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仇永炎 《气象学报》1979,37(3):13-21
利用1976~1977年冬季四个月北半球500mb资料,对北半球平均动能和涡动动能波谱的中期变化、动能转换率对平均动能的增衰和对波动增衰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到一些初步结果。指出:北半球平均动能、涡动动能以及涡动动能和平均动能之间的转换率,有准两周的周期振动。涡动动能先于动能转换率一天达到峰值,而后再过两天平均动能达到峰值。在k=3波时,动能也存在准两周的周期振动,它是对涡动动能总值贡献最大的波动,同涡动动能总值具有同位相的振动。对动能转换率总值贡献最大的还是k=3波,其转换率具有同转换率总值同位相的准两周振动。 动能转换率对平均动能整个增长阶段的贡献,大于衰退阶段,在平均动能增长阶段,动能转换率近似于同平均动能变化率平衡。这意味着平均动能的增长,正压过程在起作用。 文中还研究了动能转换率对k=1~6波增衰的作用,结果表明:它对波动的增长不起作用,但对波动的衰退起到足够的贡献。 最后,对波动的增衰同平均动能和涡动动能的中期变化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叶笃正 《气象学报》1954,25(4):279-289
大气中各种式样能量的平衡及相互转换是气象学中一个主要问题.过去的气象学者们大都是集中於研究能量的相互转换,在这方面Margules早在1905年就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随後许多气象学者更进而计算了气旋、反气旋及台风等系统内各种能量的转换.至於动能的平衡及维持这种平衡的物理作用的讨论,最近才多了起来,其中Starr和黄士松深入地研究了大气中动能平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常规探测资料计算和分析了1983年3月1日影响珠江三角洲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总动能收支。结果表明:就时间区域平均而言,动能制造项是总动能源;动能水平通量散度和次网尺度过程则消耗区域的功能;几乎所有的主要收支项数值,都在高空急流所在的对流层上层最大;网格尺度的垂直输送使动能由对流层中、低层向高层输送,但次网格尺度过程使动能下传。在风暴影响前后,各能量的收支项都有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常规探测资料计算和分析了1983年3月1日影响珠江三角洲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总动能收支。结果表明:就时间区域平均而言,动能制造项是总动能源,动能水平通量散度和次网格尺度过程则消耗区域的动能;几乎所有的主要收支项数值,都在高空急流所在的对流层上层最大;网格尺度的垂直输送使动能由对流层中、低层向高层输送,但次网格尺度过程使动能下传。在风暴影响前后,各能量的收支项都有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初夏南海台风的动能收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准拉格朗日坐标系下的总动能和扰动动能收支方程详细分析初夏南海台风发展至消亡阶段,主要结果有:(1)由积云对流作用产生的动能是台风能量的主要来源。当台风能量的内源产生的动能大于外源的消耗时,台风发展:反之则台风趋于消亡;(2)正压能转换的作用非常小,斜压能转换过程产生的能量起重要作用;(3)南海台风与环境场的相互作用明显,表现在向周围系统提供大量能量,这种过程主要由对流层中上层的相互作用来完成;(4)从能量平衡过程出发,可以认为CISK机制是南海台风发生发展的主要过程。  相似文献   

6.
王雨曾 《气象》1988,14(12):9-13
本文根据1987年6月29日河北满城县两次降雹过程的观测资料,对降雹的动能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成灾地区的冰雹动能、冰雹质量以及冰雹动能通量与质量通量,均明显大于未成灾地区。 雹谱呈负指数型分布。成灾地区与未成灾地区的雹谱分布分别为N_成=0.0737c~(-0.2165D)和N_未=0.0134e~(0.2316D)。  相似文献   

7.
陆奕年 《气象科技》2007,35(5):718-718
飓风Katrina(卡特里娜)造成的灾难以及最近有关飓风与全球变化的研究引起科学界关于热带气旋强度及其破坏潜力的讨论。气候学家试图搞清楚飓风发生是否越来越频繁,由于沿海地区变得越来越脆弱,飓风的影响是否变得越来越具有破坏性。飓风Katrina影响地区的人都在纳闷,为什么一个比飓风Camille(卡米尔)还弱的风暴会造成如此巨大的破坏。尽管飓风强度可用来比较不同飓风的最大持续地面风,但不能用来量度飓风的破坏潜力,因为它没有考虑风暴影响范围大小。在2007年4月的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杂志上Mark Powell与…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遂宁国家基本气象站5种不同降水强度的雨滴谱数据,探索DSG4降水类天气现象仪的雨滴谱资料计算小时降雨动能的方法。结果表明:各种降水强度下,降雨动能差别较大,雨量越大,降雨动能越大,降雨动能与小时雨滴数目、雨滴平均速度、雨滴平均直径成正相关的关系。利用研究结果结合水土流失降雨动能阈值,可提高涪江流域沿岸的水土保持及其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9.
用准拉格朗日坐标系下的总动能和扰动动能收支方程详细分析初夏南海台风发展至消亡阶段,主要结果有:(1)由积云对流作用产生的动能是台风能量的主要来源。当台风能量的内源产生的动能大于外源的消耗时,台风发展:反之则台风趋于消亡;(2)正压能转换的作用非常小,斜压能转换过程产生的能量起重要作用;(3)南海台风与环境场的相互作用明显,表现在向周围系统提供大量能量,这种过程主要由对流层中上层的相互作用来完成;(4)从能量平衡过程出发,可以认为CISK机制是南海台风发生发展的主要过程。  相似文献   

10.
利用尺度分离方法将大气运动分离成天气尺度和中尺度运动两部分,给出了中尺试动能平衡方程。在此基础上,对盛夏发生在我国北方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动能收支分析。分析表明:暴雨发生时中尺度动能明显增加,尤其是对流层中、下部最突出。对中尺度动能增加贡献最大的是除中尺度动能制造项外,垂直输送项的作用表现最明显,这显然是与中尺度辐合和上升运动加强有关。  相似文献   

11.
应用欧洲中期预报中心的FGGEⅢ-b个客观分析资料计算了1979年7月热带大气的动能平衡。热带环流系统的动能主要集中在定常涡旋部分。对流层下层,105°E和150°E为两半球间瞬变涡旋的通道。对流层上层,瞬变涡旋的通道和洋中槽相联系,位于150°E和30°W附近。 索马里急流是对流层下层制造动能的主要环流系统。对流层上层,南亚东风急流入口区制造动能,出口区破坏动能,其动能收支与中纬度西风急流相似。 非洲-阿拉伯海季风区和孟加拉湾—南海季风区的动能平衡很不相同。动能的垂直输送可能在季风环流中很重要。  相似文献   

12.
西北太平洋台风累积动能气候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丽娜  高建芸  孙健  武锦霖 《气象》2013,39(8):995-1003
应用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提供的热带气旋数据、NCEP再分析资料和英国Hadly中心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年台风累积动能(ACE)异常年气候特征及气候背景.结果表明:年台风累积动能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ACE异常年份由于季风槽东伸的经度、越赤道气流通道和强度以及副热带高压位置的显著差异,造成台风频数、强度和生命史的差异;当5-8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为正距平、西南太平洋海温负距平时,通过异常沃克环流和局部哈得来环流的下沉支向西北太平洋输送跨赤道南风,导致该年西北太平洋ACE增多,反之该年ACE减少.  相似文献   

13.
方慈安  吴宝俊  常国刚  许晨海 《气象》1995,21(11):33-37
利用尺度分离动能方法对1994年6月11日09UTC-12日10UTC影响湖南省的一次MCS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大尺度运动中非地转风以及两种尺度间风场与气压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动能,是这次MCS的主要能源;2.中尺度动能以及两种尺度风场相互作物 动勇,随MCS发展而增加;3.在MCS的整个发展阶段,高层的总体动能锐减。  相似文献   

14.
用2.5×2.5经纬距热带网格资料,对东海近海台风(以8211号台风为例)的动能收支进行了分析研究。初步结果表明,台风是一个强大的动能源,其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动能平衡有着较大的差异,平均环流和涡动过程在台风的发生发展各不同阶段的作用不同。我们发现的主要事实有二,(一)在台风发展过程中,其中层有明显的动能制造过剩;(二)动能制造量的变化与台风未来的强度变化有关,具有一定的预报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一次登陆台风及其外围暴雨和环境的动能平衡以及天气尺度动能与中尺度扰动动能的转换进行了诊断分析,指出摩擦消耗和动能的水平输出是台风的主要能汇。台风消亡期间,外围暴雨区动能增大,动能制造项Gk是暴雨区的主要能源。Gk的增大可能与天气尺度动能转换成中尺度扰动引起暴雨的发展相联系。  相似文献   

16.
选取1991年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次梅雨涡旋暴雨过程,对实测资料用Barens尺度分离方法经自适应技术处理后,应用动能相互作用方程组,计算得出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涡旋区内对流层高、中、低各层次天气尺度和次天所尺度系统的动能源汇以及相互作用过程,尤其看到两种尺度流场和质量场之间相互作用制造的动能向两种尺度系统转换,故它是一个促使系统发生发展的能量学标志。  相似文献   

17.
西北太平洋台风累积动能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黄丽娜  林笑茹  曾华  庄淑文 《气象》2009,35(9):44-50
利用1945-2008年JTWC提供的台风资料,计算了西北太平洋地区台风累积动能,分析了台风累积动能的时间分布特征,统计累积动能与尼诺3.4区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每年台风累积动能主要集中在6-12月;累积动能有明显的阶段性;1990年以后极端台风事件发生频数有增加的趋势;6-12月台风累积动能与尼诺 3.4区的海温距平呈正相关;台风累积动能与海温的关系通过沃克环流和局地哈得来环流起作用.  相似文献   

18.
研究已表明平均尺度均为500km的次天气尺度系统是造成我国暴雨的天气系统,它是发生在适当的大尺度环流形势下,反过来又作用于大尺度系统,本文利用尺度间动能转换方程讨论了1994年盛夏3次大暴雨过程,指出黑龙江省暴雨过程中也存在着次天气尺度系统的作用,它将动能转换给天气尺度,促成天气尺度系统发展,形成暴雨。  相似文献   

19.
梅雨涡旋与环境场动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渡湍流理论基础上建立二维非局地闭合模式,并用所建模式研究沿海地区中尺度海陆风环流和内国界层结构,得到了合理的平均场和湍流场。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1979年夏季风试验时期(MONEX)得到的专门观测资料计算了孟加拉湾地区一个季风低压的能量收支,得到(1)无辐散风动能制造项是低压的主要动能制造项。在整个低压生命期,平均无辐散风动能制造为7.40瓦/米2,辐散风动能制造为0.67瓦/米2。这表明正压能量制造过程的重要性;(2)对于扰动动能收支,斜压能量转换和正压能量转换都有重要作用。另外通过边界通量,低压总是从环境得到扰动动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