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礼平  丁一汇 《气象学报》2005,63(3):325-332
用SVD方法分析了1月全球地表(海表)温度与中国及华中区域夏季降水场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月热带地区地表(海表)温度与夏季长江中游降水关系最好,呈正相关。与新疆西北部、青海东北部、长江上游有弱的正相关,与山东大部分地区、浙江沿海地区有弱的负相关。前期热带海洋海表温度偏高,可能预示长江中游夏季降水偏多,反之亦然。由于分析的范围为全球的陆面和海面,因而其关联范围较已有成果有很大的扩展,不仅仅为热带西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海,而是整个热带地区,包括热带的海洋和陆地。预报信号也提前了4个月,可为预测长江中游夏季降水提供更长时效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全球海表温度变化与中国夏季降水异常分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奇异值分解分离出全球范围及北太平洋海域海表温度与中国夏季降水相关的空间分布结构.经分析得到:当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温呈某种特定配置时,特别是当北太平洋的海温呈典型厄尔尼诺型态或暖池附近海温发生异常变化时,对中国夏季雨带位置的变化起一定作用.但就中国大范围而言,海温对夏季降水所起的作用没有达到0.05显著性水平.海温的变化及特定配置与西北地区夏季降水有较显著的统计关系.  相似文献   

3.
4.
中国东部气温异常型与海表温度异常模关系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关惠戈  余锦华 《气象科学》2014,34(6):656-665
基于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160站常规观测气温资料和HADLEY中心的海表温度资料,应用最大协方差分析方法,诊断了中国东部各季节气温异常型和前期海表温度异常(SSTA)模的关系,并重点分析冬季气温与SSTA模的最佳耦合模态及海温异常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四季气温异常型与前期海盆SSTA模的显著耦合关系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超前6个月的热带太平洋第二模和南印度洋第二模与东部地区冬季气温一致变化型耦合关系最佳。西南冷东北暖的气温异常型与超前4个月热带大西洋一致增暖模有最佳耦合关系。大气环流对与全区气温一致偏冷型对应的SSTA模的回归表现为: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增强,东亚大槽加深,中纬度西风加强。对与气温西南冷东北暖型对应的SSTA模的回归表现为: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略有增强,东亚大槽槽区附近位势升高,大槽变浅,槽线偏向西南,东部40°N以北风速加强,以南风速减弱。  相似文献   

5.
利用ERA-40再分析资料、CRU TS3.0数据集以及中国站点观测数据,分析了欧亚大陆夏季地表热力异常的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东部夏季降水与同期欧亚大陆地表热力异常之间的可能联系。研究发现,欧亚大陆地表气温与浅层土壤温度的大尺度变化特征基本一致: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第一模态空间型表现为大陆西南部分区域与欧亚大陆其他区域反相变化,对应的时间系数均在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转折。当夏季欧亚中纬度印度以北地区和我国中东部地区地表气温偏高时,东亚夏季风的强度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东,我国东部偏南风偏强,江淮流域水汽偏少,且气流上升运动偏弱,降水偏少;华南和北方地区水汽偏多,且气流上升运动偏强,降水偏多;反之亦然。当欧亚大陆中高纬贝加尔湖以东及以西地区夏季地表气温偏高,而我国东北部地区夏季地表气温偏低时,东亚夏季风的强度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我国东南部地区偏南风异常偏强,有利于水汽向江淮流域输送,东南沿海及内蒙古中部水汽偏少,且气流上升运动偏弱,降水偏少;而东部其余地区水汽偏多,且气流上升运动偏强,降水偏多;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6.
利用NOAA海表面温度再分析资料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淮河流域14个站月平均降水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和EOF分解的方法,对分析期内淮河流域夏季强降水的前期海表温度信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51-2015年淮河流域夏季平均降水距平百分率在1978年有一次明显的突变,其中,1978年之前为明显的减弱趋势,1979年...  相似文献   

7.
利用1951—2006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经验正交函数)展开方法提取了南太平洋12—2月海表温度变化的主要模态,其第一模态反映了ENSO(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的信号,周期为3~5a;第二模态与南半球环状模(Southern-Hemi-sphere annual mode,SAM)相联系,周期为准两年。结果表明,南太平洋EOF1时间序列处于正(负)相位时华北地区后期5月多(少)雨,同时注意到南、北太平洋EOF1对中国5月降水的影响区域基本一致。南太平洋EOF2时间序列处于正(负)相位时江南地区的夏季平均降水减少(增多)。去掉EOF1和EOF2的线性趋势后,这种显著相关仍然存在,只是显著相关区域有所缩小。利用南、北太平洋EOF1时间序列作为预报因子,建立回归预报方程,可为预测中国华北地区5月降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1951—2007年NOAA延长重构的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降水资料,研究了夏季西太平洋暖池海温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夏季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偏高(低)时,亚洲热低压减弱(加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减弱)、位置偏西(偏东),850 hPa风场上中国东部地区为偏北(南)风距平,使得东亚夏季风减弱(增强),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偏多(少)。  相似文献   

9.
用P-σ混合坐标系五层原始方程模式,模拟了1991年7月1 ̄2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暴雨过程,并就不同海域海表温度异常对此次降水过程的影响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当海表温度发生异常时,环流形势在短期(2-3天)内就有所变化,降水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用伴随相关型(ACP)分析了中国7月降水和气温与全球热带SSTA的POP(主振荡型)间的关系,得到当两个典型的传播POP处在E1Nino事件发展相位时中国夏季总体呈南北旱,中间涝的形势,其中江淮流域,华中,东北东部和西北大部为降水正距平,华北,华南为负距平,降水偏多(少)时相应的气温偏低(高),当两个传播型的典型模态处于LaNina事件发展相位时情况则相反。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夏季降水与全球海温的耦合关系分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利用我国160个台站从1951~2000年的月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NCAR的全球海表温度(SST)资料,分析了我国夏季(6、7、8月)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的相关,并应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研究了我国夏季降水分布异常与海温变化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夏季降水异常的雨型分布主要有3种,这些雨型的时间变化除了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外,还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尤其是华北地区的降水从1965年左右开始减少,特别是大约1976年后有显著的减少。SVD分析揭示的我国夏季降水和全球海温异常的耦合关系表明,这种耦合关系最主要的时空变化特征表现在年代际变化的时间尺度上。我国华北和东北南部的夏季降水从1976年前后明显减少,与之显著关联的海温异常的关键区包括太平洋、印度洋以及热带和南大西洋。特别是热带中、东太平洋,印度洋,以及热带和南大西洋海水,从1976年前后也明显增暖。本研究揭示的华北持续干旱与印度洋和大西洋海温的年代际变化的耦合关系,在以往的研究中还未见到,因而有必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重视。我国夏季降水和海温的耦合关系,还表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异常与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温异常的显著相关上。当南海和黑潮区域以及相邻的热带西太平洋海区海温为正异常时,热带和北大西洋海温也为正异常;而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为负异常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偏涝;反之,该地区则偏旱。  相似文献   

12.
江南地区夏季气温异常与全球海温异常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1951年1月-1999年12月中国160站的气温资料和1950年1月-1998年12月海温资料,寻求影响江南地区夏季气温异常的海温关键区和关键时段。通过对江南地区近50a夏季的标准化气温距平与全球前一年1—12月各月的海温距平求相关,发现热带大西洋中部在前一年10月开始到当年2月存在一个相关系数较高的海区,影响着江南夏季的气温异常。  相似文献   

13.
龙振夏  李崇银 《大气科学》2001,25(2):145-159
利用LASG九层大气环流谱模式及IAP两层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研究了不同持续时间的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正异常(海表温度异常的持续时间分别为1月份,1~2月份,1~4月份及1~8月份,其他月份为气候SST)对西太平洋副高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海表温度异常的持续时间不同,但其引起的西太平洋副高的异常演变及其分布却十分相似;同时,季风区的异常降水(进而异常潜热释放)随时间的演变及其分布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对应于不同持续时间的赤道东太平洋的海表温度正异常,5月份印度洋至西太平洋地区都表现出赤道辐合带北移偏晚的特征);季风区降水的这种变化同西太平副高的异常是一致的,从而揭示出这两种现象有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结果还表明,导致这种大气响应场对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持续时间不敏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气内部过程的影响:中纬大气的内部Rossby波源维持了热带地区激发的扰动在中高纬的存在,同时大气内部Rossby波源对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表温度异常持续时间表现出不敏感性,正是由于这种不敏感性才导致了响应场对赤道太平洋地区海表温度异常持续时间的不敏感性。模拟结果还表明,在夏季赤道东太平洋存在海表温度正异常的情况,尽管大气内部动力过程的作用十分重要,但夏季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正异常对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的影响却明显存在,因此,基于赤道太平洋地区海表温度异常的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的可预报性受到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正异常及大气内部动力过程的双重影响。模式的依赖性研究表明,模拟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1—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102个气象站夏季(6—8月)降水量资料,采用EOF、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内蒙古地区夏季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既有整体的一致性,也存在东、西部相反变化的差异。近50a来,内蒙古地区夏季降水有减少趋势,并存在68年周期变化;对内蒙古夏季降水与前一年1月到当年8月全球逐月海温求相关,选取影响内蒙古夏季(6—8月)降水的海温关键区(268年周期变化;对内蒙古夏季降水与前一年1月到当年8月全球逐月海温求相关,选取影响内蒙古夏季(6—8月)降水的海温关键区(2642°S,9342°S,93140°W)及相应的关键时段(当年1—5月)进行分析,内蒙古夏季降水与关键区海温有很好的负相关关系,关键区海温的异常可预示内蒙古夏季降水异常。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夏季东部区域降水异常年代际、年际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用华南、江淮、华北代表站6—8月降水量标准化距平的区域平均值定义了降水异常指数I,论证了它与常用指数Z、R的一致性。不同区域,的同期相关不显著,表明3区降水年际异常具有独立性。用周期分析将,分解为年代际、年际变化指数,Is、If,方差分析表明,只有华南区域Is在其,的构成中显著,表明区域夏季降水异常是复杂的。对Is、If,曲线的分析表明,3个区域Is均表现出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20世纪70年代的转折有关的相关关系,华北区域If的显著偏少与强El Nino事件的同时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SSTAs)in the tropical oceans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the onset of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SCSSM)have been studied.The anomaly of SST in tropical Pacific Ocean exerts persistence impact for one to three months o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If the warm pool becomes anomalously warmer during an earlier period from February to April,the SCSSM breaks out earlier,and vice versa.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and composite analysis have shown that,in La Ni a pattern,the convection over Western Pacific will occur earlier and be stronger than normal,which favors the convergence at a lower layer over Western Pacific,as well as the strengthening of upwelling branch of Walker circulation,leading to an earlier burst of westerly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Moreover,the convection in Sumatra appears earlier than normal and favors the westerly evolution in eastern Indian Ocean,resulting in the splitting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belt and an early onset of SCSSM.However,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y is reversed in El Nio pattern.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95~1997年东北地区23个测站的地面气温资料、1950~1996年太平洋地区月平均海温资料以及1980~1994年全球月平均风场资料,分析了东北夏季低温冷害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规律,探讨了太平洋各区域的海温异常与低温冷害之间的可能联系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用EOF分解得到的前三个特征向量(占总方差的84.28%)基本表示了东北夏季气温的变化,用这三个特征向量重建的气温距平场,存在着3~4年、6~8年和准16年的主周期,其中6~8年的主分量信号最强。在年代际尺度上,在1979年前后发生了由气温偏冷向偏暖的突变。热带西太平洋暖池(140°E~180°,10°S~10°N)是影响东北夏季气温的关键海域,那里前期冬季海表温度变化是预测东北夏季低温冷害的强信号。另一个关键海域是中纬西太平洋(130°E~180°,10~30°N),前期春季的海温变化也与东北夏季低温有较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The influence of the biweekly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on the SCS summer monsoon, especially during the Indian Ocean Dipole (IOD) is presented using the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TRMM) Microwave Imager (TMI) SST and rainfall data for April to June from 1999 to 2013. During positive IOD (PIOD) years the biweekly SST anomalies over the SCS lead the rain anomalies by three days, with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r?=?0.8, at the 99% confidence level), whereas during negative IOD (NIOD) years, the correlation is only 0.2. The biweekly SST is observed to influence the westward and northward propagating rainfall anomalies over the SCS and, hence, affect the SCS summer monsoon, especially during PIOD years. No such propagation was seen during NIOD years. The biweekly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of SST in the SCS results in enhanced sea level pressure and surface shortwave radiation, especially during PIOD years. The potential findings here indicate that the biweekly SST in the SCS is strongly (weakly) influenced during PIOD (NIOD) years. Further, it is observed that SST in the SCS has a strong (weak) effect on the SCS summer monsoon by westward and northward propagation of rainfall, especially during PIOD (NIOD) years. When a PIOD or NIOD exists over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the SCS SST will be strongly (r?=?0.6, at the 99% confidence level) or weakly correlated with the residual index,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9.
利用ECHAM5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研究了印度洋海温异常年际变率模态从冬至夏的演变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影响的机制。观测资料研究表明:对于正的印度洋海温异常年际变率模态,春、夏季热带印度洋和澳大利亚以西洋面(东极子)均为水汽的异常源区,向马达加斯加以东南洋面(西极子)及印度洋邻近大陆提供水汽。夏季,印度洋地区南极涛动、马斯克林高压加强;而印度季风低压和南亚高压均减弱,对应于印度夏季风减弱。夏季印度洋地区正压性的纬向风异常经向遥相关使热带印度洋地区出现西风异常,导致海洋性大陆地区对流活动减弱,而菲律宾海地区对流活动加强,进而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位置偏东北。对于负的印度洋海温异常年际变率模态,则反之。模式结果基本支持了已有的观测资料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