化密切相关为依据,重点采用硅同位宋结合硅质阴极发光分析,再配合地质特征、成矿时代、系列元素、其它稳定同位东和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并应用纳米成矿理论,探讨了该类型金矿含矿流体的起源、运移和成矿过程,认为原生含矿硅质流体可能主要直接起源于上地幔分异,其运移成矿过程表现为:沿深大断裂主通道由深至浅快速运移时,沿途进人次级容矿构造并向不同的有利于赋矿的地层渗透交代而成矿,初步揭示了有一定深度和埋廒封闭条件是该类型金矿成矿的有利条件,具有在深部形成大型和超大型矿床的潜在远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