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福建省福州市为研究区,使用1994年5月12日Landsat TM、2002年3月7日Landsat ETM+和2009年3月10日Landsat TM数据,采用普适性单通道算法对研究区进行地表温度反演算,反演得出福州地面温度的分布情况,并根据研究结果对福州市热环境空间分布格局及动态演变过程进行监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0 年、2008 年和2015 年landsat5 TM影像和Landsat8 OLI影像,以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研究包头市区近15 a 的城市热岛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并对下垫面土地利用/覆盖类型、 NDVI 与城市热岛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包头城市热岛15 a 来呈逐步扩展趋势,且主要集中于裸地区、工矿区、商业和人口密集区三类区域,空间演变趋势与城市扩张格局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增强,但2008-2015 年以来,市中心区高温区面积比重大大降低;下垫面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是影响城市热岛空间分布的重要因子,地表温度呈现出裸地>工矿用地>建设用地>城市绿地>农用地>水体的规律;地表温度与 NDVI 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植被指数越高,城市的地表温度越低。 相似文献
3.
以福建省福州市为研究区,使用1994年5月12日Landsat TM、2002年3月7日LandsatETM+和2009年3月10日Landsat TM数据,采用普适性单通道算法对研究区进行地表温度反演算,反演得出福州地面温度的分布情况,并根据研究结果对福州市热环境空间分布格局及动态演变过程进行监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福州市存在明显的城市热岛现象,不同时相遥感数据反演得到的福州市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城区地表温度明显高于郊区,水体温度最低.1994年福州市热岛中心分布范围较小;1994—2002年间福州市高温区域明显增加,主要分布在城区建筑物比较密集的区域和裸地区域;2002—2009年间高温区增加得比较缓慢,同1994年和2002年相比,2009年城区范围内大面积高温区减少且分布比较破碎. 相似文献
4.
地表温度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劈窗算法是目前利用遥感反演地表温度最为成熟的算法。为求解两个通道参数组成的热辐射方程组,需将Planck辐射方程线性展开以使各通道辐射值与亮温Ti直接相关,可通过引入中间参数Li与亮温Ti以不同的数学关系模型进行拟合。以MODIS数据源为例,对4种不同拟合关系进行分析比较,发现线性和幂函数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估计Li的误差范围为0.019~0.197。进一步分析这两个模型在地表温度反演中的误差及对参数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幂函数模型在各种情况下都优于传统的线性模型劈窗算法。 相似文献
5.
用陆地卫星TM6数据演算地表温度的单窗算法 总被引:263,自引:3,他引:263
陆地卫星 TM数据 (TM6)热波段表示地表热辐射和地表温度变化。长期以来 ,从 TM6数据中演算地表温度通常是通过所谓大气校正法。这一方法需要估计大气热辐射和大气对地表热辐射传导的影响 ,计算过程很复杂 ,误差也较大 ,在实际中应用不多。根据地表热辐射传导方程 ,推导出一个简单易行并且精度较高的演算方法 ,把大气和地表的影响直接包括在演算公式中。该算法需要用地表辐射率、大气透射率和大气平均温度 3个参数进行地表温度的演算。验证表明 ,该方法的地表温度演算较高。当参数估计没有误差时 ,该方法的地表温度演算精度达到 <0 .4℃ ,在参数估计有适度误差时 ,演算精度仍达 <1 .1℃。因该方法适用于仅有一个热波段的遥感数据 ,故称为单窗算法。 相似文献
6.
亮温与地表温度表征的城市热岛尺度效应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STER数据反演亮温和地表温度,并对二者差异进行对比;利用地统计学界定采样的最大尺度范围,并分别将亮温和地表温度影像以原分辨率为基础进行尺度下推分析,在多尺度分割基础上,构建热岛面积百分比、热岛强度两个指标,用于表征城市热岛尺度效应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亮温和地表温度在数量结构、表征地物温度变异程度上存在很大差异;随着像元尺度增加,用亮温和地表温度表征的城市热岛面积百分比存在明显的尺度效应,且前者明显强于后者,但二者表征的城市热岛强度的尺度效应不明显,且后者稍强于前者;二者表征的城市热岛面积百分比和热岛强度均存在明显差异,表明亮温表征城市热岛的欠合理性。鉴于以上不同,在相关研究中应谨慎选取研究尺度和温度类型。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城区热岛效应的遥感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andsat TM/ETM + 热红外波段数据,根据辐射传输方程的地表温度反演方法,定量计算了广州市城区1988年、1995年和2002年的地表温度,讨论了广州市热岛扩展的时空演变格局和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广州市城市热岛效应明显,热岛分布区域广且范围在不断扩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三线四区"的特征.通过地表温度对比分析发现,老城区温度比高温区低3.7℃~4.2℃,比低温区温度高2.9℃~3.3℃,热岛强度为6.6℃~7.6℃;城市的功能布局、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与热岛效应的空间分布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也是影响城市热环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9.
基于MODIS数据的陕西省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热红外波段获得的影像是地物发射的热辐射量的直接记录,可用于地面温度和热量空间分布的动态监测。本文利用MODIS数据可见光波段b1、近红外波段b2和中红外波段b19,获得所需要的两个基本参数:地表比辐射率与大气透过率;然后对于热红外波段b31、b32,运用劈窗算法反演出陕西省地表温度:并与陆面实际状况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表明,这一方法能获得较合理的地表温度,符合陕西省实际地表状况;另外也为应用MODIS热红外波段数据进行大范围实时监测地表温度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基于Landsat 8劈窗算法与混合光谱分解的城市热岛空间格局分析——以兰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ENVI和GIS支持下,提出了基于Landsat 8遥感影像的地温反演劈窗算法,提取兰州市中心城区地表温度。利用FNEA和混合光谱分解法确定了兰州市中心城区的城市热岛中心、不透水面和植被盖度,分析了城市热岛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地表温度与下垫面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基于Landsat 8数据地温反演的劈窗算法是可行的。兰州中心城区的高温区分布较集中,地表温度与植被呈较强的负相关,与不透水面呈不显著的正相关,与其他非光合物质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1990~2005年间,是广州市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景观变化最大的时期,以同时段TM影像解译得到广州市的土地覆被类型图,从数量结构、空间信息及位置转移和景观等方面,分析了广州市土地覆被的动态特征.数量结构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广州市的耕地、林地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在加大,自1995年起,这种变化的趋势开始减缓;土地覆被类型之间的信息与位置的转移变化频繁,并且表现出空间位置分异的特征.景观特征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城市土地覆被向破碎化方向发展,城市建设用地呈扩展之势. 相似文献
12.
珠江三角洲城市热岛空间分布及热岛强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进入21世纪,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规模越来越大,研究该地区的热岛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区21世纪初自动气象站点运行趋于稳定,数据质量好,为城市气候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利用2000—2003年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自动气象站温度数据进行空间分析,统计热岛和冷岛出现的频率,总结空间分布规律,并对照土地利用类型图分析热岛区域与地表覆被的对应关系。计算每月热岛强度值,通过热岛的月际变化曲线,总结热岛的年变化规律以及昼夜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城市热岛呈现六区两带的空间分布格局;全年中夏季白天的热岛强度最大,并且夏季的热岛强度出现昼强夜弱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1990~2005年间,是广州市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景观变化最大的时期,以同时段TM影像解译得到广州市的土地覆被类型图,从数量结构、空间信息及位置转移和景观等方面,分析了广州市土地覆被的动态特征.数量结构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广州市的耕地、林地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在加大,自1995年起,这种变化的趋势开始减缓;土地覆被类型之间的信息与位置的转移变化频繁,并且表现出空间位置分异的特征.景观特征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城市土地覆被向破碎化方向发展,城市建设用地呈扩展之势. 相似文献
14.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土地覆被的时空动态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0—2005年间,是广州市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景观变化最大的时期,以同时段TM影像解译得到广州市的土地覆被类型图,从数量结构、空间信息及位置转移和景观等方面,分析了广州市土地覆被的动态特征.数量结构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广州市的耕地、林地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在加大,自1995年起,这种变化的趋势开始减缓;土地覆被类型之间的信息与位置的转移变化频繁,并且表现出空间位置分异的特征.景观特征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城市土地覆被向破碎化方向发展,城市建设用地呈扩展之势. 相似文献
15.
16.
17.
Henrik Søgaard M.Sc. 《Geografisk tidskrift / udgivet af Bestyrelsen for Det Kongelige danske geografiske selskab》2013,113(1):80-85
Søgaard, Henrik: Estimation of the Spatial Variation in Evapotranspiration based on Landsat TM and NOAA Satellite Imagery. Geografisk Tidsskrift 92: 80–85. Copenhagen 1992. During the last decade, the use of satellite imagery for monitoring water and energy budgets has gained increasing interest. Based on ground reference data collected above a barley field located near Viborg in Jutland, the so-called simplified relationship between net radiation, temperature, and evapotranspiration was examin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vapotranspiration and net radiation depends on both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urface and the air, and the surface roughness. The derived relationship was applied for monitoring evapotranspiration on the basis of surface temperature measured by the NOAA- satellites. This paper will present this study and examine the resolution problem caused by the field size being less in area than the 1 km by 1 km covered by a single NOAA picture element. For a selected day in July, this was done by comparing the NOAA data with Landsat TM-data which has a 120 m resolution in the thermal band. 相似文献
18.
地表参数反演及城市热岛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TES算法实现了ASTER地表温度的反演,在对发射率估算方法改进基础上,利用单窗算法反演1989年TM地表温度。结合C地形校正,利用线性光谱模型提取植被覆盖度与城市不透水面密度,利用反射率提取NDVI。从多方面对城市热岛时空演变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表明,与等间距法相比,均值-标准差法可以较合理地刻画地表热场的分布,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开不同时相的差异。最后时空对比及空间统计学分析显示,1989~2004年间福州市城市热岛面积、热岛强度都有所增加,城市热岛总体趋势为西北-东南走向,并逐渐向北-南方向偏移,而且城市热岛重心向东南方向偏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