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张延吉  张磊  吴凌燕 《地理学报》2017,72(4):618-632
有关非正规经济的空间分布特征始终缺乏宏观维度的定量研究。本文利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中的流动商贩数据和工商局登记的正规商业数据,通过DO指数和M函数,分别探究流动商贩的空间特征及其与正规商业的分布关系。研究发现:① 绝大多数类型的流动商贩及其占地面积具有显著集聚的空间格局;其中,与居民需求较为密切的商贩类型,集聚程度相对较低。② 相较于正规商业,流动商贩在极小的空间尺度上更为强烈地集聚分布;但随着尺度扩大,集聚程度呈快速衰减态势。③ 经营内容相近的流动商贩与正规商业之间表现出显著的互斥关系,而非共栖关系;且两者的互斥程度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上尤为强烈。由此,本研究证明设立摊贩疏导区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并就设置的类型及原则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2.
刘阳  赵振斌 《地理研究》2021,40(7):2086-2101
乡村旅游社区的快速发展使得社区内多群体冲突日益凸显,对社区冲突空间特征的认识,有助于实施有效的社区旅游空间规划与管理。研究选取西江千户苗寨为案例地,采用参与式制图与半结构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当地居民进行调研,按照“负面情感-原因追溯-冲突构成-空间分布”这一逻辑链条,对案例地社区冲突进行探测。通过质性分析与空间分析的混合方法,识别社区冲突类型及对应的冲突对象关系,并分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显示:① 旅游开发背景下社区冲突的类型构成具有多元化特点,但存在包括日常生活干扰、经济利益矛盾、公共权力失语、环境破坏、生产建设受阻的主导结构类型。② 居民主体视角下有居民-管理者、居民-外来经营者、居民-居民和居民-游客四种冲突对象关系,不同冲突对象关系占比及其冲突类型构成有所差异。③ 冲突对象关系的总体分布在空间上存在核心-边缘效应,旅游开发核心区四种不同冲突对象关系均有大量分布,边缘区以居民-管理者和居民-居民为主;不同冲突对象关系高值区的空间分布具有差异,居民-管理者表现为核心分散分布,居民-居民则为边缘分散分布,居民-外来经营者和居民-游客均为核心区集聚呈轴向分布。④ 冲突空间分布受到社区微观区位、统筹规划、市场化需求及不同主体实践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多群体在空间形成竞争关系,共同塑造社区空间。  相似文献   

3.
三亚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国际流动人口塑造了俄语语言景观,吸引了俄语区国家移民流动至三亚。论文通过定性研究方法,在流动性框架下分析三亚俄语区移民与城市空间的联结。在新型流动性范式下,借助流动/停泊辩证观分析移民空间实践与身份建构,以理解俄语区移民的流动性特征,从日常流动实践中揭示移民空间集聚形成的停泊点结构与意义。研究发现,群体身份可通过社会网络和组织来营造与认同。俄语区移民居所与社会身份具有流动性及不稳定特征,但空间性建构的基础设施作为其日常流动的停泊点赋予特殊地方性意义。停泊点以空间地方性建构引导群体的日常生活流动,开启社会网络的重建。在此过程中,群体对地方性的塑造与体验,通过语言文化产生了群体身份的营造与认同,以及他者对群体的社会建构,形成俄语国家的社交网络。移民在停泊空间的日常流动空间实践与社会交往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移民的空间实践与身份认同构成人地互动下新的社会网络的重要因素。研究结论丰富了移民流动性的研究案例,拓展了在华跨国移民群体研究对象与其在旅游城市日常生活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数字经济时代,虚拟网络空间和现实地理空间并行交融,导致实体商业空间的盛衰与重构。论文以天津西青姚村商业街为例,对比分析自媒体传播影响下传统商业街区的业态格局与活力演变特征,定量测度自媒体传播因素对商业街区活力演变的影响程度与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自媒体传播下姚村商业街空间扩张明显,同业态集聚度明显上升,交通节点处形成流动摊贩集聚区。(2)自媒体传播下姚村商业街活力大幅提升、活力更趋稳定、活力热点区显著扩张;活力热点区在空间上沿交通主干道呈轴向扩张,在时间上大规模人流持续时间延长3 h。(3)自媒体传播因素对商业街区发展活力的影响显著,其中消费者—自媒体兴趣互动需求是核心要素,消费者—商业街自媒体感知能力是基础要素,消费者线下连锁决策行为是潜在力量,消费者自媒体体验分享率的作用微弱。研究丰富和完善了虚拟网络空间与实体地理空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为激活传统商业街区活力、促进转型升级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国外大都市区人口发展的相关政策及其借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世界地理研究》2002,11(2):59-64
对于任何一个大都市来说,人口问题已经涉及到经济、政治和社会影响的方方面面,严重影响着其区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和借鉴相同时期国外大都市区的人口发展政策,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将十分有助于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本文简要分析并总结了国外发达国家工业化以来,大都市区在人口发展方面的主要经验,如:科学的数据统计平台;适时的规划疏导;强有力的政府宏观调控;积极的市场导向机制;专门的咨询管理机构,以及配套的各项社会发展政策,等等。同时,本文也指出,由于较为类似的城市化进程,广大发展中国家大都市区一些成功的人口管理经验也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乡镇企业的社会区性格和空间聚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乡镇企业的社区背景和空间行为入手,分析社区成员、社区政府以及乡镇企业经营者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和行为特征,总结乡镇企业的社区性格及其表现。从文化传统、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和意识形态角度探讨形成这种社区性格的根本原因。正是乡镇企业的这种社区性格阻止了其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造成乡镇企业横向联合与兼并的困难,对乡镇企业的空间集聚形成壁垒效应。乡镇企业要摆脱目前的困难,提高其经济效益并实现可持续增长,就应该  相似文献   

7.
赵美风  刘盛和  戚伟 《地理研究》2018,37(6):1208-1222
以北京市为案例区,以土地利用与人口分布的同一性为基础,通过建立基于空间配置法的流动人口聚居区识别方法,实现了社区尺度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空间识别。在此基础上,对比街道尺度和社区尺度流动人口聚居区的识别结果,判断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空间尺度效应,探析流动人口聚居区空间尺度效应的形成原因,明确选择社区尺度作为识别空间单元的必要性。研究发现:基于空间配置法的社区尺度流动人口聚居区识别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能够有效识别案例区约90%的流动人口聚居区。流动人口聚居区具有显著的空间尺度效应,主要原因包括:较大空间尺度容易忽略区域内部社会空间差异、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体制和高速城市化进程。研究结论将为流动人口聚居区系统化、精细化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和方法借鉴,为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流动人口聚居区顶层制度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从社区型景区的特殊性出发,以鼓浪屿为例,基于行为视角进行居民空间利益分析。运用人口密度的声波叠加、衰减模型和社会调研等定量分析方法,从居民的活动空间分布、居民与旅游者的冲突空间分布以及居民的空间意象3个角度分析居民空间利益冲突、利益需求和利益协调。结果显示,社区型景区居民空间利益主要体现在居住活动空间、冲突空间和意象空间三方面,并依此提出居民视角的空间提升方案:将"居住空间内-高冲突-高意象"的区域划为优先提升区、"居住空间内-高冲突-低意象"和"居住空间内-低冲突-高意象"区域划为重点提升区、"居住空间内-低冲突-低意象"和"居住空间外-高意象"划为一般提升区。对比评估政府视角规划方案表明,基于政府视角的调控并未充分考虑居民视角的空间利益分布。建议在当前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背景下,政府应重视居民视角的利益分析和实施,对不同空间区域采取不同的提升措施;加强社区建设与人文延续;进一步合理控制游客容量,采取适当措施分散游客,提升社区型景区的宜居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西方新自由主义政策推行,封闭社区以其空间私有化、社会分异与隔离的特征成为一种特殊的全球现象。封闭社区对城市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影响。本文在对国内外研究成果总结的基础上,探讨封闭社区的性质、类型和形成的影响因素,并重点讨论封闭社区对城市空间发展与演变的影响。封闭社区具有物理空间封闭性、社会空间隔离性和文化空间契约性,是经济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政策、制度环境与历史文化变迁和多元主体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空间效应上,封闭社区影响着城市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塑造和演变,进而深刻影响城市空间演化与城市发展。最后,从城市政府和城市规划的角度讨论封闭社区的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优质教育资源导向的城市绅士化类型,学区绅士化是指重视教育的中产阶层群体通过高价购买“学区房”实现向名校学区集聚的社会空间过程。基于国内外学者关于学区绅士化的理论分析,以南京为案例城市,采用兴趣点(POI)、房地产市场、手机用户画像和调查问卷等多源数据,开展绅士化学区识别、绅士化群体与空间特征、绅士化强化机制与固化效应等研究。通过熵权TOPSIS模型对南京主城区公办小学学区的绅士化水平进行评价,将218个小学学区根据绅士化程度划分为高度绅士化、较高绅士化、中度绅士化和低度绅士化4种类型。发现高度绅士化学区与单位制度存在紧密关联,学区内聚居着大量拥有较高社会、经济和文化资本并且高度重视子女教育的中产阶层家庭。政策上严格的学区制度、市场化飙升的学区房价和文化域激增的教育焦虑等,不断强化名校教育资源优势及其学区绅士化程度,并将优质教育机会锁定在特定学区空间和较高阶层群体内部。学区绅士化实质上是“学区空间”作为关键驱动要素,推动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相互转换与巩固提升,并实现家庭“社会资本”向下代际转移的过程。这种由于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导致的社会空间重构现象,容易加剧城市内部的贫富分化和阶...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draws on Asef Bayat’s theory of “quiet encroachment” to analyse the political agency of street hawkers and squatters in Accra, Ghana. It demonstrates how squatters and street hawkers in Ghana’s capital city are engaged in everyday practices of quiet encroachment, whereby they occupy urban space as a means to reproduce themselves. It then explores how encroachers take collective action to defend their access to urban space from state-led dispossession. In a context of competitive partisan politics where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space has become highly politicized, hawkers and squatters organizations have been empowered to seek active engagement and dialogue with the authorities. Whereas Bayat argues that the informal proletariat in authoritarian contexts desire autonomy and invisibility from the institutions of the state, therefore, the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Ghana’s multiparty system have created the possibility for bold acts of encroachment on urban space.  相似文献   

12.
1990 年以来广州市摊贩空间政治的规训机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黄耿志  薛德升 《地理学报》2011,66(8):1063-1075
近年来,针对某些群体的复仇型或后公正空间政治成为西方城市地理学理解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城市转型的重要理论。现有的研究注意到了这种空间政治嵌入地方的多样形态,但对其内含的对立性缺乏研究。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发生的现实空间矛盾为开展我国背景下的公共空间政治研究提供了源泉。本文基于列菲弗尔的基本空间理论,采用结构-能动的分析路径,运用宏观的政策和制度分析与对典型案例的观察、半结构式访谈、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综合方法,以摊贩现象为切入点对90 年代以来广州城市空间政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一种排斥性公共空间政治内在地包含了由结构性的规训与能动性的反规训构成的对立性,这一特性在广州表现为:① 对摊贩的排斥性空间政治是作为解决发展的潜在危机而实施综合环境改善战略的组成部分而产生,并导致一种更为明显的“全景敞视主义”式规训机制的形成。② 对立的空间通过摊贩日常式的伺机而动和温顺的不遵守与插曲式的个体暴力和集体行动而形成,结果战略空间被重构为以维持个体生存、摆脱贫困和追求自由为目的的工具空间。这种对立性在根源上是一种社会产物,而产生的实际冲突状况则将取决于空间发展观念及规训策略与反规训力量两者之间的对抗或协调程度。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article I demonstrate the coexistence of multiple urban governance regimes in Delhi, India. While formal urban governance is geared toward transforming Delhi into a “world-class” city, I present original research that shows how the everyday governance of urban space in three very different areas of Delhi is determined by relations among non-state actors. These regimes foster access to space for street hawkers on an everyday basis while they allow powerful local interest groups to collect rent and influence flows of people and commodities. I argue that, in contrast to formal electoral politics, these governance regimes emerge from a parallel politics of everyday interactions, negotiations, and transgressions. Although the emancipatory potential of these regimes should not be overstated, they do offer street hawkers limited contingency to improve their access to urban space.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a growing body of work on urban governance by showing how multiplicities of governance regimes coexist and determine how and by whom urban space is used in a metropolis in the global South.  相似文献   

14.
广州租赁住房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开放数据,并借助K-means聚类等空间计量方法,解析广州租赁住房空间的格局特征,结果发现:1)租赁住房空间与商品住房空间在中心城区具有明显的东西分离的分布特征,同时租赁住房空间沿交通线分布的趋势更为明显,并在中心城区外围形成几处集中分布的地区;2)广州租赁住房空间分为核心租赁地区、核心自住地区、次级租赁地区、外围租赁地区、低容量自住地区和其他地区6种类型;3)投资性购房热潮、城市发展战略导向与轨道交通建设、郊区化与同城化的共同影响促成了广州租赁住房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5.
用行动者网络分析方法,以广州市海珠区果树保护区为例,探讨土地利用冲突的演化过程、根源、类型及其治理机制。按照冲突的强度和显隐程度,土地利用冲突的演化过程大致可以区分为潜伏、显化、转变和胶着等4个阶段,但冲突循环的存在使其进一步的演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在土地利用冲突治理过程中,各种社会行动者通过协商和谈判而建立纵横交织的网络,形成资源共享、互惠合作的机制,从而达成共同的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16.
城市专业化商业街作为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总结出专业化商业街的3种组织形式,并以西安市为例,分析了其空间形态及分布特征,指出其具有"一个核心,半条环线,线型形态,扇形对称,五大组团"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而,从交通、地价、历史沿革与大型结点四大物理要素出发,利用ArcGis软件,探讨了城市专业化商业街空间分布机理,得出:专业化商业街与城市次级交通峰值地带具有耦合特性,不同商业类型对租赁价格与商铺售价具有不同程度的依赖性,历史积淀及大型结点对城市商业街的形成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局部聚类的网络Voronoi图生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一种将网络约束下的Voronoi和空间聚类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构造局部的聚类分析方法对网络边进行加权,根据实际的点过程性质可以把权重定义为加权或者乘权,进行标准化后与道路段本身长度融合进行计算,依此生成网络Voronoi图,以期理解城市街道的空间特性。以武汉市江汉区为例,对城市网格管理系统产生的城市事件进行算法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提供了一种灵活的网络约束下的服务区域划分工具,可用于基于网络空间点过程影响下的服务区划分,也可用于系统性地定量刻画城市管理的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18.
城市商业中心是指在城区范围内,零售、餐饮、文化娱乐、金融、商务、住宿等服务业在空间上集中,密集度高于城市其他区域的地区。以河网型城市江苏省淮安市为研究对象,抓取城市商业活动类的餐饮、购物、休闲娱乐、商务POI设施点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空间维信息熵和最小生成树方法,从整体和各业态分别识别商业中心的边界范围与等级结构,同时结合各业态商业的叠合特征,界定城市各级商业中心区的类型。结果表明:淮安市商业中心分市级、区级、社区级3个等级,主要集中在盐河和里运河之间的原清河区和淮阴老城区,形成以淮海广场为中心的极化分布特征。随着商业中心等级由高到低,空间分布形态从规模团状集聚逐渐转变为规模带状和小规模沿街分布。  相似文献   

19.
Recentl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raised an urban planning policy which suggests communities open their private roads for public transport and establish street networks with high spatial density in cities. In this contex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potential changes to street network accessibility using GIS techniques and to provide spatial information that may influence the decision making of urban managers. In addition to the existing street network data in the case study city, Shenzhen, intra-community roads are extracted from building footprints in GIS topographic database and used to construct a potential street network with respect to the community opening policy. An automatic GIS-based method is proposed here to analyze the location advantage information in the simulated urban environment, by combining Delaunay triangulation model and graph theory concepts. Specifically, we establish a two-step framework based on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roads and buildings. Firstly, intra-community roads between neighboring building footprints are generated using a Delaunay triangulation skeleton model, and with the existing inter-community roads they form the simulated network. Secondly, street centrality indices of the current and simulated networks are compared in terms of closeness, betweenness and straightness. Results indicate that after applying the policy the global accessibility in the city would be increased at some places and decreased at others, and places' directness among others would be generally improved. In addition, the skeleton of central routes for through traffic would not change much. The presented method can also be applied to other c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