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离子探针(SIMS)发射聚焦很细、高能量的一次离子束轰击油源样品,一次束与试样中的分子原子发生激烈碰撞,使油源碳氢有机质颗粒内部产生键的断裂,形成了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粒子,其中含有有机分子特征的碎片离子。最后经SIMS检测获得样品有机质谱图。上述碎片离子峰及其丰度是与被测样品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有极密切关系,根据这个原理,笔者进行了油源对比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运用离子探针(SIMS)进行滇黔桂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源对比和油气演化研究的实验成果。有机烃类CH/C,CH/C比值的变化具有某种规律性,芳烃化合物苯系列同系物甲基比值大小则反映有机质成熟度变化,与镜质体反射率Ro具有良好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3.
离子探针(或称二次离子质谱)是应用质谱研究一次离子束轰击样品表面产生的二次离子质量特征的大型分析仪器。早期离子探针受质量分辨率不高、高真空进样系统技术不过关、一次离子束束斑较大且种类有限,以及一次离子束轰击电不良导体(如最常见的各种硅酸盐矿物)表面产生的严重荷电等诸因素的限制,只能对金属、半导体和合金材料做小区域(>100μm)元素丰度分析。当时它唯一的优势是能进行深度剖面研究。因而这一技术在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极其有限。 1.现代离子探针主要功能的改进及其独特的优势当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离子探针性能的要求愈来愈高,加之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离子探针的功能不断增强,性能逐渐提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油源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不同时期油源断裂输导油气通道及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源断裂伴生裂缝可能发育部位和地层脆性发育部位,识别其活动期输导油气通道。通过断裂填充物泥质含量和填充物输导油气所需的最小泥质含量,识别其停止活动后输导油气通道,二者结合建立了一套油源断裂输导油气通道演化形式的研究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馅廊固凹陷大柳泉地区旧州断裂在沙三中-下亚段内输导油气通道演化形式的研究中,结果表明:旧州断裂在沙三中-下亚段内共发育4种输导通道演化形式,其中一直输导通道演化形式仅分布在F1断裂东部局部和F8断裂的东部端部;先输导后不输导通道演化形式主要分布在F7断裂西部、F8断裂中西部及东部和F9断裂处;先不输导后输导通道演化形式主要分布在除东部局部的F1断裂、F7断裂的中东部;一直不输导通道演化形式主要分布在F7断裂中部、F7断裂和F8断裂交界处及F8断裂东部。一直输导和先输导后不输导通道演化形式分布处或附近应是沙三中-下亚段油气成藏的有利部位,与目前旧州断裂附近沙三中-下亚段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研究油源断裂输导油气通道演化形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产于我国东,南部地区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尖晶石橄榄二辉岩和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包体矿物,应用离子探针(SIMS)线性分析和深度分析方法,测定Mg同位素比值。从SIMS所揭示的深源包体矿物Mg同位素组成异常现象来看,可以为进一步探讨地幔矿物的物质来源与演化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6.
7.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油源断裂处油气富集规律,在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条件及其演化阶段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油源断裂活动时期和源内、源外油气中转站形成时期,确定了油源断裂输导源内和源外中转站油气时期,建立了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演化阶段的确定方法,并利用其确定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南大港断裂向沙一下亚段输导油气演化阶段。结果表明:南大港断裂向沙一下亚段输导沙三段源内中转站油气阶段从馆陶组沉积开始至明化镇组沉积中期,输导沙三段源内外中转站油气阶段从明化镇组沉积中期至结束;经历了2个演化阶段,输导油气时期相对较长,有利于来自下伏沙三段源岩的油气在沙一下亚段内大规模聚集成藏。根据本文方法确定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演化阶段,能合理解释目前南大港断裂处沙一下亚段油气最富集的现象。此方法适用于油源断裂输导油气演化阶段的确定。  相似文献   

8.
9.
银额盆地查干凹陷原油地化特征及油源对比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银额盆地东部查干凹陷首次发现轻质低硫成熟原油,其饱和径含量在90%以上,成熟度相当于镜煤反射率Ro1.0%左右,是生油高峰阶段的产物;原油全碳同位素δ^13C值-31.1‰。原油生物标志物中类异戊二烯含量较高,植烷与姥皖烷均势;三环萜烷含量高于五环萜烷;含有较高的TS C29、Ts、C30重排藿烷、伽马蜡烷;藿烷中以C50藿烷为主,C32以上升藿烷含量极低;孕甾烷含量高;甾烷中以C29甾烷为主,C27甾烷含量也较高,异胆甾烷含量高于胆甾烷;重排甾烷含量低;甾烷的含量与萜烷含量相当,是典型的湖相原油。已发现的天然气中甲烷含量达80%,为湿气。原油和源岩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分析对比表明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源岩是主要油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示原油具有一定的运移效应。  相似文献   

10.
柴达木盆地第三系油源对比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本文利用生物标记化合物,着重讨论了柴达木盆地第三系内陆盐湖相地层中的油源对比问题.主要应用甾烷的母源参数与成熟度参数相结合的方法,和油/岩综合指纹类型曲线对比法.查明了这组同时代但不同成熟度的原油,各有其相应成熟级别(未成熟、低成熟、成熟和高成熟)的源岩.表明它们是不同成烃演化阶段的产物.研究证明,迄今柴达木盆地所找到的石油,大部分是低成熟的,而成熟和高成熟的油气资源还有很大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1.
根据天然气热发光、微量元素、微体古生物等资料的对比,二连盆地可划分为南北两个拗陷体系。二连-贺根山岩石圈断裂和西拉木伦岩石圈断裂对拗陷体系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拗陷的形态、延伸均依附于此两断裂。南北带的油源同属下白垩统,但成熟度不同,南带有上二叠统油混入的可能。上二叠统或古生界地层的油源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历史事件(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的不平衡发展是地槽褶皱带的普遍规律。在古生界找油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川东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储层沥青的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色谱-质谱分析方法鉴定出川东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储层沥青饱和烃和芳烃馏分中的生物标志物,研究了生物标志物特征及热演化特征,其中以藿烷系列和规则甾烷系列丰度高为最主要特征。上二叠统长兴组和龙潭组烃源岩与该储层沥青具有相似的生物标志物指纹特征及热演化特征,普遍存在γ-胡萝卜烷、β-胡萝卜烷和伽马蜡烷,因此认为它们是该储层沥青的主要烃源岩。  相似文献   

13.
1、离子探针的特点和功能:(1)检测灵敏度高,能测量包括氢在内的元素周期表上全部元素。绝对灵敏度为10~(-15)~10~(19),能检测相对含量为10~(-6)~10~(-9)原子浓度的微量杂质。因此它可以作金属超纯分析,半导体微量杂质测量和矿物微量元素分析。(2) 微区表面薄膜分析。它的横向(X—Y)分辨率为1~2μm,能在1~6nm厚的表面薄膜上检测样品表面杂质含量和分布,可以观测晶体界面结构信息和矿物离子显微图像。(3) 深度分析。其深度Z方向上分辨本领为5~10nm,可以提供包括轻元素在内的三维空间分析图像,可研究矿物元素氧化过程和离子扩散。(4) 同位素分析。同位素比值测量精度0.1%,在测定陨石,月岩和地球样品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或以及地质年代学研究方面都能发挥作用。(5)绝缘体样品分析。要在试样表面上先镀一层碳膜(或金属膜),或者利用低能量电子喷射样品表面,或用负离子轰击样品来解决绝缘非导电体样品分析过程中在其表面积累电荷,以及由此产生的电位变化现象。(6)样品需要量少。消耗样品量仅1ng左右,且制备方法简单  相似文献   

14.
The wide existence of immature oils throughout the world especially in China broke through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theory through kerogen thermal degradation.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oluble and insoluble organic matter are organically connected in the sedimentary rock, both contributing to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n the diagenesis,kerogen can not produce oils, so immature oils derive directly from the soluble lipids.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rocess through kerogen thermal degradation takes place mainly in the early catagenesis(R o= 0.2% ~1.2%), and the oils generated are normal. In the late catagenesis, hydrocarbon generation comes into wet gas stage(R o=1.2%~2.0%), with pyrrobitumen degenerating into high mature light oils and oils cracking into gases. In this paper,the author presented a new generating hydrocarbon and evolutionary model with soluble and insoluble organic matter both contributing to the generation of hydrocarbon.  相似文献   

15.
关于煤成油形成演化阶段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春江 《地质论评》1999,45(4):394-401
煤成油形成演化阶段问题是关系到煤系地层油气勘探的重大理论课题。本文综合研究提出了煤成油的形成演化阶段与模式,并就低成熟阶段后期可溶有机质的热缩聚作用,吐哈盆地侏罗系煤成油形成阶段,轻质油形成机理及第三纪煤系地层低熟油形成条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离子探针能在单矿物颗粒内进行微区原位直接分析工作,主离子束斑大小可聚焦在5μm以内,可以检测到10^-9级的微量元素,同位素分析的精度高达1‰,在地球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详细叙述了离子探针的工作原理以及微量元素成分和同位素组成的测试方法,列举了其在天体化学和地球化学研究领域的主要应用,总结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并首次公开发表离子探针微量元素测试技术研发工作中取得的一些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7.
18.
离子探针Li同位素微区原位分析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同位素是一种新兴的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示踪工具,其应用领域涵盖了从地表到地幔的熔/流体与矿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行星的早期演化研究。随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 ICPMS)和二次离子质谱仪(SIMS)技术的迅速发展,锂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Cameca IMS 1280 SIMS可以在约20 μm×30 μm×2 μm的空间尺度上获得约1‰(1σ)的分析精度,实现了高精度微区原位Li同位素分析。由于Li同位素基体效应明显,获取与分析样品基体匹配的标准样品对Li同位素分析的准确性尤为关键。在重点介绍SIMS微区原位Li同位素分析技术的基础上,以锆石、橄榄石和辉石为例,综述了Li同位素原位分析技术的最新应用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旨在加深对Li同位素原位分析技术的理解,展示其在地球化学研究中的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概述了模糊聚类分析的方法,并使用此法对有机质演化阶段的划分进行了初探,这个方法有利于油田的勘探和开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