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北地震区b值和地震年平均发生率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震级和频度关系式中的b值和地震年平均发生率是表征一个地区地震活动性的重要参数,也是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不可缺少的计算参数。本文根据当前的地震目录,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给出了东北地震区的b值和地震的年平均发生率。该研究成果对在本区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地震预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震级-频度关系lgN = a-bM是统计地震学研究中最基础的规律之一.b值是地震活动水平的重要参数,也是判定地震危险性区的重要指标,它可以为地震危险性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地震预测和地震危险性研究中.本文总结了 b值研究中的关键问题,通过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将b值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归纳为以下4类:(1)在大震发...  相似文献   

3.
沈建文 《地震学报》1992,14(7):683-690
本文指出,目前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广泛使用的用线性回归求取累计b值,然后用震级累计分布函数或概率密度函数确定地震重现关系的传统做法,理论上是错误的,实际上总是系统地高估b值,低估高震级部分的地震频次.研究区域本身的实际b值越小,回归时使用资料的震级范围越小,震级分档间隔越小,则上述系统编差越大.故对于震级上限较低的地区,若仅用历史地震线性回归求b值,由于能控制的震级下限较高,资料震级范围较小,回归所得的b值可明显偏高,从而导致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系统编差.本文提出用无震级上限累计b值取代传统的有震级上限累计b值,并给出了回归求取无震级上限累计b值的实际方法.   相似文献   

4.
以郯庐地震带为研究实例,基于线性最小二乘法回归原理,采用多种组合方案统计得到多个b值与V4组合,选取最佳组合方案,确定郯庐地震带最优b值和V4值;同时使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计算每个组合方案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的基岩水平峰值加速度,探讨了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和V4的不确定性对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影响程度和规律。本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供地震活动性分析和地震危险性评价研究时参考,对地震区划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bem>值统计的物理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古登堡-里克特提出的震级与频度的关系lgN=a+bM,是地震活动性研究中普适性很强的一个经验公式.但对不同的时空域,b值曲线的线性程度有很大的差别.本文关心的是在什么样的时空强范围内,用该关系式得到的b值才具有一定的物理内涵.研究表明,在可孕育某震级档强震(MS8.5,8.0MS<8.5,7.0MS<8.0)的时空域内可得到最佳b值统计结果.由此可推测不同震级档强震在中国大陆不同地区可能的孕震范围.最后对地震区带划分、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地震活动参数确定及应用b值作各种地震预报等方面提出值得探讨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6.
b值和ν4是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进行地震危险性概率计算的两个重要参数,其取值是否合理将影响地震危险性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本文采取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对重庆地区的b值和ν4进行计算,并对于这两个参数进行了讨论.我们认为取 b=1.19和ν4=2.48基本上是合理的,该结果对重庆地区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和地震中长期预报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当前地震安全性评价中,普遍使用考虑地震活动时空不均匀性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CP-SHA),它规定以地震带为统计区域计算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和v4值。正在编制的中国地震动区划图(五代图)提出了针对潜在震源区进行三级划分原则:划分地震带、地震带上划分地震构造区、地震构造区内再划分潜在震源区。本文提出以地震构造区为统计区域回归统计方法计算b值和v4值,然后进行概率危险性分析计算,这样得到的结果可能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8.
阴山地震带中强地震的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阴山地震带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一条主要地震带,根据多年从事地震预报的工作经验,对阴山地震带与鄂尔多斯其他3个边缘的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阴山地震带自身地震活动演化、周期性、月分布地震及包头西震情窗口等方面的特征,并对阴山地震带的地震危险性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9.
引用地震拟合优度r值,对华北地区18次中强地震前地震拟合优度r值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总结出了中强地震前地震拟合优度r值的异常特征,并把该方法应用到了河南及其邻区的中等地震预报中,制定了预报规则,进行了预测内符检验和预报评分。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中期地震预报方法,尤其对弱震区中等地震的预报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地震地质》1986,8(4):76
在地震活动的研究中,对地震预报的理解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就目前的理论水平和观测手段而言,准确地作到地震预报(earthquake prediction)尤其是三要素的预报还是将来的事情,况且,即使实现了预报的问题也还要进行防震、抗震的工程。因此他们探索将震源过程的研究和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1.
地磁场短周期变化与b值异常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鸾声  林金狮 《地震研究》1990,13(2):181-188
本文对唐山7.8级、荷泽5.9级、隆尧5.8级三次地震前地磁短周期变化和b值异常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从孕震过程的角度初步探讨了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某种联系和规律,对于地震预报、综合分析和判断或许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张家口-渤海断裂带西段及中西段b值时空扫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家口-渤海断裂带作为华北平原地区重要的活动断裂带,地震活动频繁,是我国地震监测预测重点区域之一。本文选取该断裂带西段及中西段1970-2016年的地震目录,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时间扫描,分析显示研究区b值为0.28-1.52,其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是在大地震发生前降至最低,震后逐渐恢复;研究区空间扫描结果显示,该区b值的平均值为0.93,其中怀安-万全盆地北缘断裂和蓟运河断裂平均b值较低,反映该区域应力水平较高。综合以上结果,本次研究揭示出研究区地震危险性的时间和空间差异,为对研究区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主要利用《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的方法,对沂沭带北段进行系统的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近期将无较大地震发生,b值外推缺ML4.3级地震。同时,利用灰色理论对该区未来地震危险性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14.
基于应力与b值之间的负相关关系,b值一直是地震预测研究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内容之一.在b值分析时,一个是特定时段的空间扫描分析,另一个是选定空间范围内的时间进程分析.b值的空间分布可以反映各个地区b值的差异性,但难以将其与地震孕育相联系.同样,在进行b值随时间变化分析时,难以保证所选取的区域完全包含b值异常区.有震例研究表明,地震发生前b值存在数月-数年的下降变化过程.本文中,我们着眼于b值下降变化过程,通过格点搜索法,分析1976年唐山Ms7.8地震前b值异常特征.结果 表明:b值下降异常大面积集中分布在京-津-唐一带地区,在这个异常区内唐山Ms 7.8地震发生前b值大约从1973年6月到1974年10月经历了17个月的下降过程,从1.1降至0.72,相对下降幅度约为35%.在之后的20个月中,b值一直维持在低值,没有明显变化.在b值处于低值期间,从1975年4月 1976年6月,b值异常区的应变释放是加速的.  相似文献   

15.
1.前言兰州地区地质构造复杂,且大部地区为黄土覆盖,因此虽然以往做了不少地震地质工作,但对该区的地震构造条件的认识尚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本文试图根据卫星影象的解译结果,分析兰州及其邻近地区活动断裂的展布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为该区地震危险性的研究及地震预报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6.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参数不确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宗旨是探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中主要地震活动性参数的不确定性及其影响。为此 ,重点研究了地震统计区划分中的不确定性及其影响、地震统计区参数 b值的不确定性及其影响 ,以及空间分布函数对地震活动性参数导致的不确定性的影响。文中指出 ,地震统计区概念是考虑时空不均匀性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中特有的概念 ,是对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在考虑地震活动空间分布不均匀性方面的发展。虽然它源于我国的地震带划分概念 ,但是 ,却明显区别于地震带。文中强调了地震带划分是地震孕育发生环境研究的重要基础 ,而地震统计区仅只服务…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 1 997年玛尼 7.5级地震的前兆特征 ,认为玛尼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构造背景 ,它发生在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第 5个活跃幕 7级以上强震所构成的“大三角”分布的特定节点上。地震前存在着低 b值、缺震、频度、GL值等测震学异常以及水位、水温、地应力等水化学和地形变学异常。通过该地震前兆特征的追溯性分析 ,必将对地震预报带来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利用Logistic回归进行地震危险性概率预测方法,对以新西兰地区相同时间段内地震活动性b值和等地震个数所覆盖空间区域的半径r为例,讨论了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变化和强震发生的概率关系。研究表明,该地区强震发生的概率总体上与强震发生前一年半时间窗内的地震活动性资料计算的b值呈正相关关系,与r值呈负相关关系。该方法可以推广应用于研究其他异常分布和强震的概率统计关系。  相似文献   

19.
谭承业 《地震研究》1990,13(3):308-318
本文设计了一种用于地震预报和地震对策的模型体系。任何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综合的大系统都不能用一个单一模型来处理,因为单一模型容纳的变量有限、研究的问题受到局限。地震预报和地震对策系统包含长、中、短、临地震预报,强余震预报及震前、震后的对策等,研究的目标多、功能复杂,需要建立一个相当规模的模型体系来解决这一问题。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设计和建立各个模型,使各模型的输出、输入互相匹配,功能互相补充。该模型体系具有预报功能和决策功能。前者包括大区域地震危险性判定,中期(0.5—5年)地震危险性判定,短期(0.5—6月)地震危险性判定,临震(几小时—15天)地震危险性判定以及未来地震类型和强余震趋势的判定等。后者包括震前决策和震后决策。使用的数学方法包括统计方法,模糊集方法和灰色系统方法。  相似文献   

20.
郑兆 《地震学报》1994,16(3):376-380
就确定地震前兆异常证据可信度的原则、思路和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 并举例说明。目的是根据各学科地震分析预报方法指南的内容, 采用较统一的确定方法来获得22项地震前兆异常(空区、条带、b值、C值、波速比、地震活动异常增强、地震活动异常平静、地震窗、震群、地震序列、尾波、P波初动、应力降、地电、地磁、地应力、地倾斜、水物理、水氧和水化、重力、空间环境、宏观异常)的异常证据可信度, 配合地震预报专家系统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