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地市尺度工业污染的集聚特征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胡志强  苗健铭  苗长虹 《地理研究》2016,35(8):1470-1482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工业污染形势极为严峻,而且不同工业污染物的分布有着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根据2013年中国286个地市工业废水、工业SO2和工业烟(粉)尘等工业污染数据,以污染总量和污染强度为测度指标,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方法,引入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全国工业污染的地理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① 工业污染空间集聚显著,空间分布差异大。工业废水、工业SO2、工业烟(粉)尘总量和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性;废水总量东高西低,强度西高东低;SO2总量北高南低且高污染区域较多,强度西高东低;烟(粉)尘总量与强度空间格局相似,集中于晋陕甘一带。② 工业污染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三大污染物总量和强度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滞后和空间误差溢出效应,区域污染物排放会受到周边地区污染物排放的显著影响。③ 三类污染物由于不同的特性、空间格局和产业指向性,使得影响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存在有显著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第三产业比重、利用外资规模、能源强度的提升,会增加污染物总量,但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科技支出水平的提升,则有利于降低污染强度。④ 要进一步降低工业污染,提高环境质量,既要充分重视工业污染的空间交互作用,加强地区间联防联控,同时也要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生产工艺高级化,加大科技投入,控制能源强度,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制定差异化工业污染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郭政  姚士谋  吴常艳 《地理科学》2020,40(12):1949-1957
采用空间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研究1999—2017年中国工业烟粉尘排放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工业烟粉尘排放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其排放的基尼系数和污染物分布指数均呈现下降态势,空间集中程度有所缓和。②中国工业烟粉尘排放空间分布呈东北-西南走向,其排放中心不断由东南向西北方向迁移。③中国工业烟粉尘排放存在空间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其冷热点区空间分布发生显著变化。④能源消耗、第二产业比重、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将会增加工业烟粉尘排放,而外资水平、治理技术水平和环境规制力度的提升则有利于减少工业烟粉尘排放。  相似文献   

3.
中国工业生态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解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基于2000-2016年中国工业数据,构建工业生态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测度不同区域的工业生态效率,构建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对空间分异特征进行解析,最后研究了工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结果如下:①中国工业生态效率均值呈现出波动趋势,在2016年达到最大值;②区域之间差距明显,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也在2016年最大,空间分布上逐渐集中,逐渐形成了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阶梯状空间分布特征;③工业生态效率存在着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并有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空间俱乐部现象;④财政分权的直接效应值最高,对外开放和固定资产是抑制本地区工业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科技创新、财政分权能够促进邻近区域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产业集聚、对外开放不利于邻近地区工业生态效率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姜玉培  甄峰  赵梦妮  曹晨 《地理科学》2019,39(9):1496-1506
依托南京主城区居民日常身体活动调查数据,基于身体活动时空维度,挖掘城市居民日常身体活动时空分异特征,并采用混合效应模型探究身体活动分异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居民日常身体活动时空异质特征明显。工作日/非工作日不同类型身体活动时间安排及个体间差异均显著;工作性、交通性、家务性身体活动空间制约明显,而休闲性身体活动空间分布更具弹性;与工作日相比,非工作日不同类型身体活动空间范围变化收敛与扩散特征并存。活动空间范围、个人社会经济属性、自身健康状况对居民日常身体活动分异均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居民日常活动空间范围决定身体活动的空间适应与选择;社会分工差异导致不同性别、年龄人群身体活动具有指向性;身体活动时间出现与个人社会经济实力倒置现象;而良好健康状态会激励居民日常身体活动的保持。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业竞争力时空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素豪  李晶  李泽怡  宗刚 《地理学报》2020,75(6):1287-1300
基于客观权重赋值法,从自然禀赋、流动投入、产出能力、设施机制4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实证测算了2000—2016年中国29省农业竞争力,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剖析了中国农业竞争力时空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制定针对性、差异化的农业竞争力提升政策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① 中国农业竞争力呈上升趋势,并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特征,空间溢出强度呈倒“U”型变化趋势,流动投入、产出能力两项子竞争力呈上升趋势,资源禀赋相对稳定,设施机制波动上升;② 东部省份农业竞争力异军突起,中西部省份不断下降,两级分化趋势明显,局域空间集聚格局以高—高和低—低集聚方式为主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与路径依赖性;③ 农民收入、居民消费水平、经济基础、R&D投入、种植结构、粮食品种选择对本省农业竞争力时空格局演变存在直接效应,对其他省份存在间接溢出效应;④ 应充分发挥农业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示范效应与扩散效应,推动农业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谋划农业竞争力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社会经济活动与制度背景的交互效应对PM2.5污染的影响,文章选取经济转型的前沿阵地——广东进行了实证分析。基于遥感影像获取的PM2.5质量浓度数据,运用空间马尔科夫链和空间计量模型,定量刻画了广东省1998—2015年PM2.5质量浓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对不同制度背景下社会经济活动对PM2.5的影响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地级市PM2.5质量浓度呈现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过程,PM2.5质量浓度形成“以珠江口为核心”的圈层空间结构,呈现“以佛山、广州和东莞为核心,先扩散、后集中”的空间演变特征。空间马尔科夫链结果表明:PM2.5质量浓度演变存在显著的空间交互性。若与PM2.5质量浓度高的区域为邻,则该区域PM2.5质量浓度增大的概率将会变大;而与PM2.5质量浓度低的区域为邻,该区域的PM2.5质量浓度的变化则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和制度背景的交互项表明:高市场化水平能够削弱工业生产对PM2.5的正效应。分权化过程促进了工业生产对PM2.5污染的正效应;同时,显著降低了污染密集型工业生产的排放。全球化进程通过引进清洁技术促进技术进步从而降低PM2.5的污染。此外,环境规制通过降低工业生产排放和倒逼技术进步达到降霾效果。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3—2019年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包括经济结构、要素结构、社会结构和公共服务结构的城乡结构协调度指标体系,运用全局熵值法和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城乡结构演变格局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发现:(1) 2003年来,东北三省城乡结构协调水平整体提升且空间集聚特征显著,但中心城市的城乡结构协调水平相对较低,要素资源分布较为集中。(2)城乡结构各指标变化率呈现“点状+面状集聚”空间格局,其中经济结构和要素结构演变类型主要为增长型,公共服务结构演变类型主要为降低型,社会结构演变类型省际差异明显。(3)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经济结构和公共服务结构协调度提高、要素结构和社会结构协调度降低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且城乡结构、经济结构和公共服务结构协调度提高具有正向溢出作用。(4)城乡结构演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以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及的19个中国城市群共201个城市数据为样本,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型、空间误差模型等方法对城市群2006—2018年产业协同集聚水平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剖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群第二、三产业协同集聚水平总体呈现波动下降的态势,其中第二产业区位熵呈先降后升的趋势,第三产业区位熵则持续缓慢下降。(2)中国城市群第二、三产业协同集聚空间格局保持相对稳定,城市群产业协同集聚水平较高的城市群依旧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和沿海地区,而中部地区的产业协同集聚水平相对较为落后。(3)中国城市群第二、三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总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集聚态势逐渐减弱、内部差异逐渐增大。(4)运用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城镇化、政府调控和外商投资强度对中国城市群第二、三产业协同集聚水平的空间布局影响较为显著,而科技支出强度的影响不显著。(5)产业协同集聚发展需因地制宜,东部地区城市群应发挥好政府的调控作用推动城市群内部的协调分工;中部和东北地区城市群应加快提升第三产业,确保其配套服务业能适应第二产业发展;西部城市群则应加强自身城镇化建设水平,保...  相似文献   

9.
宗会明  季欣 《地理科学》2021,41(7):1256-1265
以典型山地城市重庆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住宅小区空间矢量数据和多源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D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圈层缓冲区分析、扩展强度指数、景观格局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GWR,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方法,对近20 a重庆市主城区住宅小区的空...  相似文献   

10.
张博胜  杨子生 《地理研究》2020,39(7):1592-1608
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重点检验了2010—2017年间中国省域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农村减贫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①2010—2017年间中国省域农村贫困、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而经济城镇化集聚现象呈现逐渐消减的态势。②人口城镇化对农村贫困主要表现为先缓解后加剧的“U”型特征,而经济城镇化则刚好与之相反,呈倒“U”型特点,土地城镇化对农村贫困的作用尚不明显,但主要表现出加剧农村贫困发生的潜在可能。③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对农村贫困产生了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二者对农村贫困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门槛”现象。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口城镇化减贫直接效应门槛已基本突破,减贫潜力较弱,而大部分省份的人口城镇化减贫溢出效应门槛依然存在,益贫性的溢出效应仍然明显。相比之下,各省域经济城镇化减贫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门槛均已突破,整体上以益贫性为主。④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合理推进人口城镇化,加快完善相关制度改革。有效、有序地扩张城镇空间,优化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壮大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和强化其质量升级,增加城镇就业空间,提升城镇整体辐射带动效应。统筹协调区域人口、空间、资源等的分配与利用,充分发挥要素集聚带来的正向“外部性”作用,合力推进农村长效、稳定减贫,促进城乡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旅游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吴媛媛  宋玉祥 《地理科学》2018,38(9):1491-1498
基于中国地级单元2005~2015年旅游经济及相关指标的面板数据,运用ESDA、空间变差函数、空间计量方法,揭示中国旅游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中国旅游经济空间相关性显著为正,高高和低低集聚现象明显。高高集聚区分布在三大经济区以及闽东沿海地区内,低低集聚区分布在西部地区及东北北部地区。② 中国旅游经济空间差异不断减小,旅游外汇和国内旅游收入分别在东南-西北和东-西方向上空间差异最大。③ 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服务设施、交通条件、信息化程度共同影响着中国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的形成与演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贫困治理已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解决相对贫困的新阶段.增加贫困地区的非农就业机会,保障贫困人口充分有效就业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促进贫困地区转型发展的根本举措.基于2013-2017年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县域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方法,解析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贫困地区非农就业的空间增长趋势及其驱动因素,并区分了不同人...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合构建了产业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空间计量等多种计量方法对2005—2016年山东省17地级市产业生态化水平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① 产业生态化依赖于产业化物质消耗型规模增长,但不以结构优化为基础的产业化势必忽视经济要素的横向转移反馈作用与集群效应,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现象;② 产业生态化水平逐年递增反映出产业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由拮抗向良性共轭方向发展,但其增长率较低说明了产业轻型化与清型化进程滞缓,其质量提升之路漫长而艰巨;③ 产业生态化呈现东中西递减的空间梯度分异特征,东部沿海地区始终是热点区,西部地区尤其是鲁西南地区始终是冷点区;④ 产业生态化水平空间相关性较为显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外商投资等因素负向溢出效应比较明显,而政府调控以及环境规制强度等因素正向溢出效应突出。  相似文献   

14.
长江经济带环境创新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德忠  夏启繁  张杨  高鑫 《地理科学》2021,41(7):1158-1167
以绿色专利申请量为评价指标对长江经济带环境创新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多维度挖掘,并揭示了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时序发展上,长江经济带环境创新空间集聚特征显著,绿色建筑技术始终主导长江经济带环境创新演化发展;②空间演化上,长江经济带环境创新格局整体表现为由东部地区主导,并呈现出由东向西的阶梯推进的发展特征,且呈现出显著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邹伟勇  熊云军 《地理科学》2022,42(7):1207-1217
基于2000—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以关键词检索人工智能相关的专利申请数,运用标准差椭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以及空间杜宾分解模型,探析中国城市人工智能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人工智能发展在时间上可分为起步期、成长期以及高速发展期;空间上呈明显的层级效应,东部沿海城市优势明显,中西部城市正加快崛起。② 人工智能存在较强的空间正向相关关系,局部地区城市形成集聚发展态势。空间分布沿“东北?西南”方向产生极化现象,沿“西北?东南”方向产生扩散现象。分布重心位于安徽省内,有持续向东南迁移的趋势。③ 市场化水平、人口密度、人力资本、外商投资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人工智能发展,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政府干预与人工智能发展呈倒U型曲线关系,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人工智能发展,但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及其溢出效应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王良健  李辉  石川 《地理学报》2015,70(11):1788-1799
基于C-D函数剔除城市经济非期望产出构建随机生产函数模型,以地均投入产出技术效率表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采用2003-2012年282个地级以上市面板数据测算了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建立空间滞后计量模型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溢出效应与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①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所提升,且存在明显的空间特征与区域差异。空间特征显示,效率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湖南、湖北、河南南部、安徽东部、山东与江苏交界处。区域差异显示,中部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最高而东北地区最低,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增速最快而西南地区较低且增速最慢;②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显著为正的溢出效应,其中在中部、东北、西北地区较高,而在西南地区最低;③ 影响因素在各区域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有必要采取具有区域针对性的措施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庄良  田娜  赵彪 《热带地理》2020,40(3):539-550
利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ESDA、网格维数等方法,并基于1978—1985、1986—1997、1998—2016年不同时间阶段,以上海市博物馆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博物馆可分为探索起步、稳步发展和高速发展3个阶段,内部类型差异显著、多元变化趋势明显;2)博物馆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区及黄浦江沿岸,空间上不断集聚并呈现典型的“核心—边缘”特征,全局分布具有空间自相关特性、冷热点变动显著;3)中心城区博物馆在分布上表现为分形结构较为复杂的放射状演变趋势,博物馆类型逐渐丰富和多元,不同阶段博物馆类型各有偏重;4)博物馆的时空特征演变是历史文化资源、政府政策导向、区域经济水平、区域人口分异和交通通达条件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业发展韧性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升农业发展韧性是保障农业供给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基于2006-2015年省域尺度农业生产、生态和经济综合数据研究表明,各省域农业发展韧性均呈现优化趋势,但省际差异有所扩大;中国农业发展韧性存在显著空间关联特征且冷热点分布不均;空间互动状态下农村教育水平发展有利于强化农业总体韧性,产业结构升级对农业总体韧性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负。农均播种面积增长有助于提升本地农业生产和生态韧性,财政支农投入增长有助于提升本地农业经济韧性,城市化进程有助于提升本地农业生产韧性但削弱农业生态韧性。提升农业发展韧性并缩小区域间农业韧性发展差距需要多措并举,包括增强农业发展韧性的系统动力、完善农业发展韧性的区间统筹机制和因地制宜确定农业资金投入方向等。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流域经济韧性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流域应对外部冲击的经济韧性能力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关键。以黄河流域91个地市单元为研究对象,构建经济韧性指数,分析了黄河流域面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经济韧性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究其决定因素。结果发现:① 黄河流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抵抗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显著下降的态势,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黄河流域中南部地区经济韧性水平相对较高;② 黄河流域经济韧性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特征,在空间上表现出经济韧性水平高(低)的城市在空间上集聚分布,且空间自相关指数呈现出上升的趋势;③ 相关多样性、专业化、政府管控和第三产业比重均显著的促进黄河流域经济韧性水平提升,而当前经济发展模式不利于经济韧性水平的提升;④ 黄河流域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高经济韧性水平城市的发展将促进周边城市经济韧性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多空间尺度下知识溢出对中国研发活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多空间尺度下的知识溢出机制框架基础上,将研发过程分解为知识创造和知识商业化2个阶段,建立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知识溢出对中国省际研发活动效率的影响.整体上,中国研发活动效率呈逐年提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呈现"东高、中快、西低"的发展态势;各阶段效率具有空间异质性,沿海地区知识创造效率高、知识商业化效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