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9月10日南宁市出现了局地性大暴雨天气,分析其数值预报情况后,针对天气形势和单站要素两个方面,总结出当时预报失误的原因及一些预报体会. 相似文献
2.
汉中市气象台主汛期出现一次区域性暴雨空报,2006年7月3日降水量级预报失误较大。在分析高空图、数值预报、物理诊断场和各级指导预报的基础上,阐述当时的预报思路,指出700hPa西南急流伸展偏北,西北涡横切变偏北,850hPa汉中处于两低压之间的相对高压区,汉中上空水汽含量和水汽通量大但水汽辐合弱,副高东退迅速,数值预报降水量预报和指导预报量级偏大是这次预报失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海河流域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的预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数值预报、常规天气图、各种物理量场、卫星云图、雷达资料等,对2005年7月22—24日影响海河流域的典型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该过程是由高空槽、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暖湿气流和5号台风海棠减弱后的低气压云系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其触发机制是冷空气从近地层楔入暖空气中,在高温高湿、层结不稳定等诸多有利条件下,冷空气前沿的上升气流在暖区激发出几个较旺盛的中小尺度的强对流云团造成此次的降水过程;数值预报在对流层中部冷平流入侵海河流域的时间和地点,对于强降水出现的时间和落区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日本模式和T213在此次海河流域强降水的落区预报上存在优势,德国模式在强降水量级的预报上最接近实况,但三家数值模式预报西太平洋副高西伸的位置不够准确,导致海河流域的降水预报的时空分布有一定误差。 相似文献
4.
一次夏季暴雨过程预报失误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8年6月17日益阳市一次夏季暴雨过程预报失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低槽东移缓慢,地面不断有弱冷空气补充南下,西南倒槽锋生,配合中低层切变线,是造成本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对于夏季暴雨,除了考虑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及水汽供应,应侧重考虑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因素. 相似文献
5.
2003年9月10日南宁市出现了局地性大暴雨天气,分析其数值预报情况后,针对天气形势和单站要素两个方面,总结出当时预报失误的原因及一些预报体会。 相似文献
6.
使用NCEP-FNL资料对杭州湾一次稳定性持续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冷暖气流在浙江不断交绥形成持续降雨,低层冷空气和东南暖湿气流的不断增强,使大气斜压扰动发展,锋区降雨增强,暴雨发生。此次过程,由于数值模式预报出现偏差而导致杭州湾24h大雨、暴雨预报出现较大失误。检验结果,GFS模式36h预报时效内对冷暖系统预报较好,但对低层锋区的风场预报有偏差,从而对中低层辐合、水平锋生和水汽输送产生影响,大雨、暴雨落区出现偏差。另外,模式对杭州湾南岸冷空气影响预报偏弱也是暴雨漏报的一个重要因素。稳定性降雨预报中,预报员需重视模式在预报临近时刻的调整,根据实况监测和雨带的移动、演变对冷暖气流影响作甄别,从而及时调整降雨落区和影响时间,对预报做出有益修正。 相似文献
7.
8.
黄淮地区一次冷锋暴雨天气过程的预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天气图、地面加密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对2007年7月18-19日出现在黄淮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高空西风槽、冷锋和副热带高压边缘强盛的西南暖湿急流共同作用产生的;强降水产生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附近.在高层干冷、低层暖湿的大气不稳定条件下,地面冷空气的侵入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同时低层辐合、高空辐散的高低空配置,引发了强降水的产生.卫星云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在暴雨临近预报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EC、T213预报产品对2003年7号台风"伊布都"登陆的天气形势演变的预报效果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利用数值预报产品,做出更加准确的天气预报. 相似文献
10.
1暴雨过程概况1994年6月17日至19日,河源市所属各县及市区普降暴雨。中旬前期,全市已普遍出现过暴雨,加上本次暴雨过程,造成了山洪暴发,田地被淹,民房倒塌等严重灾害。2天气形势和影响系统6月16日08时亚欧500hPa图上,本市处在副热带高压的北部;广西境内有一南支槽,此糟将随着副高的东退而迅速东移影响我省。17日,副高已明显东退,广西境内的南支槽加深发展,已移到两广交界处,30oN、111”E处的西风槽在发展东移影响我省。18日,副高退离我省,17B的中纬西风相与南支槽,分别南压和东移,构成“丁”字相(见日1),我省东南部地… 相似文献
11.
12.
从天气形势出发,结合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等演变特征,分析洞庭湖附近生成的两个气旋波东移过程中在九江地区引起的强对流、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3.
对海南岛2000年12月11日出现的一次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1960—2000年海南12月份暴雨的普查分析结果,提出了海南12月暴雨降水率的计算公式及概念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14.
华南暖区暴雨预报失误及可预报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暖区暴雨产生的环境条件复杂和触发机制难以捕捉,数值模式对其预报能力弱,给预报带来困难,经常导致预报失误,是短期预报中的难点。2016年4月19—20日广西出现了一场暖区暴雨天气过程,预报员及数值模式预报出现较大失误。利用业务预报中的数值预报产品、地面中尺度自动气象站观测、常规地面及高空观测、新一代天气雷达及FY-2G卫星探测等资料对此次暖区暴雨预报失误进行剖析。结果表明:中低空急流增强及西南暖低压发展,为越南北部至广西中南部提供了高温、高湿、高能的环境条件,地形性辐合及涡旋触发了对流的发生,中尺度辐合线有效组织了对流的发展,雷达回波具有质心低、降雨效率高等暖云降雨的特征。预报员和数值模式短期时效内对暖区暴雨缺乏预报能力,未能准确把握可触发对流的机制,是预报失败的原因。预报员通过分析上游地区对流云团、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演变及地形作用等触发条件,可以在短时临近时效内对暖区暴雨部分做出定性预报,发布预警信息,弥补短期预报的不足。因此,加强对暖区暴雨形成机理的认识,在预报中做好精细分析,是提高暖区暴雨预报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对2010年6月21日钦州市一次初夏暴雨过程预报失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钦州市处于850hpa切变线南侧及低空急流的左侧,同时地面弱冷空气缓慢南下,与切变线南侧低空急流输送的暖湿气流在华南南部交汇,造成了本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对于夏季暴雨,除了考虑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及水汽供应,应侧重考虑天气系统的配置,以及200hPa层流场散度场,以及各层的物理量场的分析。预报员对数值预报依赖程度高是此次预报失误的主要原因,在预报过程中当实况出现典型暴雨形势但数值预报有较大差异时,预报员应仔细分析订正预报。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他13数值预报产品,结合雷达图,较详细地分析了永顺县2008年7月23~24日出现的暴雨降水过程,总结西风带短波槽和中低层切变线导致永顺县降暴雨的各类天气形势特征,归纳了副热带高压短期变化与永顺县降水过程的关系,对提高本地暴雨预报准确率和暴雨灾害的预警能力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00年4月14日,广西受一次锋面、切变线、低槽的共同影响,却没有出现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本文对这次过程的几个物理量进行计算分析,从短期预报的角度探讨造成空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 2 0 0 4- 0 8- 1 0咸阳地区强对流暴雨天气产生的大尺度形势场、能量场、卫星云图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等分析 ,表明 :这次强对流暴雨发生在副高摆动西伸北抬、中高纬度低槽东移南压的大尺度背景下 ,暴雨发生前期对流层中下层呈强烈的对流不稳定 ,地面冷锋抬升是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的主要因素。多普勒雷达观测表明强暴雨中心回波强度均在 5 0 d Bz以上 ,云顶高度均在 1 0 km左右。其中 0 6— 0 7时南部乾县、武功的暴雨是由典型的 β中尺度系统直接影响造成的 ,此β中尺度对流云团内部存在明显的中尺度气流辐合。强回波出现时 1 h积累降水量图显示的数值与实测降水量相吻合 相似文献
19.
海南岛一次暴雨天气分析与预报概念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海南岛2000年12月11日出现的一次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1960-2000年海南12月份暴雨的普查分析结果,提出了海南12月暴雨降水率的计算公式及概念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20.
江门地区一次暴雨天气分析及数值预报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探讨了江门地区前汛期一次暴雨天气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和数值预报产品的特点,结果表明:槽前的正涡度平流导致强烈辐合上升运动,触发边界层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是暴雨产生的触发机制;时、空分辨率较细的数值预报产品对暴雨落点、落区预报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