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东海陆架盆地与冲绳海槽盆地构造活动的差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海陆架盆地和冲绳海槽盆地在区域地质构造上虽然同属下沉区,但它们的重力异常(其中包括布格异常,空间异常和均衡异常),地貌特征沉积环境,地壳类型,应力分布,构造活动,成因机制上均存在着本质的差别,从而揭示了两者决不是简单的“块体”下沉,而是两个性质完全不相同的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2.
3.
西沙海槽盆地处于南海北部陆坡洋陆壳过渡带,为一个分割南海北部陆架和西沙地块的新生代裂谷盆地,其沉积环境演化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南海形成演化过程。通过南海陆坡区域地震地层对比,将西沙海槽盆地新生代以来划分出9个地层单元,采用地震线描和地震相分析方法,恢复各地层单元沉积时期的地层结构及古地貌,探讨其沉积环境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古新世—始新世西沙海槽盆地为河流和湖泊沉积环境;渐新世—早中新世初,演变为分割南海北部陆架和西沙地块古陆、贯通琼东南盆地和西北次盆的海峡,沉积环境由滨-浅海过渡到半深海环境;中中新世以来盆地进入陆坡海槽发育阶段,晚中新世以后中央水道形成,演变为一个陆坡内深水海槽,为海流和浊流通道,整体处于半深海-深海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4.
西沙海槽盆地是南海北部陆坡西段的一个勘探程度较低的大型新生代深水沉积盆地。基于新采集的高精度多道地震资料并结合周边地区地质特征对盆地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在研究区内识别出8个地震反射界面,结合地震剖面振幅旋回性变化,将研究区新生代地层划分了3个超层序和8个层序,并进一步论述了各层序的顶底接触关系、地震反射特征、地层厚度、层速度及砂岩含量等。在层序格架内识别出5类典型的地震相:平行-亚平行相、楔状发散相、前积相、杂乱相及水道充填相。在地震相划分和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各层序沉积特征和沉积发育史的分析,认为始新世研究区呈现出陆相湖盆沉积体系特征;渐新世,盆地遭受海侵,研究区接受滨海相和浅海相沉积;早中新世,盆地中部沉积大规模半深海相沉积;中中新世末海平面出现下降,陆坡半深海环境的范围有所减小,西沙海槽浊积水道的雏形形成;晚中新世之后,研究区进入稳定的区域沉降阶段,主要发育了一套半深海-深海相泥岩沉积。此外,由研究区南北缘隆起区提供物源在层序内部还发育有近岸水下扇、三角洲、扇三角洲等沉积体,由地形高差控制作用在陡坡带或断层下降盘还形成了斜坡扇、浊积体。 相似文献
5.
6.
西沙海槽盆地是南海北部陆坡西段的一个勘探程度较低的大型新生代深水沉积盆地。基于新采集的高精度多道地震资料并结合周边地区地质特征对盆地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在研究区内识别出8个地震反射界面,结合地震剖面振幅旋回性变化,将研究区新生代地层划分了3个超层序和8个层序,并进一步论述了各层序的顶底接触关系、地震反射特征、地层厚度、层速度及砂岩含量等。在层序格架内识别出5类典型的地震相:平行-亚平行相、楔状发散相、前积相、杂乱相及水道充填相。在地震相划分和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各层序沉积特征和沉积发育史的分析,认为始新世研究区呈现出陆相湖盆沉积体系特征;渐新世,盆地遭受海侵,研究区接受滨海相和浅海相沉积;早中新世,盆地中部沉积大规模半深海相沉积;中中新世末海平面出现下降,陆坡半深海环境的范围有所减小,西沙海槽浊积水道的雏形形成;晚中新世之后,研究区进入稳定的区域沉降阶段,主要发育了一套半深海-深海相泥岩沉积。此外,由研究区南北缘隆起区提供物源在层序内部还发育有近岸水下扇、三角洲、扇三角洲等沉积体,由地形高差控制作用在陡坡带或断层下降盘还形成了斜坡扇、浊积体。 相似文献
7.
8.
叠前深度偏移在速度复杂或构造复杂地区的成像具有优势,目前已经成为地震数据处理领域的标准流程.对叠前偏移处理数据进行后续的解释主要有两种思路:时深转换到时间域进行解释、直接在深度域进行解释.在深度域进行解释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难点:褶积模型的适用性、井震标定的适用性以及深度校正问题.在前人研究和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在深度域进行解释的方法,尽量适应目前解释系统、工作习惯、工作思路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冲绳海槽火山岩--揭示弧后盆地早期扩张动力学过程的钥匙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简述了冲绳海槽火山岩的研究意义、研究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今后深入研究的思路与展望,指出应基于现代地球化学理论和方法,从板块构造沟弧盆体系岩浆作用的角度,将冲绳海槽这一典型幼年期弧后盆地中复杂多变的火山岩作整合型归纳和思考,既揭示不同岩石系列的成因联系,又注重将岩浆作用与构造环境相结合,并在与成熟弧后盆地火山岩的对比中揭示弧后盆地早期扩张过程中岩浆作用的特性、规律与标志,以揭示弧后盆地早期扩张的构造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0.
EW、NEE和NE向基底断裂沿主构造线方向展布,多属张性断裂.基底大断裂宏观上形成和控制了各主构造带的基本构造格架和各具特色的地质构造发育.它们的形成与弧后地慢流上涌和岛弧的旋张掀斜运动而出现的海槽张裂运动密切相关.NW、NNW和NW向基底断裂多属张扭性平移断层.它们对主构造带分割断错,形成和控制了次一级构造区块各具特色的地球物理和地质构造特征.宫古断裂带长期活动,作用十分强烈.它们的形成是由于受来自菲律宾海方向的水平应力作用,地壳作破坏性应力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西沙海槽区作为气水合物的可能聚集地越来越受到关注。浅析地震相分析方法,通过地震相标志的识别,归纳出自中中新世以来,西沙海槽发育有8种地震相:S形前积地震相、斜交前积地震相、下超型前积地震相、丘状地震相、杂乱地震相、空白地震相、透镜状地震相和席状地震相。较细致地描述了各种地震相的反射特征,并结合研究区的沉积背景,对不同地震相的沉积学特征做出了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2.
海底沉积物中的碎屑矿物(粒级为0.063~0.125 mm)的特征及分布样式对于鉴别沉积物的源区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对取自南海中沙群岛附近海域11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轻矿物含量、分布特征和矿物组合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将本区划分为以下三个矿物组合区:生物碎屑矿物区(Ⅰ)、火山碎屑矿物区(Ⅱ)、混合矿物区(Ⅲ).生物碎屑矿物区(Ⅰ)的矿物组合单一,为生物骨屑矿物.生物骨屑矿物主要来源于中沙环礁,极少量的陆源物质及火山物质可通过悬浮或风等途径搬运进入此区.火山碎屑矿物区(Ⅱ)的轻矿物以褐色火山玻璃为主,火山渣、无色火山玻璃等火山碎屑矿物含量也较高.风化碎屑及陆源碎屑矿物(如石英等)的含量较低.火山渣在本区呈点源式扩散分布.本区矿物组合为褐色火山玻璃-火山渣.此区的物质来源相对复杂,主要来源于原地海山岩石剥蚀风化以及区内可能存在的正在喷发的小型火山物质的风化,周边岛弧火山对其贡献极小.混合矿物区(Ⅲ)的物源丰富,包括生物源、火山源及陆源,该区又可分为两个矿物亚区:东北部混合矿物区(Ⅲ-1),主要的矿物组合包括生物骨屑矿物、褐色火山玻璃、石英、长石等,陆源物质来自于我国大陆,陆源物质基本上位于17°N以北;东南部混合矿物区(Ⅲ-2),矿物组合为生物骨屑矿物、褐色火山玻璃、石英以及风化碎屑矿物,其中陆源物质可能来自南海南部及西南部大陆中的碎屑矿物,通过发源于大河口的海底峡谷搬运进深海盆. 相似文献
13.
海上油气田开发到中后期,构造研究的精细程度直接影响到油藏的开发效果。针对南海东部油田开发中低幅度构造的地震成像畸变问题开展了研究。首先,为了消除断层阴影对于构造的影响,通过对断层附近成像畸变分析,根据层位和断层控制建立速度模型,准确恢复断层附近的速度场,有效消除断层阴影影响,精细恢复断层阴影带内的低幅度构造特征;然后通过高分辨率反演刻画浅层异常体分布,进行速度校正,以消除浅层异常体对构造影响。在地震成像畸变的情况下,将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相融合,并结合地震速度和地质规律分析相互验证校正构造解释,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为油田地质和油藏研究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Mineral provinces and material provenance of the surficial sediments near the Zhongsha Island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IntroductionThe South China Sea is one of the northwesternPacific marginal basins, which is located atthe junc-tion region among Euro-Asia plate, Pacific plate andIndia plate. Owing to its uniqu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South China Sea has beco… 相似文献
15.
对南海中部中沙海域海底采集的93个表层沉积物样样品进行浮游有孔虫的鉴定分析,获得13属28种浮游有孔虫,依据其中20个主要浮游有孔虫属种的Q型因子分析结果及其抗溶性和生活的气候地带特征,共划分出3个浮游有孔虫组合(占解释总方差的92.3%),包括抗溶性不同的2个热带组合和1个温带-亚热带组合。易溶性的热带组合以Trilobatus sacculifer-Globigerinoides ruber为代表,主要分布于碳酸盐岩台地斜坡区和海岭区。抗溶性热带组合主要以Globorotalia menardii-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为主,主要分布在中沙海槽和南海深水海盆区。温带-亚热带组合以Globigerina rubescens为代表,主要分布在中沙碳酸盐岩台地北部斜坡区。研究发现,本区浮游有孔虫的分布主要受海水深度控制,而不同温盐性质水团的入侵影响也不容忽视,其中,Globigerina rubescens在中沙碳酸盐岩台地北部斜坡区的富集就是响应研究区以北低温高盐水团的佐证之一。同时,浮游有孔虫的相关分布特征(丰度、简单分异度、碎壳率和易溶种/抗溶种)进一步指示研究区的碳酸钙溶跃面约为2 750 m,碳酸钙补偿深度约为3 400~3 700 m。 相似文献
16.
南海中部和冲绳海槽沉积物中的氨基酸物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南海中部和冲绳海槽三个深海沉积物柱状样腐植物质水解氨基酸的研究,试图阐述南海和冲绳海槽沉积物的演化与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7.
The South China Sea is the largest marginal basin of SE Asia, yet its mechanism of formation is still debated. A 1000-km long wide-angle refraction seismic profile was recently acquired along the conjugate margins of the SW sub-bas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over the longest extended continental crust. A joint reflection and refraction seismic travel time inversion is performed to derive a 2-D velocity model of the crustal structure and upper mantle. Based on this new tomographic model, northern and southern margins are genetically linked since they share common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Most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deforms in a brittle manner. Two scales of deformation are imaged and correlate well with seismic reflection observations. Small-scale normal faults (grabens, horsts and rotated faults blocks) are often associated with a tilt of the velocity isocontours affecting the upper crust. The mid-crust shows high lateral velocity variation defining low velocity bodies bounded by large-scale normal faults recognized in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s. Major sedimentary basins are located above low velocity bodies interpreted as hanging-wall blocks. Along the northern margin, spacing between these velocity bodies decreases from 90 to 45 km as the total crust thins toward the Continent–Ocean Transition. The Continent–Ocean Transitions are narrow and slightly asymmetric – 60 km on the northern side and no more than 30 km on the southern side – indicating little space for significant hyper-stretched crust. Although we have no direct indication for mantle exhumation, shallow high velocities are observed at the Continent–Ocean Transition. The Moho interface remains rather flat over the extended domain, and remains undisturbed by the large-scale normal faults. The main décollement is thus within the ductile lower crust. 相似文献
18.
Weina Zhao Zhiqiang Wu Fanghui Hou Xunhua Zhang Tianyao Hao Hanjoon Kim Yanpeng Zheng Shanshan Chen Huigang Wang 《海洋学报(英文版)》2023,42(2):104-119
The South Yellow Sea basin is filled with Mesozoic–Cenozoic continental sediments overlying pre-Palaeozoic and Mesozoic–Palaeozoic marine sediments. Conventional multi-channel seismic data cannot describe th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marine residual basin in detail, leading to the lack of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lithology owing to strong energy shielding on the top interface of marine sediments. In this study, we present seismic tomography data from ocean bottom seismogra... 相似文献
19.
南沙海槽是古南海俯冲消亡、南沙地块与婆罗洲碰撞的关键区域, 其构造演化史记录了南海前世今生的重要信息。为深入认识对其构造变形有重要影响的南沙海槽深部热状态, 本文首先利用热传输方程分析了滑坡体快速堆积的热披覆效应对海槽底部深水区海底观测热流的影响, 然后利用磁异常的频谱分析技术获取南沙海槽及其邻区的居里面深度。结果表明, 受沉积物快速堆积的影响, 南沙海槽底部深水区文莱滑坡范围内现今海底热流测量值仅为深部背景热流的60%~77%, 推测该区深部背景热流约为77~98mW·m-2; 南沙海槽内居里面深度一般小于16km, 比位于其北侧的南沙岛礁区居里面深度(18~24km)小。现今南沙海槽区深部具有较高的背景热流, 该区较高的热状态与其地壳强烈减薄特征对应, 是华南陆缘裂陷和南海形成演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处理当中偏移成像剖面中深层层位模糊,像场能量较弱的问题,从起伏海底在反射地震数据采集当中某个时刻发生变化着手,分析讨论了当海底发生微小变化以及海底发生稍大变化时模型差异对波场记录以及偏移成像剖面的影响,通过分析对比原始速度模型以及变化后速度模型同一点位上采集的波场记录以及波场记录在变化前后模型上的偏移成像剖面可以得出:不管数据采集是沿着测线方向进行还是逆着测线方向进行,对于起伏海底发生微小变化的速度模型,海底的微小变化对波场记录以及偏移剖面的影响很小;对于起伏海底发生较大变化的速度模型,海底的变化对波场记录以及偏移剖面的影响非常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