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健脾固妊汤治疗脾胃虚弱型妊娠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脾胃虚弱型妊娠呕吐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健脾固妊汤治疗。比较2 组临床疗效、血清胃泌素(GAS)含量、血清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尿酮体转阴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安全性。结果:治愈率治疗组为80.00%(24/30),对照组为70.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GAS和VIP水平均显著下降,且治疗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组尿酮体转阴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健脾固妊汤联合西药治疗脾胃虚弱型妊娠呕吐疗效颇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肠痈消炎汤灌肠治疗胃肠结热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胃肠结热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70 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肠痈消炎汤灌肠治疗,疗程均为5d,随访1个月。比较2组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的综合疗效,腹痛、呕吐、便秘、腹胀等症状消失时间,外周血白细胞(WB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及随访1个月的肠系膜淋巴结大小。结果:治疗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2例。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1.25%(26/32),对照组为54.55%(18/33),随访1个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63%(29/32),对照组为57.58%(19/33),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痛、呕吐、便秘、腹胀等症状消失时间,WBC、hs-CPR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治疗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随访1个月治疗组肠系膜淋巴结缩小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肠痈消炎汤灌肠治疗胃肠结热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可提高临床疗效,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儿康复,优于单用西药治疗,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药封包联合红外线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支气管肺炎患儿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封包联合红外线治疗。2组均治疗2周。观察2组的综合疗效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血清炎性因子[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0%(38/40),对照组为80.0%(32/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咳嗽咳痰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RP、TNF-α、IL-6水平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封包联合红外线治疗支气管肺炎患儿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藿夏苓泽汤治疗痰湿中阻型内耳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 例内耳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 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40 例单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3周后观察2组的综合疗效及眩晕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48%(38/42),对照组为70.00%(28/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眩晕症状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9.52%(4/42),对照组为37.50%(15/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西医常规疗法联合藿夏苓泽汤治疗痰湿中阻型内耳眩晕症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脐舒散外敷联合TDP照射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阻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给予脐舒散外敷脐部神阙穴,同时给予TDP理疗仪照射神阙穴治疗;对照组40 例采用蒙脱石散、匹维溴铵治疗。观察治疗后及治疗后6个月综合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分别为92.86%(39/42)、85.71%(36/42),对照组分别为85.00(34/40)、70.00%(28/4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组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中医证候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脐舒散外敷联合TDP治疗仪照射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阻证患者,近期及远期疗效均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健脾益胃方治疗脾胃虚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脾胃虚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70 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5 例。治疗组采用健脾益胃方内服治疗,对照组采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口服治疗,对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进行评分,评定2组中医证候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4%(32/35),对照组为71.4%(25/3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为5.72%(2/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益胃方可改善脾胃虚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症状,其疗效优于枸橼酸莫沙必利片,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治疗痰浊阻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痰浊阻肺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7%,对照组为8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天数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痰浊阻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临床症状,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葛根汤联合针刺治疗风寒闭阻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风寒闭阻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73 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6 例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37 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葛根汤治疗。观察2组综合疗效,治疗1、2个疗程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SCV)评分、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60%(35/37),对照组为77.78%(28/3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ESCV评分、VA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治疗1、2个疗程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葛根汤联合针刺能改善风寒闭阻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症状,提高疗效,且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初热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初热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 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施治。观察2组患者的治愈率、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中医证候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愈率治疗组为100%(43/43),对照组为90.7%(39/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1或P<0.05)。2组胸闷气短、咳嗽咳痰、纳差、大便稀溏、神疲乏力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初热期疗效确切,故可在早期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进行中医药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 例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5 例。对照组给予雾化吸入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14%(34/35),高于对照组的80.00%(28/3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发热、咳嗽、肺部啰音消失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8.58%(3/35),高于对照组的5.72%(2/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支气管肺炎患儿,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雾化吸入治疗能够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治疗效果理想,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火针联合泛昔洛韦分散片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泛昔洛韦分散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火针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及疼痛消失时间、疱疹消退时间、结痂时间。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6%,对照组为71.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症状消失时间以及结痂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联合泛昔洛韦分散片治疗带状疱疹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脾胃虚弱型糖尿病腹泻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自拟健脾止泻化毒汤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6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拟健脾止泻化毒汤治疗脾胃虚弱型糖尿病腹泻疗效显著,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化核消腺汤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AH)痰热互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 例AH痰热互结证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 例。治疗组采用化核消腺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治疗,疗程为8周。治疗结束后,观察2组打鼾消失率、打鼾起效时间、打鼾消失时间、鼻咽部侧位X线片AH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打鼾消失率治疗组为81.6%(31/38),对照组为40.0%(14/3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打鼾平均起效、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H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1.6%(31/38),对照组为60.0%(21/35),中医证候疗效愈显率治疗组为97.4%(37/38),对照组为74.3%(26/3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治疗组为10.5%(4/38),对照组为17.1%(6/3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核消腺汤能有效改善儿童AH症状,缩小腺样体体积,起效时间较早,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幼科升降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外感发热风热夹滞证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幼科升降汤治疗,对照组采用中成药小儿感冒退热糖浆治疗。以3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显效病例退热起效时间、发热消失时间、主要症状消失时间。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45/50),对照组为74.0%(3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效病例退热起效时间、发热消失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主要症状流涕、食欲不振、腹胀消失时间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幼科升降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证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六君子汤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疗效。方法:将92 例痰瘀互结型NAFL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2组均予以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予以复方益肝宁胶囊及维生素C片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六君子汤合膈下逐瘀汤治疗。治疗8周后检测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胆碱酯酶(CHE)及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指标水平,并进行中医证候(胁肋部刺痛或钝痛、胁肋下痞块、胸脘部痞满、厌油腻纳呆)积分评定。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66%(44/46),高于对照组的76.09%(3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ALT、AST、GGT、CHE、TG和TC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君子汤合膈下逐瘀汤加减可以促进肝功能的修复,降低血脂,减轻患者症状,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医序贯疗法治疗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喘息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对IgE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 例PICU喘息性肺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疗程为14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序贯疗法,第1~7天服用小青龙汤治疗,第8~14天服用六君子汤加味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喘息消失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治疗后第8天、15天及1个月血清IgE水平,随访6个月,比较2组复发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28/30),对照组为76.7%(23/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IgE治疗后第8天、第15天、1个月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第15天、1个月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喘息消失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中医序贯疗法能有效改善PICU喘息性肺炎患儿喘息症状,降低IgE水平,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复发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中药药浴对新生儿肺炎发热的疗效。方法:将106 例新生儿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3 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中药药浴,对照组采用常规温水洗浴。观察2组综合疗效、单次发热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干预前后外周血白细胞(WBC)、降钙素原(PCT)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愈显率观察组为79.2%(42/53),对照组为64.1%(34/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单次发热时间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WBC、PCT、hs-CRP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及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药浴可缩短患儿发热时间,加快体温恢复正常,降低WBC、PCT及hs-CRP水平,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麻杏石甘汤及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炎琥宁注射剂治疗风热闭肺型儿童肺炎的疗效。方法:将120 例风热闭肺型肺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 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及对症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麻杏石甘汤及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炎琥宁注射剂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临床症状体征(咳嗽、喘息、啰音、肺部阴影)消失时间,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速(PEF)、25%用力肺活量时的用力呼气流量(FEF25)、50% 用力肺活量时的用力呼气流量(FEF50)、75%用力肺活量时的用力呼气流量(FEF75)和最大呼气中期流速(FEF25-75)]指标变化,炎性指标[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58/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3.33%(56/60);治疗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患儿肺功能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上升,WBC、CRP较治疗前降低,但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均P<0.05)。结论:麻杏石甘汤及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炎琥宁注射剂治疗风热闭肺型儿童肺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肺-肠轴”理论观察自制中药脐贴外敷对小儿肺炎风热闭肺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 例肺炎风热闭肺证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 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自制中药脐贴外敷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临床症状(发热、气喘、咳痰、呕吐、食欲、咳嗽)与体征(舌象、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及炎症因子[血清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8(IL-8)]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再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42/45),高于对照组的77.78%(3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及血清WBC、CRP、PCT、IL-8水平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抗生素使用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2 例出现局部皮肤发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脐贴外敷治疗可有效改善小儿肺炎风热闭肺证的临床症状,降低机体炎症反应,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蒌夏心舒丸治疗痰浊阻络型冠心病(CH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痰浊阻络型CHD患者86 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蒌夏心舒丸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和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02%(40/43),对照组为76.74%(33/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心胸窒闷、气短痰多、疲倦乏力)积分、血管内皮功能指标[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ET-1)]水平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蒌夏心舒丸用于痰浊阻络型CHD的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血管内皮功能恢复,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