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沉积岩和石油中烷烃尿素络合的纸层析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Urea- adduct paper chromatography has been applied in organic geochemistry for separating branched/cyclic hydrocarbons from n-alkanes in sedimentary rocks and oils.The adduct reaction is made in urea adsorbed on the paper, and then developed by TLC(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echnique.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is method is of good efficiency. The whole procedure is simple and easily handled. This method is recommended for GC and GC-MS identification of organie components.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泥炭正构烷烃和正烷酮的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分析,以探讨阿萨巴斯卡地区Mildred泥炭沼泽的物源输入特征,以及正构烷烃和正烷酮的内在成因关系,从而揭示研究区泥炭记录的生物信息和植被演化特征。结果表明:Mildred泥炭正构烷烃和正烷酮均以高分子量C23~C33为主,呈后峰型分布,奇碳优势明显,物源以原地堆积的陆源高等植物为主,少量苔藓类、水生植物也有一定程度的贡献。根据主成分分析和正构烷烃指标,Mildred泥炭分子指示物源输入具有分段性,上段(地表至-17 cm)成炭植物以锈色泥炭藓为主,中段(-17 cm至-41 cm)沉积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木质树根、杜鹃花科、黑云杉和莎草科等,下段(-41 cm至底部)莎草科类富集,少量松柏、杜鹃花科等木质植物发育。正构烷烃和正烷酮的分布极具相似性,同奇碳数正构烷烃与正烷酮极高的相关性论证了两者的内在成因联系。泥炭中正烷酮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相应正构烷烃的微生物氧化作用,剖面上部锈色泥炭藓的富集对正烷酮有一定程度的贡献;结合FT-MS资料,脂肪酸的微生物β-氧化和脱羧基作用是形成正烷酮的另一种有效路径,但不是主要的成因路径。 相似文献
4.
油样和源岩中沥青的碳同位素分析,主要是根据馏分法或全馏分法(即饱和烃、芳烃和NSO化合物)完成的。量到最近,前人对单个碳氢化合物中碳同位素组成的研究受到了下列两个问题的限制:(1)使单个化合物分辨率平衡;(2)为获得完善的分析结果而取得足够的分析原料。前人对单个碳氢化合物中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的研究,是利用填充柱气相色谱法收集用于分析的足够量的单个化合物;或者在最近,联合利用填充柱气相色谱仪和质谱仪, 相似文献
5.
6.
吐哈盆地侏罗系煤系有机质中支链烷烃的化学结构及地球化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GC/MS技术在吐哈盆地侏罗系煤及泥岩中检出了多系列高位单甲基取代烷烃及新的长链高位二甲基取代烷烃系列化合物。高位单甲基取代支链烷烃碳数分布范围很宽,尤其以iC18-iC25为最丰富,其中8-至13-甲基系列(混合物)占优势。此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菌藻类生物质,还原性环境有利于菌藻的聚集及保存。褐煤中检出的长链高位二甲基取代烷烃化合物系列为11,14-二甲基系列,均为偶碳数烷烃,碳数范围为C26 相似文献
7.
沉积岩有机质的红外光谱及其在石油有机地球化学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Types and degree of muturity of organic matters in sedimentary rocks as index for oil generation and evolution can be determined by infrared spectrometry. In normal cases,oil-generating rocks can be preliminarily identified by infrared spectra of solubable bitumen components. However, the spectra of condensed nuclei of aromatic hydrocarbon should be resorted to whenever th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organic matters arc comparative complex and their degree ofmuturity are not all the same. Systematic researches of known samples show that a configuration of condensed aromatic hydrccarbon can be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the index of aromatic hydrocarbon structure and the ratio of methyl and methylene to aromatic nucleus. It is evidenced by preliminary experience that oil- and coal-generating organisms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each other with the help of this configuration.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侏罗系煤岩显微组分在封闭体系热模拟产物的色质分析表明,各显微组分的正构烷烃系列化合物的碳数均呈双峰型分布。随着温度的升高,后峰相对强度逐渐降低,表明正构烷烃系列化合物在热作用下易发生降解。由于各显微组分化学组成和结构的不同,它们的生烃过程也各不相同。镜质组热降解排烃需要较高热能,以产气为主;壳质组热效应作用下可以有效排烃,为好生烃组分;惰质组虽然生烃潜力有限,但产出烃类的稳定性较好,不易受热降解效应的影响,可以作为气源岩。在整个热模拟实验中,煤岩各显微组分表现为姥鲛烷优势,随着热模拟温度生高,Pr/Ph值表现为先增加后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盆地咸湖相生油岩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咸水湖相生油岩样品分析资料表明,不同沉积相带生油岩正构烷烃系列有三种碳数分布模式。深湖相生油岩在C18-C28范围呈明显的偶碳数优势,而>C28范围无碳数优势;滨浅湖相样品在整个碳数范围内呈奇碳数优势分布;过渡相带地层正构烷烃在中碳数范围呈偶碳数优势分布,而高碳数(>C23)部分为奇碳数优势分布。经不同沉积相带样品之间的沉积环境地球化学指标和碳酸盐含量比较发现,本区咸湖相生油岩正构烷烃的分布不取决于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性和岩石的矿物组成,而主要与沉积相带中的有机质生源组成有关。偶碳数优势分布的正构烷烃成因并非如常规观点解释的那样,由正构脂肪酸、醇类的还原作用或经碳酸盐催化发生β断裂而来,而可能来源于咸化湖泊中的某种嗜盐细菌或其他微生物。 相似文献
10.
11.
为探讨华北地区生油岩系石油卟啉地球化学问题,笔者以东营盆地第三系沙河街组为对象,研究了沙三段不同埋藏深度(剖面Ⅰ)和不同沉积相带(剖面Ⅱ)。另外,还在济阳、临清两坳陷选作了120个岩样和225个原油样品,通过分析研究,从沉积条件、有机质转化、生油岩卟啉特征等方面,探讨石油卟啉的若干地球化学问题。 相似文献
12.
对辽河盆地西部拗陷19个原油和生油岩样品中的卟啉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发现辽西剖面岩卟啉的含量随埋藏深度变化的宏观特征与总烃随深度的变化趋势一致,证实了卟啉类化合物是石油低成熟阶段的有效地球化学指标。油/油和油/岩对比表明,高升1-6-14井原油和高升3-7-9井原油可能来自不同的油源区,并揭示高升3-7-9井原油具有国内罕见的以玫红型卟啉为主的特征,以及杜家台油田和高升油田烃源岩沉积环境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原油单体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GC—C—MS技术测定柴达木盆地原油单体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研究它们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和分布型式,以探究原油的戍因。测试结果表明:柴迭木盆地西部原油的单体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较重,分布在-23.7‰、~-28.5‰之间,分子碳同位素分布曲线呈波浪式,反映原油来自超咸水—咸水的盐湖相沉积环境。柴达木盆地北部原油的单体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为-25.3‰、~-33.4‰,分子碳同位素分布曲线呈U型和波浪式两种型式,根据单体正构烷烃的碳同位素组成和分布型式特征,认为柴迭木盆地北部原油属于煤成油和湖相偏腐泥型、混合型母质成因。 相似文献
14.
15.
16.
采用高温模拟技术,对原油样品进行模拟实验,并对其裂解过程中正构烷烃的组成和变化特征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原油大量裂解生成气态烃之前,原油中的高分子量正构烷烃已经开始裂解,以C1+5烃类裂解成C6~C14化合物为主。随成熟度的增加,C6~C14化合物进一步转化为C1~C5化合物,并伴随苯系物的产出,最终形成甲烷和裂解沥青。在正构烷烃的裂解过程中,苯及其同系物的丰度呈明显增加趋势,可以作为原油裂解程度的潜在判识标志。此外,利用同样的实验条件对正十六烷进行了对比模拟实验,其产物的组成和变化特征与原油中正构烷烃的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7.
18.
19.
为了评价中新统恩纳河沿岸硅质沉积岩的生烃潜力,研究了青森市和秋田七个点的露头样品的主要和次要分布的分布。根据多变量统计分析,筛选出能形成好的生烃岩的三个最佳因子,即生物源物质的供应,陆源碎屑混入的影响及缺氧的底水条件。这些因子的空间分布表明,生烃岩相发育在盆地中央的深部,在10-9百万年期间,由于发生局部上涌,古海洋条件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