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7 毫秒
1.
利用常规天气图、区域自动气象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12年9月21日发生在山东半岛南部沿海持续的强降水天气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强降水发生在500h Pa槽附近;中小尺度的对流云团产生在沿海向岸风左侧的气旋性辐合区,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强降水形成的动力机制;强降水回波不断生成是造成强降水的关键;特殊的沿海地形对这次强降水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2006年7月19-20日苏中地区强降水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尹东屏  吴海英  张冰  周鹏  刘梅 《气象科学》2007,27(6):641-647
对2006年7月19日至20日由冷空气影响造成的不均匀性降水,通过对天气背景、细网格模拟、云图和雷达回波的分析,揭示出:夏季冷空气从中低层影响不会造成大范围的强降水天气,而高层冷空气南下进入辐合带,易产生强的辐合上升气流,从而引发强对流天气。分析表明,在同一对流云团中,不同地点、不同时段的强降水的物理量特征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FY-2G卫星TBB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针对2016年6月16—17日伊犁地区的一次罕见强降水过程,在天气形势和中尺度系统分析基础上,借助WRF模式高分辨率模拟资料对强降水的形成过程进行细致分析。结果表明:中亚低槽、高空偏西急流、低空切变线和辐合线是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多个中尺度云团受伊犁北部天山地形抬升作用,长时间维持在沿天山地区,并持续产生强降水。模拟结果显示,不断移至北部沿天山地区的中尺度对流单体是造成此次伊犁地区强降水的直接中尺度系统,其发生发展与低空急流、低层风场辐合和地形有密切关系。低空急流增强引起动力辐合增强,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加之地形抬升,使得垂直运动维持并快速发展,并在有利的水汽条件配合下引发低层辐合线附近对流系统加强,导致伊犁北部沿天山地区出现强降水。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FY-2G的逐小时TBB资料,从卫星云图、环流背景、切变线的中尺度系统的演变以及产生的物理条件对娄底2015年6月20—21日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次强降水天气过程主要是由中尺度对流系统活动造成的;强降水与地面风场辐合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强降水中心出现在辐合中心附近,但强降水发生要滞后于地面风场辐合形成。高空低槽发展、高低空急流的配合,西南低涡东出加强,是该次强降水天气发生的有利环流背景场,低空急流发展最旺盛时期对应着降水最旺盛时期,此外,中尺度对流系统持续长时间的影响是在有利的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吴涛  牛奔  许冠宇  管振宇 《暴雨灾害》2018,25(4):319-329

使用湖北新一代天气雷达平均散度反演产品,结合高空、地面和雷达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短时强降水发生发展过程中大气低层辐合的演变特征,检验低层辐合的预警指示意义,并解释其天气意义。结果表明:低层辐合演变一般具有单波谷或双波谷特征,且中尺度特征明显。在强降水前期低层散度为辐合或由辐散转为辐合,强降水集中期低层辐合发展至最强,之后逐渐减弱,强降水后期低层转为辐散。低层辐合且明显增强可能具有预警指示意义。雷暴冷出流和低空急流加强对低层辐合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张治雄  王肖娟  郭金强 《干旱气象》2011,(2):236-239,260
利用T6390场的预报资料分析新疆天山中部2009年5月25~26日发生的罕见强降水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700hPa、850 hPa上的辐合线、切变线和西南急流是强降水的直接影响天气系统,西南急流与冷空气的交汇形成了较强的动力辐合和水汽辐合,对强降水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强降水发生在较强的能量锋区、高湿区和水汽通...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区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多尺度环流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不同天气尺度背景下,北京地区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基本特征,利用2007-2014年6-8月北京地区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和ECMWF ERA-Interim(0.5°×0.5°)全球再分析数据,在对北京地区短时强降水日的大尺度环流特征进行分型的基础上,基于分型合成场和距平场分析了北京地区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基本环流背景及相应的中尺度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造成北京地区出现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天气系统,依据其出现的频次,大体可分为副热带高压(副高)与西来槽相互作用型、西风小槽型、东北冷涡型和黄淮低涡倒槽型等4类;从低层水汽来看,除东北冷涡型主要来自于渤海、黄海外,其他3型短时强降水过程的水汽主要来自中国南海或东海。(2)不同天气系统主导下的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在空间分布上,黄淮低涡倒槽型短时强降水带分布从北京东南平原穿过城区至西北山前成东南-西北走向,其余3型大体上沿北京地形成西南-东北走向,其中,西南山前、城区和东北山前地区是3个短时强降水事件的多发中心;在时间分布上,东北低涡型造成的短时强降水过程主要发生在午后,副高与西来槽相互作用型主要集中在傍晚至前半夜,而西风小槽型和黄淮低涡倒槽型短时强降水表现出较强的夜雨特征。(3)从中尺度环流特征上看,副高与西来槽相互作用型短时强降水过程主要是低层冷空气从北京西部、北部进入,首先触发山区对流,与之对应的雷暴高压逐渐组织化,外侧辐散气流(冷池出流)和山前的偏南风暖湿气流辐合造成对流过程加强;西风小槽型主要是边界层内较强东南风在北京西北部山前受地形阻挡,向两边绕流,西南支气流在西部形成气旋性环流,造成城区西部的对流性天气,东北支气流在东北部山前形成地形辐合线,夜间随着东南气流中偏南分量显著加强,东北部山前地区的辐合上升运动加强,造成东北部山前对流性天气,因此在短时强降水落区上表现为两个分离的多发中心且具有夜发性;东北冷涡型主要是系统性的冷空气从北京北部或西部南下,在山前与低空偏东风形成辐合切变线,触发午后对流性天气;黄淮低涡倒槽型主要是黄淮低涡顶部的低层偏东气流在北京西部山前辐合抬升,触发对流,并逐步演变为中尺度气旋性环流,形成相对组织化的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8.
2012年盛夏山东西部一次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娟  纪凡华  韩风军  吕博  王健  衣霞 《干旱气象》2014,(3):439-445,45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对2012年7月4日山东省西部一次短时强降水的天气形势、物理量条件、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降水的大尺度天气系统背景下,低层冷空气和中尺度天气系统造成了本次短时强降水天气;低层925hPa和1 000 hPa的充沛水汽和辐合上升运动有利于强降水天气的发生,正涡度中心对应强降水中心;地面辐合线和低压环流造成本次短时强降水天气;中尺度对流云团和地面中尺度系统相对应,其位置和维持时间与强降水的落区和时间基本一致。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45 dBZ的强回波区与强降水落区基本吻合;雷达平均径向速度产品逆风区中辐合流场的出现和维持及回波顶高的上升对应地面中尺度气旋式环流的形成和维持;逆风区中辐散流场的出现和维持及回波顶高的下降,对应地面中尺度气旋式环流的减弱;短时强降水出现的初期,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出现了一个峰值,峰值出现时间提前于较强降水时段。  相似文献   

9.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FY-2G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8年8月9—10日甘肃靖远致洪致灾短时强降水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具有空间尺度小、持续时间短、强度大的特点;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伊朗高压北上东伸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甘肃中部处于两高压之间的弱切变辐合区;强降水发生前,低层暖湿平流的增温增湿使不稳定层结发展;低层正涡度辐合加强了水汽的垂直输送,地面气旋性风场、次级环流为强对流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强降水过程中没有高空槽、低空急流的配合,垂直风切变较弱,在副热带高压边缘高温高湿环境下,中小尺度热低压使该区域热力不稳定增加,中低层弱冷空气入侵、地面辐合线对强对流天气的发生起到了触发和组织作用;造成此次强降水天气的中-γ尺度对流云团,生成在地面热低压和中尺度辐合线附近,具有明显的低质心强降水雷达回波特征。  相似文献   

10.
"2004.6"湘西北低空急流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T213、雷达和MM5中尺度模式输出资料对2004年6月23-24日湘西北地区的暴雨和大暴雨进行了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这场暴雨是在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下产生的,造成强降水的雨团在时空尺度上具有中尺度系统的特征,中尺度辐合线和低空急流为降水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触发条件.  相似文献   

11.
2013年7月8日河南濮阳发生强降水天气,利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站加密资料、卫星云图和天气雷达产品,诊断此次强降水过程产生的原因及中尺度特征。分析表明:(1)此过程属切变线暴雨过程,高空低槽东移、副热带高压加强北上、西南暖湿气流加强、中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倒槽发展是强降水过程的环流特征。强降水发生在大气层结不稳定区域,低层水汽充沛,有低层强辐合、高层强辐散的环境场特征。降水中心位于中低层"人"字型切变顶端右侧暖切变线附近、地面倒槽顶端冷暖空气气旋性辐合最强区域;(2)沿倒槽辐合线强烈发展的β中尺度的对流云团东北移与濮阳周围发展的对流云团合并加强,形成较强的中α尺度的对流系统(MCS),对流性强降水落区处于MCS的前端对流发展旺盛区及附近,此处云顶亮温(TBB)值达到最低(203 K);(3)多普勒雷达回波图上,多条中尺度回波短带汇合加强,形成"人"字型带状回波北抬,与濮阳附近发展的对流回波合并加强,强回波在濮阳当地打转滞留,造成强降水;径向速度图上,低层较大的东南风入流和中层大范围强盛的西南风入流在雷达站周围形成中小尺度的强旋转辐合风场,使对流上升运动增强,造成极端对流性强降水。同时此处也是地面中小尺度的气旋性辐合处。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及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等非常规探测资料和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逐日4次的1°×1°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27—28日中天山地区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的中尺度对流条件和对流系统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中天山地区强降水天气过程是中亚低涡前部的东北—西南向气旋式切变和深厚的西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引发的,低层切变和气旋式辐合的动力抬升、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此次强对流天气的直接触发因子。里海和咸海南侧的水汽沿着中亚低涡底部的偏西气流和前部的西南气流输送至强降水区,为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大气可降水量的跃变和风廓线产品的垂直变化特征与短时强降水的开始、加强及减弱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红外云图反映了中天山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在对流云团云顶亮温(Temperature of Black Body,TBB)梯度最大处;短时强降水由低质心和高效率的降水回波造成的,降水强度与回波顶高度存在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观测、T213、雷达和MM5中尺度模式输出资料对2004年6月23—24日湘西北地区的暴雨和大暴雨进行了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这场暴雨是在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下产生的,造成强降水的雨团在时空尺度上具有中尺度系统的特征,中尺度辐合线和低空急流为降水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触发条件。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高空资料分析了博州地区一次局地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并利用FY卫星云图、TBB资料和区域气象自动站资料分析了局地暴雨发生的时段和落区,同时对物理量场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是在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下,由对流层中低层弱冷空气入侵触发的一次中小尺度天气过程;低层辐散、高层辐合为强降水的形成提供强的动力条件;博州的特殊地形条件和地面东风也是造成局地暴雨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范元月  罗剑琴  张家国  叶丹  陈亮 《气象》2020,46(6):776-791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以及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2016—2017年宜昌极端短时强降水的环境条件和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演变与活动特征。结果表明,极端短时强降水发生的形势背景共有三种:斜压锋生、准正压和低层暖平流强迫。在斜压锋生环境中,冷锋南下在宜昌中西部速度变缓,与暖倒槽中暖湿气流多次合并形成锋生,其造成的强烈抬升使MCS中单体质心较高,强回波厚达5~6 km,强的垂直切变导致单体出现悬垂结构,这些环境条件使气流合并时瞬时雨强较大;在气流合并、地形阻挡时对流持续时间较长,造成间歇性、分散性极端短时强降水。准正压Ⅰ型极端短时强降水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边缘,地面鞍型场中南风气流发展,在地形作用下形成的辐合中心触发并增强对流单体,低质心、塔状、厚度高达7 km的强回波造成的瞬时雨强极大,引导气流较弱及下游山前减弱单体的后向传播效应导致山前的河谷地区对流再次加强,造成时间较短、范围极小而雨强极大的极端短时强降水;准正压Ⅱ型极端短时强降水发生在东风波西移过程中,暖湿的东风气流与边界层偏北气流合并时,导致超低质心的深厚塔状强降水回波,山体东侧过渡带地形使偏北风、偏东风多次合并,因而在过渡带地区造成雨强相对较小而范围较大、持续几个时次的极端短时强降水。在暖平流强迫环境中,西南急流加强时地面发展出辐合线,在辐合线上有向下游倾斜的深厚强回波单体沿着辐合线间隔排列,切变线、辐合线和雨带走向一致,使对流线上单体出现"列车效应",对流单体在对流线的上游新生、加强,向下游移动,在对流线上连续几个时次出现间隔分布的线状极端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16.
太行山地形影响下的极端短时强降水分析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2015年8月2日午夜和2011年8月9日前半夜,在两种不同天气系统背景下太行山东麓都出现了小时雨量超过50 mm的极端短时强降水天气,两次过程都是雷暴先在太行山区触发加强,经过下山2 h先后在丘陵站平山和山前平原站石家庄市区产生极端短时强降水。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石家庄SA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不同天气系统背景下太行山特殊地形影响的极端短时强降水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偏东气流被南北向的太行山地形强迫抬升,且与下山雷暴出流形成中尺度辐合线触发新的雷暴,雷达回波呈现后向传播特征和列车效应造成局地极端短时强降水。太行山地形通过增强辐合上升运动、增大垂直风切变使雷暴下山加强。不同天气系统强迫下,太行山特殊地形对雷暴发展作用不同。在偏西气流引导下,暖区极端短时强降水由阵风锋触发,具有突发性、降水时间短、伴随风力大的特点,下山雷暴出流加快且与山前偏东风的辐合加强,陆续在丘陵区和山前平原触发对流与下山雷暴合并加强造成极端短时强降水;而在东北气流引导下,回流冷锋和阵风锋共同触发的极端短时强降水具有持续时间较长、降雨总量较大、伴随风力较小的特点,太行山东坡对东北冷湿回流有阻挡积聚作用,东北偏北来的雷暴出流边界西端在迎风坡上强迫抬升使雷暴触发并加强,东北气流遇山后发生气旋性偏转使雷暴出流转向东南下山,与平原的偏东风辐合加强,造成丘陵区和山前平原的总降雨时间更长、降雨总量更大。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天气图和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分析了2005年台风“海棠”造成的濮阳特大暴雨成因及暴雨落区和回波特征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在多普勒速度图上,中小尺度运动辐合区对应暴雨中心;辐合区、逆风区有利于强降水回波的发展和维持,是分析暴雨的一个重要指标;强回波中心朝辐合区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18.
利用天气图和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分析了2005年台风 "海棠" 造成的濮阳特大暴雨成因及暴雨落区和回波特征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在多普勒速度图上,中小尺度运动辐合区对应暴雨中心;辐合区、逆风区有利于强降水回波的发展和维持,是分析暴雨的一个重要指标;强回波中心朝辐合区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NCEP的1.0°×1.0°和2.5°×2.5°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的方法对2014年6月5日广西区域性强雷暴天气过程的雷达特征和环境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地区此次强雷暴天气过程是在500 h Pa前倾槽与地面静止锋配合的有利天气背景下,由两个弓形回波造成的。广西北部地区的弓形回波强度较弱,移动较慢,呈低质心和垂直上升结构,属强降水雷暴系统,造成了短时强降水重复出现,导致大范围暴雨;广西南部地区的弓形回波强度较强,移动较快,具有前侧和后侧入流缺口、前倾结构、中层径向辐合等雷暴大风的典型特征,造成大范围雷暴大风和局地短时强降水。中层环境湿度及垂直风切变的差异是造成广西北部和南部地区雷暴天气类型差异的环境背景原因。广西南部地区中层干区是由副热带高压环流内的干空气在西南急流作用下向北输送造成的。850—500 h Pa西南急流和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则是由高空槽与副热带高压快速靠近导致的强气压梯度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该文利用物理量场分析,对2006-06-12夜间发生在贵州西南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作了分析。指出此次暴雨过程是在大气中层气流扰动的作用下,产生的强烈辐合上升运动。在充足的水汽输送及水汽辐合下,形成直径约200Km的中-β尺度对流云团,从而造成局地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