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开毕 《福建地质》2008,27(4):392-401
通过福建省沿海经济带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在福建近岸浅海区域共采集479件沉积物样品,分析测试了52种化学元素以及pH值和有机碳等指标。总结了该区域浅海沉积物化学元素的丰度、含量变化及其区域分布,并分不同沉积物类型统计有害元素的污染起始值。福建近岸浅海沉积物与中国浅海沉积物对比,大部分元素的含量高于中国浅海沉积物,含量变化基本遵循“元素的粒度控制律”,除Si元素相反外,Al、Fe、Cu、Co、Ni等绝大多数元素的含量随沉积物粒度变细(砂→粉砂→泥)而升高,有些元素在泥质沉积物中的含量常高出砂质的数倍;其高值、高背景区的区域分布也总是与细粒沉积物有关,而低值、低背景区则明显地与砂质沉积物的分布相关。  相似文献   

2.
福建浅海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伯扬 《福建地质》2008,27(4):402-408
采用生态危害指数法等对福建浅海沉积物样品中7种重金属(Hg、Pb、Cr、Zn、Cu、Cd、As)测试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与海洋积物一类标准对比,福建各主要海湾浅海沉积物重金属超标以Cr、Cu为主,以Pb、zn为次,地质累积指数超标的Cr、Cu、Pb、Zn潜在生态风险不大;九龙江口以Cd潜在生态风险最高,潜在生态危害最大。研究表明,采用地质累积指数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法二者结合应用能较为合理地对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系统评价。  相似文献   

3.
福建近海砂矿资源极为丰富,目前已发现各类近海砂矿10余种,初步探明具有工业价值的有回填用砂(建筑用砂)、石英砂(型砂、玻璃砂、标准砂等)和稀有、稀土砂(锆石、钛铁矿、金红石、独居石和磷钇等)9个矿种,各类矿床(点)42个,成因类型有海积、风积、冲洪积和洪积等。近海砂矿主要分布在闽江口及其以南近海地区,是福建极为重要的矿产资源。  相似文献   

4.
李国昌  王萍 《矿产与地质》1997,11(2):104-108
山东刚玉及蓝宝石中含有大量晶体包裹体的两相,三相包裹体,并沿特定面网和裂理面分布,单个晶体的显微包裹体数以亿万计,其中两相加和三相包裹体的形态十分复杂。  相似文献   

5.
阮伟  黄洁 《沉积学报》2010,28(1):118-127
以位于西班牙东北部的比利牛斯前陆盆地(Pyrenean Foreland Basin)南部的Roda砂岩组三段为对象,研究潮流沙脊、沙波的内部结构特征。主要的沉积结构为大型楔状、板状交错层理,局部发育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和小型波纹层理等。垂向上,板状交错层理呈向上变粗变厚的趋势。潮汐束厚度周期性变化,复活面众多,双泥层不发育,局部可见鱼骨状交错层理。交错层理底部生物扰动强,内部较弱,贝壳碎屑常见,泥粒在交错层理底部普遍,古水流方向多变但主要以向西方向为主,主流方向与三角洲的前积方向呈锐角至平行关系,指示潮流沙脊和沙波共存。  相似文献   

6.
刘顺民 《福建地质》2010,29(3):238-243
在福建省沿海经济带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的基础上,应用富集因子法对福建省沿海地区表层土壤中铅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福建沿海地区约98.2%的土地面积表层土壤中铅属于自然来源,其余地区含有人为来源铅,且集中分布于个别市县城区;铅自然来源区呈现广域性分布特征,人为来源区则呈现零星的斑点状分布特点;铅自然来源区和人为来源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土壤类型、森林植被分布以及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渤海东部发育了典型的潮流沉积,由老铁山水道冲刷槽、辽东浅滩沙脊和渤中浅滩沙席组成。该文基于中国海洋地 质调查最新获取的高分辨率单道地震数据,与水深变化进行对比,将该区的潮流沉积特征与其地震相特征进行精细分析, 同时结合晚第四纪CD5孔的岩性、14C测年和层序地层划分,识别出晚更新世以来的四期层序地层,分别是MIS4以细砂为 主的陆相地层、MIS3以粉砂和黏土为主的滨浅海相沉积地层、MIS2末次盛冰期形成的以粉砂质粘土和细砂质粉砂为主的陆 相沉积地层和全新世(MIS1) 发育的以粉砂质黏土和细砂组成的海相沉积地层。其中全新世地层分别由早期的滨海相沉 积、中期的浅海沉积和晚期的潮流沉积组成。通过这四期层序的研究,揭示了该区MIS4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  相似文献   

8.
李生清 《物探与化探》2022,46(3):781-786
海河流域中含有重金属的生活、工业污水排入量较大,致使重金属大量进入水环境并聚集在沉积物中。传统的生态风险评估方法忽略了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因素,造成生态风险评估可靠性较低的问题。本文以海河流域平原段河流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海河流域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估研究,在海河流域设置采集点,采集沉积物样品,并在实验室中使用混合酸处理样品,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样品中重金属含量,分析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在生态风险评估中,借助丰度计算完善生态风险评估指数,设计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估标准。实验结果表明,设计方法得到的各个采样点和各类重金属评价与实际情况更加接近,可靠性更高,评估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9.
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浅海为研究区,针对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As、Cd、Cr等七种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指标分析测试,依据调查区环境背景值,圈定了地球化学异常区,发现:①在澳门东北部海域以及大亚湾海域存在As、Cd、Cr、Pb、Zn高值综合异常;②在珠江入海前靠近深圳的港湾处存在Cu、Pb、Zn高值综合异常;③在广东惠州巽寮湾、双月湾附近存在元素低值综合异常.造成元素高值综合异常的原因,除了港口建设及营运等经济活动有关以外,还与其海湾、海岸地貌、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在沿岸流流速变缓的港湾处、沿岸流受阻的地段,均易使河流中带入的污染物发生沉积,从而造成高值异常.在广东惠州巽寮湾、双月湾附近的低值异常主要归因于该地较低的工业水平.  相似文献   

10.
温州海砂资源较为匮乏,其中表层海砂资源几乎都分布在瓯江口门区内外水域,已查明估算的资源量为892.51万t,潜在资源量有3.86亿m3;预测的埋藏海砂主要分布在飞云江/瓯江古水道。外海水深80 m的海域可能分布有一定范围的表层海砂资源。瓯江口门区内外海域局部处于航道、码头等范围内,表层海砂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中等-复杂。温州海砂资源的开发方面,建议加强对海域内外的埋藏海砂以及水深80米以下海砂资源的勘查力度,进一步摸清海砂资源“家底”;在海砂保护方面,建议完善温州市海砂资源管理相关条例规定等,为海砂资源的保护提供强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1.
黔西纳雍煤系地层中潮汐沙脊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述理 《地层学杂志》1994,18(3):217-220
发现并分析了黔西纳雍县生拱地区龙潭组中段一个潮汐沙脊的沉积层序。研究了组成潮汐沙脊砂岩的沉积构造和岩石学特征,并通过主砂体图再现了潮汐沙脊的平面展布。  相似文献   

12.
王勇  孔令伟  郭爱国  田湖南 《岩土力学》2011,32(7):1945-1950
从地质成因角度分析了杭州地区浅层气藏的形成过程,探讨了储层土体的原始赋存分带特征,认为规模气藏中位于浅层气富集带内砂土的吸力变化范围不大,初始赋存含水率大致与其残余含水率接近,一般处于残余含水状态。基于VG模型描述的储气砂土-水特征曲线,提出了间接获取储层砂土非饱和参数的工程预测方法。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借助VGM模型、Parker模型和乘幂形式的强度公式,能够有效地预测含浅层气砂层的渗水系数、渗气系数和抗剪强度等非饱和参数,可满足地铁工程超前采取防治措施、消除浅层气地质灾害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苏北海岸带潮成辐射砂脊群的形成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黄海潮成辐射砂脊群的面积约为20000km2,以160° 的角度从弓京港向海展开。它与以弓京港为顶点的辐聚辐散潮流场相伴而生。60余个钻孔揭示,毗邻海区辐射砂脊体系的江苏沿岸平原上存在一个面积约3000 km2潮成砂区,其顶点位于东台,同样呈扇形以130°的角度向东展开。在潮成砂区内潮成砂质沉积单元位于冰后期海侵型砂坝-湖沉积层之上,二者之间具明显的冲刷面。砂坝-湖沉积层位于晚更新世基底硬粘土层之上,二者之间有较长的沉积间断。潮成砂沉积层上覆潮坪沉积层,二者呈渐变关系。以潮成砂层底部的侵蚀面为界,其下为海侵序列,其上为海退序列。古潮流的研究揭示,潮成砂区内同样存在辐聚辐散的古潮流场,其顶点位于东台附近。由此推断,沿海平原的潮成砂区内也是辐射状潮成砂脊体系,它形成于全新世海退时期。由于长江和黄河三角洲的前展,以东台为顶点的潮成砂脊体系逐渐暴露成陆。陆上和海域潮成辐射砂脊群形成于相同的潮汐动力环境,但处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前者形成于全新世中期,后者发育于全新世晚期。矿物分析揭示,陆上和海区的潮成辐射砂脊体系主要由长江和黄河沉积物组成,其中长江沉积物由南向北运移,且时间较早;黄河沉积物由北向南运移,时间较迟,这种泥沙的运移趋势一直延续至今。随着海平面上升趋于减缓,长江三角洲增长,江苏海岸线向外推进,苏北潮成砂区逐渐出露成陆。1128年黄河由苏北入海,大量的黄河沉积物的加入,加快了本区海岸线的推进速度。潮成辐射砂脊体系与辐聚辐散的潮流场相伴而生,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辐聚辐散的潮流场的位置曾经历三次变化,第一次以长江古河口湾为顶点,第二次位于现今陆上潮成砂区,第三次位于以弓京港为顶点的现代海域,代表了潮成辐射砂脊体系发育的三个阶段。只是长江古河口湾的潮成辐射砂脊体系由于河流的巨大改造作用,可能未很好保存,至今未发现典型的辐射砂脊体系。  相似文献   

14.
A unique radial tidal sand ridge system (RTSRS) has developed under a complex tidal current field on the eastern China coast betwee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o the south and the abandoned Yellow River (Huanghe) delta to the north.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the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a ridge-channel pair in the central RTSRS. Three cores, with two on the ridges and one in the channel, were drilled to reveal the late Pleistocene-Holocene deposits of the system. Five sedimentary facies were distinguished, i.e. ridgeshallow subtidal facies, ridge-deep subtidal facies, nearsurface channel bottom facies, middle tidal flat facies and low tidal flat facies. The ridge-shallow subtidal facies consists of sandy strata with ripple cross beddings, horizontal lamina, and massive beddings. Bioturbation seldom occurs. The ridge-deep subtidal facies is primarily characterized by sandy and muddy interlayers with common flaser and lenticular bedding structures. Bioturbation appears abundantly. Massive and graded sediment sequences of storm origin are present as characterized by rich shell fragments. The nearsurface channel bottom facies consists of loose, soft, clayey silt deposits with deformed sedimentary layers. This facies occurs in the deeper part of the active channels. The middle tidal flat and lower tidal flat facies composed of silt-clay couplets prevailed primarily in the tidal flats. Incomplete sedimentary successions show that coastal plain deposits dominate in the study area during 12–13 ka B.P. The sandy ridge and channel facies became dominant during 4–6 ka B.P. when the sea level receded temporarily. Tidal ridge and channel in the study area became active during the last four decades. Sediment reworking due to typhoon and sandy ridge migration plays a key role in shaping the present radial ridge system.  相似文献   

15.
海南岛海砂资源丰富,质量较好,储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钛铁矿、锆英石和独居石是海南岛的优势滨海砂矿资源。根据其用途主要分为3类: 锆钛砂矿、石英砂矿和建筑用砂矿。通过资料收集和整理,分别研究了海南岛不同类型海砂资源的分布范围、勘查程度、资源储量、形成环境和资源潜力等。研究结果表明: 锆钛砂矿开发程度最高,主要分布于琼东沿海及水下阶地一带的全新统,规模较大,品位较高,开发条件较好; 琼西则以建筑用砂矿和石英砂矿为主,海砂质量好,杂质含量较低; 位于浅海区的潮流沙脊和河口三角洲,工作程度不高,但其海砂分布广、厚度大、砂质好,是今后海砂勘查的重点区域,具有良好的资源开发前景。总结海南岛海砂资源的主要成矿特点为: ①分布广泛,规模巨大,开发条件好; ②主要产于全新世地层; ③沉积厚度较大,纵向连续性好; ④海砂质量较好,并富含重矿物。  相似文献   

16.
舟山海域海砂资源声地层剖面探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研究区实测声地层剖面资料进行分析解释的基础上,对比地质浅钻资料,将浅部地层划分为四个地震相单元,对研究区浅地层的沉积格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区内海底潮流沙脊、沙席、埋藏潮流沙脊、海底沙波等砂质地质体的地质特征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并对砂矿的物质来源、成因进行了讨论,揭示出本区砂体近源沉积、快速堆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海岸带区域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海岸带地质灾害问题,其中海底浅层气影响尤为严重,严重破坏海底沉积层结构的稳定性,已成为影响近岸海域工程建设施工安全的重要因素。为查明宁德近岸海域浅层气的分布特征及成因,通过单道地震、浅地层剖面、侧扫声呐等工作手段,在宁德近岸海域发现了多处呈层状、团块状分布的浅层气,分布深度一般为20 m以浅。在对该区浅层气分布特征、地震剖面分析的基础上,对比前人在邻区海域浅层气的成因分析,结合宁德海域地质演化以及沉积历史,基本确定宁德海域浅层气的成因为生物成因浅层气,同时讨论了浅层气对近海海洋工程施工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高运昌  高盟  尹诗 《岩土力学》2019,40(Z1):231-236
聚氨酯是一种高聚物,可以通过填充孔隙、胶结土颗粒的作用达到提高强度和整体性的目的。采用聚氨酯对海砂进行固化处理,设计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三轴剪切试验,分析不同胶凝时间和不同固化剂含量下固化海砂的强度特性和变形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胶凝时间的增加,固化海砂的强度提高,在固化时间3 h时就可达到稳定强度的80%以上,并且在试验所采取的质量比范围内,质量比越高,固化效果越好;聚氨酯泡沫填充到孔隙中使颗粒之间的咬合力增大,增强了黏聚力;颗粒重排列的阻力增大,使得海砂抵抗变形的能力增加,峰值强度提高,静力特性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我国近海海底浅层气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底浅层气是一种海洋灾害地质类型,一旦发生灾害,将对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本文在相关文献资料和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编制了1∶50万我国近海海底浅层气分布图。对已发现的我国近海海底浅层气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总结与探讨,以期为海上工程建设及减灾防灾提供重要的环境资料与参考。我国近海海底分布着大面积的浅层气,在辽东湾、山东半岛滨浅海、长江口、杭州湾、浙江近岸、珠江口、北部湾、琼东南近海、黄河水下三角洲外海海底、长江水下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相,存在大面积以生物成因为主的浅层气;而黄海、东海、南海陆架油气资源区数百米地层中的浅层气受断裂控制,分布有热成成因的浅层高压气囊和气团。  相似文献   

20.
邹欣庆  葛晨东 《现代地质》2000,14(3):263-266
将沉积物中的颗石作为一种特殊的沉积颗粒 ,根据颗石藻的生态特点 ,建立了海岸带环境中颗石丰度与水深关系的标准分布模式。以此模式为依据 ,通过对柱状样品中颗石的研究 ,确定了工作区近 3 .5万 a以来古水深的变化规律及变化幅度 ,为海面变化的研究提供了定量的水深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