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分析叶天士治疗泄泻的用药规律。方法:统计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六·泄泻》中的药味出现频次,并对其按药物功效分类,从泄泻病因和涉及脏腑两方面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叶天士治疗泄泻用药以利水渗湿药、补虚药、理气药、化湿药最多,频次上以茯苓为最多,出现频率较高的药对有陈皮、茯苓,人参、茯苓,茯苓、泽泻;脏腑辨证多从脾、肝、肾论治,重视脾虚,药物归经以脾胃两经最多。  相似文献   

2.
介绍郑爱华教授治疗脾虚痰瘀型心悸的临床经验。心悸之病,涉及多个脏腑,但与脾最为相关。郑教授从心脾入手,抓住心悸“虚”“痰”“瘀”的特点,擅长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脾虚痰瘀型心悸以益气健脾安神,化痰祛瘀生新。  相似文献   

3.
介绍肖长江教授基于“阳主阴从”理论论治心脏神经症的经验。肖教授认为,心脏神经症的发病除肝郁脾虚、心肾不交等病机外,亦与阳虚密切相关,心阳不足、肾阳亏损、脾阳耗伤、肝阳被郁均会引起心脏神经症。阳气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维持人体生长发育之根本,同时又可固护肌表、防御外邪,使阳气不伤、百病不作,故肖教授基于“阳主阴从”理论构建“药物扶阳”“动则生阳”“乐则生阳”“善则生阳”的治疗模式,提出应从药物、运动、情绪以及心态方面治疗心脏神经症。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4.
介绍肖长江教授从肝脾肾论治高血压伴焦虑状态的经验。肖教授认为高血压伴焦虑状态为肝、脾、肾共同病变引起,其病机为肝郁失达、脾虚失运、肾虚失养,病性虚实错杂多变,以脏腑气血阴阳之变为本,风、火、痰、瘀为标,临床从肝脾肾辨证论治,治以清肝泻火、疏肝健脾、补益肝肾,兼以解郁安神为法。此外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肖教授还强调注重情志疏导、身心同治,饮食调摄、运动强身,首创“心理话疗”及“拍百会”“敲膻中”“小鸟飞”等系列保健养生操,积极倡导以素食为主的低盐低脂饮食方式,以达综合调摄身心的目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中“心为君主之官”的论述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从整体观念辨明脏腑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对中医学辨证论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基于中医理论基础的“心”作为“君主”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中医学对“脑”缺乏独立完整的认识。本文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辩证分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从“心”与“脑”的生理、病理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着手,研究二者发挥其功能特点的物质基础,以“此心非彼心”立论,提出“脑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介绍胡学军教授从脏腑辨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经验。胡教授认为本病病因病机在于脏腑功能失调,尤其与肺、脾、肾虚损密切相关,其病理因素主要为风、气、痰、瘀,久病不愈之关键为脏腑虚损,气机失调,多体现在肺失宣降,痰伏肺络;脾失健运,胃肠壅滞;肾气亏虚,虚气上逆等。治疗上主张急则治其标,祛风顺气以化痰行瘀;缓则治其本,调节脏腑功能,分脏论治,着重于理肺行气,健脾和胃,补肾纳气。将扶正与祛邪有机融合,从而达到邪去正复而病愈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介绍贾小强教授运用内调外导法治疗老年性便秘的经验。贾教授认为老年性便秘与脏腑功能虚损密切相关,且主要责之脾、肾二脏,其基本病机为肾虚不足,中阳虚陷,并常因病久而致机体气滞血瘀,造成本虚标实之象。治疗上遵循补肾滋阴、活血祛瘀的法则,应用自拟经验方畅舟通便方辨证施治,并联合以升清降浊理论及导引、服气法为依据自创的西贝助便操对便秘症状进行内外同调,临床上获益者颇多。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8.
介绍李桂贤教授治疗泄泻的临证经验。李教授认为肝郁脾虚为本病病机关键,以疏肝理气为主要治则,辅以健脾益气,拟逍遥散加减方进行治疗,同时注重心理疗法和饮食疗法,收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介绍刘建平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经验。刘教授认为,UC为本虚标实之证,脾虚为发病之本,随着病情的发展,湿、热、浊、毒并存,为发病之标,久之脾肾两虚。在治疗上应肝脾同调、气血共治,清温并用、内外兼顾,使阴阳平衡,气机升降有常,气血运行有序,脏腑功能协调,则病情得以控制。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0.
介绍全国名老中医李永成教授从脾胃论治崩漏的临床经验。李教授认为崩漏的基本病机有三,概括为“虚”“热”“瘀”,临床常从脾胃论治,认为脾虚型崩漏可分为脾胃气虚、脾虚火热、脾虚夹瘀证,临证分别以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逐瘀止崩汤加减治疗。李教授在治疗中十分重视调和脾胃,常以补脾胃、降胃气、通阳明、消食积为主,以开心窍、调肝气、滋肾水、化瘀血为辅,获得佳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中医古籍挖掘孟河医派费氏治疗慢性咳喘的用药规律。方法:从《孟河四家医集》中筛选费伯雄、费绳甫治疗慢性咳喘的医案,建立方药数据库,运用Excel进行药物频次、性味、归经分析,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3.0进行药物关联分析,采用词频分析法对特色用药进行研究。结果:纳入54首处方,涉及121味中药,高频药物23味,药性以寒、温偏多,药味以苦、辛、甘居多,归经以肺、胃、脾、肾经居多,治疗慢性咳喘的核心处方为苦杏仁、炙麻黄、浙贝母、黄芩、前胡、炙紫菀、紫苏子、莱菔子。词频分析显示,寒证在核心处方基础上加细辛、五味子等治疗,热证用桑白皮、天竺黄、鱼腥草等治疗,虚证根据不同脏腑之虚治疗,重视调理脾胃,瘀证用丹参、银杏叶、水红花子、矮地茶、川芎、地龙等治疗。结论:孟河医派费氏治疗慢性咳喘,以肺虚痰伏为基本病机,以宣肺止咳、化痰平喘为治疗大法,注重寒、热、虚、瘀的不同,用药寒温并用、散中寓收,体现了其醇正和缓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2.
介绍王永宏教授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经验。王教授认为,复发性流产以肾气虚损为主要病机,兼有脾虚肝郁、气血亏虚,治疗上应预培其损,顺应自然周期,以补肾为主,兼以补气健脾,再辅以补血、疏肝,根据月经周期的不同时段进行治疗,自拟女更康1号方配合寿胎丸加减,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3.
介绍薛莎教授采用“塞因塞用”之益气养阴法治疗老年人功能性便秘的经验。薛教授认为,老年人因年老体衰、脏腑功能减退而易发功能性便秘,其中气阴两虚是其发病的关键,因此主张以“塞因塞用”之益气养阴法治疗。临证治疗中,薛教授通过合参药理,巧用经方,固本为基,兼以通导,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4.
介绍杨洪涛教授治疗小儿蛋白尿的经验。杨教授提出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肺脾肾虚,标实为外邪、湿、浊、瘀、毒。小儿脾肾亏虚是蛋白尿发病的病因,肺虚易感是本病复发的关键,脾虚致精微物质吸收分布失常,肾病迁延日久则易致肾虚,故本病多以肺脾肾三脏亏虚为本,水、湿、热、瘀等兼证为标。治疗上遵循健脾补肾之原则,同时应注意固护肺卫之气。  相似文献   

15.
介绍胡学军教授辨治间质性肺疾病的经验。胡教授认为,本病病因病机复杂,然总以“风”“痰”“瘀”“毒”为标,以“五脏虚损”为本,气机升降出入变化为主要病机。治当辨内外之邪以祛之,审五脏荣枯以调之,察气机升降出入以畅之。如此内外兼顾,虚实并调,枢机畅达,则疗效可期。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6.
介绍旷惠桃教授治疗皮痹的经验。旷教授认为皮痹的病因以寒湿为主,疾病发展过程中又可因实致虚或因虚致实,临床以阳虚寒凝、血虚寒凝、气虚血瘀之虚实夹杂证常见。故而临床以“温”“补”法治“痹”,表里同治,脏腑兼顾,随症加减,每获良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7.
介绍孔文霞主任医师运用“窠囊学说”防治早期胃癌的经验。“窠囊学说”为朱丹溪集各医家之所长,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所得,在《局方发挥》《丹溪心法》等著作中均有体现。“窠囊学说”以痰、瘀为基础,对于后世治疗癌瘤类疾病具有非常深刻的指导意义。早期胃癌病因病机复杂,孔教授从“窠囊学说”出发,认为本病不离“虚”“滞”二字,脾虚为病之本,痰湿、瘀血为病之标。其遵循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基本原则,以培补脾土、燥湿化痰、行瘀消滞为治法,自创经验方四君四逆合郁方,屡获佳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8.
介绍郑爱华教授应用炙甘草汤治疗气血阴阳俱虚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经验。郑教授认为心悸之病,与脏腑关系密切,尤其是心脾,临床中尤以气血阴阳俱虚之证常见,注重从“虚”入手,运用炙甘草汤加味治之,以补气血而复脉通心,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9.
介绍范伏元教授从痰论治支气管哮喘的经验。范教授认为,哮喘的发作与“痰”密切相关,其中痰饮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职关系密切,因感受外邪、饮食不洁、情志失常导致脏腑气机失调,痰气搏结于气道,肺失宣降,气道挛急而发为哮喘。临床分为痰热壅肺证、风痰袭肺证、痰湿阻肺证、痰瘀互结证四种证型,分别予定喘汤加减、自拟疏风宣肺汤加减、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自拟平哮方治之。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0.
介绍黄明河教授治疗慢性泄泻的经验。慢性泄泻临床上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黄明河教授认为,脾失健运、肾阳虚衰为发病之本,湿浊内困乃发病之标,以调补脾肾、祛湿化浊为治疗大法,分别拟健脾化湿汤与温阳化湿汤治疗,随症加减,疗效颇佳,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