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九十年代以来的ENSO事件与我国气候异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英  钱粤海 《海洋预报》1998,15(4):14-23
本文介绍了90年代以来发生的4次ENSO事件,并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和热带环流特征出发对这几次过程,以及ENSO事件爆发当年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我国夏季降水和西北太平洋强热带气旋活动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阐明热带海洋大气异常状况与我国气候异常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2.
莫杰 《海洋信息》1997,(12):27-27
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异常气候现象。 科学家调查研究结果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是热带太平洋水域受到由东南向西北方向运动的信风(洋面上的一股强风)影响,大片海水被吹起来,造成澳大利亚附近的洋面比南美地区洋面高出约50厘米。这种现象导致与信风相反的方向上空形成一股暖流,这股暖流  相似文献   

3.
文水 《海洋信息》1998,(3):17-18
1997年5月,太平洋东岸的秘鲁渔民已经发现,由于水温升高,鱼群迁移,一网下去所获无几,生活在这些海域里的鳀鱼因为暖流已经死掉了数百万尾。他们凭着多年的经验预感到,灾难又要降临了——“厄尔尼诺”这一“幽灵”来了。这却却印证了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预测中心在去年早些时候发出的警报:不定期出现的搅乱全球气候的厄尔尼诺现象正在形成之中。在世界气象组织日前在瑞士日内瓦首次主  相似文献   

4.
1997年爆发了20世纪以来最强的一次厄尔尼诺事件。此次ElNin~o事件的发生,与赤道中、西太平洋地区大气季节内振荡(ISO)在1996年冬到1997年春的异常增强有重要关系。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SOT)正距平沿温跃层东传到赤道东太平洋并向海洋表层扩展是ElNin~o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1997~1998年的ElNin~o事件爆发后,引起全球大气环流和世界许多地区的气候异常,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多雨洪涝,另外一些国家和地区高温少雨和严重干旱。  相似文献   

5.
1997-98年发生了近百年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本文对1997-98年冬季(12-2月)500hPa环流特征、东亚温带气旋活动及天气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多年厄尔尼诺过程、非厄尔尼诺过程相对应的大气环流及天气特征做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年北半球500hpa环流30°N以南低纬地区位势高度偏高:中纬度的槽脊分布与多年平均有较大不同,东亚大槽偏弱,同时北美大槽减弱,北太平洋高压也减弱,西风环流指数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明显,强度偏强.中国东部沿海气旋分布特征为北部偏少,南部明显偏多:降水为东部沿海地区偏多明显;气温为南部海区出现高温的机率较大。  相似文献   

6.
杨昌华 《台湾海峡》1991,10(3):285-290
本文统计了近五百年厄尔尼诺事件与福建旱、涝的关系,初步探讨了全球大气候背景、太阳黑子活动与厄尔尼诺事件的关系及其共同作用对福建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在太阳黑子的下降枝阶段比上升枝阶段的频率高;大气候背景的冷期阶段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比暖期的频率少,而过渡期阶段比冷、暖期阶段发生频率更高;厄尔尼诺事件的时间序列分布存在着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厄尔尼诺不同特征条件下,福建旱、涝出现的概率不同。  相似文献   

7.
1983年埃尔尼诺期间海气热交换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朱亚芬  杨大升 《海洋学报》1990,12(2):167-178
本文利用1983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客观分析资料与美国气候分析中心(CAC)月平均海温网格点资料,计算了45°E—75°W,35°N—35°S范围内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气交界面上的感热、潜热通量,着重分析埃尔尼诺El Nino事件发展最盛的1983年1月和结束的12月所呈现的不同特征,并与1981年1月的情况作了对比.结果指出:在El Nino年,在日界线以西的中太平洋赤道附近低纬地区海气之间的热交换比正常年份强烈,但在170°W以东的中、东太平洋赤道附近及南侧SST的强增暖区为热通量的低值区,而印度洋上感热、潜热通量的强度分布类似于正常年份.这种热通量的强交换区的空间分布与海表温度的高温区和强增暖区及强对流区和OLR的负距平区的对应关系较为复杂,但与1000hPa的风场有着十分良好的对应关系.这种强交换随着El Nino过程的衰退和结束而减弱.  相似文献   

8.
1997年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和厄尔尼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淑瑞 《海洋预报》1998,15(1):73-82
本文通过对1997年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分析,得出了该年西北太平洋上热带风暴、台风具有上半年生成个数偏多,登陆我国沿海个数较常年明显偏少且登陆初台偏晚、终台偏早、登陆时段集中以及生成地理位置偏东偏南,北上、北上转向、转向路径偏多等特征。并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以下同)特征量的演变进行了分析,6~10月份各月副高特征进行了描述。本文还对赤道太平洋海温场、低纬度风场等的演变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的厄尔尼诺过程已达鼎盛期,随着风场的转变,异常减弱的瓦克环流开始增强,赤道太平洋海温将缓慢回落  相似文献   

9.
1997~89年冬季大气环流变化及中国近海海区天气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淑琴  孟上 《海洋预报》2000,17(2):39-48
1997~98年发生了近百年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本文对1997~98年冬季(12~2月)500hpa环流特征、东亚温带气旋活动及天气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多年厄尔尼诺过程、非厄尔尼诺过程相对应的大气环流及天气特征做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年北半球500hpa环流30°N以南低纬地区位势高度偏高中纬度的槽脊分布与多年平均有较大不同,东亚大相偏弱,同时北美大槽减弱,北太平洋高压也减弱,西风环流指数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明显,强度偏强。中国东部沿海气旋分布特征为北部偏少,南部明显偏多;降水为东部沿海地区偏多明显;气温为南部海区出现高温的机率较大。  相似文献   

10.
11.
1997/1998年厄尔尼诺期间西太平洋热带对流区的东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吉喜  范梅珠  吴晓 《海洋学报》1999,21(4):125-130
1997年5月至1998年春季,发生了本世纪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气候出现了显着的异常特征,并诱发了一系列的旱、涝及森林大火等重大灾害,引起了许多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厄尔尼诺事件的成因和影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尽管自1950年以来已先后出现过10多次,气象和海洋学家对此也作了大量研究,但迄今对它的认识依然相当有限.对它的成因,近些年来许多研究认为[1,2]:赤道东太平洋的强偏东信风,将洋面表层暖水吹向西太平洋赤道地区堆积形成暖池;由于某种原因,一旦偏东信风张驰(减弱),导致暖池中位能释放,暖水向东回流,赤道东太平洋洋面温度(SST)异常升高,厄尔尼诺发生.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根据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调查(TOGA)第1至5及第8个航次考察结果,对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86~1987年ElNino事件发生前,热带西太洋海-气热量交换非常强烈,ElNino事件发生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热量交换反而减弱。  相似文献   

14.
吴培木  李立  廖康明 《台湾海峡》2001,20(4):431-440
本文分析了1996-1998年逐月太平洋海面距平资料及热带太平洋海面赤道槽、脊及上层海水体积变化资料,清楚地看到20世纪最强的一次EL97/98事件,不仅基本特征明显,而且太平洋海面变化与其有密切的响应关系,受此启发,作者依据1975-2000年间赤道槽、脊、逆流槽及热带太平洋上层海水体积变化的历史资料,经年周期滑动平均数据处理和采用基于均生函数的正交化筛选建模方法,建立了各单预测因子周期外延的ENSO预测模式。结果表明,本预测模式除把单预测因子序列的历史变化趋势反映和预测出来,还揭示了历史上的El Nino事件发生了经滑动平均后的赤道脊或热带太平洋上层海水体积的峰值附近,结束于谷底附近,La Nina则出现在滑动平均后的赤道脊谷底上升至均值期间的一般规律性。根据各单预测因子周期外延曲线的峰、谷变化,预测下一次El Nino事件将于2001年下半年至2002年上半年期间形成。  相似文献   

15.
在1992年北方的春季和秋季、1993年的春季、1994年的春季和秋季以及1996年的春季和秋季这两个野外季节,获得了一整套大气和海洋表层二氧化碳分压(pCO2)测量结果及有意义的水文数据。1992~1994年的春季航次是在温暖的厄尔尼诺/南方波动事件期间进行的,秋季航次是在“冻舌”条件下进行的。东赤道太平洋具有高海水pCO2和赤道底流上涌造成的高养分浓度的特征。这种水团由向西流动的南赤道流和上升的亚热带水混合而成,并由Ekman辐射沿着赤道向极地方向搬运。作为这些过程的结果,这个地区成为大洋内…  相似文献   

16.
1997/1998厄尔尼诺的发生与发展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蒲书箴  于非  赵新  胡筱敏 《海洋学报》1998,20(6):124-131
厄尔尼诺现象是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过程而引起的异常变化.由于伴随着厄尔尼诺的发生往往出现全球范围的气候异常,因此厄尔尼诺的诊断和预测引起了海洋学家和气象学家的密切注意.为了建立和改善厄尔尼诺的预报模式,寻求可供厄尔尼诺预报使用的预报因子和诊断厄尔尼诺发生与发展的物理条件是科学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挑战.长期以来,为了选取那些具有明显的物理意义、预报提前量足够大的物理量,及早地诊断厄尔尼诺的发生、发展和消衰,海洋和气象学界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例如,各种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指数及反映全球气候异常的指标等都是这种努力的结果.回顾既往发生的厄尔尼诺过程,虽然有其共同的一面,但具体个例之间却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制的第三代大洋环流模式(L30T63OGCM)的基础上,提高模式的水平分辨率,建立了纬向和经向水平分辨率分别为1.5°和1°的较高分辨率的全球大洋环流模式,分析该模式1959年1月~1998年12月的积分结果,以此研究厄尔尼诺事件形成和演变的物理机制。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西风爆发可引起表层洋流异常,异常的平流作用是海表温度距平形成厄尔尼诺模态的主要原因;表层洋流异常及由其引起的海表高度异常可导致次表层海水垂直输送的异常,异常的垂直输送作用是形成次表层海温距平厄尔尼诺模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高莉玲 《海洋信息》1997,(12):17-17
近些年来,厄尔尼诺暖洋流引起了世界范围科学家们的关注。这是因为它导致了严重的气候问题和经济问题。1972年,厄尔尼诺对南美沿岸天气型式的影响引起鳀鱼的密度急剧下降,严重影响了区域渔业和世界商品市场。1994年,热带太平洋天气形式的变化影响了咖啡的生长期,导致咖啡价格明显上涨。 美国全国研究理事会新近发布的一个报告对“热带大洋和全球大气项目”(TOGA)10年来在世界范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予以评价,对  相似文献   

19.
1997~1998年厄尔尼诺与相关的天气现象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仲桂清  王辉  姜斌 《海洋预报》2000,17(4):34-40
我国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与厄尔尼诺有直接关系。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是海气相互作用失衡的表现,即赤道太平洋海水温度的异常。海水温度的变化是对风场异常的响应。本文从对风场、温度场、大气环流等相关因素分析,指出本次厄尔尼诺是造成我国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的重要原因之一,试想利用西风指数的观测作为我国长期天气预报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由起源于太平洋的东—西正常大气环流和大洋条件改变所致 ,对现代气候产生的急剧影响已为人所熟知。然而 ,人们对于其在古气候环境中的作用及其长期影响还知之甚少。2 0 0 2年 7月 1 2日《Science》刊出的两篇文章提供了远至更新世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证据。与早期观点不同 ,作者认为厄尔尼诺实际上出现在冰期和全球气温下降时期 ,而不是在间冰期。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LowellStott领导的研究小组负责西太平洋的研究 ,LamontDoherty地球观测站的AthanasiosKoutav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