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框架隔震建筑设计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有关规定,介绍了框架结构房屋的隔震设计方法。为方便工程技术人员了解和掌握隔震技术的应用,以框架结构为例,指出了采用隔震技术的设计要点和步骤,并给出实例来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土与结构相互作用(SSI)对多层及中高层基础隔震建筑地震需求及隔震效率的影响规律,隔震层采用LRB铅芯橡胶与LNR普通橡胶隔震支座组合,就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软土场地设置隔震层问题做探讨。提出土与基础隔震结构相互作用的简化计算模型,对不同场地及隔震设计目标下的多层及中高层基础隔震结构进行时程分析。研究表明:软土场地基础隔震建筑隔震层的有效隔震效率相对于硬土场地有所下降,必须通过设置具有一定规格的LRB支座来满足隔震目标。本文给出了铅芯橡胶支座极限变形需求随建筑层高及隔震目标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多层隔震结构两阶段设计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提出了针对隔震装置设计的隔震结构两阶段设计法。该方法在项目的方案阶段,根据项目的基本情况采用简化估算方法对隔震层进行估算,为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在施工图设计阶段,采用时程分析方法对隔震层进行设计计算,为上部结构和基础设计及隔震装置的选用提供依据。文中以4层多层框架结构体系为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提出的设计方法具有简便,符合工程应用的特点,且该方法有利于提高设计质量,减少设计周期。  相似文献   

4.
简要概括了国内外叠层橡胶垫基础隔震技术的应用发展状况,介绍了隔震结构的各种反应分析模型,对隔震结构设计分析方法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并指出了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关于隔震结构的简化计算方法中存在的诸多不足。结合我国的隔震技术应用现状,引入了两阶段设计法的概念。此方法将有利于提高设计质量,减少设计周期。  相似文献   

5.
对位于汶川8.0级地震烈度区度区的青川县乡镇砖混结构民房破坏现象进行了调查和整理,分析了灾区砖混结构民房震害原因.参照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中对砖混结构房屋一般要求条款,探讨了居民自建砖混结构民房采用一般抗震措施的安全限度.  相似文献   

6.
基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设计用地震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利用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中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制成适合于我国抗震设计规范的人工地震波形,然后使用该人工波和日本现行设计用地震动,对隔震结构进行地震响应分析,最后由地震响应结果对所提出的模拟设计用地震动大小进行评价,得到一些有意义结论,供抗震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TECDOC—1347推荐使用的适用于不同地震烈度、不同场地类型的设计地震反应谱。通过与RG 1.60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中的设计反应谱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TECDOC—1347推荐的研究堆设计反应谱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板柱结构节约结构空间是一种常用建筑结构形式,通常也被认为是抗震薄弱体系,我国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板柱结构使用范围以及适用高度作了严格限定,与国外规范相比较,我国结构规范对板柱结构有细致严格的构造要求。结合北京8度区某17层带边框高层板柱-剪力墙结构的实际工程,通过ETABS有限元程序对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作用分析,重点研究了楼板应力分布。采用SAUSG有限元程序补充罕遇地震下有限元非线性分析,研究了墙柱损伤情况与主要构件性能。应用SAP2000程序采用拆除构件法,分析了板柱结构抗连续倒塌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满足规范规定构造措施前提下,带边框板柱-剪力墙结构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良好的抗震性能和抗连续倒塌能力,可以达到8度抗震设防烈度区高层建筑安全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9.
针对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抗震时程分析输入地震波选择问题,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6)设计谱为目标谱,将满足谱匹配原则的加权调幅选波方法与国内学者建议的其它输入地震波选择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以3栋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15层、30层和44层)为实例,针对8度罕遇地震作用和Ⅱ类场地条件,将上述方法建议的各7条地震波输入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以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均值沿楼层分布为比较参数。结果表明:加权调幅法可用于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抗震时程分析,可以较好地降低结构地震反应均值的离散性。在8度罕遇地震作用条件下,以不同学者建议选择的地震波为输入,高层建筑时程分析结果仍呈现出较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框架结构的楼梯在汶川地震中出现的多种震害状况,如梯段板的断裂,框架角柱的短柱破坏,楼梯间梯柱、平台梁和平台板等构件的破坏。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部分规定和工程中楼梯的设计方法,分析了震害出现的原因,指出了GB 50011-2001规范中有关楼梯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的不足,给出了今后框架结构中楼梯设计和施工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层隔震建筑设计中隔震支座受拉问题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高层建筑由于高宽比相对较大,倾覆效应明显,当采用隔震技术时,有可能使隔震支座出现拉应力,而通常使用的叠层橡胶隔震支座抗拉能力不强。因此,隔震支座受拉问题成为隔震技术在高层建筑中推广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本文提出了避免隔震支座受拉的上部结构布置原则及隔震层优化设计方法,并对目前隔震支座拉应力计算方法提出了改进建议。本文的研究工作可为工程设计提供借鉴,为隔震设计相关规范的修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A design procedure for improving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unequal-span underground structures by installing isolation devices at the top end of columns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seismic failure mode of frame-type underground structures and the design concept of critical support columns. A two-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FEM) for a soil-underground structure with an unequal-span interaction system was established to shed light on the effects of a complex subway station with elastic sliding bearings (ESB) and lead rubber bearings (LRB) on seismic mitiga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stiffness and internal force distribution of the underground structure changed remarkably with the installation of isolation devices at the top end of the columns. The constraints of the beam-column joints were significantly weakened, resulting in a decrease in the overall lateral stiffness and an increase in the structural lateral displacemen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isolation device effectively reduces the internal force and seismic damage of the frame column; however, the tensile damage to the isolation structure, such as the roof, bottom plate, and sidewall,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to those of the non-isolation structure. Although the relative slip of the ESB remains within a controllable range under strong earthquake excitation as well as frame columns with stable vertical support and self-restoration functions, the LRB shows a better performance during seismic failure and better lateral displacement response of the unequal-span underground structure. The analysis results provide new ideas and references for promoting the application of seismic isolation technology in underground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对多次地震震害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中符合现代隔震原理或思想的震而不倒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将其划归为5类:(1)柱基“铰结”隔震消能;(2)结构底部柔性防潮层或薄弱层滑移隔震;(3)殿基、墙基或塔基滑移隔震消能;(4)柔性地基隔震消能;(5)采用长周期柔性结构。针对每一类情况分别进行了剖析,并列举了一系列震害实例。最后对现代隔震技术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4.
村镇建筑多以砖混结构为主,抗震性能相对较弱,砂垫层摩擦滑移隔震技术由于诸多优点较适合广大农村建筑.本文介绍了砂垫层基础滑移隔震的设计原则和分析模型,以常见的两层砖混结构为例,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分析不同摩擦系数、不同加速度峰值下隔震层的滑移,并在此基础上确定隔震层在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摩擦系数及滑移量建议限值;通过验算不同砂浆的抗震受剪承载力,得出不同摩擦力作用下满足抗震受剪承载力的最低砂浆标准,所得结论对农村滑移隔震建筑的选材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The need to investigate the level of seismic pounding risk of buildings is apparent in future building code calibra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further insight into the pounding risk of adjacent buildings, this study develops a numerical simulation approach to estimate the seismic pounding risk of adjacent buildings separated by a minimum code‐specified separation distance during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the period ratio of adjacent buildings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that affects the pounding risk of adjacent buildings. However, there is no specific consideration for the period ratio in the related seismic pounding provisions of the 1997 Uniform Building Code. Results also reveal that, for two adjacent buildings,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required distance to avoid seismic pounding fits very well with the type I extreme value distribution. Copyright © 200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罕遇地震下复合隔震村镇建筑的地震响应特征及设计参数,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复合隔震结构、滑移隔震结构、砂垫层隔震结构以及传统的砌体结构四种模型,通过对比4种模型在不同滑移层摩擦系数及不同地震烈度下的加速度、位移及底部剪力等动力响应差异,得出复合隔震体系的地震响应特征及主要设计参数。结果表明:复合隔震体系具有最优的隔震效果,且滑移层摩擦系数越小,地震烈度越大,隔震效果越好。根据预设40%隔震率的要求,确定出不同抗震设防烈度区的滑移层摩擦系数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17.
以汶川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的金花大桥作为工程实例,基于现场震害调查资料和数值分析来研究金花大桥地震破坏机理。现场震害调查发现,金花大桥震害主要集中在主拱肋和拱上立柱,表现为混凝土开裂和拱上立柱环向裂缝等。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地震荷载作用下主拱肋的拱脚截面抗弯能力比地震需求小,会出现弯曲破坏,拱顶截面抗震能力满足抗震需求;8#拱上立柱在柱底会发生弯曲开裂。数值分析结果与震害调查具有一致性,可为大跨度拱桥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改进的基础隔震结构地震作用简化计算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关于隔震结构的简化计算方法中,水平向减震系数的表达式和定义有些不符,假定的隔震结构地震作用分布规律也与实际情况略有出入。本文基于水平向减震系数的定义和实际隔震结构的地震作用分布规律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隔震结构水平向减震系数、隔震结构总地震作用、隔震结构上部地震作用分布的计算方法,并提出了总水平地震作用减震系数的新概念。本文提出的改进方法具有表达准确、物理意义明确的特点。将本文提出的改进算法计算结果与时程分析计算结果比较,结果显示,改进方法的计算结果与时程分析结果接近,且分布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19.
应用叠层橡胶支座进行基础隔震是目前国内外大力推广的一门建筑抗震新技术。但由于对采用隔震技术后建筑物的工程造价是否会增加缺乏具体的经济技术指标,使得建筑开发商对其推广应用一直持保守态度。选择了位于VIII度区的两个典型工程实例(一例为乙类建筑,另一例为丙类建筑),简要分析了同一建筑物采取不同设计方案(不隔震但抗震设防、隔震使实际设防水平提高、隔震后与未隔震建筑保持相同设防水平等三种不同设计方案)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及差异。分析数据表明,在同等设防烈度下,基础隔震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使被隔震建筑的工程造价与同条件只采用抗震设防的建筑工程造价适当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