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登陆我国台风与华北夏季降水的相关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利用1957-2002年华北104站月降水量、登陆我国台风频数、海平面气压场、850hPa流场、500hPa高度场资料,分析了华北地区夏季降水与登陆我国台风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中部和东部夏季降水量与登陆我国台风频数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中心在华北中部的河北饶阳和保定一带。在登陆台风特多年,华北中、东部夏季降水增加(偏涝),南部降水减少(偏旱);登陆台风特少年则相反。逐月分析发现.8月登陆我国台风频数与华北地区同期降水量相关最好,而且显著的正相关仍然位于华北中部和东部。多(少)登陆台风活动年无论是海平面气压距平场、850hPa流场距平、500hPa高度距平场还是冷空气异常,其特征均与华北中、东部夏季降水偏多(少)年相似。  相似文献   

2.
台风“鹦鹉”登陆过程中肇庆降水显著偏弱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从环流特征、动力条件等方面分析台风“鹦鹉”登陆过程中肇庆市降水显著偏弱的原因:华南沿海特定的环流背景使台风“鹦鹉”在登陆广东过程中形成“偏心”台风,台风降水云团偏向低层环流西南侧,使台风低层环流正面袭击肇庆所带来的降水显著偏弱。而形成“偏心”台风的主要环流背景是对流层高层强盛的南亚高压及其南侧强劲的偏东风急流;同时,台风前进方向上的副热带高压使台风登陆后迅速减弱,也是一方面的原因。此外,动力条件方面,台风登陆后,肇庆市低层为弱的上升运动,中高层是下沉运动,也不利于强降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GRAPES区域集合预报系统对登陆台风预报的检验评估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针对2015年7—9月登陆中国大陆沿海的台风,利用GRAPES-REPS区域集合预报资料和集合统计诊断分析方法,对登陆台风的移动路径、时间、地点、强度和降水等进行检验评估,以期为预报员应用GRAPES登陆台风概率预报提供依据。检验结果表明,(1)集合平均移动路径要优于控制预报,集合预报各成员登陆地点存在20~340 km差异,但实况登陆地点均能落在集合成员登陆地点中。(2)对24 h和48 h登陆地点误差而言,集合平均较控制预报更接近实况。(3)随着预报时间的趋近,集合平均、控制预报和集合成员登陆地点距离误差逐渐缩小,登陆地点空间位置预报也没有明显的系统性误差。(4)集合成员对台风登陆时间预报偏早,平均提前2.3 h。(5)在强度预报中,尽管最低气压和近中心最大风速存在登陆前偏弱而登陆后偏强的趋势,但登陆点预报值区间包含了实况观测值,表明GRAPES-REPS集合预报能够较好展示多种可能信息。(6)不同量级降水AROC评分为0.56~0.76,具有预报参考价值;另外AROC评分的高低及台风暴雨落区的准确性与台风登陆点和登陆时间误差密切相关。可见,GRAPES-REPS区域集合预报可以在台风登陆地点、时间、强度和降水预报等方面提供更多的预报不确定性信息,有助于做出正确的预报决策。   相似文献   

4.
2009年广东省汛期降水空间分布不均的气候成因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09年广东省汛期(4~9月)降水呈现出空间分布不一致性,采用统计方法分析引起这种现象的成因:直接原因是大气环流异常导致了季风爆发偏晚和冷空气偏弱,从而前汛期降水大部分地区偏少;而后汛期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导致热带气旋主要登陆及影响珠江口和粤西地区,从而后汛期降水雨带主要位于粤西南。因而,2009年汛期多种环流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珠江口及其以西降水偏多,其余地区降水偏少。  相似文献   

5.
柳苗 《浙江气象》2008,29(1):47-48
浙江省2007年秋季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强台风“韦帕”、“罗莎”登陆苍南,对全省造成严重损失。台风影响结束后,全省降水偏少,有旱象露头。秋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处于拉尼娜状态,海温偏冷,南海夏季风于10月第3候结束,较常年偏晚。  相似文献   

6.
长江嫩江洪水滔滔 江南华南热浪滚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8月份,长江上游、汉水流域、黄淮和东北等地降水明显偏多,长江、嫩江、松花江发生特大洪水;江甫、华南等地降水偏少,部分地区旱情发展。全国大部地区光热水匹配较好,但江南、华南出现持续高温。有两个热带风暴在我国华南登陆,初台登陆异常偏晚。部分省市区局地遭受风雹、  相似文献   

7.
近百年广州汛期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8,自引:12,他引:18  
利用1908~2000年广州市逐月降水资料、Hadisst海温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讨论了广州前汛期(4~6月)和后汛期(7~9月)降水的旱涝等级分布特征、长期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百年来广州前汛期旱涝事件出现的连续性和间歇性比后汛期明显.前、后汛期降水分别经历4个偏湿时期、3个偏干时期和2个偏湿时期、2个偏干时期变化.前汛期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后汛期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但两者均没有达到0.1显著性检验标准,所以年降水量仍处在自然振动变化范围之内.机制分析表明,前期春季(3~5月)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影响后期(4~6月)的大气环流,导致广州前汛期的降水异常.南海夏季风则通过与北半球500hPa位势高度场的遥相关来影响广州后汛期的降水异常.  相似文献   

8.
揭示热带气旋在湖南的降水规律可为热带气旋影响湖南的降水预报提供技术支撑。采用近67 a的热带气旋影响资料,通过统计方法,分析了影响湖南降水的热带气旋特点及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7—9月是影响的高峰季节,以在广东、福建沿海登陆的热带气旋对湖南影响次数最多、程度最重,浙江、福建沿海登陆的热带气旋在湖南形成的降水范围最大,热带气旋对湖南影响所产生的降水主要集中在湖南省东南部,热带气旋对湖南产生的强降水范围有增大的趋势,降水强度有增强的趋势。福建和广东沿海登陆对湖南影响的热带气旋的环流特征为南亚高压偏强、偏东、偏北,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偏北,引导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南气流与南海和菲律宾以东洋面的西南风气流汇合,形成季风槽,中国华南和华东沿海为东南气流,有利于热带气旋在该区域登陆影响中国。只是前者表现为南亚高压位置较后者偏北更明显,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更偏北,季风槽更偏东,导致福建登陆对湖南影响的热带气旋在湖南大部为气旋性环流控制,湖南全省降水偏多;而广东登陆对湖南影响的热带气旋在湖南省东南部为气旋性环流控制,该区域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1999年登陆广东台风*的路径、登陆点、强度、移速等特点与广州降水关系的基础上,与历史相似个例进行比较,进一步探讨影响广州台风的路径趋势、强度、移速及其变化特征,归纳出台风降水预报指标。1 影响广州市台风的有关定义1.1 台风路径定义 本文把登陆广东的台风分为三类:登陆饶平~惠来称东路;登陆陆丰~台山称中路;登陆阳江~徐闻称西路。1.2 雨型定义 对广州市区和四郊县市5个气象站的降水量资料进行分型,作为广州市降水强度的表征量(简称雨型),其代码(雨级)见表1。1.3 台风影响程度定义 台风登…  相似文献   

10.
有些南海弱台风在登陆广东时,由于路径复杂、移动缓慢,会对广东地区造成较长时间和较大范围的风雨灾害。使用双偏振雷达对2018—2020年登陆广东的南海弱台风分析,发现南海弱台风在登陆前强降水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位于海上的台风中心南侧眼墙的降水区,另外一个是在台风移动方向的右前方,台风螺旋雨带上岸的区域。在眼墙中,ZH和KDP的大值区在低层同位相,ZDR大值区位于偏上风方向,降水粒子在移动的右侧开始激发,移动的右侧至右前侧为浓度较大的小粒子降水,而右侧和右后侧为大粒子降水。而且台风降水粒子在海洋和陆地有明显差异,陆地由于地形摩擦和抬升作用,降水粒子浓度较大,但水汽和能量供应不足,降水粒子直径较小;海面由于水汽和能量供应充足,对流发展较高,主要为大雨滴的对流降水,但降水粒子浓度不及陆地。   相似文献   

11.
利用广州近10年11月的降水资源,分析其天气形势及其系统配置,并统计九运地期间广州出现降水的概率。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对广州降水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1959—2009年逐日降水观测数据,分析了广州51 a来降水的变化规律。发现城郊增城年总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大暴雨降水日数有所增加;广州年降水总量总体呈波动变化,1991年以来有微弱的增加趋势,增率为105 mm/a。而从降水等级日数和降水负荷上分析发现,1982年以来,广州年降水日数有下降的趋势,减少率为72 d/10a;而1991年以来,广州大雨以上等级降水日数和降水负荷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大雨降水日数增长率为28 d/10a,暴雨降水负荷增长率为24%/10a;城市化造成了广州大雨、暴雨和大暴雨等年强降水日数增加,相比1960—1979年,分别增加了6%、11%和23%;相对于城市化之前,从1991年开始,城市化过程使得广州降水量增加的趋势明显,城市化对广州城市降水增加的贡献率为447%。  相似文献   

13.
利用最新的深度学习算法,即卷积长短期记忆(Convolution Long-Short Term Memory)神经网络,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短临预报系统,以广州地区2019年3-5月雷达观测的数据为输入进行训练,然后进行短期1h内的降水预报。利用常用的统计评分指标(探测率POD、误报率FAR、临界成功指数CSI,相关系数CC)检验模型。结果表明,预报结果与实际观测的相关系数在1h内预报均保持在0.6以上,在1h内预报探测率均保持在80%以上,临界成功指数在降水强度为10mm·h^-1时,基本保持在60%,误报率均小于40%。  相似文献   

14.
The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QPE) relationships is examined using the polarimetric variables from the X-band polarimetric phased-array radars in Guangzhou,China.Three QPE approaches,namely,R(ZH),R(ZH,ZDR) and R(KDP),are developed for horizontal reflectivity,differential reflectivity and specific phase shift rate,respectively.The estimation parameters are determined by fitting the relationships to the observed radar...  相似文献   

15.
广州地区酸雨长期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志春 《气象科技》2014,42(5):922-927
根据1992—2012年的酸雨观测记录,对广州地区的酸雨变化特征及其长期趋势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21年,广州地区酸雨年、季、月变化明显,降水年均pH最低出现在1998年,其年均pH为3.43,最高出现在2012年,其年均pH为4.65。降水pH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1998年以前降水pH呈现波动式下降,平均变化率约为-0.14a-1,1999年后降水pH逐年增大,特别是2009年后降水pH稳步增长,平均变化率约为0.03a-1;春季酸雨污染严重,夏、秋季次之,而冬季酸雨污染相对较轻;各月降水pH均较低,pH最高月出现在12月,平均值为4.36,2月pH最低,为3.95。在污染源稳定的情况下,降水强度影响pH,降水量增大时,降水pH越高,降水电导率K也越低;风速越大,降水pH则越高,降水电导率K则越小,酸雨发生频率也越小;风向影响降水pH,出现偏西风时,酸雨污染相对严重。  相似文献   

16.
广州市区酸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广州市区雨水酸度的分析,认为广州是酸性基础甚强的城市,酸雨出现的频率为60%左右,并有冬春强,夏秋弱的季节变化趋势。指出逆温和微风等稳定天气条件是产生酸性降水的有利天气条件。对水样的化学分析结果可见,广州酸雨中SO4=为主要酸根,各类酸根的浓度变化受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阳离子浓度的强弱对市区酸雨起着重要的缓冲作用,在碱性污染源附近尤为明显。水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局地污染源的作用是明显的,所以广州市区酸雨主要是由于本地大气污染所致。   相似文献   

17.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shape–slope (μ–Λ) relationship observed for the first time by several 2D-Video-Distrometers (2DVD) in southern China, a constrained gamma (C-G) model was proposed for the retrieval of rain drop size distributions (DSDs) from Guangzhou S-band polarimetric radar observations. Two typical precipitation processes were selected to verify the accuracy of the retrieval scheme. The μ–Λ relationship: Λ = 0.0241μ2 + 0.867μ + 2.453 was obtained based on the 2DVD observation results from at Huizhou Longmen station, which is a very representative location in the area. Relying on the Guangzhou polarimetric radar measurements of radar reflectivity (ZHH) and differential reflectivity (ZDR), the gamma (Γ) size distribution parameters (N0, μ, and Λ) can be retrieved by the C-G model retrieval schem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uangzhou polarimetric radar retrievals of DSDs were close to the 2DVD observations at Guangzhou Maofengshan station. The rain rate, mass mean diameter, and normalized intercept parameter of radar retrievals we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2DVD observations, and the relative errors were less than 10%. The overall accuracy of the retrieval scheme was high. The retrieval scheme has establish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arimetric radar measurements and gamma size distribution parameters. It will be helpful to in-depth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he dual-polarization radar data in microphysical precipitation processes analysis, as well as convection-resolved numerical model data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effect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18.
广州逐时降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广州市24小时降水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全年出现降水的概率为39%,汛期出现降水的概率远大于非汛期,其中6月份出现降水的概率最大,而10~12月份的橇宰则最小;前、后汛期与全年平均强降水频数的24小时分布相一致,其中极大值在上半夜,极小值在早晨.而非汛期则是白天大于夜间。  相似文献   

19.
利用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和广州白云机场自动观测系统降水资料,分析2019年4月白云机场持续暴雨前对流层顶和平流层的信号特征。分析发现,2019年4月中下旬,广州白云机场出现了3次持续时间长、降水量大的持续性暴雨过程,降水较往年同期显著偏多。研究结果表明,3次持续暴雨发生前,对流层顶高度出现了下降,平流层高位涡冷空气入侵,机场上空位涡升高;在环流场中,中低纬地区对流层顶和平流层东风偏强,向北和向下传播,广州白云机场终端区在暴雨发生前西风持续下传;广州白云机场上空暴雨发生前对流层顶至平流层位势高度正异常。暴雨发生前,平流层冷空气高位涡移入、对流层顶下降、西风的下传均有利于持续性暴雨的生成。  相似文献   

20.
使用雷达回波三维信息自动识别降水类型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提出了一种使用雷达回波三维信息(反射率因子的水平梯度、垂直递减率、垂直廓线变化特征以及回波顶高等)自动识别降水类型的方法,该方法可将雷达回波划分为热带降水类型、大陆强对流云降水类型和层状云降水类型。基于广州雷达于2008年5—8月观测到的7次强降水过程,在使用本方法识别降水类型的基础上,对不同降水类型使用不同的Z-R关系来测量降水量,即对热带降水类型使用Z=230R^1.25,对大陆强对流云降水使用Z=300R^1.4。以及对层状云降水使用Z=230R^1.6,并以雨量计观测的降水量为真值,与仅区分对流云降水和层状云降水类型并使用双Z-R关系测量降水量的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方法可以有效地自动识别降水类型的分布区域,并且可以提高雷达定量测量降水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