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印堂穴相关古文献的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古代对印堂穴的应用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5版)收录的1156部中医古籍为检索范围,对印堂穴主治病证、腧穴配伍、配伍主治病证以及推拿刺灸法的相关条文进行归纳整理,并建立数据库。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符合要求的条文172条,涵盖57本古籍,与印堂穴主治相关的条文有142条,包括33种病证,涉及内、外、儿、五官等多门学科。其中单穴及配伍主治病证频次最高者均为儿科病证,配穴频次最高者为神庭穴。印堂穴刺灸法条文共计103条,使用治疗方法共7种。结论:印堂穴主治规律以局部病证为主,其中关于头面疾患的选穴体现辨证分经的规律,并以循经主治病证为辅;督脉穴、足太阳膀胱经穴等配穴应用主要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印堂穴刺灸法主要以针刺为主,针刺深度多为针入1分,灸法刺激量以灸3壮为多。  相似文献   

2.
中药穴位贴敷是依据中医学“天人相应”理论,顺应四时气候特点的一种“内病外治”的常用疗法。现代医家对于三伏贴疗效的研究颇多,相比三九贴则研究甚少。本文旨在通过对三九贴有效性原理的探究,指导临床应用,以期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内庭穴的现代主治优势病症和腧穴配伍规律。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筛选内庭穴相关文献,建立SQL Server数据库,运用“五输穴主治与配伍数据挖掘软件V1.0”与Gephi 0.92进行频次统计及复杂网络、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结果:纳入文献217篇。单穴主治病症7类,共13种,优势病症为牙痛、磨牙症和腹胀等8种;配伍主治病症10类,共88种,优势病症为牙痛、面神经麻痹、膈肌痉挛和三叉神经痛等24种。高频配伍腧穴为合谷、足三里、太冲和内关等17个穴位,配伍经脉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和任脉为主。结论:内庭穴主治范围广泛,单穴和配伍主治病症均以口腔科和内科为主,主治最优势病症均为牙痛,配穴归经以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穴位敷贴疗法治疗失眠的取穴及配伍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2017年10月18日至2022年10月18日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有关穴位敷贴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文献。对穴位敷贴疗法治疗失眠的腧穴处方进行梳理统计并建立数据库,运用IBM SPSS 26.0和SPSS modeler 18.0对敷贴处方进行聚类和关联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38篇,腧穴51个,累计频次519次。分析得出最常用腧穴为涌泉、三阴交;使用频率最高的经络为足太阳膀胱经;所选穴位主要集中在四肢及躯干部;特定穴应用频次最高者为五输穴;安眠、三阴交、神门为核心腧穴且关联性最强;核心处方为涌泉-心俞-内关-三阴交-神门-神阙;对高频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后得出3个聚类群。结论:穴位敷贴疗法治疗失眠遵循一定的选穴规律,其治疗原则主要以滋阴养心、安神助眠为主,同时辅以交通心肾、调和阴阳。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穴位注射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探索其选穴规律,为临床上穴位注射治疗AR的选穴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 中收录的以穴位注射为主要方法治疗AR的临床研究文献。对获得的文献进行整合分析,对穴位注射治疗AR所选腧穴的归经、使用频次及穴位分布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其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89篇以穴位注射为主要方法治疗AR的相关文献。在穴位注射治疗AR中使用频次前8位的穴位依次为足三里、迎香、肺俞、曲池、合谷、脾俞、肾俞、风门。共涉及经络10条,腧穴24个,穴次203次,选穴归经多为膀胱经、大肠经、胃经上的穴位。常用穴位主要分布在头颈部、腰背。腧穴特定穴以交会穴、合穴、背俞穴为主。结论:穴位注射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腧穴选择相对集中,以阳经穴位为主。局部取穴与标本取穴是穴位注射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主要选穴规律。穴位配伍体现了中医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6.
采用复杂网络分析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取穴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CNKI)自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针刺治疗VCI的文献,建立数据库,统计取穴个数、腧穴、归经、部位、特定穴等,并运用Cytoscape 3.2.1进行复杂网络分析,总结治疗该病的核心腧穴。结果:共纳入文献60篇,处方60首,腧穴89个,取穴443次,涵盖14条经络,取穴以3~9个穴位为主。针刺频次≥3次的腧穴共38个,排前5位的依次为百会、神庭、四神聪、风池、足三里。涉及经络11条,穴位部位6个,选穴最高部位为头面部。涉及特定穴12个,分别为交会穴、原穴、输穴、络穴、八会穴、合穴、背俞穴、八脉交会穴、募穴、井穴、郄穴、下合穴。核心腧穴包括百会、神庭、四神聪、太溪、风池、足三里、丰隆、悬钟、印堂。腧穴配伍关联性最强的是头面部局部腧穴配伍,包括百会-风池、百会-印堂、百会-四神聪。结论:针刺治疗VCI的腧穴部位主要集中于头面部、经络以督脉为主,注重特定穴的使用,所获得的核心腧穴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治疗痰浊阻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痰浊阻肺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7%,对照组为8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天数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痰浊阻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临床症状,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疗法干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贴敷1个三伏(初伏、中伏、末伏)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随访1年。比较2组急性发作次数、住院次数、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学会呼吸困难指数(mMRC)评分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结果:治疗组的急性发作次数、住院次数、mMRC评分及CAT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可减少COPD患者的急性发作次数和住院次数,提高COPD患者的活动耐受力,改善其呼吸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中医贴敷疗法在基层临床应用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医疗更好地推广及服务民众提供思路和方向。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与春播平台合作的全国31个省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12810名基层医师临床使用消肿止痛贴贴敷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收到有效问卷12705份。贴敷疗法在基层临床中使用比例为46.82%,最常使用的贴敷治疗方案是单纯使用贴敷疗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尤其是儿科常见病,婴幼儿和学龄前期儿童使用贴敷疗法较多,排前2位的优势病种为腹泻和小儿感冒,94.67%的医师采用的贴敷方式为加中药细粉贴敷。80%以上的基层医师认为贴敷疗法在基层临床的总体优势是毒副作用少、使用方便、疗效好。结论:贴敷疗法在基层医疗中应用非常普遍,获得了广大基层医师的认可,但是贴敷疗法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的治疗方案,阻碍了这种疗法在基层医疗的推广和传播,进一步优化贴敷治疗方案,有利于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医疗中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基层临床疗效的提高及医疗服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障碍的选穴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7月与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障碍相关的文献,并建立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关联规则,对选用的腧穴种类、归经及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8首针灸处方,共运用穴位72个(十四经穴64个、经外奇穴8个),总应用频次234次,使用频次最多的腧穴为足三里;使用频率排前3位的腧穴部位是下肢、上肢及头面颈项;穴位选用频率最多的经络是足太阳膀胱经;特定穴选用频次排前3位的为五腧穴、交会穴、八脉交会穴。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障碍取穴处方重视阳经取穴与下肢选穴,灵活运用针灸上下配穴以及本经配穴的原则,该取穴规律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加穴位贴敷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的临床疗效和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84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耳穴贴压及穴位贴敷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0.5%,对照组为76.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贴压加穴位贴敷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在改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腹痛、便秘等症状方面,效果优于单纯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2013年1月1日至2022年10月20日中国知网(CNKI)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文献,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腧穴处方,采用Excel统计腧穴频次,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纳入63篇文献,共计63首穴位处方。使用频次排前5位的穴位依次是听会、翳风、听宫、耳门、中渚;最常选取的经脉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使用频率排前3位的特定穴是交会穴、五输穴和八脉交会穴;腧穴分布情况主要以头颈部腧穴为主,其次是下肢与上肢的腧穴。关联性分析结果提示,核心腧穴处方为翳风-外关-听宫-听会-中渚-耳门,核心穴对是翳风-外关-听宫。结论: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以核心穴组为基础,兼顾祛风、活血、补肾及醒脑开窍,临床应结合经络配穴及辨证取穴。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促醒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收录的针灸促醒的临床研究文献,应用Excel 2019软件建立文献信息数据库,分析其选穴特点和规律,并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36篇,获得针灸处方136首,涉及腧穴113个、头针刺激区7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1197次,其中人中、内关、三阴交的使用频次最高;腧穴归经频次最高的为督脉、心包经;特定穴以交会穴和井穴为主;腧穴分布部位主要在下肢部、上肢部及头面部、颈项部;聚类分析得到印堂-四神聪-委中-太冲-合谷-足三里-涌泉-百会-三阴交-内关-人中、哑门-极泉-尺泽-神庭-风府-风池-劳宫-曲池、完骨-阳陵泉-隐白3类腧穴配伍。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为现代针灸促醒的典型代表组穴,取穴以人中、内关、三阴交为主,强调醒脑开窍,同时兼顾养髓益神、滋补肝肾、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多选取督脉、手厥阴心包经腧穴,着重四肢部、头面及颈项部腧穴的应用,体现出局部取穴及辨证取穴相结合的特点及形神兼治的重要思想,注重特定穴的应用,以交会穴及井穴的应用为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穴位贴敷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复方穴位贴敷治疗。结果: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50%,对照组为6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3%,对照组为6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脂各项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复方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自建库至2022年9月20日收录的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进行频次、关联规则、聚类、核心处方分析。结果:共纳入42篇文献,包含52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272次,使用频次排前10位的腧穴依次为:肺俞、定喘、足三里、丰隆、膻中、尺泽、列缺、天突、风门、大椎;常用腧穴主要分布于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阴肺经、任脉。特定穴多选用背俞穴、交会穴及五输穴。腧穴配伍以肺俞-定喘最为常见。核心腧穴处方:肺俞、定喘、足三里、丰隆、膻中、风门。结论:特定穴的选用是针刺治疗哮喘组方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应重视“治脏者,治其俞”之选穴思想,突出“局部配穴”“远近配穴”“前后配穴”之配穴特点,从而体现“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之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草乌在蒙医临床中的使用频率及配伍规律。方法:收集《内蒙古蒙成药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传统蒙药与方剂》3本蒙医典籍中含蒙药草乌的方剂,分析其用药频次、主治疾病频次及关联规则,探讨草乌在蒙医临床中的使用频率及配伍规律。结果:共收集含草乌的方剂138首,涉及蒙药279味,用药频次≥11次的蒙药共43味,排前10位的依次是诃子、红花、麝香、肋柱花、牛黄、木香、安息香、瞿麦、五灵脂、栀子;主治疾病频次≥5次的疾病共12种,排前5位的依次是粘虫病、刺痛症、黄水病、未消化病、希拉病。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治疗粘虫病及各种刺痛症时草乌常与麝香、红花、肋柱花、安息香等祛粘清热药配伍使用;治疗赫依病时常与豆蔻、肉豆蔻、丁香、安息香等祛赫依药配伍使用;治疗白脉病及宝如病时常与诃子、麝香、木香、红花、安息香等祛粘清热药配伍使用。结论:蒙药草乌入药的方剂以治疗粘虫病和各种刺痛症为主,常与诃子、麝香、红花、木香、豆蔻、牛黄、安息香、肉豆蔻、肋柱花、丁香等蒙药配伍使用,体现了其具有杀粘、清热、止痛的功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降压膏穴位贴敷治疗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 例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 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降压膏穴位贴敷治疗。治疗30 d后,观察2组中医证候疗效、血压情况、杜氏高血压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3.33%(35/42),对照组为71.43%(30/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治疗后均有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杜氏高血压生活量表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降压膏穴位贴敷治疗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在改善中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单用西药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选穴规律。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三大数据库检索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相关临床文献,检索年限为2015年1月至2020年11月。对全部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性分析、聚类分析,总结出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特点和用穴规律。结果:最终纳入文献73篇,腧穴33个。排前10位的腧穴依次为翳风、地仓、颊车、太阳、阳白、足三里、迎香、下关、颧髎、牵正穴。涉及10条经脉,使用频次排前3位的依次为足阳明胃经、经外奇穴、手少阳三焦经。16个腧穴属于特定穴。腧穴主要集中在面部、头颈部。关联分析显示,符合要求的腧穴组合共16组。聚类分析得到4个有效穴位组合;树状图将排前20位的穴位分为两类,翳风-地仓-颊车-太阳为一类,属重点要穴。结论:周围性面瘫病位主要在面部,故治疗多选取近部穴位,配合远部取穴,选穴应多重视十二经脉阳经腧穴、经外奇穴、交会穴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外洗配合穴位贴敷治疗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狭窄性腱鞘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熏洗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采用局部封闭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83%,对照组为90.9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率治疗组为54.17%,对照组为43.1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蒸外洗配合穴位贴敷治疗狭窄性腱鞘炎的治愈率高于局部封闭疗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子午流注低频治疗仪联合子午流注穴位贴敷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KOA患者120例分为3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观察1组予子午流注择时普通穴位贴敷治疗,观察2组予子午流注低频治疗仪联合子午流注穴位贴敷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3组患者综合疗效、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调查表(WOMAC)评分及膝关节功能影响指数(Lequesne MG)评分。结果:总有效率观察2组为92.5%(37/40),观察1组为87.5%(35/40),对照组为77.5%(31/4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VAS评分、Lequesne MG评分、WOMAC评分均优于观察1组、对照组(P<0.05);3组VAS评分、Lequesne MG评分、WOMAC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午流注低频治疗仪联合子午流注穴位贴敷可以有效缓解KOA疼痛症状,对关节僵硬、关节活动度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