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者信箱     
《热带地理》编辑部 :我感谢你们寄来的 2 0 0 1年《热带地理》 2 1卷 3期刊登的有关文章 ,仔细拜读了各位专家学者对有关华南地区“冰臼”与“壶穴”之争的评论 ,我完全同意专家们的看法 ,华南低山地区第四纪时没有发生过冰川作用。韩同林先生所称的“冰臼”实为壶穴地貌。国内有关新闻媒体帮他报导和大肆宣传 ,完全是受了他和少数支持他的人的误导罢了。1999年当我见到科技日报 4月 2 6日刊登韩同林的“自然奇观 广东冰臼群”一文后 ,便给科技日报编辑部写反驳文章“自然奇观———多种成因的石臼群”刊登在该报 6月 19日版面上 ,限于篇…  相似文献   

2.
揭西、丰顺"冰臼群"成因商榷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根据所谓冰臼群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地貌部位, 提出由于广东不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区, 第四纪时不具备冰川发育条件, 事实上也没有人发现有确切的冰川遗迹, 孑遗植物和热带、亚热带的生物群化石也佐证没有冰川出现过。据此, 我们认为所谓冰臼群, 实是河床壶穴地貌。  相似文献   

3.
关于广东有无冰川发育条件的讨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尚仁  覃朝锋  彭华 《地理科学》2000,20(4):375-380
因为“冰臼”一词尚未得到地学界认可,建议继续用“冰川壶穴”来替代“冰臼”。由于生成冰臼(冰川壶穴)与壶穴的水动力条件和地貌形态相似,所以单从形态难以区分广东河床上的壶穴或冰臼,只有确定广东是否发育过第四纪冰川之后,才可能确定广东是否有冰臼。本文从气候、地貌和生物角度证实广东未出现过第四纪冰川环境,并认为所谓:①水应力集中一点生成冰臼;②花岗岩坚硬不能生成壶穴;③二、三百万年前生成冰臼等冰臼论观点是  相似文献   

4.
跨世纪的"冰臼"与"壶穴"之争,尘埃未定,缘于尚无定论."发现冰臼"却常见于报道.本文根据国内研究冰川的成果就韩同林先生<发现冰臼>书中"冰臼"的定义、表现、成因、分布、"冰臼"遗迹的保存机理、"冰说"理论以及模拟"冰臼"的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等问题提出质疑.从而阐明了:天坑、天井、冰洞、冰湖不是"冰臼";闽、粤无"冰臼";"冰说"理论不成立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冰臼与壶穴之争述评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杨超群 《热带地理》2001,21(1):86-93
一些地质学家在粤东揭西和丰顺所发现的U形谷、冰碛物和石海等第四纪冰川遗迹的证据不足,该区成群出现的“冰臼”,实际上是河床基岩为河流侵蚀所形成的壶穴。控制壶穴形成的构造、岩性、地貌和河流作用等条件,文中作了较为充分的论述。粤西北封开一怀集地区已发现一系列第四纪冰川遗迹,因此广东的第四纪冰川问题,今后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跨世纪的“冰臼”与“壶穴”之争,尘埃未定,缘于尚无定论.“发现冰臼”却常见于报道.本文根据国内研究冰川的成果就韩同林先生《发现冰臼》书中“冰臼”的定义、表现、成因、分布、“冰臼”遗迹的保存机理、“冰说”理论以及模拟“冰臼”的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等问题提出质疑.从而阐明了:天坑、天井、冰洞、冰湖不是“冰臼”;闽、粤无“冰臼”;“冰说”理论不成立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根据已有研究的文献资料,对福建第四纪冰期时没有冰川活动进行论证.首先从早、中、晚更新世的化石研究资料,阐明福建地层古生物资料不支持"冰川说";然后根据福建从北到南各地大量现存的第三纪以至古生代的喜暖孑遗植物,说明第四纪福建南北都没有冰川活动;再从福建的纬度和海拔2方面,证明福建第四纪不具备形成冰川的温度条件;最后指出所谓的冰臼,实为河水冲刷侵蚀而成的壶穴.  相似文献   

8.
广东揭西河谷地貌与风化层特征初步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朱照宇 《热带地理》2000,20(4):331-336
在对广东省揭西县若干河谷地貌与相应的风化层初步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地区河谷发育的可能模式;对照河谷地貌与沉积-风化作用发育的基本规律和广东省已有的基本研究成果,认为当地所观察到的近代-现代河床中的穴状微地貌不大可能是二三百万年前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而可能应归结于山区河流作用下形成的正常河成“壶穴”。至于是否存在末次冰期盛冰阶时期的冰川遗迹和冰臼则值得进行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关于南国冰臼群成因的商榷之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韩同林  劳雄  郭克毅 《热带地理》2001,21(2):189-194,F003
南国冰臼群分布区大量冰川堆积、冰川条痕石及变形砾石的发现,再次有力地证明是“冰臼”不是“壶穴”的正确结论,由冰川漂砾经融冻作用形成的“石海”,与化学风化作用产生的花岗岩“石蛋”地貌特征,有天渊之别,不应混为一谈;边滩是由河流冲积物组成,不能与基岩冰床相提并论;圆滚水钻与急流旋涡及风蚀作用,形成的动力学性质、方向和方式完全不同,不该阴错阳差;节理、构造只影响冰臼的形态和发育程度,不是控制形成的动力学性质、方向和方式完全不同,不该阴错阳差;节理、构造只影响冰臼的形态和发育程度,不是控制冰臼的发育部位,不致于是非不辨,南国地区古冰川遗迹的大量发现,证明距今约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早期确实曾发生过大规模的古冰川运动,为争论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东部中低山区有无第四纪冰川问题,从此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10.
《热带地理》2001,21(3):282-289
编者的话 <热带地理>自1999年第4期起开辟了"争鸣园地”栏目,并以粤东"‘冰臼'与‘壶穴'之争”为题开展热烈讨论.至今两年来,在广大读者竭诚支持下,本栏目在国内外地学界已产生了广泛影响,争鸣至今热度未减.现因内容安排等原因,对本专题的讨论只能暂告一段落. 为继续贯彻"学术争鸣”方针,加强地学各相关专业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科发展,本刊编辑部于7月20日在广州地理研究所组织举行了关于"‘冰臼'与‘壶穴'之争”的专题讨论会.与会者有来自广州地区有关的专家、学者和专业科技人员共20多人,南方日报并派记者到会采访.会议自始至终充满热烈气氛,专家们以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为满足广大读者的迫切要求,现将所收到的专家书面发言稿,包括未能到会的专家为本栏目撰写的稿件一并刊出.为客观地反映会议情况,同时解决稿件多而版面不足的矛盾,特别是为持不同见解者提供发表意见的一席之地,稿件一律以简短的笔谈形式编发.又根据"文责自负”原则,稿件处理力求在内容、观点、风格等方面保留其"原汁原味”. 虽然,对本专题的讨论现已暂告一段落,但这绝不意味着争鸣已"划上了圆满句号”.广大读者通过对两年来争鸣过程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当可作出各自的判断.今后,如有新的意见和建议,还可直接向本刊提出,我们仍会以各种适当方式予以及时反映. <争鸣园地>将是一个常设栏目,希望广大读者继续给予有力支持,我们也将一如既往竭诚为读者提供周到服务. 曾昭璇(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 近来争论的冰臼和壶穴问题看来应该结束了.想利用"冰臼”这个珍奇地貌现象来办旅游点的同志是不会放弃他的观点的,学术界对"冰臼”论的错误,也不会同意的. 本人认为所谓冰臼,实为壶穴,即为近代流水作用所成.理由可举几个例说明. 1. 40年前,本人研究红土荒坡时见到,大雨后红土荒坡被流水冲蚀一条小沟.小沟内的水流呈急速旋涡状流动.因此,很快小沟两坡就被蚀出一个个小型的"壶穴”地形来了.可见壶穴是近代流水所成的. 2. 1956年考察"韩江上游地形”时,在急流冲刷的花岗岩河床上,即可见到壶穴成群发育,并且有些呈"管状”壶穴,成行成排时,就把河床掘出一条深深刻入岩体中的小沟,成为河谷加深的部分.这表明洪水期流水涡流侵蚀作用的强烈. 3. 北方我去黄河壶口瀑布考察时,也在瀑布两侧的石质河床面上看见散布的壶穴.在陕西岸段看到一个标准的壶穴,它的上覆地层为红色土及黄土层,不见冰碛物.这也说明即使在北方,壶穴地貌也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4. 有一年,黄河修刘家峡水库,我有幸随水利部工程车去参观.亦见峡底出露后呈现巨型壶穴群的地貌,壶穴直径大至5~8 m,使河底每呈小型瀑布式的涡流,正如今天山区的瀑布潭一般,也说明黄河峡谷水下峡谷底部壶穴地貌,也是现代流水侵蚀的结果. 5. 在新出版<热带地理>2001年第21卷第2期封三照片②"揭西石肚溪冰碛砾石表面形成的‘钉头鼠尾'冰川擦痕”是错定的.这是泥石流中的擦痕,泥石流流动时,石块互相撞击产生的.因为本人在北欧平原(波兰)及北美冰碛区(加拿大地区)所见的"钉头鼠尾”砾石上刻痕,有它的特征,不是这样的. ①冰川刻痕石块是成群分布,不是个别出现,要小心去找才能找到.我曾在庐山大校场冰川末端找到过,所以不相信李四光教授说这是冰川堆积物.那里大小石块是一起堆着的. ②冰刻条痕是有个磨面的,磨面很光滑.磨面上还有一群不同走向的磨痕,也是成群的作同一走向. ③冰刻痕是在光滑磨面上,以几组深度不同、大小不等、方向不一的刻痕存在的. ④"钉头鼠尾”刻痕与石块节理、矿物成分无关.如庐山的石壁上冰川水平擦痕,是花岗岩体近水平排列的长石成带状时,长期风化后呈槽状水平刻痕似的风化槽形凹入.故本人不相信这几条凹槽是冰川U形谷两侧的冰磨痕. ⑤刻痕冰碛层产状也是每呈层状,磨圆也不错,且下部多在冰川磨光岩面上堆积着,即冰碛物也是呈层状产出,不像"蛇形丘”(冰川下河流)的大小不同石块与沙泥堆积在一起. 以上的成果都是国际地理学会、地质学会的野外共同考察后的共识.本人参加国内学会组织的考察所见所谓"冰碛物”没有这些情况,而是与泥石流的情况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地质工作者近日在位于北纬50。的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阿里河国家森林公冈内发现了冰臼群。被誉为“中国冰臼之父”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第四纪冰川陈列馆研究员韩同林表示,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纬度最高、相对高度最高的冰臼群。  相似文献   

12.
关于冰臼形成与保存机理认识上的几个误区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刘尚仁 《热带地理》2000,20(2):156-161
关于冰臼的形成与保存机理认识上的误区,主要包括冰臼三种生成模式:冰川压融水--水刀切割模式、水应力集中一点模式、滴水穿石模式等,以及冰臼能保存至今的三论:花岗岩抗蚀论,与旧石器比较论,冰碛物覆盖论。文中认为争流漩涡模式和瀑布模式是壶穴、冰臼生成的模式;揭西石肝溪所谓平缓基岩冰床,其实是该V形谷底宽10 ̄30m的花岗岩边滩,河床中所谓冰川漂跞,其实中山洪和块体运动带来的本流域大漂石,所为漂砾碛及石海  相似文献   

13.
根据已有研究的文献资料,对福建第四纪冰期时没有冰川活动进行论证.首先从早、中、晚更新世的化石研究资料,阐明福建地层古生物资料不支持“冰川说”;然后根据福建从北到南各地大量现存的第三纪以至古生代的喜暖孑遗植物,说明第四纪福建南北都没有冰川活动;再从福建的纬度和海拔2方面,证明福建第四纪不具备形成冰川的温度条件;最后指出所谓的冰臼,实为河水冲刷侵蚀而成的壶穴.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地质遗迹调查与保护工作的蓬勃开展,各时代地质遗迹包括第四纪冰川遗迹均广泛地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此同时,一些不实的报道,如浙江省庆元、新昌、上虞等地区发现冰臼群、冰石河等冰川遗迹的消息多见诸报端(叶隆生,2006;刘忠永,2005;韩同林,2007)。与浙江庆元、新昌、上虞毗邻的缙云县大洋山地区地理位置独特,在主峰石鼓尖也有人发现了与庆元、新昌等地相类似的“冰臼群”。对于这些“冰臼群”的成因进行深入的探索,可为揭开上述地区所谓“冰臼群”的神秘面纱提供有力的证据。1地质背景大洋山地区位于丽水-余姚深断裂东侧、上陆-…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满洲里地区,北部与俄罗斯赤塔洲接壤.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与新巴尔虎右旗管辖.地处内蒙古高原的北东缘,属高原低山——丘陵草原区.海拔高度一般在600-1,000m之间,地势较平坦,牧草丛生.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地质专家已先后发现了上更新统冰水堆积、第四纪冰臼、冰河时期动物猛犸象与披毛犀化石等冰川遗迹.进一步证明了冰川遗迹与第四纪冰川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孙连云 《西部资源》2013,(4):81-84,91
内蒙古满洲里地区自上世纪80年代开展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以来,已先后发现了上更新统冰水堆积、第四纪冰臼、冰河时期动物猛犸象与披毛犀化石等冰川遗迹.这些遗迹直接反映了第四纪古冰川的存在,再次推翻了“大兴安岭没有经历第四纪冰川时代”的论断.并对预测未来区域气候、环境演化趋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热带气候地貌几个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镇国  张伟强 《热带地理》2006,26(3):197-201
中国热带气候长期热湿,气候地貌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强烈风化和持续剥蚀夷平,缺乏地貌的世代演替,所谓"双重风化"和"双重夷平"的经典概念,未必切合中国热带的实际情况.中国热带第四纪气候波动不明显,但是这种波动在气候地貌上仍有反映.红土砾石台地代表中更新世冷湿(砾石堆积)转热干(红土化)的气候地貌.老红砂台地代表晚更新世至全新世热干(风积)转热湿(红土化、古土壤)的气候地貌.海岸贝壳堤反映中全新世风暴潮增强的气候波动.广东、海南的所谓"冰臼群"实乃河流地貌的瓯穴.中国热带末次冰期的冰川遗迹仅见于台湾岛中央山脉.  相似文献   

18.
基于Arc GIS10.1软件操作平台,利用分辨率为30 m的DEM高程数据和Google Earth卫星地图,结合野外考察等方法,以元谋盆地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元谋盆地"第四纪古冰川地貌"与经典的冰川地貌相去甚远;末次冰盛期(LGM)雪线的高度至少在海拔3 700 m以上;"元谋东山冰期"的AAR值最大为0.34,最小为0.04,远低于正常山地冰川发育值0.6;植物化石和孢粉显示第四纪以来元谋盆地的植被主要以热带、亚热带植被为主,缺乏高海拔耐寒的植物孢粉。这些事实表明,元谋不可能存在第四纪冰川。  相似文献   

19.
关于南国冰臼群成因的商榷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南国冰臼群的确定,是在发现大量古冰川遗迹的基础上提出的。依据前期气候地层法的分析、研究和对比,冰臼群大约形成于距今约2~3百万年的第四纪早期。根据我国2~2.4百万年考古学最新发现的旧石器的石质、岩石类型、保存条件等的对比,冰臼群历经2~3百万年的沧桑,完全可以保存至今。以南国遗植物、更新世动植物群化石,和试图在冰臼中及砾石表面发现“针头鼠尾”状擦痕的存在,来佐证“广东第四纪汉有冰川发育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与"冰臼论"再商榷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发达的花岗岩节理和丰富的年降水量是揭西石肚溪、丰顺龙鲸河等粤东近海山区河流壶穴地貌发育的基础。“冰臼论”提出在冰裂隙中形成的“滚流”、“圆柱体水砧”等流体形式只不过是一种主观臆断。石肚溪的宽谷-峡谷相间的河谷形势及龙鲸河的谷中现象是地壳间歇式上升造成河流的侧蚀和下切作用相交替的结果,宽谷(或U形谷)并不一定就是冰川谷。分布于河床上或谷坡上的花岗岩巨块是花岗岩巨型球化风化产物被洪水从上游带来或从谷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