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经过对近年的区域地质调查成果总结,认为松潘-甘孜造山带西部碰撞结合带在古生代以后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即晚三叠世的岛弧盆收缩期,侏罗纪至白垩纪的碰撞造山期,新生代的陆内走滑、推覆改造和高原隆升期.晚三叠世俯冲碰撞作用强烈,形成了一系列火山弧和火山岩浆弧;侏罗纪至白垩纪发生的俯冲碰撞造山,形成了以弧-陆碰撞造山为主,并有弧一弧碰撞造山、弧后挤压造山等多种形式的、复杂的复合造山带;在古近纪、新近纪经历强烈的走滑、推覆改造活动;在第四纪由于高原隆升形成了现今的新生代山脉.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赤峰早白垩世昆虫化石的新发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任东  朱会忠  陆有泉 《地球学报》1995,16(4):432-439
本文首次描述了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早白垩世九佛堂组的鞘翅目和异翅目昆虫化石4属5种,其中3新属5新种。这些昆虫化石通过与国内、外相关类群的对比,为该区的地层划分、对比和地质时代的确定,提供了最新的依据。由古生态方面分析,该区为湖沼环境,水体充沛,为古黑龙江流域的一部分。文中里阿龙虱科、沼梭科和中生五节蝽科的材料在国内是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皖南变质岩区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皖南岩变岩分布区是古陆还是一个造山带?这一直是国内外地质学家讨论华南大地构造的焦点问题。在综合分析前人的研究及存在的问题后,提出以造山带的观点解体本区地层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新发现的大量古生物化石为依据,讨论了目前地这个造山带研究取得的进展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同时个华南的大地构造问题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基墨里大陆和泛华夏陆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形成了4000 km 长的基墨里造山带。位于三大陆之间、现今青藏高原北部的松潘 甘孜地体的造山属性的确定,对于探索松潘 甘孜锂矿链的成因有重要意义。松潘 甘孜地体西部和北部的早侏罗世陆相火山岩、底砾岩和煤系地层(~201 Ma)不整合在晚三叠世褶皱地层及花岗岩体之上,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基墨里造山时限提供了直接证据。松潘 甘孜地体中的甲基卡、可尔因、扎乌龙和白龙山 大红柳滩等稀有金属矿集区具有共同特征:赋存在由核部高分异S型花岗岩和幔部中晚三叠世浊积岩组成的片麻岩穹隆构造中、经历了巴罗 巴肯变质作用、含锂伟晶岩脉侵位在花岗岩体上部的伸展空间。通过对松潘 甘孜地体区域地质调查和对矿集区的变质、变形、岩浆和成矿作用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提出该地体经历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的基墨里造山过程:① 230~220 Ma:地壳缩短和加厚阶段,以盖层大规模强烈褶皱、逆冲带,盖层与基底之间向南的滑脱变形为特征,伴随深熔和巴罗式变质作用;② 220~190 Ma:地壳减压折返阶段,大量花岗岩侵位在中晚三叠世浊积岩中、形成片麻岩穹隆并伴随巴肯式变质作用。由于花岗质岩浆的高度分异及岩浆不混溶作用,导致侵位在片麻岩穹隆顶部伸展空间的伟晶岩稀有金属富集成矿。此外,伟晶岩型锂矿科学钻探(JSD)揭示了甲基卡矿集区多层次穹状花岗岩席控制含锂伟晶岩脉的成矿机制,推测大规模中下地壳基底深熔驱动岩浆上升,岩浆体沿上地壳中的构造面推叠形成岩席。  相似文献   

5.
片麻岩穹窿是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的共同结果,是造山带的重要构造元素。本次在松潘-甘孜地体内鲜水河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北东侧雅拉雪山发现一个片麻岩穹窿,核部为弱面理化花岗岩,边部为面理化花岗岩,紧邻断裂带的花岗岩发生糜棱岩化。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表明,雅拉雪山片麻岩穹窿核部弱面理化花岗岩和边部面理化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4.51±0.82 Ma,14.39±0.23 Ma,14.25±0.34Ma和18.2±1.3 Ma,因此,该片麻岩穹窿形成于18~14 Ma。鲜水河剪切带中的糜棱岩以及花岗岩脉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4.57±0.34Ma和16.73±0.97Ma,代表断裂剪切作用时代。该片麻岩穹窿的形成时代与鲜水河断裂带的活动时代基本一致,它是鲜水河断裂带在左行剪切作用过程中岩体部分熔融,并在转化挤压作用下隆升形成的。它的形成代表了鲜水河断裂深部的剪切作用时代,深部的剪切熔融促使了断裂带向南东方向扩展,促进了川滇地块的旋转运动,调节了青藏高原物质的东移,进一步促使了青藏高原东缘上地壳加厚和山脉隆升以及河流下切作用,使片麻岩穹窿分别在12~5.5 Ma和4.4~3.1 Ma期间,发生快速冷却,冷却速率分别为~61℃/Ma和~146℃/Ma。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唯一的一套早白垩世陆相火山岩地层分布在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泽库县之间的麦秀山一带,位于西秦 岭地层区泽库地层分区。根据剖面研究和区域地层对比,将这套地层新命名为早白垩世麦秀山群(K1M),下部的紫 红—灰紫色中基性火山岩夹砂砾岩新建为多禾茂组(K1d),为一套典型的陆相裂隙式喷发的碱性玄武岩+陆相红层沉 积建造,上部的紫红色砂砾岩组合延用万秀组(K1w),为一套冲积扇相陆相红层的类磨拉石建造,二者之间为明显 的整合接触关系。根据麦秀山群与上下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以及多禾茂组火山岩中的同位素年龄和万秀 组的昆虫、叶肢介、植物化石,可确定麦秀山群的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麦秀山群沿近南北向张裂带分布,是在早白 垩世陆内环境下产生并在陆内环境下消亡的陆内裂谷相沉积,它的形成标志着西秦岭地区在早白垩世进入区域性伸展 阶段。  相似文献   

7.
牛心沟岩体和四姑娘山岩体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东部,分别为中生代中性和酸性侵入岩.牛心沟岩体具有中等的SiO2含量(53.7%~63.6%),较高的K2O(3.44%~5.06%)和全碱含量(K2O Na2O=6.55%~8.80%),显示橄榄粗玄岩特征.牛心沟岩体的微量元素Ba(1280~2010 μg/g)、Sr(1010~1660 μg/g)含量很高,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a/Yb)N=37.4~67.3),Nb、Ta和Ti明显负异常,并缺乏明显的Eu和Sr负异常,因此属于高Ba-Sr系列范围.牛心沟岩体的Cr(37.6~193 μg/g)、Ni(9.13~76.8 μg/g)和V(57.1~126 μg/g)等过渡元素含量变化较大,并与SiO2含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且岩体的几个不相容元素对的比值变化较大(Zr/Sm=2.54~29.7、Nb/La=0.13~0.38、Th/Nb=0.53~0.94),表明该岩体可能由幔源基性岩浆与壳源酸性岩浆混合形成.四姑娘山岩体的SiO2含量介于68.9%~73.6%之间,具有较高的全碱含量(K2O Na2O=7.21%~9.38%)、高场强元素含量和较高的10000×Ga/Al比值(2.34~3.03),同时具有平坦的重稀土分布模式((Gd/Yb)N=0.79~1.43),明显的Eu负异常以及较高的Rb、Th和U含量,该岩体相对低的Ba、Sr、P和Ti含量表明它经历了相当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反映出A型花岗岩的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两岩体的形成均有幔源物质或新生地壳物质的参与,其中幔源岩浆的加入为松潘甘孜造山带大量中生代花岗岩的形成提供了热源和部分物源.地幔岩浆的上侵和四姑娘山A型花岗岩体的形成标志着松潘甘孜造山带至少在早侏罗世以前就已处于伸展构造体制.  相似文献   

8.
青海省唯一的一套早白垩世陆相火山岩地层分布在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泽库县之间的麦秀山一带,位于西秦岭地层区泽库地层分区。根据剖面研究和区域地层对比,将这套地层新命名为早白垩世麦秀山群(K1M),下部的紫红—灰紫色中基性火山岩夹砂砾岩新建为多禾茂组(K1d),为一套典型的陆相裂隙式喷发的碱性玄武岩+陆相红层沉积建造,上部的紫红色砂砾岩组合延用万秀组(K1w),为一套冲积扇相陆相红层的类磨拉石建造,二者之间为明显的整合接触关系。根据麦秀山群与上下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以及多禾茂组火山岩中的同位素年龄和万秀组的昆虫、叶肢介、植物化石,可确定麦秀山群的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麦秀山群沿近南北向张裂带分布,是在早白垩世陆内环境下产生并在陆内环境下消亡的陆内裂谷相沉积,它的形成标志着西秦岭地区在早白垩世进入区域性伸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戴宗明  孙传敏 《地质通报》2008,27(6):799-813
通过对三叠纪义敦岛弧中段83条剖面和沉积等厚线的综合分析研究,将其划分为义敦弧后前陆盆地、义敦火山弧、昌台-禾尼弧间盆地群、沙鲁里火山岩浆弧、雄龙西-金厂沟弧前盆地群5个次级的构造古地理单元.其中弧后盆地主要有上麻绒和义敦2个沉积中心,义敦火山弧可进一步细分出果德、根隆、郎格、哈逮4个次级火山穹隆,弧间盆地群有拿它盆地、曲登盆地、夏塞盆地、哈日盆地,沙鲁里火山岩浆弧可进一步细分为木合沟和口娘公玛2个次级火山穹隆,弧前盆地有雄龙西盆地、莫坝盆地、金厂沟盆地等8个次级火山-沉积盆地.认为义敦岛弧的演化主要受理塘缝合带演化的控制,也受金沙江缝合带演化的影响,总体上在三叠纪经历了夭折裂陷槽→不成熟岛弧→成熟岛弧→残余盆地的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10.
中生代早期造山作用使松潘-甘孜地区地壳厚度加厚到约50~60km,因而随即经历了大规模区域性地壳伸展和减薄作用,然而迄今为止,对伸展和减薄事件的形成和发育机制还缺少深入了解。通过对龙门山前陆逆冲带腹陆地区,特别是其中发育的变质核杂岩及伸展变质穹隆体的详细构造解析,发现震旦系—古生界中普遍发育各种形式的顺层韧性流变构造,如韧性剪切带、透入性顺层面理及矿物拉伸线理、糜棱岩化及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并在龙门山北、中和南段造成大规模和不同程度的地层构造缺失或减薄;韧性流变构造流变方向在龙门山北段指向南或SSE,中、南段则指向SE;对志留系茂县群变质作用温压条件进行估算,其温度变化范围为265~405℃,压力变化范围为0.31~0.48GPa,代表了中地壳韧性流壳层(middle crustal ductile channel flow)的形成条件;前人用39Ar/40Ar和SHRIMP锆石U-Pb等方法对这一套区域动力变质岩石变质年龄的时代限定为190~150Ma,与中生代早期造山后板内伸展减薄事件相匹配。因此表明造山作用加厚地壳在中地壳层次以大规模韧性流变变形和变质作用对地壳厚度进行了调整,相对于上地壳层次变形和变质作用而言,中地壳韧性流壳层是松潘-甘孜造山带伸展和减薄的主要原因。在区域上如果消除新生代松潘-甘孜高原加厚和相对上扬子地块逆时针旋转的影响,中生代韧性流壳层流变方向总体为SSE或向南,因此代表南秦岭造山作用后的板内演化阶段,并且是造成松潘-甘孜造山带伸展垮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地学前缘(英文版)》2019,10(6):2287-2300
The Sulu orogenic belt (SOB) separates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blocks in East Asia and formed during Triassic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However, late Mesozoic post-collisional exhumation is poorly understood due to lack of surface evidence for Paleo-Pacific subduction and associated effects.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tectonic history of the SOB using detrital zircon age data from Early Cretaceous sedimentary units along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geochronologic and geochemical data to reconstruct sedimentological and tectonic history. Detrital zircon age distributions obtained from sedimentary units include a 2.0 Ga subpopulation that appears only in turbidite units to the southeast. This sediment probably derived from the Yangtze Block. Terrestrial facies from the Jiao-Lai basin to the northwest appear to derive from the North China Block. Geochronologic and geochemical data indicate that Early Cretaceous, post-collisional volcanism was compositionally bimodal (mafic-felsic) with associated intrusive activity that peaked at 120 Ma. Seismic images of northerly regions of the study area indicate this occurred in an extensional setting. Sedimentary facies and field structural analyses revealed an unconformity interpreted to reflect rapid uplift with NW–SE compression to the south. Given observed sinistral movement along the Tan-Lu fault, we interpret northwest and southeast regions of the SOB as experiencing transtensional and transpressional tectonics, respectively, driven by continuous subduction of the Paleo-Pacific Plate. Intrusion of the Late Yanshannian granitoids marked the final formational stage of this unique tectonic setting.  相似文献   

12.
姚冲岩体位于秦岭-大别山造山带上,岩体的主要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和花岗斑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姚冲岩体SiO2含量为71.28%~77.24%,K2O含量为3.81%~5.28%,Na2O含量为3.76%~5.03%,Al2O3含量为11.61%~14.6%,具有高钾钙碱性和准铝质-过铝质 (A/CNK=0.96~1.03) 特征。岩石稀土元素总量较低 (11.82×10-6~123.65×10-6),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具有Eu负异常,岩体富集Rb、U、Hf和Y,亏损Ba、Nb、Ta和Ti,显示出I型花岗岩的特点。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姚冲岩体的εHf(t) 值为-30~-22.8,位于地幔演化线之下,tDM2值变化于2.21~2.60Ga之间,指示其源于扬子板块北缘的古老地壳,其组成类似于扬子板块北缘TTG型岩浆岩。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姚冲岩体形成于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碰撞造山后的陆内伸展环境,对应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壳从挤压收缩向区域性伸展的构造体制大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13.

松科二井超深钻探获取了松辽盆地连续沉积-火山岩心,为系统研究中生代松辽盆地形成机制、揭示中国东北地区构造演化历史提供了极好的研究材料。本文对取自松科二井井深-6035~-6084m的玄武安山岩开展了系统的锆石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分析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松科二井玄武安山岩隶属于火石岭组底部,其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141.6±1.4Ma)。玄武安山岩样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弧岩浆的地球化学特征。这些样品显示了一定程度的轻重稀土元素分异((La/Yb)N=8.40~11.88),具有轻微亏损的Sr-Nd同位素特征((87Sr/86Sr)i=0.70496~0.70478,εNdt)=1.05~1.61),表明它们很可能源自于岩石圈地幔。早白垩世时期中国东北地区主要受控于蒙古-鄂霍茨克洋的南向俯冲和东侧古太平洋俯冲过程,目前研究揭示了前者影响了同期的大兴安岭地区的火山活动,但其影响范围是否延伸至松辽盆地内部尚不清楚。古太平洋岩石圈开始俯冲后很可能诱发了松辽盆地西侧晚中生代火山岩的形成。早白垩世松辽盆地演化主要受蒙古-鄂霍茨克洋还是古太平洋板块的活动影响仍存在较多争议。松科二井玄武安山岩具有与板内玄武岩相近的Th/Hf比值(1.10~2.87)及Zr/Y比值(10.1~18.7),表明它们具有板内岩浆的地球化学特征,且松科二井样品比同时代盆地西部的大兴安岭地区玄武岩具有更高的Nb/Ta比值,更高的Zr、Hf与Ti含量,以及更亏损的Nd同位素特征,可能指示与大兴安岭地区玄武岩形成于不同的构造背景。松辽盆地内早白垩世火山岩很可能为古太平洋板片回转诱发形成,指示早白垩世古太平洋板片回转诱发的岩石圈伸展促进了松辽盆地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西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岩浆岩记录了区内原特提斯构造演化的关键信息。近来,笔者所在课题组在西昆仑造山带南部南屏雪山地区新发现一套奥陶纪辉长岩。LA-MC-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辉长岩形成于476~471 Ma,为早奥陶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化学特征显示,辉长岩具有高Al2O3(14.32%~16.91%)和TiO2(1.20%~2.53%),贫P2O5(0.22%~0.55%)和低碱(Na2O+K2O = 4.03%~5.84%)特征,SiO2(52.27%~56.65%)与MgO(2.98%~7.59%)变化较大;其中部分样品表现出富Nb特征,相对高SiO2(53.08%~56.86%),低MgO(2.98%~6.05%),高TiO2(1.48%~2.54%)和Nb(7.64×10-6~14.08×10-6)。南屏雪山辉长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和轻稀土元素,明显亏损Nb、Ta、Sr等元素,表现出典型岛弧型岩浆岩特征。Sr-Nd同位素方面,南屏雪山辉长岩显示出亏损的εNdt)值(2.84~4.04)。综合研究表明,南屏雪山奥陶纪弧型辉长岩形成于受俯冲板片熔体交代的亏损地幔发生不同程度的部分熔融过程。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我们认为麻扎尔—甜水海地体内大陆弧辉长岩(约530 Ma)、富Nb弧型辉长岩(476~471 Ma)和OIB型枕状玄武岩(约465 Ma)的特殊岩石组合记录了原特提斯洋南向俯冲过程中,俯冲板片后撤诱发的弧后伸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地块东北缘志留纪碱性玄武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准噶尔地块东北缘莫钦乌拉山发现一套陆相火山岩,其与下伏中-上奥陶统庙尔沟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粗安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434.4±2.2Ma,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早志留世。火山岩岩石组合为碱玄岩、玄武粗安岩、粗安岩和相应的火山碎屑岩,属于强碱性-碱性火山岩系列。SiO_2含量在45.6%~54.4%之间,富碱(Na_2O+K_2O=6.75%~9.10%),高的TiO_2(0.85%~1.42%)和Al_2O_3(17.75%~20.0%)含量,低Mg#(25.1~55.6),里特曼指数δ为3.63~9.68,玄武岩基质中出现碱性长石和白榴石。岩石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Yb)N=4.22~6.09,Eu负异常不明显,富集LILE,亏损HFSE,具明显的Nb、Ta、Ti负异常。样品值为0.7033~0.7046,具低正值(+2.13~+4.16)显示了来源于亏损地幔的特征,但在富碱、强烈富集LILE和低值(~0.5122)等方面又显示了源区富集的特征,富集原因可能为地壳再循环或上升过程遭受地壳混染。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Zr-Zr/Y、Ti/1000-V图解,推测早志留世碱性玄武岩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准噶尔微陆块与北部阿尔泰-蒙古微陆块碰撞造山后的板内伸展环境,可能代表了北部卡拉麦里洋盆最初期的陆内拉张阶段,这表明志留纪是准噶尔地块东北缘碰撞挤压到伸展拉张的构造转换时期。  相似文献   

16.
哀牢山构造带泥质高压麻粒岩主要由石榴石、夕线石、钾长石和斜长石变斑晶及尖晶石、铁假蓝宝石、蓝晶石、石英、金红石和钛铁矿包裹体组成,为确定印支地块和华南地块的边界提供了关键性标志。石榴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地质温压计(GBPQ)计算结果及标志性高温矿物组合(Spl+Qz)表明泥质高压麻粒岩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高压/高温进变质到中温/低压退变质的顺时针P-T演化过程。其中:1)高压/高温进变质阶段的矿物组合为Ky+Sil+Grt1+Kf1+Pl1+Spr+Ter(Kf+Pl)+Bt1+Spl+Qtz+Ilm1+Rut1,形成于850~919℃,≥10.4kbar;2)中温/低压退变质阶段的矿物组合为Grt2+Bt2+Pl2+Ms+Qtz+Ilm2+Rut2,早期和晚期的温压条件分别为664~754℃,4.9~6.5kbar和572~576℃,3.5~3.9kbar。反映陆壳物质在碰撞过程中俯冲到地下深处(≥30km)经高压高温变质后快速折返到中上地壳的动力学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7.
北山造山带位于中亚巨型造山带南缘,是剖析中亚造山带南缘增生构造过程的关键地区之一,古亚洲洋闭合时间存在较大争议,聚焦于泥盆纪古亚洲洋仍在俯冲还是已经闭合.作者在北山造山带南缘黑山头一带首次识别出具典型埃达克岩特征的中酸性侵入体,对其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黑山头岩体中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  相似文献   

18.
龙门山造山带的早期活动及其对造山作用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勇  李海兵  王焕  张蕾  李成龙 《岩石学报》2017,33(12):3957-3972
2008年汶川地震后,在映秀-北川同震地表破裂带南段虹口乡八角庙地区发现有假玄武玻璃出露于~240m宽的断裂带内,代表了断裂带以往地震和断裂活动的直接产物。这套假玄武玻璃的高温熔融成因得到了元素地球化学和熔融结构的证实。玻璃基质、蚀变矿物和碎屑斑晶的化学分析显示假玄武玻璃继承了碎裂岩/超碎裂岩围岩的主要化学成分,除石英外,主要由长石和云母两种端员组分选择性熔融形成,并呈现出了化学组分分布的不均一性。假玄武玻璃的锆石U-Pb和玻璃基质~(40)Ar/~(39)Ar定年结果证实映秀-北川断裂的古地震发生于229~216Ma的中-晚三叠世,并具有11~14km的震源深度,表明映秀-北川断裂的早期活动始于印支期的造山运动。伴随着印支造山运动的发生,龙门山断裂带形成了其初始构造框架,并对之后的构造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白乃庙-吉中造山带中的诸多前寒武纪地体是否属于同一个微陆块一直存在着争议, 由此制约了对该造山带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及其中微陆块基底构造亲缘性的认识。对造山带东段吉林南部头道沟组的野外观察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 该地层形成时代为631~460Ma, 是长春-延吉蛇绿混杂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乃庙-吉中造山带东、西两段前寒武纪碎屑锆石年龄谱系和εHf(t)值均具有很好的相似性, 同时造山带不同地区岩浆岩的锆石Hf同位素模式年龄和全岩Nd同位素年龄均具有很好的对应性, 表明卷入该造山带的前寒武纪地体曾同属于一个微陆块; 白乃庙-吉中造山带内的下古生界中存在大量泛非期碎屑锆石(~600Ma), 结合造山带与冈瓦纳大陆的前寒武纪碎屑锆石年龄谱系和εHf(t)值的高度吻合性, 我们认为该造山带中的微陆块可能来自于冈瓦纳大陆, 但其在冈瓦纳大陆中的位置与中亚造山带东段的其他地块(额尔古纳、兴安及布列亚-佳木斯-兴凯地块)相距较远。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西部造山带地质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大陆研究的视角,认为大陆造山带地质研究是广义上的陆缘地质研究,阐述了陆缘多岛弧盆构造系统及其演化过程,提出造山带内时代相近的一组蛇绿混杂岩带是“古陆缘多岛弧盆格局”的残留,“古陆缘多岛弧盆构造系统”的基本残留形式在平面和剖面上都可能是“网结状”等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