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及邻区地磁总场频谱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北京及邻区2min采样的地磁总场观测资料,分析了北京台与各临时台地磁总场的频谱特性与频谱幅比的时空变化。结果显示,该地区地磁总场的频谱幅度随周期增大呈下降趋势;各临时台与北京台的频谱幅比具有一定的时空变化,可能与该地区地下电磁结构、地震及构造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格尔木地震台地磁组合仪FHDZ-M15近5年所记录到的地磁观测资料进行各种典型干扰分析,找出仪器产生干扰的主要原因,提出对干扰的解决方法,进一步提高本台地磁观测资料质量。  相似文献   

3.
SMALL项目数字化地磁资料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对中美合作 SMALL (中国低纬地磁台阵 )项目安装在北京地磁台 (白家疃 )和云南通海地磁台的磁通门磁力仪记录资料与磁变仪模拟记录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后 ,得出的结果表明 ,两者的日变形态、日变幅有较好的一致性 ,所选特定事件的变化幅度非常一致 ,说明磁通门磁力仪记录到的变化磁场的资料是真实可靠的。尽管目前磁通门磁力仪的基线值存在温度影响和离散度较大的问题 ,但随温度变化有明显的规律性 ,若能采取改进观测条件和观测方法以及缩短观测时间等措施 ,并对基线值进温度校正 ,磁通门磁力仪完全可以提供长期连续可靠的资料。而其为地震预报 ,空间环境预报 ,为日地物理 ,空间物理和地磁学的研究提供的高精度、高分辨率、连续可靠的数字化变化磁场资料是磁变仪模拟记录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4.
地震图和磁照图是地震事件部分地球物理场的真实反映。它是地震、地磁学研究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先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记载和仪器记录,为开展地震予报,地震研究和国际资料交换创造了条件。 1874年,我国已经安装了地震、地磁记录仪,1957年已有相当规模(具备参加国际地球物理年的地震台12个、地磁台4个到1980年投入工作的地震台415个,地磁台201个),  相似文献   

5.
为纪念我国五十年代建立的地磁台在1957~1959国际地球物理年的观测记录资料和连续出版的《地磁观测报告》对科学研究作出的贡献,国际地磁学和高空物理协会前秘书长——福岛直教授,前不久在所主持的日本庆祝国际地球物理年25周年纪念活动中,特意赠给我国的“老八台”金质、银质纪念章八枚,以表示国际上对我地磁台站工作人员所做的艰苦努力所取得的工作成绩的莫大鼓励!其中佘山地磁台鉴于建台历史悠久,早已为国际人士所称道,所  相似文献   

6.
南极中山站于1991年3月建立临时地磁台,1992年2月建立正式地磁台,台上建有地磁观测室,记录室和各种探头室,它们均采用高架结构和用无磁性材料建成;能保温,防潮,防积雪和抗强风,1991 ̄1993年分别安装有数字化地磁仪,地磁脉动脉,哨声与VLF仪和地震仪,并不断获得极区地磁与高空物理资料1991年与1992年中山站地磁观测报告已整成册,资料分析表明,极区地磁扰动与中低纬区地磁扰动特征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深地实验室具有电磁干扰小的“超净”地磁观测优势,已成为地磁观测的新平台和研究热点.为了评估淮南深地实验室地磁环境、认识地磁总场时变特征及地下与地面耦合性,我们于2022年在地下巷道(-848 m)和地表(+22 m)同步实施了地磁总场长期连续观测,对观测数据进行了功率谱、小波谱、地磁总场变化特征的分析及与附近的蒙城地磁台比对.研究结果表明:(1)地下无(或弱)磁干扰点位的地磁环境较优越,与蒙城地磁台相媲美,适用于地磁场变化的高精度、长期连续观测;(2)地下地磁观测可有效过滤地表上由工业与人类活动等的电磁干扰,其记录的地磁总场变化与蒙城地磁台具有较好的耦合性;(3)地下磁测可清晰记录地磁总场的平静变化、不同周期磁暴、地磁脉冲等丰富的时变信息,可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地磁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拉萨地磁台是我国海拔高度最高的一个地磁台站。1957年7月1日正式投入观测。台址在拉萨河谷盆地中央,地面两公尺以下为砾石冲积层,地面磁场梯度为1纳特/米,分布比较均匀。拉萨地磁台从建台至今已近三十年,其间取得了较连续可靠的地磁观测资料。为探讨该台地磁场的变化规律及特征,本文利用已正式出版的拉萨台《地磁观测报告》1—18卷(1957—1974年)和1975—1984年部分绝对观测仪器直接观测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1979年—1983年17个台站的总磁场强度资料,分析对比了两台单纯差法,加权差法与回归法在消除外空场干扰方面的优劣。结果表明,回归法在消除地磁背景场,扩大改正台使用范围,提高资料改正精度等方面,优于两台单纯差法与加权差法,并获得了1981年在隆尧地震(Ms=5.8)之前的地磁异常。在震磁关系研究中,地磁资料在消除变化场干扰方面,两台单纯差法,已是延用十几年的传统方法,经这一方法处理的点值离散性,即资料处理精度,受着改正台距的严格限制,若要分析5nT量级的磁变化,外场改正误差取±2.0nT,那末,改正距离必须小于150km,可是,目前河北省及其邻区,绝对观测台网(包括流磁测点),南北长约750km,东南宽约600km,显然,若要检测5nT的磁异常,只有设立多个外场改正台,若此,则势必形成多个资料改正系统,这对震磁关系的空间特征分析,将带来很大的困难。据以上情况,当前,对既能扩大外场改正台的使用范围,又能提高资料处理精度的方法探索,就十分必要,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了。本文选用太阳黑子活动高年时段1979—1983年,用17个台的地磁总强度观测资料,分别用红山台、北京台作为外场改正台(以下简称参考点),在两台单纯差法(以下简称纯差法)进行资料处理的基础上,另用两种方法与其对比,获得了一些初步认识,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南极中山站地磁台的建设与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极中山站于1991年3月建立临时地磁台,1992年2月建立正式地磁台,台上建有地磁观测室、记录室和各种探头室.它们均采用高架结构和用无磁性材料建成;能保温、防潮、防积雪和抗强风.1991~1993年分别安装有数字化地磁仪,地磁脉动仪,哨声与VLF仪和地震仪,并不断获得极区地磁与高空物理资料.1991年与1992年中山站地磁观测报告(第一卷与第二卷)已整理成册,资料分析表明,极区地磁扰动与中低纬区地磁扰动特征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由极区各种电流体系所造成.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大连台1984、1985年的地磁资料,做了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A、B值的计算和分析;用北京台、大连台1983年至1986年的地磁资料,做了地磁总场F相关分析和垂直分量Z差值分析.结果表明,在旅顺老铁山发生的M_L=4.5级地震前,大连地磁出现了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2.
国际地磁与高空物理协会(IAGA)授予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周锦屏以“长期服务奖”,以表彰他长期从事台站工作,为中国地磁台站的建设、观测、资料处理及台网技术管理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目前,IAGA中国委员会已正式致函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和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通报了这一决定。自1989年以来,该奖共评选了三次,周锦屏是荣获该奖的第一位中国人。周锦屏于1955年参加工作后不久便被派往兰州,参加了兰州地磁台的勘测和选址工作。1956年他又奉命去西藏,参加了拉萨地磁台的建设、仪器安装、调试和日常观测工作。他曾…  相似文献   

13.
地磁台的主要任务在于提取当地地磁场的数据。这些数据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地震预报、国防及生产建设等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磁观测资料必将为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为此,要保证一个地磁台的数据准确及时,连续可靠,我认为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1)磁场观测系统必须相对可靠、稳定。 (2)数据处理必须准确及时。 (3)观测人员必须配备合理。本文就以上三点,结合乌鲁木齐地磁台(以下简称乌台)的实际谈些看法。 1.观测系统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任何一个地磁台都是通过绝对观测仪和相对记录仪取得当地地磁场各分量连续绝对值的。所以,磁场观测系统的稳定、可靠与否,是取得准确可靠资料的关键。乌台是1965年始建,1970年投入观测工作。现使用的绝对观测仪器有:西德产Schmidt地  相似文献   

14.
1 地电观测干扰地磁记录地电供电观测干扰地磁记录 ,已成为全国既有地电手段又有地磁手段台站存在的通病 ,已严重影响这些台站正常记录 ,特别是垂直分量 ,其跳变幅度在 1~ 2 0 n T左右。超过《地磁台站观测规范》要求环境干扰水平小于 0 .1 n T,地电干扰已超出《地磁台站观测规范》要求几十倍甚至百倍以上* 。为解决地电供电观测干扰地磁记录 ,我们查阅了一些有关资料 ,图 1 蒙城台地电、地磁布局相对位置分布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试图寻找排除干扰的办法。图 1是我台地电和地磁布局相对位置图。图 1中 E为地电工作房 ;F为地磁仪器房…  相似文献   

15.
墩差测量和仪器比测是地磁观测中最基本的工作,直接影响到观测资料的质量和使用价值。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震磁异常通常为几nT至几十nT。因此,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对地磁预报地震具有深远意义。对嘉峪关地磁台仪器比测和墩差测量的方法及结果作了简要总结,供兄弟台站借鉴(文中所用的比测数据和墩差测量数据是北京台传递的标准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世界有191个地磁台(中国大陆地磁台未统计在内),其中给世界地磁资料中心寄送地磁资料的地磁台有141个。从1940年开始工作的地磁台只有76个,其中资料完整可靠且记录时间超过40年的地磁台大约只有40个。国际地磁学和高空物理学协会(IAGA)把世界上的地磁台分为四个等级。各个地磁台所进行的地磁绝对观测,可以使用以下各种不同类型的地磁绝对观测仪:1.用质子旋进矢量磁力仪测磁偏角(D)、水平强度(H)、垂直强度(Z)和总强度(F),  相似文献   

17.
拉萨地磁台是我国海拔最高的一个地磁台站。其海拔高度为3655m,位于东径90°02′10″、北纬20°38′10″的地方。该台始建于1956年10月,1957年7月1日正式投入观测。台站系拉萨河谷盆地中央,2m以下为砾石冲积层,地面地磁场梯度nT/m,分布较均匀。拉萨地磁台自建台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取得了较连续可靠的地磁观测资料。为摸清这一特殊地区地磁场的变化规律及特征,本文利用拉萨地磁台1957年—1974年已正式出版的1—18卷《地磁观测报告》资料,以及1975年—1984年部分绝对观测仪器直接观测的资料(此时间内没有正式出版的《地磁观测报告》)对拉萨地磁台单台地磁场的长期变化,以短期变化日变幅的资料作个简单的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该台地磁场的长期变化,处于一个转折的时期。日变幅的变化大体呈现以11年为周期的变化规律并受太阳活动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处理了辽宁、铁岭、沈阳、营口、丹东等台站与北京台1980—1985年地磁总强度观测资料,并初步分析其回归系数的变化情况,探索了回归分析方法在地磁数据处理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9.
兰州地磁台是我国西北地区的第一个地磁台,始建于1957年,是为我国参加国际地球物理年(1957—1958年)活动而建立的。迄今,已有35年的历史,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科学资料。该台原隶属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观象台,1960年归属中国科学院兰州地  相似文献   

20.
通过佘山地磁台1983年以来垂直强度(Z)的资料与附近的崇明地磁台的 Z 值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与处理,从中找出1985年佘山地磁台 Z 值差异的原因。从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是倾角观测后,由于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水平轴和垂直轴松动摇晃所带来的问题,今后为了使佘山台的地磁资料尽量达到更高的要求,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是更新地磁观测仪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