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桂北地区剪切带型金矿成矿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莫江平 《地质与勘探》2009,45(6):655-660
桂北地区金矿划分为石英脉型、石英细脉带型和构造蚀变岩型金矿.不同级别剪切带构造控制矿化集中区、矿床、矿体分布以及矿脉形态、产状和矿化类型,具有上部石英脉型、中部石英细脉带型、下部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的矿化分带模式.金质矿源主要来源于上地壳围岩,硫源主要来自深部,金矿成矿溶液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热源来自变质和构造运动,成矿时代主要为燕山期.矿床成因属是产于前寒武纪浅变质碎屑岩系的与脆一韧性剪切带有关的中低温热液脉状金矿.  相似文献   

2.
矿体主要处于上寒武统核桃坪组及寒武纪片麻岩、条痕状混合岩与燕山期花岗岩体的接触带中,断裂破碎带为含锡石石英脉的赋存、富集提供了空间,矿体呈脉状,但其厚度和品位变化较大,属岩浆高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3.
美国科罗拉多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计有金、银、钼、钨、铜、铅、锌、铀、萤石等多种矿产资源。其矿化类型有:①与第三纪岩株共生的浸染状或网脉状钼矿床;②在第三纪火山岩中的贵金属和贱金属组合的脉状矿床;③在古生代沉积岩中的贱金属交代矿床和脉状矿床。前寒武纪岩石中的矿脉,包括含贵金属硫化物脉,金、银碲化物矿脉和钨矿脉。此外尚有前寒武纪沉积铁矿和第三纪沉积岩中的铀矿床,与碱金属侵入杂岩共生的钍—铌—稀土金属矿床等。  相似文献   

4.
前寒武纪成矿作用研究中的一些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去十年中前寒武纪成矿作用研究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进展。元古宙到古生代的全球性缺氧事件被认为与这一时期的大型、超大型SEDEX型矿床的形成有关。晚太古宙时期的镁铁质岩浆活动向地壳中输入了大量的Au,形成大型、超大型金矿床,或构成后期金矿化的主要矿源层。太古宙上壳岩中金矿床中Au与PGE的密切关系支持了这种认识。变质前热液蚀变的识别对于恢复含矿建造意义重大。岩相学工作和地球化学示踪剂可以有效地识别喷气矿床的热液通道。早前寒武纪变质蒸发岩的重要性已受到高度重视,它们有利于许多超大型SEDEX矿床的形成。变质蒸发岩的存在可以由岩相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标志得到证实。变质和变形作用在成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比我们过去想象的要大。BIF矿床中完好的层理现被认为是自组织作用的结果。在应力差作用下即使较低温度下也可造成大量的硫化物迁移和富集。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祁连绿东陵玉石矿及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连绿东陵玉石矿体主要受寒武纪黑刺沟组下岩段岩层控制,其成因类型为硅质岩经中低温热液变质矿床,找矿标志为寒武纪黑刺沟组下岩段灰白色硅质岩.  相似文献   

6.
通过二道沟金矿区火山—侵入杂岩、构造、矿床的研究,认为成矿与早白垩世斑状花岗间长岩同源;矿脉与岩脉、爆破岩伴生,时空关系密切;结合矿石、矿物、测温资料,确认二道沟金矿为岩浆中温热液金矿床。  相似文献   

7.
岩湾金矿是产于前寒武纪浅变质碎屑岩系的脉状金矿。受NNE向断裂控制,围岩蚀变强度不高,矿物组合比较简单,金主要以自然金独立矿物形式存在。经对流体包裹体、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同位素等研究,认为矿源主要来自于上地壳围岩,硫源主要来自下地壳,成矿温度以130℃~230℃为主,属中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双旗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双旗山金矿床位于闽东火山断坳带中前寒武纪基底隆起部位。金矿赋存于燕山晚期长英质岩体外接触带变质岩中。矿质主要来源于中元古代结晶基底矿源岩。成岩与成矿时差很大。矿床定位于晚白垩世。它属于后生变质热液-次火山热液复成因矿床。本文还探讨了成矿模式和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
中国金矿地质构造背景和成矿环境特征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永福 《地球学报》1995,16(2):177-181
我国地处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的交汇地带,其区域成矿构造背景可分为古亚洲成矿域、滨太平洋成矿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它们有着独具的演化历史与成矿特征。因此,我国金矿成矿环境比较多样,矿床类型亦较繁多,并多具活动性陆壳的成矿特征。金矿时空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异,热液矿床多具后生特征。矿床类型以交代-重熔花岗质杂岩中的玲珑-焦家式金矿为最重要,前寒武纪变质岩中石英脉型和糜棱岩带型金矿次之,微细浸染型和火山热液型金矿亦有一定远景,金矿资源比为:岩金占51.7%,伴生金占31.48%,砂金占16.76%。  相似文献   

10.
平顶山金矿床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凤友  张生义 《世界地质》2000,19(4):334-337
平顶山金矿床的矿石、石英脉、蚀变花岗岩、细晶闪长岩及蚀变闪长玢岩等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是:蚀变花岗岩、矿石、石英脉三者的稀土配分曲线基本相似,轻稀土富集型而重稀土则相对较贫。而蚀变闪长玢岩脉及细晶岩脉的稀土总量较前三者高出许多,具较明显的铕负异常。这些特征指示了成矿热液可能来源于花岗岩侵入后的岩浆期后热液。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林西县大井矿床是与次火山岩有关的热液脉型矿床,矿体受NW向、NWW向断裂控制,产出在二叠系林西组中。用LA-ICP-MS技术,测得成矿前的霏细岩脉和安山玢岩脉中的锆石~(206P)b/~(238)U年龄分别为164.1±0.8Ma(MSWD=0.60,n=16)和253.8±1.1Ma(MSWD=0.96,n=14)。其中霏细岩锆石年龄表明,其形成可能与西伯利亚板块和蒙古-华北板块之间的鄂霍茨克洋碰撞造山有关;安山玢岩可能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造山有关。通过成矿前脉岩的锆石年龄,可以限定大井矿床的成矿时代晚于164Ma。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推测大井铜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12.
云南景洪自治州国防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含铁建造位于滇藏地槽区澜沧江变质带的东南部。该建造属于前寒武系澜沧群“国防组”。该组由一套变质的泥砂质沉积岩夹变质的中基性海底火山喷发岩系组成,在区域呈北东方向分布。国防铁矿床产于该组变质火山岩段内。矿床形成与火山喷发作用密切相关,受火山机制控制。矿床具有多种成因类型且呈组合形式出现,在经受区域变质作用后,又有变质热液和混合岩化热液脉状铁矿床迭加其上。因此对这一矿床组合进行综合研究,不论是对成矿理论研究,还是对指导找矿勘探实践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含矿原岩建造和矿床特征出发,对各类矿床形成条件及多种成矿作用相互关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诸广铀成矿区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本文通过对诸广地区内生铀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分析,系统论述了矿区地质特征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对本区矿床成因进行了探讨,提出诸广地区存在富铀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成矿物质来源于上地幔流体与下地壳富铀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混熔交代;成矿作用受晚中生代伸展裂陷构造——深源热流体演化机制控制,形成中高温热流体充填成矿的高品位脉型矿化和中低温热流体交代成矿的较低品位碎裂蚀变岩-微脉浸染型矿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概述了前寒武纪地层划分(表1),同时对板块构造进行了综合对比,表现板块多次碰撞和俯冲。太古代绿岩系属金矿的矿源层:包括迁西群、鞍山群、胶东群、太华群和阜平群等地层。晚太古代至元古代地层共同特征是:遭受多次旋回岩浆活动、火山活动、变质和混合岩化作用,它们均与金矿关系密切,矿床类型有石英脉型、火山岩型、变质热液型等。  相似文献   

15.
石英脉型钨矿床是南岭钨矿成矿带的主要矿床类型,含钨石英脉产于成矿花岗岩顶部的接触带附近,其中"带外脉式"的石英脉几乎全部产于接触带外侧。湖南白云仙钨矿田头天门钨矿床发育较完整的"带外脉式"钨矿矿化组合和空间分带,主要矿化类型包括花岗岩型和石英脉型,前者分布于岩墙上部,后者发育于上方外侧的砂岩中。笔者研究了头天门钨矿床中花岗岩和各类矿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岩浆演化与钨的富集成矿过程。提出头天门钨矿床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细粒碱长花岗岩岩株→岩墙→云英岩化花岗岩→云英岩→石英脉的岩浆-热液演化-成矿全过程,成矿流体表现出"上液下浆"的分带特点。在岩墙形成前的演化过程中,成矿元素的富集主要受岩浆晚期分异作用的制约,岩墙之后的演化则主要受热液作用的影响。成矿地质体为细粒碱长花岗岩岩株以及上部的岩墙。建立了带外脉式型钨矿床成矿模型,形成机制主要为:在岩浆固结之前,岩浆中的挥发分和H2O在岩体顶部聚集引起围岩破裂,岩浆充填形成岩墙,挥发分和成矿物质在岩墙上部聚集形成花岗岩型(云英岩型)钨矿,并在外侧形成石英脉型钨矿。  相似文献   

16.
我国热液型金矿床所占的储量比例很大,由于热液来源和矿质来源的多样性,致使许多金矿床存在岩浆热液、变生热液和混合岩化热液成因之争,笔者认为:研究脉岩与金矿的时间、空间和成因关系是判别不同成因类型金矿床的重要标志。 本文通过论证岩脉—金矿床—滦家河花岗岩之间的时间、空间和成因关系,阐明岩脉在热液矿床成因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老柞山金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老爷岭山脉北段,是近年找到的大型岩金矿,具有多来源复合成因热液矿床的特点。该矿产于佳木斯隆起内中生代火山盆地边缘。矿质来源于前寒武纪花岗岩—绿岩带,并有后期深源组份叠加。花岗质岩类在成矿中起重要作用。北西西向断裂破碎带是成矿定位因素。本文将讨论矿床物质组成特征、矿质来源、热液性质,元素迁移富集作用和成矿机制等内容,并提出老柞山式金矿床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北部地区埃达克岩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15,自引:15,他引:15  
中国东北部地区埃达克岩分布较广,以吉林居多,内蒙古东部和黑龙江较少。本区埃达克岩分别形成于古亚洲洋、蒙古一鄂霍茨克洋和环太平洋三个构造带,时代为早古生代中期一中生代。区内以埃达克岩为成矿主岩的热液矿床矿种主要为Au和Cu,其次为Mo;成因类型主要为斑岩型、岩浆热液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成矿时代主要为早古生代中期、晚古生代晚期及中生代中晚期。依据本地区埃达克岩和与其相关的热液矿床特征及产出的构造部位,将本区以埃达克岩为含矿岩的热液矿床划分为大兴安岭北部、蒙吉黑和吉黑东部3个成矿区。  相似文献   

19.
浦城银坑铅锌矿产于早元古代麻源(岩)群南山(岩)组、大金山(岩)组变质岩与花岗岩体的外接触带内,矿体明显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呈脉状分布,北东向断裂为区内主要控矿构造,矿体总体沿北东向断裂两侧分布,而北东向断裂具有多期次活动特征,成矿物质来自早元古代含矿地层和燕山晚期岩浆热液,通过对矿区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认为矿床成因类型为硅化破碎带蚀变岩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20.
将福建省直接或间接与岩浆活动和热液作用有关的金属矿床划分为层控,岩控和脉型矿床三大类,总结了层控,脉型矿床成群成带,分区展布的规律和岩控矿床等距有序,集中分布的规律,建立了受不同构造环境,构造类型和构造性质控制的层控,岩控和脉型矿床的构造空间分布模式,提出了若干新的找矿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