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
丁一汇  周秀骥 《气象学报》2007,65(5):663-664
今年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谢义炳先生诞辰90周年。谢义炳先生的一生,是富于创新和奉献的一生,他为我国的气象教育与人才培养,气象科学研究和气象业务现代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我国老一辈气象学家的杰出代表之一。建国初期,谢义炳先生满怀爱国热情,冲破阻力,毅然回到祖国,投身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建设,以自己的学识报效祖国。他学贯中西,远见卓识,敏锐地发现和抓住学科生长点和新的机会,不断创新。20世纪50年代初期首先发现东亚上空多层锋区、急流分支和副热带高空急流。这一发现把对东亚大气环流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1990年3月7日是我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竺可桢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届时,我国气象界将广泛开展活动纪念这位先驱者。 竺老的一生,是献身于我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光辉的一生。他呕心沥血,致力于我国气象教育、业务和科研事业的建立与开拓,为我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竺老也是中国气象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和长时期的主要领导者,在学会的发展中培植了求实、献身的优良传统。他还是本刊的创立者之一,并为本刊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严谨治学的良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我国近代气象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竺先生毕生为我国气象学的发展作了不懈的努力。我国气象事业和研究有今天发展,竺先生是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我们今天纪念他诞生一百周年,就是要缅怀他为我国近代气象学所作的贡献,学习  相似文献   

4.
中国气象史第三次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6月2日—4日在南京气象学院召开。中国气象学会副秘书长彭光宜到会看望与会同志,并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会议由气象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王鹏飞、洪世年主持。南京气象学院院长张培昌和八十高龄的气象界老前辈朱炳海先生到会致词与讲话。  相似文献   

5.
黄士松先生出生于1920年10月27日,系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和气象教育家、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从事气象科学研究六十余载,始终面向世界气象科学前沿,立足中国天气气候实际,围绕大气环流与灾害性天气气候问题,在大气环流成因、副热带高压变动规律、平流层与对流层环流联系、南北半球环流联系、东亚夏季风体系结构和暴雨台风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等诸多研究领域取得了开创性、前瞻性和系统性成果。他提出了诸多新发现、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均具有重大学术与实践指导意义,为丰富天气学、气候学及提高中国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水平作出了重要学术贡献。值此黄士松先生百年诞辰之际,本文从大气环流、副热带高压、东亚夏季风及暴雨和台风4个方面对先生的主要学术成就进行了回顾,以此纪念和缅怀他对气象科学的重要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6.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是中国气象局直属科研单位,是中国大气科学综合研究基地,其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中央气象科学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成立50年来,始终面向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大气科学前沿,在大气探测、中尺度气象学、气候学、极地和高原气象学、数值天气预报、农业气象学、大气化学与大气环境、云雾降水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大气雷电等领域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开展了东亚季风、台风、暴雨、高原气象、极地气象等方面的综合科学试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中国气象科研与业务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丁一汇 《气象》2021,47(7):773-780
2020年是顾震潮先生诞辰百年.顾震潮先生是现代中国天气学的主要奠基人和创建人之一,对中国天气学研究和现代天气预报业务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有着深厚的天气学研究理论基础,善于从复杂的天气现象中抓住本质,并洞悉当时气象科学的世界前沿与天气预报业务的发展方向,在洋为中用的同时立足中国实际,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的天气学理论和实际问...  相似文献   

8.
值此中国气象学会成立六十周年之际,为纪念这一喜庆的日子,特出版此专集,以志贺忱!趁此良机,我们谨向祖国的气象学者和高原气象工作者,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我国气象工作者对青藏高原气象的研究,也有近六十年的历史了,早在30年代就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但在解放前二十多年发表的文章中,可惜只有可数的几篇是有关高原气象方面的。解放后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高原气象研究工作随着整个气象事业的新生和前进,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在50至60年代的一、二十年中,高原地区相继设立了大批气象站,经过广大气象工作者的定时观测和实地考察(如对祁连山、珠  相似文献   

9.
中国气象史研究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于六月一日至四日在南京气象学院举行。到会代表共25人。研究会王鹏飞副主任致开幕词,指出近年来我国的气象史研究工作已开始在面上展开。接着南京气象学院张培昌院长致祝词,朱炳海老先生也语重心长地阐述了气象史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三天中共交流论文22篇,其中18篇在会上作了报告。论文内容丰富多样,涉及气象史研究的十余个方面。讨论会就这些方面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气象学会于1985年6月25日在京隆重举行庆祝《气象学报》创刊60周年座谈会。会议由副理事长章基嘉同志主持,会上气象界新老专家、学者和各方来宾代表发言祝贺。会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广播电台(RADIOPEKING)分别对国内、外宣传报导了这次会议。本文根据会议上部分发言摘录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11.
张培昌教授是著名的雷达气象专家,是我国天气雷达发展过程(尤其是在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中的参与者和主要倡导者。初步整理张培昌教授已发表的论文106篇,内容涵盖张教授及其团队重点研究的方向有:雷达气象领域中天气雷达组网拼图与定量估测降水、雷达气象方程与衰减订正、雷达数据反演产品及应用、大气折射指数与雷达数据质量控制和降水粒子微波特性研究等。本文介绍张培昌教授论文整理和分类研究初步结果,对张教授论文发表时间特征、论文内容分类特征以及论文作者群体特征进行了分析,希望此工作能有助于张教授的《张培昌雷达气象文选》早日出版。该文选的出版将帮助我们了解张教授对我国天气雷达和雷达气象学发展所做的贡献,有助于我们学习张教授的科研和教学经验,为我国天气雷达和雷达气象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缘气象而生、因气象而兴,是一所具有显著行业特色的高校。大气科学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学科根基和学科之魂。回顾大气科学60年的发展历程,历经几代人的砥砺奋进,坚持改革创新、特色发展,铸就了大气科学的辉煌成就。20世纪60年代,大气学科为服务国家气象事业急需而创立,改革开放之后,对接中国气象事业发展需要,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并为中国和世界气象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有着“中国气象人才培养摇篮”之美誉。21世纪以来,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快,2017年大气科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开启了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新征程。自此,南信大站在历史发展新方位,擘画大气科学发展新蓝图,打造大气学科新高地,推动大气学科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相似文献   

13.
从Rossby波能量频散理论到准定常行星波动力学研究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是为纪念叶笃正院士诞辰百周年和他对大气动力学发展的重大贡献而撰写的.叶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所提出的罗斯贝波能量频散理论不仅至今仍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而且开创了准定常行星波动力学的研究.在罗斯贝波频散理论的启迪和引领下,行星波动力学和大气环流异常遥相关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特别是关于准定常行星波在二维和三维球面大气的传播特征以及北半球夏季大气环流异常的EAP(East Asia-Pacific)型和"丝绸之路(Silk Road)"型遥相关及其机理已做出系统的研究,本文简要地回顾这些研究.并且,本文还回顾了在叶先生所提出罗斯贝波能量频散理论的引领下,近年来我们关于东亚冬、夏季风和我国气候灾害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内动力学机理研究所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Editorial          下载免费PDF全文
As we will soon celebrate the 9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hinese Meteorological Society (CMS),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AMS),which was originally named as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Meteorological Society,has gone through 89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excitement since her first issue in July 1925.According to archived documents (CMS Editorial Committee,1925),AMS was founded to report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Chinese meteorologists,record their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meteorological services,and share their common meteorological interest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growth of AMS such that more members could be inspired to conduct atmospheric research and meteorological knowledge would be better disseminated to and benefit the general public.By uphold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is purpose,AMS has published many highly valuable scientific papers.Some could be treated as classical articles,which have produced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ommunities and the related fields.  相似文献   

15.
开展卫星反演云特性参数与飞机观测的对比研究,对于更好地发挥卫星遥感观测在天气、云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方面的探测优势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012年9月21日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对比分析FY-2与MODIS反演云参数及飞机观测结果,探索了飞机检验卫星云参数的飞行方案。结果表明:FY-2反演云参数演变趋势与飞机观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FY-2反演有效粒子半径(Effective Radius,Re)和光学厚度(τ)与MODIS反演的Re和τ间相关性较好,但此个例FY-2反演值普遍小于MODIS反演值;探测区域FY-2反演Re频率分布与飞机观测Re分布有一定差异,FY-2反演Re偏小,MODIS反演Re频率分布与飞机观测结果更为接近;飞机观测计算得到的τ和液水路径值(Liquid WaterPath,LWP)与卫星反演τ和LWP差异较大,FY-2反演值明显偏小。对于Re的检验,飞机最好在Re分布不大均匀的云顶作较长距离平飞观测;对于LWP和τ等垂直积分参量的检验,飞机最好选择在光学厚度较均匀的小区域内螺旋爬升至云顶之上,再自云顶向下至最低高度进行垂直观测。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东江中上游8个气象站1965—2017年的日照、降水、云量等资料,采用统计学等方法,分析东江中上游年、季日照时数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江中上游日照时数在时序变化上,年和夏秋季减少显著;春冬季减少不显著。空间分布上,年和季呈自西向东递增分布,夏季差异最显著,冬季差异最小;空间变化趋势上,年除寻乌、新丰、龙川减少不显著外,其余地区减少显著。春夏季除东源、龙门、连平减少显著外,其余地区变化不显著;秋季除新丰、寻乌减少不显著外,其余地区减少显著;冬季增加或减少均不显著。年日照时数存在2~3、18~20年的周期变化。日照时数与平均低云量、平均总云量、降水日数、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雾日数等气象要素大多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那曲/BJ观测点的野外观测数据,估算了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典型高寒草地下垫面的热量和水汽总体输送系数以及地表大气相对湿度因子,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气象局那曲气象站1980-2016年的常规业务观测数据,采用总体输送法计算并分析了那曲高寒草地地表通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那曲/BJ观测点地表大气相对湿度因子γ的数值在33%~62%,9月最大,2月最小,热量和水汽输送系数CH和Cλ的季节变化范围分别在1.6×10^-3~2.7×10^-3和1.0×10^-3~2.0×10^-3,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异。(2)1980-2016年那曲高寒草地感热通量总体呈现减弱趋势,而潜热通量呈现增强趋势,导致地面热源变化趋势不明显;分阶段来看,感热通量的变化在2004年前后发生转折,转折点前后的趋势为先减弱后增加,潜热通量在1994-2005年下降趋势明显,这也导致地面热源在1995-2005年有一个明显的减少。(3)年内季节变化上潜热通量相较于感热通量更明显,地面热源的季节变化更依赖于潜热通量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8.
根据汕头气象站1951—2018年汛期逐日雨量资料,采用滤波、线性倾向计算、趋势系数计算、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该站汛期暴雨的变化趋势及与ENSO事件的关系。结果表明:汕头市近68年来的前汛期暴雨日数没有显著的上升或下降趋势,后汛期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轻微下降趋势;前汛期雨量有波动下降趋势;前、后汛期最大日雨量变化呈波动下降趋势;后汛期最大日雨量在La Nina时期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9.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930's the demand for aviation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was increasing rapidly. Before the Meteorological Service of Canada could significantly expand, however, the economic depression forced the cancellation of contracts and programs in aviation and the demand diminished greatly. Continuing to provide general public and marine forecasts and routine climatological services, the Service inaugurated seasonal forestry and agricultural forecasts during the mid 1930's. Taking advantage of innovation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broad, the Service began participating with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in a post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 in meteorology, and undertook to adapt the new meteorological theories to North American weather. During the late 1930's the demand for aviation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intensified again, leading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viation forecast offices to serve Trans‐Canada Airlines at Vancouver, Winnipeg, Toronto and Montreal. In addition a trans‐Atlantic aviation forecast office was set up at Gander, Newfoundland. During the decade, the number of professional meteorologists in Canada increased from less than a dozen to more than 50, while the number of telegraphic reporting stations was nearly doubled from 70 to 135.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Global Forecasting System(GFS)再分析资料、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观测资料、自动站与逐小时融合降水资料和中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网的基数据(Level-Ⅱ),对2014年5月31日一次发生在合肥附近的暖区飑线过程进行了分析。天气分析显示,飑线发生在暖区,整个中高层以下呈现高湿状态,以及较弱的对流不稳定和弱风切变(0~3 km风切小于10 m·s-1)环境。雷达分析揭示,飑线呈弓状,具有明显的对流区、层云区和过渡带,线尾涡旋位于弓形回波北端。从后往前的气流自层云区后侧6 km以下进入系统,最大风速区在z=4 km处,强风速中心并未及地造成地面风灾。由于本次个案在暖区高湿环境下形成,地面冷池较弱,维持时间短;短时降水较强,最强超过40 mm·h-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