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际地震动态》2011,(5):47-48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于2011年5月4—10日在陕西省西安市联合举办了"2011年度地震预报与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交流会"。本次会议的  相似文献   

2.
《国际地震动态》2012,(2):34-35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时,其地震预警系统的明显效果引起了国人强烈关注,由此,国内加快了对地震预警的研究。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四川省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和成都市防震减灾学会于2011年7月22—24日在成都组织召开了“公众在特定场景下的地震预警应对策略研讨会”。来自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四川省地震局、云南省地震局、天津市地震局和成都市防震减灾局、四川省行政学院、四川省科技厅等单位的专家与会进行了专题研讨。  相似文献   

3.
2011年9月18日印度锡金邦发生6.8级地震,我国西藏自治区受损较为严重,西藏地区的重灾区地震烈度达Ⅶ度。介绍了该地震序列及地震对西藏地区造成的震害、震后应急响应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如今这个时代有许多地球物理学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这一点每个人都认同。最近,几次巨大地震的发生震撼了全世界,这在有精确地震记录以来是非常罕见的。这些地震包括: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巨大地震”、6年前的印尼大地震以及发生在这两次地震之间的2010年智利8.8级地震。  相似文献   

5.
《国际地震动态》2012,(2):36-38
根据中国地震学会要求、,经过精心安排,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于2011年8月24—29日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了第四届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年会。  相似文献   

6.
日本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全球地震按数量20%发生在日本。造成的损失也很大。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的9.0级地震是日本有历史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  相似文献   

7.
张永久 《内陆地震》2012,26(4):291-299
利用四川地震台站监测资料,分析了2011年4月10日炉霍MS5.3地震前后鲜水河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和前兆异常情况,讨论了炉霍MS5.3地震后鲜水河断裂带未来地震趋势。结果表明,2011年4月10日炉霍MS5.3地震发生在1976年2月6日炉霍7.6级地震破裂区,震后余震活动微弱;震前鲜水河断裂带及其附近的流体和形变等出现了一些短期前兆异常;鲜水河断裂带中南段存在发生个别强震的长期背景,但是4月10日发生的炉霍MS5.3地震难以简单地作为鲜水河断裂带强震短期紧迫性和危险程度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8.
西太平洋地震带8级地震活动图像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研究了西太平洋地震带8级地震活动的时、空、强图像及其成对性、重现性特征;对近代25次8级地震发生前几年地震活动异常图像进行了震例总结。并对1~5年内本带的强震活动趋势提出两个值得注意的危险区,其中之一的仙台东侧近海,对应发生了2011年3月11日仙台9·0级地震。  相似文献   

9.
《国际地震动态》2012,(2):40-40
1会议概况 陈鑫连先生是我国地震科技工作的老一辈科学家之一,是地形变测量学科的奠基人和引领者,几十年来在我国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科学研究与地震科技管理等防震减灾事业的多个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2011年适逢陈鑫连先生八十华诞。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与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以及中国地震学会地壳形变测量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发展论坛,以学术研讨会形式恭贺陈鑫连先生八十华诞。本次会议于2011年10月14日至10月17日在咸宁召开。  相似文献   

10.
舒曼谐振异常现象与地震活动性有较好的相关性,舒曼谐振异常现象可能与地震电离层扰动有关,是岩石层-大气层-电离层耦合的重要体现之一.本文详细介绍了云南舒曼谐振地震前兆观测台的系统结构和仪器参数,以及统计分析和震例分析的结果.永胜台观测数据显示2011年3月10日云南盈江M5.8级地震震前3天By分量出现舒曼异常,2011年1月23日临沧东部M4.0级地震震前2天By分量出现舒曼异常;通海台观测的By分量频谱分析结果显示,2011年5月22日红河州M4.2级地震当日前3阶谐振频率对应谱密度出现强烈扰动.研究表明,舒曼谐振地震前兆监测是一种可行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1.
新西兰2010年M7.1地震与2011年M6.3地震活动和灾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新西兰.2010年9月4日M7.1地震(国际标准时间)与2011年2月22日(国际标准时间)M6.3地震活动和灾害情况进行了分析,用同震位移方法计算了两次地震的地震烈度,结果表明尽管两次地震震级相差较大,但由于M6.3地震震源深度较浅,两次地震在地表的烈度相同.本文用主余震序列方法计算了两次地震的断层滑动参数,结...  相似文献   

12.
识别地震前兆作为早期预警信号一直是全球地震研究所致力的重要目标.近日,发表于《应用物理学快报》杂志(2011年11月21日)的最新研究表明,岩石断裂释放的臭氧可作为判断地震即将发生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3.
全国自动地震速报系统综合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3套独立自动地震定位系统结果进行综合处理,得出中国自动地震综合目录,并与正式速报结果进行对比,得出全国自动地震速报系统综合评估结果,发现该目录对于国内绝大部分5级以上、国外7级以上地震实现整体覆盖,且没有误报发生,可以作为国家台网中心正式地震速报的重要参考,对于建立“自动报~正式报”的两级地震速报制度可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地震预警方法的新型预警方法。这种预警方法利用数据同化技术对实时波动场进行精确估计,然后再利用基于辐射传输理论的蒙特卡洛直接模拟法对波动能量的传播做数值模拟,并最终计算预警目标区烈度并做阈值判断发出预警警报。整个预警过程无需触发、无需定位、无需测定震级、无需利用衰减关系,较传统预警方法具有明显不同的技术手段,比较有效避免了传统地震预警方法中一系列基于经验统计规律的误差累积和单纯依靠初至P波信息在应对复杂地震时的局限性。本文选择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M_w9.0地震和2016年2月6日台湾M_w6.7美浓地震作为预警模拟震例,分析并论证了本文预警方法在处理网外地震、网内地震以及复杂地震时的预警能力,最终得出本文预警方法在应对网内地震时具有良好的预警准确性和时效性,以及相对于传统预警方法在处理复杂地震时具有较大的优势。最后,总结并展望了本文研究工作的不足之处和有待继续研究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引言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M9.O)[11]一个月后,4月11日17时16分左右,在福岛县浜通深约5km处发生了M7.0地震[12]。伴随这次地震,沿盐平断层出现了连续长达11km的地表地震断层(正断层)[13-15]。  相似文献   

16.
利用青海省地震台网玉树、曲玛莱、杂多、昌都等地震台以及玉树7.1级地震后临时布置的台站产出的数字化观测资料,采用Pg、Sg最大振幅比的方法,计算了2011年6月26日青海囊谦Ms 5.2级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该区地震序列以走滑地震为主,仅有一个余震的震源机制解为逆冲类型.  相似文献   

17.
2013年4月22日在赤峰—开原断裂中段发生了内蒙古通辽5.3级地震,对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地震形势产生双重影响。基于K值、G-R关系、能量释放比例RE和M-T等指标判定通辽5.3级地震为主震-余震型。根据1900年以来东北地区中强地震时空演化规律分析认为,大兴安岭和松辽盆地5级以上地震具有基于时间相依的空间对跳现象,通辽5.3地震是继2008年6月10日阿荣旗与鄂伦春交界5.2级地震之后,对跳发生于松辽盆地东南边缘的一次中强地震;对比东北地区以往震例分析认为,通辽5.3级地震既具有符合历史统计规律的普遍性,又具有不同于历史统计规律的特殊性。根据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岸9.0级强震前后东北地区中等以上地震的时空演化特征分析认为,海拉尔盆地及大兴安岭过渡带、环渤海地区至开鲁盆地的"菱形"区域是日本9.0级地震之后我国东部地区响应最为强烈的地区。由于同时受到日本9.0级地震和鄂霍次克海8.2级深震前所未有的双重影响,2013年东北地区的松辽盆地史无前例的发生了8次5级以上中强地震,未来东北地区很可能将重启新的地震活动格局。  相似文献   

18.
统计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10月30日四川青川县内8000多个ML≥1.0地震,研究汶川地震后青川县内小震活动的日频次变化和前兆起伏加剧、突跳,与其后48小时内发生的ML≥4.0中强震的对应关系,结果对青川县中强地震发生时间、空间范围的预报分析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际地震动态》2011,(10):47-47
2011年中国地震学会全国秘书长工作会议于2011年9月20—24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召开。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学会(局)、中国地震局直属单位及大专院校主管学会工作的领导和联络员共计31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2011年8月11日新疆阿图什、伽师交界5.8级地震基本参数、地震序列特征,分析了震前震区周围及相邻构造区地震活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5.8级地震发生在柯坪断裂,震源断错类型为逆冲型;(2)该地震序列为主.余型,余震衰减较快;(3)地震活动表明震前存在4级地震围空、地震平静、中等地震增强、地震学参数时间扫描异常等中期异常和小震群活动短期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