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UV-B辐射对指状许水蚤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UV-B辐射增强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对指状许水蚤(Schmacheria inopinus,Burckhardt)雌雄成体的致死率、摄食率和滤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所设定的辐射剂量下,指状许水蚤雄性成体对UV-B辐射的致死率明显高于雌性成体的致死率;UV-B辐射对雄性成体的24h的半数致死剂量(24h.LD50)为5.77kJ/m2,而对雌性成体48h的半数致死剂量(48h.LD50)为5.04kJ/m2。在较低剂量下(0~1.728kJ/m2),UV-B辐射对雌雄成体的摄食率(F)和滤水率(G)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黄海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丰度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芳  孙松  杨波  吉鹏 《海洋与湖沼》2006,37(4):322-329
根据2001年3、5、6、7、8、11月黄海6个航次的大容量采水器(59L)中浮游动物的样品资料,对小拟哲水蚤无节幼体及该种桡足幼体和成体丰度的时空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拟哲水蚤桡足幼体和成体3月份在整个黄海测区内的丰度较低;5月份除山东半岛南岸三个高值站位,外海相对比近岸高;6、7月份的丰度水平最高,7月份航次中,丰度最高的站位可达10555ind/m3,整个测区内,海州湾内侧高于外侧;8月份,测区内的丰度分布相对均匀,丰度较低;11月份,测区小拟哲水蚤的分布相对也比较均匀。小拟哲水蚤无节幼体的丰度在黄海测区内的分布格局与该种桡足幼体及成体丰度的分布格局在3、5、6、7月份比较吻合,在8、11月份吻合程度较差。不同月份小拟哲水蚤的分布与温度、盐度、叶绿素a的关系不尽相同;其受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大,受盐度、叶绿素a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全球河口海域屡屡爆发褐潮,但我们对致因种抑食金球藻和浮游桡足类之间的营养关系还不甚清楚。我们就浮游桡足类火腿伪镖水蚤摄食抑食金球藻中国株的单种或混合饵料时的摄食行为和生长、发育等表现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火腿伪镖水蚤的无节幼体、桡足幼体和成体摄食单种抑食金球藻饵料时,摄食率和食物浓度之间的关系符合米氏方程。较之桡足类幼体和成体,无节幼体摄食抑食金球藻时的Imax(最大摄食率)值最大,同时大于其摄食中肋骨条藻的Imax值。通常情况下,火腿伪镖水蚤在摄食抑食金球藻和中肋骨条藻的混合饵料时避食抑食金球藻,但于无节幼体,这种情况并不明显。无节幼体摄食单种抑食金球藻饵料在无节幼体期末期死亡,无法进入桡足类幼体期,与饥饿状态下的个体相似。但是,饵料中抑食金球藻的存在对桡足幼体的生长无明显效应,但却极大地减少了成体的生殖率。我们的研究表明火腿伪镖水蚤无节幼体,在褐潮的控制中有潜在作用,然而,这种潜在控制作用由于桡足类种群的衰落难以持续。  相似文献   

4.
商栩  王桂忠  李少菁 《台湾海峡》2005,24(3):330-338
利用驯化及世代培养,对生活于福建九龙江口低盐水域的火腿许水蚤的生理耐盐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发育期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生理耐盐范围,耐盐能力随着个体发育呈无节幼体〈桡足幼体〈成体的趋势增长。在盐度变化的环境中无节幼体的耐盐能力是决定其群体增殖量的主要因素,并进而影响其生态分布。盐度驯化能有效地扩大该种桡足类的耐盐范围,从而了解其潜在的地理分布范围。火腿许水蚤表现出较强的对高盐环境的潜在适应能力,但无法适应淡水环境。这表明其在该水域的生态分布状况不仅是生理耐盐能力的反映,种间竞争和河口水文条件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分别以高氮(摩尔C/N=8.5)、低氮(C/N=12.7)和氮添加(C/N=9.6)亚心形四爿藻(Tetraselmis subcordiformis)喂食安氏伪镖水蚤(Pseudodiaptomus annandalei)的幼体和成体,研究了此水蚤在不同氮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和摄食。随着藻细胞C/N比值的升高,安氏伪镖水蚤的生长速率从(0.067±0.001)/d减缓到(0.056±0.001)/d,同时,高氮条件下,幼体分别发育5d和18d后进入桡足幼体期和成体期,氮添加实验组与之相仿,低氮条件下则推迟到第8天进入桡足幼体期。随着藻细胞C/N比值的升高,安氏伪镖水蚤各个时期个体的氮含量显著降低,存活率也随之降低。处于高氮或氮添加条件下的无节幼体、桡足幼体和成体的氮摄食率[(0.53-0.95)×10?4mgN/(ind·h)]均比低氮条件[(0.32-0.6)×10?4mgN/(ind·h)]要高,但仅成体的碳摄食率在高氮条件下达(8.11±1.21)×10?4mgC/(ind·h),明显高于低碳条件下的(7.54±0.35)mgC/(ind·h)。结果表明:氮缺乏对安氏伪镖水蚤的生长发育和摄食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氮添加条件下的饵料仅部分逆转这种抑制作用,暗示安氏伪镖水蚤的生长和摄食除受氮元素的直接限制外,还可能由于饵料在低氮时缺乏某些化合物而受限。  相似文献   

6.
不同饵料对桡足类无节幼体存活、发育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捷  孙松  李超伦  蒲新明  张展 《海洋科学》2006,30(12):13-20
在食物中碳质量浓度为1.0 mg/L的条件下,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食物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和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无节幼体存活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桡足类无节幼体发育速度与存活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单种食物中粒径较小的微绿球藻和三角褐指藻在桡足类开口摄食期是最适宜的饵料,但在发育后期以及整个发育期则粒径较大的亚心型扁藻和中肋骨条藻更为适宜。在相同的发育阶段,小型桡足类双刺纺锤水蚤和中型桡足类中华哲水蚤对于食物粒径的选择也是不同的。与非硅藻食物相比,硅藻并非桡足类无节幼体发育的理想食物,而单种硅藻对桡足类无节幼体发育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对混合食物的摄食得到有效的减弱。  相似文献   

7.
中华哲水蚤幼体的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 Brodsky)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亚洲大陆沿岸水域(44°—21°N),是我国近海浮游桡足类优势种之一。关于它的幼体发育尚未见报道。迄今已知4种哲水蚤——飞马哲水蚤[C.finmarchicus(Gunderus)]、海哥兰哲水蚤[C.helgolandicus(Claus)]、极北哲水蚤(C.hyperboreus Krφyer)和寡毛哲水蚤(C.tonsus Brady)的幼体发育研究颇为详尽。本文目的在于查明中华哲水蚤幼体阶段各发育期的外部形态,为探讨它的数量变动、产量和分布等问题提供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8.
陈受忠 《海洋与湖沼》1981,12(3):291-296
桡足类从卵中孵出后有一段复杂的变态过程。淡水自由生活的种类大都经过6个无节幼体期和5个桡足幼体期,然后才达成体。各期幼体在形态上互不相同。无节幼体与成体形态相差尤为悬殊。 自从Leeuwcnhoek首次发现桡足类的幼体以来,在其后的两百年间研究甚少,以致著名的分类学家M?ller不相信形态上如此相异者属于同一物种,而将无节幼体误作另一  相似文献   

9.
单毛尖头水蚤Arietell usunisetosus n.sp.(桡足亚纲,哲水蚤目,尖头水蚤科,尖头水蚤属)模式标本(2♀)系采自太平洋中部热带水域.它有若干明显不同于本属其他已知种的形态特征,如雌性尾叉不对称,左叉外缘隆起呈瘤状;第5对胸足瘤状内肢顶端各具1长刚毛,宽舌状的外肢末端不具末刺等.  相似文献   

10.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4种赤潮微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和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以及赤潮异弯藻不同组分对海洋桡足类指状许水蚤(Schmackeria inopinus)生殖、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赤潮微藻能够显著延迟指状许水蚤的抱卵时间并导致抱卵率的降低(P0.05),塔玛亚历山大藻、东海原甲藻和赤潮异弯藻导致指状许水蚤卵囊发育所需时间和抱卵间隔时间的明显延长(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2)4种赤潮微藻明显抑制了指状许水蚤的发育过程(P0.05),其中赤潮异弯藻作用最为显著;(3)赤潮异弯藻4种组分:细胞液、细胞破碎液、细胞过滤液和细胞重悬浮液均能够延迟指状许水蚤抱卵时间,降低其抱卵率,同时藻细胞过滤液、藻细胞重悬浮液和藻细胞液显著延长了指状许水蚤卵囊发育时间和抱卵间隔时间(P0.05);4种组分均可对指状许水蚤的发育产生明显影响(P0.05),但只有藻细胞液对其生长影响显著(P0.05)。结果表明,4种赤潮微藻均能对指状许水蚤的生殖、生长和发育过程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对其生活史特征和种群数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火腿许水蚤对牙鲆仔稚鱼成活、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火腿许水蚤、卤虫无节幼体及轮虫这3种饵料生物脂肪酸组成的基础上,研究它们对牙鲆仔稚鱼存活、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火腿许水蚤体内3种高度不饱和脂肪酸(ARA,EPA,DHA)总量为34.18%,明显高于其它2种动物的含量(卤虫无节幼体4.67%;小球藻强化轮虫9.39%)。投喂火腿许水蚤的仔鱼成活率极显著高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仔鱼,与投喂混合饵料(卤虫无节幼体和火腿许水蚤按比例混合)的仔鱼存活率差异较显著;其全长增长倍数和增重倍数极显著高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和混合饵料的仔鱼。投喂火腿许水蚤的稚鱼成活率显著高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稚鱼,与投喂混合饵料的稚鱼存活率差异不显著;其全长增长倍数和增重倍数极显著高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和混合饵料的稚鱼。投火腿许水蚤的仔稚鱼体内ARA、EPA、DHA的含量明显高于投喂混合饵料的和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仔稚鱼。  相似文献   

12.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造成海洋酸化并改变海洋化学环境,可能对海洋生物造成不利影响。桡足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次级生产者,研究桡足类如何应对海洋酸化的影响对海洋生态风险评估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别在自然海水(pH 8.1,对照)和二氧化碳酸化海水(pH 7.3)条件下培养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 Mori,1938),研究海水酸化对其发育、繁殖以及ATP酶活性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海水酸化能使日本虎斑猛水蚤无节幼体发育时间显著延长并使雌体产生的无节幼体数量显著减少,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在酸化条件下均显著增强。研究结果表明,海水酸化胁迫下日本虎斑猛水蚤能量消耗增加,应用于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能减少,从而引起早期幼体发育延滞和雌体繁殖力下降的负面反应。  相似文献   

13.
中华哲水蚤是中国近海生态系统浮游动物关键种之一。它是莱州湾内唯一成体大于2mm的桡足类优势种,是仔鱼向幼鱼转换过程中重要的饵料来源。本研究基于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除12月和翌年1—2月为冰期外)逐月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进行了莱州湾中华哲水蚤种群中桡足幼体和成体的生态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调查月份中,中华哲水蚤桡足幼体CI—CV和成体都出现了。桡足期个体的总丰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呈单峰型,高峰期出现在5—6月。月均生物量为2.91mg C/m~3,丰度为7ind/m~3;日生产力和年生产力估算值分别为0.74mg C/(m~3·d)和266mg C/(m~3·a)。各调查月份中,CIV和CV对总丰度的贡献比例最高;4月和10月以早期桡足幼体CI—CIII居多,8—9月和11月以成体占绝对优势;其他月以后期桡足幼体(CIV和CV)丰度值相对较高。成体中,雌体较多;雌/雄性比值介于0.86—6.46,在11月最高,10月最低。各发育期的前体长月均值在8—9月最低,4月最高;其季节变化与水温呈负相关。丰度分布由莱州湾湾口东侧向湾内逐渐减少;丰度高值区(100ind/m~3)集中出现于5—6月的表层水温介于15—25°C、盐度高于31—32的站位。  相似文献   

14.
2002-05-20-26在东海进行小尺度船基浮游生物生态系围隔实验,研究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组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优势种群的自然繁殖发育期。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较简单,优势种明显。浮游动物生物量、丰度及优势种群丰度三者的变化呈逐渐增加趋势。在实验期的1~5d,小拟哲水蚤的无节幼虫和早期幼体占绝对优势,该自然种群的丰度不断增加;随时间推移,无节幼虫逐渐发育为桡足幼体,而后又逐渐发育为成体。因此,本次实验期是实验海区优势种小拟哲水蚤种群的自然繁殖发育盛期。  相似文献   

15.
六氯化苯对汤氏纺锤水蚤毒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1987年6月在丹麦国家环保局海洋污染实验室进行的六氯化苯(γ-HCH)对桡足类汤氏纺锤水蚤(Acartia tonsa)的急性、亚急性和生命周期试验,评价了六氯化苯对汤氏纺锤水蚤的毒性。试验结果表明,γ-HCH对汤氏纺锤水蚤的96h LC_(50)为17μg/L。当,γ-HCH浓度为3μg/L时,产卵量明显受到影响。在生命周期试验中,当γ-HCH浓度为10μg/L时,从无节幼体Ⅵ期到成体,汤氏纺锤水蚤的生长会受到明显影响,而对雌性成体的半数影响浓度(EC_(50))为0.8μg/L。通过对试验方法和结果的比较分析文中认为,汤氏纺锤水蚤的生命周期试验,敏感性高、操作简便、费用相对较低,将会是化学物质危害性评价中一个很有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结合蛋白(CRH-BP)是一种糖基化蛋白,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具有很高的亲和力,对CRH诱导的脑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释放起到抑制作用。本研究采用RT-PCR与RACE基因克隆方法首次获得太平洋真宽水蚤(Eurytemora pacifica)CRH-BP基因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MF289345)1950bp,其中ORF区1245bp编码415个氨基酸,5′非编码区841bp,3′非编码区294bp,理论分子量/等电点为45.816/5.87。生物学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真宽水蚤CRH-BP氨基酸序列与桡足类中近亲真宽水蚤同源性最高;具有6个蛋白修饰位点及蛋白家族标签序列,具有明显的跨膜结构域及信号肽。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真宽水蚤CRH-BP基因在盐度、温度及pH环境胁迫中的mRNA表达量均具有一定的时间梯度表达性与浓度梯度表达性特征。本文通过对太平洋真宽水蚤CRH-BP基因结构及不同环境因子刺激下的表达特点的研究为探究桡足类在环境应激、生殖生理及免疫调控等方面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抑食金球藻(Aureococus anophagefferens)可以形成褐潮, 并对贝类、浮游动物等多种生物均能造成不利影响。为进一步探究抑食金球藻对浮游动物的影响, 本文以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为实验生物, 研究抑食金球藻对日本虎斑猛水蚤摄食、存活、生长发育以及繁殖的影响。日本虎斑猛水蚤具有易于在实验室培养、生长周期短、雌雄异体等优点, 是海洋毒性污染物检测的模式生物。实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在日本虎斑猛水蚤体内色素中检测到了抑食金球藻的特征色素19’-丁酰氧基岩藻黄素(But-fuco), 表明日本虎斑猛水蚤能够摄食抑食金球藻。当微藻生物量(相对碳含量)分别同为0.7 μg/mL和7.2 μg/mL时, 在抑食金球藻中无节幼体发育至桡足幼体及成体的存活率均高于以青岛大扁藻为饵料的对照组, 但无显著差异, 并且在前者中无节幼体的发育时间显著低于后者, 12 d内雌体的产卵次数与产卵量显著高于后者。结果表明, 日本虎斑猛水蚤在抑食金球藻中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并且是首次报导的一种能够在抑食金球藻中正常摄食、生存、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浮游动物。因此, 当褐潮发生时, 由于贝类幼体等生物会受到显著的不利影响, 日本虎斑猛水蚤等抗性较强的生物可能会成为优势种, 从而会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组成, 进而可能会使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变化。本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褐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初步分析了盐水丰年虫幼体发育的三个不同时期——前期无节幼体、后期无节幼体和幼小成体对Co~(60)γ射线的敏感性,初步测定了γ射线的半致死剂量。 从实验材料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初步结论: (1)受Co~(60)γ射线照射后,无节幼体和幼小成体的致死情况和致死过程彼此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如:照射后不少个体失去了趋光的能力;Co~(60)γ射线照射后均没有立即引起个体死亡等。 (2)后期无节幼体和幼小成体,受Co~(60)γ射线30万伦照射没有立即发生死亡。 (3)受较大剂量照射的幼小成体,在死亡前许多个体消化道内有透明的、念珠状的小泡出现。 (4)盐水丰年虫前期无节幼体LD_(504)天约等于10,000伦,后期无节幼体LD_(50/5)天约等于60,000伦,幼小成体LD_(50/7)天约大于60,000伦。 (5)盐水丰年虫幼体的三个不同发育阶段,对Co~(60)γ射线的敏感性是越年幼的幻体对射线越敏感。  相似文献   

19.
大弹涂鱼仔、稚、幼鱼消化系统的发育及其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颜开强  张其永 《海洋学报》1991,13(2):240-246
本文观察描述了人工培育的大弹涂鱼仔、稚鱼和早期幼鱼消化器官的发育过程,并对各发育阶段的食性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开口摄食期主要摄食微型颗粒有机碎屑;全长3.55mm以上,同时还援食桡足类无节幼体、桡足幼体及其成体;全长7.50mm以上,桡足类成体已取代有机碎屑而成为主要饵料。进入幼鱼期后,转变为摄食底栖硅藻为主,兼食桡足类和海泥中的有机碎屑。  相似文献   

20.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秋季黄海颗粒悬浮物和中华哲水蚤的脂肪酸组成及其指示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海表层海水中硅藻所占比例要大于甲藻。硅藻在黄海南部浮游植物中所占比重高于黄海北部,甲藻在黄海南北部的差别不大。从脂肪酸组成来看,中华哲水蚤雌体、雄体和桡足幼体都摄食硅藻和甲藻,雌体和雄体摄食的硅藻远多于甲藻,而桡足幼体摄食的甲藻则比雌体和雄体多。雄体和桡足幼体植食性的程度高于雌体,而雌体则可能由于繁殖活动的需要,还摄食了原生动物等其它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对冷水团内外中华哲水蚤脂肪酸组成研究发现,桡足幼体比雌体积累了更多的脂肪酸以满足度夏过程中的能量需求和后期繁殖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